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近年来,我国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大,财政投入逐年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总量逐步增加,然而,农村仍是我国公共文化发展链条中薄弱的环节,基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呈现出碎片化、游离化状态,公共基础设施陈旧、利用率不高;文化服务队伍青黄不接、素质偏低;公共文化活动内容单一、群众参与率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不力,黄赌毒思想泛滥。基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失效造成公共服务“缺位”,国家好的政策渗透不到基层,基层群众享受不到基本文化权益,不但造成国家财力、物力、人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使政府公信力有所下降。基層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失效导致基层农村缺乏正确的文化舆论导向,不良腐朽风气伺机泛滥,不断出现封建迷信,西方邪恶思想对民众的蛊惑,对于农民思想精神文化生活有有严重影响。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失效造成不良社会习气抬头,恶化了农村生产环境,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导致了新农村建设进程缓慢,更加剧了城乡二元差距,不符合当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做法。究其问题,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者缺位、越位。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发展速度不断提升,构建服务型政府机构已经逐渐被认可,但是市场经济发展体制尚不完善,职能转变方面不到位,政府机构及所兴办的文化服务事业单位存在职能不清楚,政府和企业之间不分开等现象,实行交叉行政管理,在供给过程中存在较多缺位,越位现象,造成目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率不高,农村地区文化活动不多且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农民文化层次需求。一是职能缺位,体现在事权与财权的不统一。政府作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直接主体,具有较大责任但实际财力不够,同时市政府对经济建设发展力度较大,对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经常安排一些文化工作人员来处理非正常工作之外的业务,造成目前公共基础设施利用效率低,资源被浪费等现象。二是职能越位,主要体现在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比如市级电视台,电影院及传播媒体公司都存在较大的政府机构色彩,其企业管理者大多是市级广播局领导兼职,其运作主要依靠政府进行财政支持,从而造成原来属于公益事业的部门直接越权参与到日常经营性行为中去,供给效率大幅度降低。
二、忽视农民群众的主体性。首先,农民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者与消费者,在政府提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由于受到供给主体教育水平,自身素质等方面的限制,对政府机构所制定的相关政策缺乏足够了解,对是否忽视受体主体性过于忽视,在供给数量方面没有确定的衡量指标,造成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面失衡。其次,作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主要主体的乡镇级别政府机构,对受体农民的需求过于忽视,回馈力度不高,造成农民来表达需求的积极性严重不够,逐渐失去了表达需求的意愿及动力。农民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直接受体,其地位直接决定了政府机构提供相应服务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不断满足农民文化实际需求,对于公共文化相关产品供给优劣,效率高低也都取决于农民对供给主体的评价。但是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相关决策过程中,政府机构都利用从上到下的原则,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面内容,数量及种类都是由乡镇政府的偏好直接决定的,而不是从农民的需求出发,在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中农民被排斥在外,属于被动型接受,造成供给和需求之间严重推介,在实际访谈中发现,受访农民居民没有权力参与供给决策,认为就算是参与了,也不能被采纳。
三、动力基础孱弱。公共文化服务及相关产品具有明确的公共性,非营利性及共享性特征,这就要求供给主体必须以符合社会公众需求为基础,不断追求社会的公共效益。通过走访各地文化站相关员工访谈,笔者发现由于文化服务供给资金不到位,大多数文化部门将经营性文化产业和公益性产业相混合,将原来属于应该是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范畴直接推向市场,由市场进行有效资源配置,造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动力基础不足。企业存在功利性特征,将追逐自身效益为基础,造成企业直接参与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动力不足,形成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同时,国家没有专门成立开展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在购买活动器材及服装方面资金不到位,造成有文化需求的农民,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开展文化活动。
四、文化环境欠优。因为政府机构过度重视经济建设,对于管理服务重视程度不够,公共基础设施实际利用效率不高,形成目前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所处的文化环境不良。按照F市文化站及农村书屋实际走访发现,目前农村中大多数青年都已经外出打工,老人和儿童都留守在农村地区,农村书屋部分书籍过于陈旧,不符合老人和儿童的阅读心理,造成阅读兴趣不高,利用效率低。同时,农村书屋工作人员大多身兼数职,工作不积极。当农民阅览图书过程中登记不及时,有些书籍归还全依靠农民自觉,形成书籍丢失现象严重,村文化大院及电子阅览室本应该是提升农民知识,开阔视野的平台,但多数农民对电脑知识了解不慎,有些甚至不能正常操作,没有接受过任何电脑知识培训,就算想利用电脑查询相关知识,也不能正常运用,造成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或是成为聊天室,打麻将及打牌的场所,不能良好的发挥宣传先进文化的功能。
五、人才基础匮乏 根据文化部《2015年中国文化统计手册》公布,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群众文化事业从业人员不断提升(2012年为156228人,2013年为164355人,2014年为170299人),但整体来看面向农村地区的专业文艺工作者数量仍不高,文化素质仍需逐渐加强,人才基础仍相对匮乏。基层文化站站长或是年龄偏大,专业知识过于陈旧,学历及相关文化素养不高,不能完全承担起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艰巨任务,还有些站长经常被镇长派去做非专业工作,不能集中所有精力做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工作。还有一些文化工作员工,思想境界不高,没有和农民交流和沟通的热情,对于农村事业热爱程度不够。
六、评价机制欠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具体测评指标是否科学性,合理性都是决定绩效测评好坏的关键。目前有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绩效测评机制依然是形式主义,大多数评估标准都是在对硬件基础设施构建方面,诸如所构建的文化站面积,具体藏书量,配备专业电脑数量,活动器材及具体规模等,而对于一些资金的应用效率,专业人才服务水平,基础设施利用率及其农民的满足程度方面绩效评估却较少涉及,对于绩效评估科学性及有效性有较大影响。目前,对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面的绩效评估都是从硬件方面进行考核,从软实力方面考虑的绩效考核指标不多,评价机制欠缺。
综上,要解决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面的困难,就需要政府机构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制度进行重新设置。在以政府为主导,不同社会形式共同参与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制度中主要变迁形式与方向和政府机构的执政偏好有直接关系,我国农村地区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面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原来农村中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选择机制不到位。由于我国较长一段时间都执行的是高度集中的社会集中管理制度,造成我国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利用从上到下的决策制度,在文化供给制度中农民没有决策参与权利,在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的今天,农民对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及相关服务方面需求较多,这个时候私人及一些非盈利的社会组织因为农民本身需求变化,而自发构建农村公共供给制度主体,使得政府主导,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多元制度构建形成。从此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供给制度发生变迁其主要是在诱导性制度及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中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诱导性制度变化将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供给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要求政府机构必须采取强制性制度变化来进行有效配合。
参考文献:
[1]高喜月.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主体特征和路径选择--基于政府间关系[J].政治研究,64-65.
[2]戴丽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的创新与发展[J].群文天地,2012(10),281.
[3]邹晓东.从公共服务的政府垄断到多元化供给--面向新公共管理的政府管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7.
近年来,我国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大,财政投入逐年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总量逐步增加,然而,农村仍是我国公共文化发展链条中薄弱的环节,基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呈现出碎片化、游离化状态,公共基础设施陈旧、利用率不高;文化服务队伍青黄不接、素质偏低;公共文化活动内容单一、群众参与率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不力,黄赌毒思想泛滥。基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失效造成公共服务“缺位”,国家好的政策渗透不到基层,基层群众享受不到基本文化权益,不但造成国家财力、物力、人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使政府公信力有所下降。基層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失效导致基层农村缺乏正确的文化舆论导向,不良腐朽风气伺机泛滥,不断出现封建迷信,西方邪恶思想对民众的蛊惑,对于农民思想精神文化生活有有严重影响。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失效造成不良社会习气抬头,恶化了农村生产环境,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导致了新农村建设进程缓慢,更加剧了城乡二元差距,不符合当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做法。究其问题,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者缺位、越位。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发展速度不断提升,构建服务型政府机构已经逐渐被认可,但是市场经济发展体制尚不完善,职能转变方面不到位,政府机构及所兴办的文化服务事业单位存在职能不清楚,政府和企业之间不分开等现象,实行交叉行政管理,在供给过程中存在较多缺位,越位现象,造成目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率不高,农村地区文化活动不多且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农民文化层次需求。一是职能缺位,体现在事权与财权的不统一。政府作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直接主体,具有较大责任但实际财力不够,同时市政府对经济建设发展力度较大,对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经常安排一些文化工作人员来处理非正常工作之外的业务,造成目前公共基础设施利用效率低,资源被浪费等现象。二是职能越位,主要体现在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比如市级电视台,电影院及传播媒体公司都存在较大的政府机构色彩,其企业管理者大多是市级广播局领导兼职,其运作主要依靠政府进行财政支持,从而造成原来属于公益事业的部门直接越权参与到日常经营性行为中去,供给效率大幅度降低。
二、忽视农民群众的主体性。首先,农民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者与消费者,在政府提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由于受到供给主体教育水平,自身素质等方面的限制,对政府机构所制定的相关政策缺乏足够了解,对是否忽视受体主体性过于忽视,在供给数量方面没有确定的衡量指标,造成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面失衡。其次,作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主要主体的乡镇级别政府机构,对受体农民的需求过于忽视,回馈力度不高,造成农民来表达需求的积极性严重不够,逐渐失去了表达需求的意愿及动力。农民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直接受体,其地位直接决定了政府机构提供相应服务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不断满足农民文化实际需求,对于公共文化相关产品供给优劣,效率高低也都取决于农民对供给主体的评价。但是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相关决策过程中,政府机构都利用从上到下的原则,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面内容,数量及种类都是由乡镇政府的偏好直接决定的,而不是从农民的需求出发,在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中农民被排斥在外,属于被动型接受,造成供给和需求之间严重推介,在实际访谈中发现,受访农民居民没有权力参与供给决策,认为就算是参与了,也不能被采纳。
三、动力基础孱弱。公共文化服务及相关产品具有明确的公共性,非营利性及共享性特征,这就要求供给主体必须以符合社会公众需求为基础,不断追求社会的公共效益。通过走访各地文化站相关员工访谈,笔者发现由于文化服务供给资金不到位,大多数文化部门将经营性文化产业和公益性产业相混合,将原来属于应该是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范畴直接推向市场,由市场进行有效资源配置,造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动力基础不足。企业存在功利性特征,将追逐自身效益为基础,造成企业直接参与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动力不足,形成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同时,国家没有专门成立开展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在购买活动器材及服装方面资金不到位,造成有文化需求的农民,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开展文化活动。
四、文化环境欠优。因为政府机构过度重视经济建设,对于管理服务重视程度不够,公共基础设施实际利用效率不高,形成目前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所处的文化环境不良。按照F市文化站及农村书屋实际走访发现,目前农村中大多数青年都已经外出打工,老人和儿童都留守在农村地区,农村书屋部分书籍过于陈旧,不符合老人和儿童的阅读心理,造成阅读兴趣不高,利用效率低。同时,农村书屋工作人员大多身兼数职,工作不积极。当农民阅览图书过程中登记不及时,有些书籍归还全依靠农民自觉,形成书籍丢失现象严重,村文化大院及电子阅览室本应该是提升农民知识,开阔视野的平台,但多数农民对电脑知识了解不慎,有些甚至不能正常操作,没有接受过任何电脑知识培训,就算想利用电脑查询相关知识,也不能正常运用,造成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或是成为聊天室,打麻将及打牌的场所,不能良好的发挥宣传先进文化的功能。
五、人才基础匮乏 根据文化部《2015年中国文化统计手册》公布,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群众文化事业从业人员不断提升(2012年为156228人,2013年为164355人,2014年为170299人),但整体来看面向农村地区的专业文艺工作者数量仍不高,文化素质仍需逐渐加强,人才基础仍相对匮乏。基层文化站站长或是年龄偏大,专业知识过于陈旧,学历及相关文化素养不高,不能完全承担起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艰巨任务,还有些站长经常被镇长派去做非专业工作,不能集中所有精力做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工作。还有一些文化工作员工,思想境界不高,没有和农民交流和沟通的热情,对于农村事业热爱程度不够。
六、评价机制欠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具体测评指标是否科学性,合理性都是决定绩效测评好坏的关键。目前有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绩效测评机制依然是形式主义,大多数评估标准都是在对硬件基础设施构建方面,诸如所构建的文化站面积,具体藏书量,配备专业电脑数量,活动器材及具体规模等,而对于一些资金的应用效率,专业人才服务水平,基础设施利用率及其农民的满足程度方面绩效评估却较少涉及,对于绩效评估科学性及有效性有较大影响。目前,对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面的绩效评估都是从硬件方面进行考核,从软实力方面考虑的绩效考核指标不多,评价机制欠缺。
综上,要解决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面的困难,就需要政府机构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制度进行重新设置。在以政府为主导,不同社会形式共同参与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制度中主要变迁形式与方向和政府机构的执政偏好有直接关系,我国农村地区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面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原来农村中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选择机制不到位。由于我国较长一段时间都执行的是高度集中的社会集中管理制度,造成我国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利用从上到下的决策制度,在文化供给制度中农民没有决策参与权利,在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的今天,农民对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及相关服务方面需求较多,这个时候私人及一些非盈利的社会组织因为农民本身需求变化,而自发构建农村公共供给制度主体,使得政府主导,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多元制度构建形成。从此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供给制度发生变迁其主要是在诱导性制度及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中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诱导性制度变化将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供给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要求政府机构必须采取强制性制度变化来进行有效配合。
参考文献:
[1]高喜月.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主体特征和路径选择--基于政府间关系[J].政治研究,64-65.
[2]戴丽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的创新与发展[J].群文天地,2012(10),281.
[3]邹晓东.从公共服务的政府垄断到多元化供给--面向新公共管理的政府管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