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根据明治以来进行的一、二等三角测量和最近结束的日本列岛精密测地网一次基准点测量,分析了日本列岛过去100年的水平运动情况。已判明在九州以别府-岛原地堑为界地壳在南北方向上,继续以1.4厘米/年的速度分裂扩张,在北海道,千岛外弧由于太平洋板块的倾斜俯冲而错动向西移动,在带广构造线与中央北海道相碰撞。九州地方的地壳水平运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明治以来进行的一、二等三角测量和最近结束的日本列岛精密测地网一次基准点测量,分析了日本列岛过去100年的水平运动情况。已判明在九州以别府-岛原地堑为界地壳在南北方向上,继续以1.4厘米/年的速度分裂扩张,在北海道,千岛外弧由于太平洋板块的倾斜俯冲而错动向西移动,在带广构造线与中央北海道相碰撞。九州地方的地壳水平运动
其他文献
古地震地质方法苏联科学家N.A.Florensov和V.P.Solonenko提出并完善了古地震地质方法。此法曾广泛用以测定贝加尔断裂带和高加索以及苏联中亚部分的古地震参数。近年来,这种方法的原理已被不同国家的研究者们所使用,现在能否不加选择地应用苏联古地震地质学派的研究成果。根据地震遗迹古地震地质方法可以确定过去大震的主要参数,包括那些文字记录中没有的大震的主要参数。地震位错是地震造成的地形、岩
1905年4月4日坎格拉地震,使喜马拉雅北西大部分地区和印度恒河平原的毗邻地区受到剧烈的震动。它是自1897年以来发生在喜马拉雅区域的四个主要地震之一。有关这些地震的震源过程的定量资料,对于模拟喜马拉雅区域未来大震的原因和影响都是有利的。坎格拉地震由里克特(1950)定为8.6级。Middlemiss(1910)查明了存在两个不相连的高烈度区(图1),其间被一个低烈度区隔开。喜马拉雅山麓的坎格拉城
贯穿长野市内的善光寺地震断层,是位于被称为善光寺平的长野盆地西缘的西盘上升东盘下降的逆断层系的一部分,1847年的善光寺地震时,在现在的长野县厅附近,产生1.5米的垂直位移(大森,1913)。该断层出现的地段是从县厅到信州大学教育学部,在这一地段上的地面、建筑物和墙壁上出现大量的龟裂。其中,县厅东口门厅的铺石地板处发现东侧下沉达2~3厘米的位错,在合同厅舍的石墙上,见有从下向上有1厘米左右的开口性
有许多证据表明,地壳中一些地震不连续面並非与地质层位一致,它们只表征某些物理过程的边界。目前已有不少文章介绍变温变压下破裂作用对岩石产生破坏的实验数据。通过岩石破坏的有利条件与地壳各层的对比研究,Nikolaevsky对地壳内的地震不连续面,及最低界面-莫霍不连续面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各种观测资料更进一步证实,流变分层作用以及以之为基础的岩石破坏机制就是产生地壳地震不连续面的原因。破裂作用也可能是
很久以来,人们一直在广泛研究余震和前震的统计特征。其中许多研究已论述了余震和(或)前震的时间、空间和震级分布,但是就目前所知,地震序列中最大余震和前震的时间分布却很少引起关注。在许多情况下,地震序列中最大余震所产生的破坏程度相当于主震。因此,如果地震学家可用概率方法来估算最大余震发生的时间,那末对保障人们生命安全将是至关重要的。当然,用这种方法来估算主震和最大前震发生的时间间隔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
引言断层几何学和地震活动性的关系引起了许多最新的注意。在本文中,我们所解释的断层 "几何学"这一术语是指沿着主要断层迹线的弯曲和错开的分布。走滑断层的本身能极好地用于断层几何学与地震活动性的比较,这是因为走滑断层几何学的变化在地表易于观察。而
地壳运动的观测结果(主要指在沿活动板块边缘发生的大震的邻近区内所进行的大地测量和地质调查结果),揭示了与这些地震伴生的形变循环形式。最近,美国及国外的大地测量分析的结果表明,这种地震形变的循环过程(可能会有某种修正),不但适用于板块边缘的地震,而且也适合于板内地震。
地球化学方法预测地震的研究,特别重视震前出现的地震地球化学异常,尤其是地下水和土壤气中氡浓度的异常变化。此外,有关表层下气体成分的地震地球化学异常也已作了大量报道。然而,对这些地震地球化学异常本身的鉴别并非易事,因为这些地震地球化学监测站往往都位于高地震频率区域。如果不考虑震级及震中距等诸地球化学参数值的大小,那么实际上这些监测站周围任何时刻均处于"地震"状态。所以,即使出现某种地球化学参数的异常
本州中部至伊豆诸岛的火山前沿周围地区,划分为低地震活动区,震群活动区和主震余震型活动区。这些活动区的划分与地壳内部的热状态密切相关。前言作为最近微小地震观测的成果之一,就是可以掌握3级以下震群活动的区域分布情况。如果分别来看小规模震群活动,就可以了解到其各个活动范围,大多数直径为10公里以下。可是,这些小规模的震群活动不仅仅单纯受局部构造和应力集中控制。例如:沿火山前沿发生的震群活动表示与区域地壳
大震后通常在主震震源附近发生许多余震,虽然余震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但大震破裂似乎是扰动了局部的应力场,有时形成复杂的余震断裂,在某些情况下似乎这些余震是原有的分支断层的二次形变造成的。将震后的余震活动与同震滑动作初步的比较后,认为余震不发生于主震滑动多的地方。Doser和Kanamori(1986)发现1979年10月15日英佩里尔谷地震的余震活动发生于滑动多的区域外;Hartzell和Hea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