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作文教学的思维定势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fan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综合训练的终端环节。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作文教学改革也显现出风起云涌、百花齐放的局面。本栏的几位作者所进行的“培养创新能力”“引导学生积累素材”等方面探索,从不同角度丰富了作文教学的内涵,体现了勇于创新的精神,令人耳目一新。
  
  抓住失误 对症下药
  ——有感于高中生的第一次作文
  ■ 遂平县第二高级中学 王俊平
  
  暑假过后,高一新生到校,我让学生写的第一篇作文题目叫《夏日》。当时出题的考虑有二:一是当年的高考题中,像《提篮春光看妈妈》《必须跨过这道坎》等,写成议论文很难,若写成记叙文却要容易些。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能写好记叙文。二是高一学生练习的文体就是记叙文,写好记叙文是写好其他各种文章的基础,所以,有必要让他们从记叙文练起。我采取的办法是老师不讲,由学生自由作文,看看基础如何然后再对症下药。
  两节课后,我急不可待地一一翻看学生的作文,感到高一学生的写作水平有的还不如小学生,文章写得漏洞百出。本来一篇写作素材很多、很容易写得生动而有新意的文章,却写得平铺直叙、平淡无味,甚至不知所云。《夏日》这个题目,可写夏日的美景,运用情境交融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某种感情;可写发生在夏日里的人和事,透过现象看本质,表现人的个性或事件所蕴涵的哲理等。可写的东西太多了,但是他们就是写不好,这是为什么呢?
  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是文章主题不明确。有的学生写的篇幅较长,写了不少人和事,但到底想表达什么感情,反映什么问题,不得而知。例如一位同学这样写道:“今年夏天我是在广州度过的,那里的天气甭提了,相信大家都知道,热得很。白天的街道上除了车几乎没人,到了晚上可就热闹了,商店里、溜冰场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每天都狂欢到深夜……一年四季中,我最不喜欢的就是夏天了,食物易变质,蚊虫叮咬,天气炎热,令人烦躁。我最喜欢的当数荷花了,可谓‘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看了这段文字,真不知该同学想说些什么。你说他表现的是对夏天的喜爱?不是,文中有“最不喜欢”等字眼。你说他讨厌夏天?也不是,他又喜欢夏日里的荷花。总之,整篇文章不受统一思想的统领,这是作文的大忌。本来一篇文章,在选材开篇之前,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立意问题,你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表现人的什么精神等,就应该围绕这些来选材、布局、谋篇,然后再下笔。
  二是没有真情实意。写一件事,自己是个旁观者,完全置身于局外,用纯叙述的语言一叙到底。例如,一位学生这样写暑假的日子:“与同伴们一起洗澡、钓鱼,有时帮妈妈到田里拔玉米苗,如此而已。”他根本没有描绘出当时洗澡、钓鱼或拔玉米苗时的情景,没有把“我”置身其中。而另外一个学生作文中的一段描写,则给人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雨过天晴,正是逮鱼的好天气。逮鱼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心中早已渴望的。我叫上老弟,拿着盆子带上网兜一起去。老弟甚是高兴,像兔子一样飞快地跑出了大门,冲向我家东边的池塘边。当我赶到时,老弟已经把网兜挡在了水口。没多时,我们就逮住了一条鲢鱼。过了一会儿又一个‘黑鱼’落网。我们很高兴,可拉网一看是根木棒,空欢喜一场……虽然弄湿了衣服,但我们却很高兴,收获有鱼,更收获有快乐。”同样是写一件事,为什么给人的印象反差如此之大?关键是,前一位同学没有把当时的情景描绘出来,只是一笔带过,原因是没有仔细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三是不会艺术虚构。有人要说,写记叙文又不是写小说,也要虚构吗?是的,要想刻画一个人物,反映出某个问题,就不能像初中生那样,只就某一件事谈自己的认识,而应以全面、合理、综合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生活。应让学生明白文学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道理。写人时,可以把现实中几个人可能发生的事用到某个人身上,突出这个人的个性,只要现实中有可能发生即可。也可以对生活中的一个片段、一个镜头、一句对话或瞬间情景,加以联想和想象,使之扩充为一个生动而完整的故事。还可以将曾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写到别人头上,只要不违背生活规律就可以。
  总之,高一学生想写好记叙文,就要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养成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好习惯,善于积累,勤于练笔。我想一年之后,他们一定会在记叙文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作文三级跳 批改出华章
  ■ 修武县实验中学 杨海霞
  
  作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写作文,还要教会他们如何修改作文。学生修改作文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过程。我探索出一条师生双赢的作文批改“三级跳”的方法:互相点评—自我修改—写作文后记。如此之后,竟批改出一篇篇精美的文章。
  一、互批练点评
  为了使互批这一环节收到实效,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互相批改的目标要明确。在学生互批作文前,教师必须大致翻阅一下学生的作文,提出共性的问题,学生批改时必须围绕本次作文的要求和老师提出的共性问题来批改。比如以“母爱”为话题的作文,评改目标为:(1)看文章是否摆脱了以往只写母亲对自己生活上的关爱,能否较深层次地表现母爱。(2)看选材是否具有典型性。这样才能使每个评改者都能有所得,并体会到评改的乐趣。
  2.要教给学生点评的方法。首先,评句子中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如评用词的准确性及个别句子的结构作用等。其次,评段落,看段落安排是否合理。最后评全文,看首尾是否呼应,思路层次是否清楚,感悟体验如何。
  下面是一篇以“春”为话题的作文点评。题目《飘,风飘;潇,雨潇》旁边的点评是:“细腻的标题,拓出了新境,独具匠心。‘春’似被藏匿了,起伏不定的季节感给人以震撼,却没突出话题。”第一段右边的点评是:“开篇点‘春’,表现出不同人心目中的不同感悟与体验。引出话题——春。”第三段左边的点评是:“一段排比句甚为精妙,将老师的爱挥洒得淋漓尽致,写的是老师,象征的是春天的意气风发的精神。”最后的尾批是:“紧扣话题,升华主题。”全文总评是:“初读题目,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是一种大气与细腻在一起酝酿的美,是流畅的。但是,此次作文的话题为‘春’,而题目却给人一种压抑的季节的变迁,有春韵,却没有点到‘春’,此为一遗憾。前前后后的风,吹动了作者的发丝,掀起思绪,确有一番寓意,隐隐地流露出对老师的某种感情;写雨的精神,又一次烘托出老师的形象。最末,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情、景、人三者融为一体。最大的疑惑是:何不直接点题?难道是因为春的含蓄吗?”这样的点评对学生的启发作用是显然的。
  3.签上姓名,明确责任。
  二、自改悟得失
  引导学生总结自己作文的得与失,激励学生对同学们的评改大胆进行“反评”。除肯定同学们中肯的评改外,对评改中的不当、失误之处,允许申辩。学生在批改别人作文的基础上,再对自己的作文进行批改,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后记出经验
  写作文后记可对批改和讲评进行消化,也是对作文中反映出来的问题的再认识,有利于学生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写作文后记,既端正了学生写作的态度,又为下次写作打下了基础。在起始阶段,可以放手让学生畅所欲言,培养他们写作文后记的兴趣。“后记”深受学生的欢迎,他们或总结作文得失,或赞许精彩评改,或指出对方评改中的疏漏和失误,从主题到结构,从选材到布局,从词语到标点,均有涉及。实践证明,作文三级跳,批改出华章。
  
  作文教学要强化思维训练
  ■ 偃师市岳滩镇一中 李信勇
  
  思维是无形的文章,文章是有形的思维,作文训练实际上就是思维的训练。写好作文的关键在于强化思维训练,开发思维的潜能,使学生的思维高度活跃,思想高度集中。因此,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应始终抓思维训练这根主线,优化思维环境,强化思维训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一、优化思维环境
  创设情境,是教师指导学生写作的成功之道。教师要精心备课,创设适合学生作文训练的情境。同时,还应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创设一个比较宽松自由的思维环境,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创设情境要选取符合学生实际的、学生喜闻乐见又富有时代特色的内容。如学习说明文单元后,我选取了《中国青年报》上的“青年志愿者”的志愿徽章和北京奥运会会徽,要求同学们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徽章的构图特点和寓意。又如学习了议论文单元后,我给同学们讲了一则寓言故事:一只猫追一只鸟,要吃它,就把自己装扮成一只鸟。但后来被鸟识破,猫的诡计没得逞。我让同学就这则故事从不同角度谈谈自己的感想。再如,在指导学生写记叙性文章时,我让同学们设身处地想象自己就是文中的人物,像演员一样进入角色,然后再像导演一样把情节组织安排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二、强化思维方法的训练
  为同学们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后,下一步的“重头戏”就是启发诱导。要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构思联想的方法和议论的角度等,以加强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由“情境”到“文章”,这中间要通过想象、联想去实现。想象要合理,联想要丰富。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写作中,想象尤其可贵,《西游记》《聊斋志异》都是想象的结晶。想象要形象、具体、曲折、大胆,但不能胡思乱想,胡编乱造;要合理,不能违背生活逻辑和事理。
  思维训练应在广度、深度上下工夫。近年来,有些老师进行的词语接龙比赛、联词接句游戏等,都是有益的尝试,对训练学生的思维广度大有好处。在指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时,我给同学们讲清自然界万事万物自身的条理和规律:春、夏、秋、冬,东、西、南、北,过去、现在、将来,天上、人间、地下等,让同学们顺着这一思路大胆进行想象。
  三、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思维应具有广阔性、独立性、创造性、敏捷性等优良品质,我们在遵循“文以载道”“文道统一”基本原则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创造性思维。
  有一次,我在黑板上画了个圆,要求学生进行联想。有的同学想到球,想到了我国的足球,最后立志要振兴祖国的足球事业;有的同学想到了车轮,进而想到历史的车轮;有的同学想到井,想到祖辈们打水的那口井,并由此想到如今村头建起的圆圆的水塔,清甜的泉水直接流进家家户户的水缸里,终于圆了吃上自来水的美梦。这些想象都很奇特、丰富,也都合情合理,我都给予了热情的鼓励。
  作文训练说到底就是思维训练,加强思维训练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根本。如果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强化思维训练,那么就不会感到作文难教难写了。
  
  作文材料积累途径举隅
  ■ 渑池县果园乡西村中学 张泽伟
  
  如果说积累像蜜蜂采花,那么文章就像酿成的蜜,厚积才能薄发,博览方可约取。但当今的初中学生囿于家庭和学校之间,自由支配的时间极少,加之升学的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生活经历和社会经验十分欠缺,写起作文来自然就感觉腹中空空、言之无物了。那么,应怎样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积累作文材料呢?
  一、观察积累
  鲁迅先生曾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所谓观察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知觉自然或认识社会现象,从中获得写作的材料。观察的过程,便是积累材料的过程。
  当然,观察不是漫无目的的,教师首先要给予学生观察方法的指导。如通过课内分析讲解、课外观察示范等,教会学生准确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特征,发现事物变化规律。这样积累的材料才具有丰富性和准确性。要指导学生按照一定方法,把平时观察、积累的材料按照某种特征或写作目的组织起来,这样到写作时才能根据需要加以选择。
  “处处留心皆学问”,中学生要养成观察的良好习惯,观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观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并把观察的所得、所思、所感及时记录下来。这样处处留心,随时积累,就会使材料越来越丰富,写作时便能做到厚积薄发。
  二、阅读积累
  社会生活瞬息万变,大千世界丰富多彩,人们靠直接观察所获得的材料只能是凤毛麟角,还必须借助间接观察加强积累。间接观察的重要手段就是阅读。这里的阅读主要指课外阅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课外读物的内容丰富,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兼容,是前人观察成果的结晶,更是写作中可以广泛采撷的素材。
  首先要从良好习惯的培养开始,主要培养自觉阅读、多形式阅读的习惯。让学生千方百计找书看,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人文社会、哲学经济、文学艺术,广阅博览并持之以恒;各种形式的阅读方法,如粗读、精读、详读、略读、泛渎、速读等,均需掌握,并能根据需要和读物内容决定读书方式,提高阅读效果,积累广泛而又精要的材料。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动笔圈、划、点、批、摘、记,将书中有用的材料以一定的形式记录下来,做成读书卡片、笔记。此外,不少名篇佳作、名言警句,以及成语、歇后语等,在阅读欣赏之后,还必须反复吟诵,做到熟读或背诵。这样到写作时就能整句整段引用、模仿或迁移,成为写作材料,使文章锦上添花。
  三、练笔积累
  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中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上述各种途径的材料积累,均属无形积累,储存在人脑中,使用时不仅要再现、梳理、选择,还得考虑材料的文字表达。因此,要提倡练笔积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积累材料的过程中勤于练笔,积累有形的文字材料,并从中提高运用语言的技能。比如可以摘录一些优美词语、名言警句,写写读后感、书刊评论,写写观察日记、活动练笔等,通过以上多种途径的积累,学生写作的材料就会越积越多,这样厚积薄发,作文时就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 郑州铁路第六中学 杨雪梅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新课标着眼于提高学生素质,要求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扩大学生的信息量,允许学生从自己的真实感受中提炼文章的主题,鼓励学生写出个性鲜明的作文。
  一、走进大自然,培养健康的情感
  春天的第一丛嫩绿,夏天的最后一朵玫瑰,秋天的苹果林,冬天的鹅毛雪,无一不触发学生的灵感,撩拨学生的诗情。当他们置身于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大自然的时候,也为教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供了契机。可让学生观察第一场秋雨,捕捉它给自然界带来的细微变化,以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可让学生观察蚂蚁搬家的过程,了解搬家初与搬家时蚂蚁的活动特点,以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可让学生观察公园一景,体会湖心亭、湖边垂柳、九曲连廊之间的巧妙搭配给人带来的美感,以培养思维的整体性;可让学生观察桃花、梨花,比较它们花期、花色、花形的异同,以培养思维的独特性。如此多角度、多侧面的训练,学生写起作文来也必定会思维活跃,文思泉涌,写出来的作文也一定会鲜活充盈。
  二、关注社会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
  我们常感叹学生的应试作文立意肤浅,缺乏新意。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教师及学生家长大都不提倡学生过多关注社会生活,怕因此影响考试成绩;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被囿于“两点一线”的狭小天地之中,以致孤陋寡闻,文思枯竭。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教师,应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关注社会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作文的田园。要鼓励学生切实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金口常开。“眼”要多看,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第二起跑线》等电视节目,看《读者》《青年文摘》《中国青年报》等报刊,看社会万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耳”要勤听,听广播节目,听报告讲座,听课文朗读带,听时事点评,听民谣、谚语、笑话,听相声、快板、评书,听商贩巧舌如簧地推销商品,听导游娓娓动听地讲解名胜。“口”要常开,评名作,议时政,谈得失,析美丑;吟唐诗宋词,背现代名篇;尝试即兴采访,练习口头作文。作文与一个人的社会生活阅历和文化底蕴密切相关,如此多看、勤听、常说,写起作文来何愁不左右逢源、洋洋洒洒?写出的作文又何愁不视野开阔、别具风格呢?
  三、由课内到课外,向其他学科延伸
  写作的基础是语文知识,但写作的题材却不能局限于语文的范围。在作文教学中,应注意把学生的视野引导到其他的学科领域,让他们关注政、史、地、数、理、化,以及音、体、美等学科中的一些典型事例,做有心人。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多多积累,以培养他们的选材能力。同时要告诉同学们,自古“文史哲不分家”,优秀杰出的作者都是上通天文下知地理、胸怀天下放眼未来的。如今学科边缘越来越模糊,学科之间的渗透也越来越明显,在作文中引用跨学科的知识材料更应是一个趋势。要引导学生选材时把眼光向其他学科领域拓展,博采众长,兼容并蓄。这样,占有的生活素材越丰富、接触的事物种类越多,那么,塑造的形象也就越丰满,阐明的事理也就更深刻,因而也就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
  
  立根需在章法中
  ■ 宁陵县城关回民中学 张明峰
  
  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除了应激发学生兴趣,扩大阅读量,积累生活素材外,还必须传授写作方法,讲究章法,使其“立根”于章法之中,从而有效提高写作水平。许多人认为“文无定法”,但作文教学归根到底仍要分文体进行训练,也要遵循一定的写作规律。在写作前的指导中,许多老师往往泛泛而谈,让学生不明就里,不知所云,其效果并不理想。也许有人说,现在高考文体不限,教师又何必多此一举?此观点笔者不敢苟同。不限文体,并非不要文体,更不是让学生写成“不伦不类”的“四不像”。写作犹如练武或练字,练马步或描红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写作亦如此。“万丈高楼平地起”,立根仍在章法中。因此,审题、立意、选材和确定文体仍是训练的重点。
  一、审题要认准要求
  在现今作文要求中,无论任何题型,必须把握好题目或材料的内涵或外延,既要了解题目和材料所提供的某些限制,也要从有限的空间中开拓出无限的意境来。如《我的母亲》这个题目,对象可为母亲,“我的”起限制作用,这是局限性。但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在“母亲”两字上下工夫,母亲既可指亲生母亲,也可指对自己具有“母爱”的女性,这样一想意境就开阔了,下笔也容易了许多。又如,对材料《智子疑邻》这则寓言应作何感想呢?认为是“感情用事”等,就不合乎题意了,当然写作范围不能超越“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识”的范围。再者,文体的选择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写作实际,应选取自己最擅长、最利于发挥水平的文体去写,切不可铤而走险,选择自己不熟悉的文体。
  二、立意要明确
  古人讲“意犹帅也”,这是指文章主题如统帅一样,要统领文章的其他要素,是文章的灵魂。因此,不论何种文体,立意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向上,否则,不健康,甚至错误的立意就会使行文全盘皆输。这就要求学生在立意方面加强思想修养,提高辨别能力,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入时入世,爱憎分明,不能偏颇。当然,光立意明确仍不够,还要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和提炼主题等方面的专题训练。
  三、选材应量体裁衣
  有人把主题比做人的灵魂,结构为骨骼,而材料则是人的血脉。因此,文章是否丰满,就取决于作者所运用的材料的质量和数量,当然材料和观点要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要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运用和控制,要选自己熟悉的材料。这样才能做到驾轻就熟、挥洒自如,文章才能显得真实可信。至于材料与观点统一、选材要典型等原则,也应着重加以强调。
  四、结构浑然一体
  讲结构时要告诉学生,文章的题材不是作者主观想怎样安排就怎样安排的,安排文章的结构,必须遵循“主题与题材”“题材与题材”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样才能彰显文章的主题。要注意文章中的照应、过渡等常规,例如照应可分为前后照应、伏笔照应、内容与标题照应等。只有掌握常用文体的写作方法,在初学阶段才不会无从下笔,如果连简单的常规体裁的文章也不会写,写其他文体的文章就可能会“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了。
  
  中学作文教学“三加强”
  ■ 卫辉市第九中学 侯淑霞
  
  语文教学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它不仅要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更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乐观健全的人格。写作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作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综合训练的终端环节。
  一、加强阅读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中外文学名著,蕴涵着对生命价值、生活意义以及爱恨善恶的深刻思考,积淀着关于人生的思索和生活的智慧。离开了丰厚的阅读积累,就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因此,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和提高阅读层次,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一个人在中学时代读了哪些书,又是怎么读的,往往要影响他的一生。同时,他的心灵空间和人文视野,他的人生价值取向和精神旨归,他的文化胸襟和审美情趣,等等,都是以此为基点发展起来的。然而遗憾的是,我们的许多中学生不仅阅读总量少得可怜,而且对阅读失去了兴趣。因此,教师必须推荐优秀读物让学生阅读,并开展多种读书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阅读中领略文学的奥秘,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陶冶情操,丰富心灵,提高作文水平。
  二、加强思考
  作文包括一系列的步骤,如审题立意、构思写作、讲评修改等,对于思考与写作的关系应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只有在思考中,随着感受的加深、领悟的增多,能力才能渐渐提高。思而不写,无有收获;写而不思,所获无多。有了某种感受、某种认识,要想把它写出来,必须使之清晰化、程序化,才能用语言加以表达。在这一过程中,要进行大量的思考,并在思考过程中使内容更细致、更深入、更完整,使结构更合理、更严谨,使表达更准确、更有效。写作前的思考阶段,虽然未落一字,但对提高作文水平意义重大。通过思考,作文能力才能潜移默化地得到提高,写作经验才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积累。一言以蔽之,“无形的思考”比“有形的写作”更有价值,更为重要。
  三、加强交流
  传统作文教学的流程是学生写教师改,存在着很大的弊端。语文新课标指出: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可指导他们自己修改,或者组织他们互相修改。由此可见,努力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作文教学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任务。教师应把修改作文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作文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水平。教师和学生对作文的评判标准肯定是有差异的,这就要求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如选择同学们感兴趣的事或共同存在的问题,作为谈话的中心话题,让同学们各抒己见,不同观点均可发表,教师再作总结指导,这样每个学生都能领悟作文的要领。此种交流既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又提高了他们对自己的作文和其他文章的判断能力,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和了解。
  学生身上蕴藏着极大的写作积极性和创造潜能,在教学中教师应创新求变,想方设法为他们创造条件,将写作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使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乐于写作,并从中感受到写作的快乐。
  (本栏责编 海 宇)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的革新,社交媒体的活跃,越来越多的网民参与到媒介内容的生产过程中,同时,一些社会问题也由网络民意引发。鉴于网络民意的巨大影响力,研究网民互动心理和活跃度,对公共事务的处理和公共决策的执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河马论坛作为河北省最大网络媒体——河北新闻网的互动社区,在提供研究数据和帖文内容的遴选上,具有较高参考价值,对河马论坛用户的研究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河北省网民的总体特征。  
【摘 要】鉴于张学良特殊的历史地位和传奇经历,其口述历史备受关注。张学良的口述历史是一个体系,对研究张学良的生平和中国近现代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在分析《张学良口述历史》中张学良口述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张对西安事变等历史内幕的回避,探讨口述历史中口述者回避部分关键话题的困局,分析口述者回避的原因,归类回避的话题,并从采访者角度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张学良 口述历史 话题回避  何谓口述历史
【摘要】《到灯塔去》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1927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是她的代表作。本文通过分析《到灯塔去》阐述的交流观,试图回答20世纪20年代交流的观念何以成为思想论争的热点这一传播学问题。在伍尔夫看来,人与人之间无法达成真正的理解与同情,交流是无法逾越的障碍。本文认为,伍尔夫的交流观不仅是她一个人的观点,而是一个时代一批人的观点。  【关键词】伍尔夫 《到灯塔去》 交流观    传播思想
记者:青少年的伦理、心理、生理教育是我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您在多种场合谈到这个问题,并且深入基层做了大量调查研究,请您具体谈一谈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  王全书: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
【摘 要】传统的广播播报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受众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作为安徽省应急广播——安徽交通广播充分发挥应急广播的作用,将融媒报道作为重要抓手,将声音从广播端转到移动端,有效利用图片、视频等多种传播方式,创新应急广播宣传报道的模式和途径。  【关键词】融媒体;疫情防控;应急广播  疫情期间,新闻媒体在发布疫情信息、缓解大众信息焦虑等方面效果明显,作为安徽省应急广播——安徽交通广播充分利用应急广播
现代课堂的学生不能光读几册课本,还应广泛阅读课外书籍,以读促学,以读养学,真正实现新大綱和课程标准所蕴含的多读多写的要求,以达到两个课程标准提出的小学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初中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高中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的要求。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人教版初高中语文教材逐步朝着正规化、体系化方向发展,课外阅读成为教材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教材体系中的“半壁江山”。不过也略有遗憾,课外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  那么,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其创新能力的形成需要什么条件呢?    一、儿童身上的“两颗种子”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的心理结构中普遍存在着两个基本维度:第一个维度是自控性,主要表现为人在既定环境中的自我调节和控制;第二个维度是主动性,主要表现为对外界事物的自发兴趣和探究欲。前者
在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语文学科是一门思想性、人文性极强,富于情感、富于内涵的学科,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语言优美、文情并茂的佳作,蕴涵着大量的情感因素。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语文综合素养,就必须重视语文教学的情趣性。对于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情趣性,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希望能与同仁商榷。    一、以情激趣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在传授知识的
编者按:中学历史课和地理课是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重要课程,在国民素质养成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而史地学科的综合性、直观性、教育性等特点,也有助于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与教法,从而促使课堂教学的各个流程更加优化,最终实现教学双方的良性互动。    历史习题教学的若干原则  ■ 洛阳市第一中学 张宗敏    为了适应新课改,高中历史习题教学要特
学校里的日子    妈妈:  在学校的日子不好过,就是开始上课,我也可能会想家。书已经发了,有好几门,我都非常喜欢,比如生物、数学、中国历史、地理,我会在新学期里努力学习。军训非常苦,倒是不累,但总练那几种动作,也未免太无趣了吧!我刚刚练了一个上午就不想再练了。  前些天,我的兴趣还是很高的,现在每天想的就是回到家去,抱妈妈。心里快被这念头胀死了,不知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家。下午,我们训得脚都快掉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