产学研合作模式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探讨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rgan19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时代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必须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模式对于学生的培养作用。结合勘查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分析了当前形势下产学研合作在勘查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讨论利用不同方法、举措,通过培养模式变革、实践案例教学、开展科研训练、产学研合作等多重培养方式,不断丰富人才培养过程的育人内容和手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    键   词]  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4-0076-02
   一、引言
   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及产业革命的蓬勃发展,对大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动手能力强、生产适应能力强、创新能力突出的一流本科生,是当前高校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需求的必然趋势,也是21世纪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勘查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实践环节的教学尤其重视。笔者结合所在学校的勘查专业人才培养特点,以及合作的相关企业单位合作育人经验,浅谈几点关于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勘查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的相关认识。
   二、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勘查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大力提倡产学研合作育人,旨在充分整合利用学校、企业、科研单位等主体的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转变人才培养方式,充分发挥各主体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学校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教育与直接获取生产工作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实践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勘查专业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封闭,培养的人才以学术性、理论性为主,缺乏必要的动手操作能力,这就造成学生在毕业后难以适应企业对应用型、开放型人才的需求。在產学研合作模式下,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这是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使高校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产学研合作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以勘查专业为例,其作为工科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要求较高。但大部分高校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师资团队以及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影响,开展的教学活动依旧是理论知识讲授为核心,对于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这就造成了虽然学生理论知识通过课堂学习后较为扎实,但是动手能力弱,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无法有效地将所学的知识转变为实践操作。
   (二)产学研合作方难以达成有效的合作共识
   企业与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缺乏一致的目标,高校与企业的不同属性造成了各方在合作的过程中难以达成有效的合作共识。具体来讲,学校对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较高,但是企事业单位由于受到利益、效益以及资源等多方面的影响,并不具备相应的主动性和参与热情。企业和科研机构在很多情况下只作为学生的实习单位,往往仅在人才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起作用,对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其他环节参与度不足,合作层次有待提高。企业在参与学生岗位实践的过程中,常常只为学生安排形式相对简单的岗位锻炼,和学生所学习的专业内容的贴合性不强,因此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充足的岗位经验,专业技能锻炼不足。
   (三)合作项目及经费与资源存在不足
   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包含了企业和学校为了人才培养而付出的共同努力,而科研项目合作则是二者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纽带。在具体合作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于高校的师资科研力量以及企业所具备的设备资金等支撑,共同承担有关科研项目,以完成校企共赢的重要目标。但从当前整体全局来看,由于不同高校的科研能力强弱不一,真正能够建立并全面推进科研项目的高校非常少,这就使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难以广泛开展。
   三、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勘查专业实践教学探索与实践
   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勘查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勘查专业学生时不断更新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也要从传统灌输式逐步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型、实践型教学转变。同时,企业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具有独特的、学校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也可以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主动接触优秀的学生,进而为自己的企业招收优秀的人才,助力企业更好地发展。
   (一)修订培养方案,加强实践及科研训练比重
   作为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安徽理工大学一直注重学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培养方案逐渐向“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研训练”并重转变,系统地将理论、实践和科研训练三结合,构建立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方案修订中,将工程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和科研训练作为人才培养关注的重点,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并逐步进行完善。强化专业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内容,以紧贴实际生产实践为重点。以安徽理工大学勘查专业为例,在大学三年级的地球物理教学实习和大学四年级的毕业实习过程中,均会联系合作企业,将学生带往企业进行为期1~2周的现场实践学习。实习的顺序和内容环环相扣,通过这一系列的专业实践,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累了科学研究工作的实践经验,提供师生交互的育人环境。
   (二)整合产学研成果,建立实践案例教学库
   实践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教研室组织整改教学团队老师整合自己在产学研活动中的相关成果和认识,结合授课内容和方式,编制成实践教学案例,在授课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在编制案例教学库时,所选取的案例均是教师根据自己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遇到具体事件或某项成果等而编写的内容。实践案例的使用,可以使学生在讨论分析后有所收获,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库的编写决不可无中生有,也不能仅仅为了阐明事实而撰写简单的事例,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研讨价值。    以安徽理工大学勘查专业为例,根据地震、电法、测井等不同方向,建立相关的实践案例资料,分专题向学生介绍课程理论知识、产学研合作过程和实践、产学研成果等。
   (三)依托产学研合作平台,开展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科研实践能力
   积极联合企业共建实验室和实践基地,扩展人才培养方式。学生在平台内可以进行系统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各方面专业的培训,能够尽早步入专业领域,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
   以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为例,学院联合福州华虹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福淮矿山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矿山透明地质保障技术研究院,深入开展矿井物探技术研究,提高企业技术服务水平及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科研业务水平和实践经验。通过在平台内进行的创新性训练、开放型综合实验以及课外科研活动,可以让学生掌握学科前沿動态,了解毕业后即将从事的行业情况,及早进行职业规划。
   (四)开放办学,利用企业资源,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
   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开展深层次交流,积极利用企业资源,开展实践教学。通过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可以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才。学校要及时掌握人才需求状况,探索订单式培养模式,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改,教学活动的参与以及校企联合培养方面主动邀请企业参与,实现企业对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广泛参与。
   以安徽理工大学勘查专业为例,学校积极联系相关合作单位,定期组织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前往企业进行实操培训,让学生的认知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面,而是真正掌握生产技术,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学生的就业与发展。
   同时,积极探索勘查专业课程授课方式方法,邀请合作企业地球物理方面的高级职称专家进课堂。一方面是让学生了解勘探专业社会现状,另一方面是让用人单位了解勘查专业的办学状况,不断提升用人单位的认可度。通过邀请从事勘探、地球物理专业的校友、生产单位高职称技术人员进课堂,进行综合勘探方法、地球物理方法及其应用等方面内容的报告,不断提升学生的认识程度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和能力。三年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在专业认知等方面有了良好的提升,育人效果显著。
   四、结论
   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将学生固定在教室中灌输理论知识,更应该走出去,让学生“动起来”,参加更多的实践操作训练。做实产学研合作育人谋划,坚持科研实践育人导向,为学生的兴趣培养、思维训练、方法指导、升学准备等提供全面支持,是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手段。工科高校应结合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紧密联系产学研合作单位,抓好科研实践环节,不断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这从根本上既解决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又缩小了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同时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含,侯丽华,张强.“产学研合作”背景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协同机制探析[J].黑龙江科技,2020,11(133):46-47.
   [2]张秋玲,刘永悦,高艳,等.产学研合作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平台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20(38):42-43.
   [3]刘帅,黄美化,薛凯喜,等.产学研合作模式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0(11):86-88.
   [4]姚美娟,汪利.产学研合作视角下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8):90-92.
   [5]吕奇奇,龚文平,罗顺社.地质学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37):207-208.
   [6]朱婧,李艺,王月,等.基于科研育人的工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17):168-169.
   [7]邝宏达,李林英.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团队积极科研训练环境的构成要素[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6):177-185.
  编辑 郭小琴
其他文献
[摘 要] BIM技术作为建筑业的二次革命,将改变建筑行业的发展模式,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将BIM技术引入工程造价专业教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探讨在保证教师和学生对BIM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的同时,熟练运用BIM实践操作技能,提高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综合技能,提升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优势。  [关 键 词] 校企合作;BIM;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2
期刊
[摘 要] 以高职院校职场应用文教学为例,从建设内容、具体实施、预期效果等方面提出了利用“互联网+”线上教育平台、多元化授课模式,采用课前线上自主学习、课中课后实践活动的创新教学策略,为高职院校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的改革探索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及实践经验。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线上线下;混合式共享课程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
期刊
[摘 要] 在國家《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要求下,需要积极推动职业院校康复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自开办以来,一直在探索符合职业教育、专业特点并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现运行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实践检验有值得肯定之处,但在新形势下,探索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模式是势在必行的。  [关 键 词]
期刊
[摘 要] 以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为例,从思想和实践两个方面着手探究,通过专业教育、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及意义,提高认识。全面调查学生职业信息情况后开展职业规划座谈会,帮助学生制订出个性化学习计划,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让学生在现实环境中实践职业,最后指导学生实习就业,实现全程全方位思政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关 键 词] 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思政
期刊
[摘 要] 当前高职教师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缺乏实践经验和技能、缺乏适合高职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对此提出通过实行新教师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加强高职教师培养机制中的校企合作;打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渠道和制定高职教师培养机制中的政策法规等措施实现高职教师素质提升,解决高职教育前行中的瓶颈问题,保证高职教育改革顺畅进行。  [关 键 词] 双师型;技能;双向流动;资格准入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 美育是培养人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之一,要充分发挥好美育的育人功能,努力提升自身修养,将美育与思政教育、网络教育、教学环境相结合,以此提高辅导员工作的艺术性、情感性和感染力。  [关 键 词] 高校辅导员;美育育人;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
期刊
[摘 要] 公示语翻译是一个城市对外宣传翻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语言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具体体现。以国内著名学者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为理论框架,基于柳州市香桥岩溶国家地质公园公示语英译现状进行实证研究,用生态翻译学指导景区公示语翻译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旅游景区公示语英译规范化策略。  [关 键 词] 生态翻译学;旅游景区;公示语英译  [中图分类号] H315.9
期刊
[摘 要] 《1844年经济学教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是其中的核心部分。马克思在对异化劳动、私有制以及共产主义的分析中,都有涉及美学或者艺术问题。要想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观,必须深刻理解马克思关于劳动的理论。从哲学上讲,艺术是一种源于劳动,表现人的生命活动自由、自觉性的创造,并体现美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存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马克思的艺术观点对当前动画艺术反思和突破具有重要的
期刊
[摘 要] 以“高职高专应用英语系列教材《新发展商务英语教程》‘总序’”为例,论述了该系列教材编写的背景、理念、教材结构、教材特色及其教材配套资源,对接标准,守正创新,对于新时代高职高专应用英语教材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和培养新时期应用英语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 键 词] 高职高专;应用英语;商务英语;教材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獻标志码]
期刊
[摘 要] SPOC作为MOOC可持续发展的应用模式,是一种新颖的小规模限制性的在线课程。为了探索当今互联网信息时代教学资源和教学理念高效而灵活地同步应用于环境设计专业在线课程,以广西艺术学院手绘快速表达的教学实践为例,从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进行了SPOC在线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为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的翻转式融合,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进行一次有益尝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