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集动手与动脑、应用与技术高度结合的新兴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有着极大的拓展空间。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应该是课堂设计的主要目标。带着这种目标,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有一些体会思考愿与大家交流。
一、以趣激学──寓教于乐,主动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去探索、去思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而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首先从培养兴趣开始。
小学生最主要的特点是是好奇、好动、好游戏。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可适度地引入游戏,让学生乐学、好学,从而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众所周知,学习任何一门学科,不经过刻苦练习不可能获得高超的本领。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许多名词术语和理论,以及鼠标练习、指法练习等连不少成年人也觉得枯燥乏味。教学中,我们如果直接让小学生学习理论、练习指法的话,他们一会儿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要是强迫学生练习,则更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只有抓住孩子爱好游戏的天性,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独具的交互性和展示媒体的多样性,在“学中玩,玩中学”,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主体尝试──任务驱动,自主实践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告诉我们,一些学习内容完全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而获得。尤其是计算机具有反馈功能,这就给学生的尝试探索性学习更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趣味性、工具性、实践性等特点,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们在一个有目的的任务驱动之下,通过独立的探索活动去“发现”新知,并建立相应的结构,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画笔”软件提供了一个在电脑上画画的友好环境,而且简单易用,非常适合小学生学习。在教学中,我没有采取传统讲解法,而是先呈现各种各样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图形的组成,再让学生结合教材自己尝试操作,在画图形的过程中掌握各种工具和画图技巧。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层任务──自己设计一张贺卡。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自主探索,创新领悟。
三、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坚持因材施教,分层指导的原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吃饱”。
(一)教学对象分层。分层教学理论的一个基本的要求和目的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知识结构进行教学设计,为此,我们必须首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分层。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来设置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不同学习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以便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应。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认为,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停留在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即所谓的第一发展区)上,教师的教学应该引起,激发和启动学生一系列的内部发展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完成相对其现有知识水平而言更高层次的知识水平。这种知识水平是经过学生的努力可以达到的。用一句俗话就是“跳一跳,摘桃子”。对这种知识的学习,学生必须先努力向上“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即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学过程分层。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对A、B、C三组的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时都统一要求,统一教学。因为这一部分是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而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差异不大。时间分配大概在1/4的时间。然后对B组学生布置练习任务,对A、C两组学生进行具体的操作内容的教学,教学完成后布置相应的练习内容。时间分配大概也在1/4的时间,然后再对B组学生进行具体操作内容的教学,并布置相应的练习任务。时间大概也是1/4的时间。最后,对有特殊兴趣的学生进行辅导,如介绍网页制作的相关知识。
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学习任务,又能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不同的知识教学,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四)教学评价分层。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特别重视反馈-矫正策略。因此,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来说便十分重要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教给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必然要对学生进行不同的评价。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应以其在原有知识水平上的进步和提高大小作为评价学生是否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基准。
通过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和操作活动的有效记录和评价,将过程评价、动态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习进行评价和考核,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纳入平时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之下,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反应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四、“伙伴教學”──合作互助,共同提高
如何解决好信息技术课中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问题,是当今信息技术课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其实,学生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可利用资源,我们有理由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好的同学来充当教师的“小助手”、学生的“小老师”,这种由一个学生教另一个学生的个别化教学方法能促进各类学生的共同发展,同时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意识,形成合作互助的精神。
“伙伴教学”形式的出现,可以大大缓解教师指导学生的压力,弥补教师不能照顾所有需要帮助的学生的缺陷。教师可以在课前把教学要求和内容要点公布给学生,这样可以使他们做到有的放矢,以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上课时教师对重点和难点问题精解细讲,并作示范演示,然后将大部分时间回归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和上机实践。在教师讲授完后,可以选择学习成绩好、有耐心、有热情的学生作为“伙伴教师”,协助教师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在他们遇到问题时给予及时、必要的帮助,共同来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这种“师生关系”可以在课上存在,也可以延续到课下,这样大大拓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成为课堂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指导者、把关者,只起指导、启发、达成共识的作用。教师应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需面面俱到,包办代替学生所要做的一切。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和自学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一、以趣激学──寓教于乐,主动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去探索、去思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而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首先从培养兴趣开始。
小学生最主要的特点是是好奇、好动、好游戏。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可适度地引入游戏,让学生乐学、好学,从而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众所周知,学习任何一门学科,不经过刻苦练习不可能获得高超的本领。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许多名词术语和理论,以及鼠标练习、指法练习等连不少成年人也觉得枯燥乏味。教学中,我们如果直接让小学生学习理论、练习指法的话,他们一会儿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要是强迫学生练习,则更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只有抓住孩子爱好游戏的天性,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独具的交互性和展示媒体的多样性,在“学中玩,玩中学”,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主体尝试──任务驱动,自主实践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告诉我们,一些学习内容完全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而获得。尤其是计算机具有反馈功能,这就给学生的尝试探索性学习更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趣味性、工具性、实践性等特点,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们在一个有目的的任务驱动之下,通过独立的探索活动去“发现”新知,并建立相应的结构,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画笔”软件提供了一个在电脑上画画的友好环境,而且简单易用,非常适合小学生学习。在教学中,我没有采取传统讲解法,而是先呈现各种各样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图形的组成,再让学生结合教材自己尝试操作,在画图形的过程中掌握各种工具和画图技巧。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层任务──自己设计一张贺卡。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自主探索,创新领悟。
三、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坚持因材施教,分层指导的原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吃饱”。
(一)教学对象分层。分层教学理论的一个基本的要求和目的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知识结构进行教学设计,为此,我们必须首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分层。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来设置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不同学习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以便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应。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认为,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停留在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即所谓的第一发展区)上,教师的教学应该引起,激发和启动学生一系列的内部发展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完成相对其现有知识水平而言更高层次的知识水平。这种知识水平是经过学生的努力可以达到的。用一句俗话就是“跳一跳,摘桃子”。对这种知识的学习,学生必须先努力向上“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即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学过程分层。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对A、B、C三组的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时都统一要求,统一教学。因为这一部分是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而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差异不大。时间分配大概在1/4的时间。然后对B组学生布置练习任务,对A、C两组学生进行具体的操作内容的教学,教学完成后布置相应的练习内容。时间分配大概也在1/4的时间,然后再对B组学生进行具体操作内容的教学,并布置相应的练习任务。时间大概也是1/4的时间。最后,对有特殊兴趣的学生进行辅导,如介绍网页制作的相关知识。
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学习任务,又能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不同的知识教学,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四)教学评价分层。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特别重视反馈-矫正策略。因此,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来说便十分重要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教给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必然要对学生进行不同的评价。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应以其在原有知识水平上的进步和提高大小作为评价学生是否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基准。
通过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和操作活动的有效记录和评价,将过程评价、动态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习进行评价和考核,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纳入平时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之下,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反应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四、“伙伴教學”──合作互助,共同提高
如何解决好信息技术课中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问题,是当今信息技术课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其实,学生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可利用资源,我们有理由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好的同学来充当教师的“小助手”、学生的“小老师”,这种由一个学生教另一个学生的个别化教学方法能促进各类学生的共同发展,同时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意识,形成合作互助的精神。
“伙伴教学”形式的出现,可以大大缓解教师指导学生的压力,弥补教师不能照顾所有需要帮助的学生的缺陷。教师可以在课前把教学要求和内容要点公布给学生,这样可以使他们做到有的放矢,以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上课时教师对重点和难点问题精解细讲,并作示范演示,然后将大部分时间回归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和上机实践。在教师讲授完后,可以选择学习成绩好、有耐心、有热情的学生作为“伙伴教师”,协助教师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在他们遇到问题时给予及时、必要的帮助,共同来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这种“师生关系”可以在课上存在,也可以延续到课下,这样大大拓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成为课堂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指导者、把关者,只起指导、启发、达成共识的作用。教师应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需面面俱到,包办代替学生所要做的一切。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和自学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