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习总书记指出:创新创业是一项艰苦的事业。青年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必须思考自己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中坚力量,在政府和高校的引领下,我国大学生参与创业的数量逐年攀升,但众多失败结果表明,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素质仍需加强。研究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素质培育,对于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创业素质培育的理论研究,增强大学生创业素质培育的实效性,完善高校人才培育模式,促进新形势下大学生实现健康、和谐、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创业带动就业”,高校应侧重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目前,我国已经把创新创业教育列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主要包括创新意识与思维、创新精神及创业能力的培养。
1.1 国外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
美国是创新创业教育起源最早的国家,创新创业教育在美国被称为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力,其理论研究以及实践研究水平位于世界前列,目前已拥有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德国提出“使高校成为创业者熔炉”的口号,对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模式进行积极研究。日本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发展起来,主要是对本科生、高中生的创业教育,以及高校、产业、政府合作下的创业教育进行培养。
1.2 国内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始于80年代初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已经把创新创业教育列入教学计划之中。《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2009)指出社会建设需要创新创业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是经济与社会教育活动双重作用的结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曹胜利、雷家骕主编的《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从理论层面界定了创新创业,他们对创新创业的理解是建立在熊彼特的经济学认识上,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关系,在这种新的生产函数上加入新的组织形式,从而实现创新创业,认为创新创业是相互融合又相互独立的个体。近年来,关于创新创业的研究成果日渐丰富,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目前对创新创业的研究主要包括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保障体系以及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等领域。
2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目前创新创业教育虽然已经列入各个高校的教育方案之中,但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仍然不够不完善,在诸多方面还存在不足。
2.1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虽然大部分高校均开设了创业相关课程,但一方面由于缺乏对于双创教育的研究,另一方面课程缺乏有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课程内容往往是介绍一些管理学知识基础或者创业相关的政策法规,缺乏系统的设计,为了上课而上课的情况普遍存在。
2.2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够先进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形成一种理念, “重理论、轻实践”“重传授、轻创新”,以考试、分数为导向,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导致学生缺乏敢闯敢拼的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同时,对创新创业的教育认识不够全面,甚至將创新创业教育狭隘化为创新创业的竞赛、实习和课程,忽视了学生的发展,导致大学生虽然创新创业的意愿很强,但参与度普遍不高,呈现出“外部热,内部冷”的状态。
2.3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高校专职双创教师稀缺,承担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多为其他行政部门或者校外聘请的兼职教师,能够投入到创新创业领域研究的时间和精力难以得到保障。由于双创教育对交叉学科和学科综合要求较高,现有教师从事双创教育的能力普遍缺乏,难以激发学生的潜力。
2.4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缺乏
从学校内部环境来分析,很多高校还没有形成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专门机构和实践区域,双创工作缺乏统筹规划。有的虽然成了 “创新创业学院”,但实践区域往往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没有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从外部环境分析,目前校企联合过程中,企业往往只是单纯的提供资金支持或者参观实习场地,双创工作过程中的校企联合的深度还不够,企业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和优质的教学实践资源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地方产业需求之间缺乏联系,创新工作往往处于埋头蛮干的状态,创新创业协同网络尚未形成。
3 适合于新时期大学生创业素质培育的对策
3.1 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思想理念
高校首先应当明确其双创工作的认识和定位,整合学校资源,培养良好氛围,建立合理的双创教育反馈评价体系,促使学生勇敢的尝试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创新创业工作应当回归教育的本质,明确“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根本,摒弃功利化和狭隘化的思维定式,注重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的意志和不轻言放弃的态度,从精神层面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
3.2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明确第一课堂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中,通过个性化案例教学,交叉学科设置,小组讨论,课堂游戏,分组课题展示等方式,拓宽学生的基础学习,促进学生思考,增强学生综合能力。同时注重第二课堂的建设,根据学生的兴趣方向,利用兴趣小组、学生社团、学生工作室、微型创业团队等形式,促进学生在自己的优势领域进一步发展。
3.3 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
高校应当加强双创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注重理论和实践研究,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发展机制。同时邀请优秀校友,成功企业家作为兼职教师,开设系列讲座或者圆桌讨论,通过生动案例和创业故事,让学生体会创业的魅力。
3.4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协作平台
整合区域资源,建立高校间、校企间、政府高校间的合作机制,建立联合培养计划和企业实训基地,加强大学生实习实践深度,整合多方间的知识、信息和孵化平台,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学智.大学生创业中创新能力养成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
[2] 成希.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
[3] 黄昌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02).
[4] 李林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路径探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04).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创业带动就业”,高校应侧重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目前,我国已经把创新创业教育列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主要包括创新意识与思维、创新精神及创业能力的培养。
1.1 国外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
美国是创新创业教育起源最早的国家,创新创业教育在美国被称为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力,其理论研究以及实践研究水平位于世界前列,目前已拥有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德国提出“使高校成为创业者熔炉”的口号,对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模式进行积极研究。日本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发展起来,主要是对本科生、高中生的创业教育,以及高校、产业、政府合作下的创业教育进行培养。
1.2 国内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始于80年代初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已经把创新创业教育列入教学计划之中。《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2009)指出社会建设需要创新创业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是经济与社会教育活动双重作用的结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曹胜利、雷家骕主编的《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从理论层面界定了创新创业,他们对创新创业的理解是建立在熊彼特的经济学认识上,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关系,在这种新的生产函数上加入新的组织形式,从而实现创新创业,认为创新创业是相互融合又相互独立的个体。近年来,关于创新创业的研究成果日渐丰富,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目前对创新创业的研究主要包括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保障体系以及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等领域。
2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目前创新创业教育虽然已经列入各个高校的教育方案之中,但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仍然不够不完善,在诸多方面还存在不足。
2.1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虽然大部分高校均开设了创业相关课程,但一方面由于缺乏对于双创教育的研究,另一方面课程缺乏有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课程内容往往是介绍一些管理学知识基础或者创业相关的政策法规,缺乏系统的设计,为了上课而上课的情况普遍存在。
2.2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够先进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形成一种理念, “重理论、轻实践”“重传授、轻创新”,以考试、分数为导向,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导致学生缺乏敢闯敢拼的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同时,对创新创业的教育认识不够全面,甚至將创新创业教育狭隘化为创新创业的竞赛、实习和课程,忽视了学生的发展,导致大学生虽然创新创业的意愿很强,但参与度普遍不高,呈现出“外部热,内部冷”的状态。
2.3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高校专职双创教师稀缺,承担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多为其他行政部门或者校外聘请的兼职教师,能够投入到创新创业领域研究的时间和精力难以得到保障。由于双创教育对交叉学科和学科综合要求较高,现有教师从事双创教育的能力普遍缺乏,难以激发学生的潜力。
2.4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缺乏
从学校内部环境来分析,很多高校还没有形成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专门机构和实践区域,双创工作缺乏统筹规划。有的虽然成了 “创新创业学院”,但实践区域往往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没有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从外部环境分析,目前校企联合过程中,企业往往只是单纯的提供资金支持或者参观实习场地,双创工作过程中的校企联合的深度还不够,企业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和优质的教学实践资源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地方产业需求之间缺乏联系,创新工作往往处于埋头蛮干的状态,创新创业协同网络尚未形成。
3 适合于新时期大学生创业素质培育的对策
3.1 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思想理念
高校首先应当明确其双创工作的认识和定位,整合学校资源,培养良好氛围,建立合理的双创教育反馈评价体系,促使学生勇敢的尝试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创新创业工作应当回归教育的本质,明确“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根本,摒弃功利化和狭隘化的思维定式,注重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的意志和不轻言放弃的态度,从精神层面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
3.2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明确第一课堂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中,通过个性化案例教学,交叉学科设置,小组讨论,课堂游戏,分组课题展示等方式,拓宽学生的基础学习,促进学生思考,增强学生综合能力。同时注重第二课堂的建设,根据学生的兴趣方向,利用兴趣小组、学生社团、学生工作室、微型创业团队等形式,促进学生在自己的优势领域进一步发展。
3.3 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
高校应当加强双创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注重理论和实践研究,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发展机制。同时邀请优秀校友,成功企业家作为兼职教师,开设系列讲座或者圆桌讨论,通过生动案例和创业故事,让学生体会创业的魅力。
3.4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协作平台
整合区域资源,建立高校间、校企间、政府高校间的合作机制,建立联合培养计划和企业实训基地,加强大学生实习实践深度,整合多方间的知识、信息和孵化平台,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学智.大学生创业中创新能力养成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
[2] 成希.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
[3] 黄昌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02).
[4] 李林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路径探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04).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