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关于迁移
迁移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获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前者是一种正迁移,后者则称为负迁移或干扰。正迁移表现为一种已经获得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起促进作用,有利于新知识的掌握;负迁移则表现为过去获得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阻碍作用,使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遇到困难。所以,在英语学习中一定要重视母语对第二语言的迁移作用,尤其是负迁移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母语对英语词汇负迁移
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而得体的应用一定是建立在词汇的恰当使用上。词汇是学习英语的基础,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增强英语应用能力。我国英语学习者往往根据母语的表达习惯而不准确地选择英语词汇来进行交流,这样就會造成一些歧义问题,甚至产生尴尬,这也就是母语的消极影响。
(一)词的概念意义会引起的母语负迁移
词的概念意义是指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它是抽象的,与客观事物不发生直接的联系。概念意义是交际的核心因素,不正确理解词的概念意义,就会引起交际误解冲突。例如, “play the piano”,“play the violin”,“play the flute”,“play football”分别对应“弹钢琴”,“拉小提琴”,“吹笛子”,“踢足球”,“play”这个词分别是“弹”、“拉”、“吹”、“踢”四个不同的汉语动词。英语中表示亲属称谓关系的词也是这种情况,“aunt”涵盖了“姑妈,伯母,舅妈,阿姨”等几种意思;“uncle”一词,既指“伯伯”,又指“叔叔”,不像汉语有长幼辈份进行区分;“sister”既可指“姐”又可指“妹”,要根据上下文语境才能确定其意义。
(二)词的内涵意义会引起的母语负迁移
内涵意义是一个词或短语由于指称而具有的超出概念意义以外的交际价值。有的词虽然在不同的语言中的概念意义相同或者相似,但其内涵意义却相差甚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语言的文化背景、文化差异产生的负迁移。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是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对不同民族语言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起着制约作用。同时,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又要由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表达出来。当学习者的母语文化与其学习的第二语言文化有差异时,会对学习者掌握和运用第二语言有一定的干扰作用,这种负迁移常常会造成跨文化交际中双方的误解。因此,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同时应重视其中所蕴涵的文化因素。词汇的内涵意义、联想意义和感情色彩是不同的。词汇是人们进行语言交流的基本单位,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同一词汇在不同的文化中,其联想意义和感情色彩是不尽相同的。例如,解放前他是地主的走狗。误:He was a running dog of the landlord before liberation.正:He was a lackey of the landlord before liberation.汉语中以“狗”为喻体的词几乎都带有贬义,“走狗”是形容、斥骂敌人的,而“running dog”在英文中是褒义,指好狗,其实比喻受人豢养而帮助作恶的人的“走狗”一词真正对应的英语词应是“lackey,flunky”。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进程、宗教信仰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体验,同时也有着本民族所特有的典故和传说。
(三)词汇搭配会引起的母语负迁移
词汇的搭配是指词与词之间的横向组合,组合后的意义即是词汇的搭配意义。有的词汇在英语和汉语中,虽然“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都相同,但它们的搭配习惯往往不同。例如,汉语中的“大雨”、“大风”、“大雪”这几个词,在英语中我们却不能用“big”与“rain”、“wind”、“snowfall”进行搭配,只能用“ heavy rain”(大雨),“ strong wind”(大风)和 “ heavy snow- fall”(大雪)来表示。一般来说,每一种语言都有它们特定的组词、搭配方式和表达习惯,而外语学习者,特别是初学者,常常会从词义角度出发,把词汇对应地从本族语翻译成目的语,由此造成带有母语语义的英语词汇例子屡见不鲜,学生把汉语的表达方式生搬硬套地翻译成英语,产生了许多不伦不类的表达,如,“raining chick-en(落汤鸡)”,“heavily ill(病得很严重)”,“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small school(小学)”。翻译过程中的一些固定搭配,是要求学生必须记住的。例如, “black tea” (红茶),“black coffee” (浓咖啡),“strong tea”(浓茶)。汉语中的“雨后春笋”、“多如牛毛”、“挥金如土”对应英语中“spring up like mushrooms(蘑菇)”,“as plentiful as blackberries (黑莓)”,“spend money like water(水)”。
三、减少母语负迁移的策略
二语习得中对于词汇的学习不仅仅是对单词的一次性学习,而是对围绕着一个词周围一系列广泛含义的学习。对于单词的不同含义,将其置于句子的整体当中,形成大脑最深层次的加工处理,能确保最佳的记忆效果。因此,应通过间接的方式诸如阅读,写作,会话交流等形式来学习词汇。实践表明,广泛的阅读是词汇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语篇提供了词汇运用的具体语境和搭配习惯,有效地减少了由于对目的语文化内涵的不了解而产生的词汇负迁移现象。而口语的操练能够增加学生的产出性词汇。学校的口语角,各种形式的英语演讲比赛,朗诵比赛都是进行口语操练的好机会。写作不仅需要对产出性词汇熟练掌握和运用,更涉及到用词的准确性,巧妙性,衔接过度的自然性等一系列更复杂的问题,能很好地锤炼语言。还有,对于在汉语环境里学习英语的学生来说,大脑中的汉语信息量已相当丰富,在接受一种新的语言信息的时候,汉语对英语的干扰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只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和规范的英语输入,适时地进行英汉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多了解英美文化,科学地对待中介语偏误,才能有效地克服负迁移,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迁移现象广泛存在于英语词汇学习过程之中,就语言学习而言,汉语对英语,对英语知识的正负迁移并存,在进行交际时,由于经常借助汉语来表达思想,交际障碍层出不穷。也就是说,汉语对英语学习既存在着促进作用,又存在着干扰或阻碍作用。正因为如此,在英语学习中,我们更要细心对比研究这两种语言间的相似点,借助我们已经掌握的汉语知识及积累的汉语学习经验,充分激活、利用、发挥汉语的正迁移,积极有效地利用正迁移,竭力防止汉语干扰的消极的负迁移作用,从而提高英语学习质量和效率,促进英语学习和教学。
迁移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获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前者是一种正迁移,后者则称为负迁移或干扰。正迁移表现为一种已经获得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起促进作用,有利于新知识的掌握;负迁移则表现为过去获得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阻碍作用,使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遇到困难。所以,在英语学习中一定要重视母语对第二语言的迁移作用,尤其是负迁移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母语对英语词汇负迁移
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而得体的应用一定是建立在词汇的恰当使用上。词汇是学习英语的基础,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增强英语应用能力。我国英语学习者往往根据母语的表达习惯而不准确地选择英语词汇来进行交流,这样就會造成一些歧义问题,甚至产生尴尬,这也就是母语的消极影响。
(一)词的概念意义会引起的母语负迁移
词的概念意义是指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它是抽象的,与客观事物不发生直接的联系。概念意义是交际的核心因素,不正确理解词的概念意义,就会引起交际误解冲突。例如, “play the piano”,“play the violin”,“play the flute”,“play football”分别对应“弹钢琴”,“拉小提琴”,“吹笛子”,“踢足球”,“play”这个词分别是“弹”、“拉”、“吹”、“踢”四个不同的汉语动词。英语中表示亲属称谓关系的词也是这种情况,“aunt”涵盖了“姑妈,伯母,舅妈,阿姨”等几种意思;“uncle”一词,既指“伯伯”,又指“叔叔”,不像汉语有长幼辈份进行区分;“sister”既可指“姐”又可指“妹”,要根据上下文语境才能确定其意义。
(二)词的内涵意义会引起的母语负迁移
内涵意义是一个词或短语由于指称而具有的超出概念意义以外的交际价值。有的词虽然在不同的语言中的概念意义相同或者相似,但其内涵意义却相差甚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语言的文化背景、文化差异产生的负迁移。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是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对不同民族语言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起着制约作用。同时,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又要由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表达出来。当学习者的母语文化与其学习的第二语言文化有差异时,会对学习者掌握和运用第二语言有一定的干扰作用,这种负迁移常常会造成跨文化交际中双方的误解。因此,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同时应重视其中所蕴涵的文化因素。词汇的内涵意义、联想意义和感情色彩是不同的。词汇是人们进行语言交流的基本单位,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同一词汇在不同的文化中,其联想意义和感情色彩是不尽相同的。例如,解放前他是地主的走狗。误:He was a running dog of the landlord before liberation.正:He was a lackey of the landlord before liberation.汉语中以“狗”为喻体的词几乎都带有贬义,“走狗”是形容、斥骂敌人的,而“running dog”在英文中是褒义,指好狗,其实比喻受人豢养而帮助作恶的人的“走狗”一词真正对应的英语词应是“lackey,flunky”。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进程、宗教信仰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体验,同时也有着本民族所特有的典故和传说。
(三)词汇搭配会引起的母语负迁移
词汇的搭配是指词与词之间的横向组合,组合后的意义即是词汇的搭配意义。有的词汇在英语和汉语中,虽然“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都相同,但它们的搭配习惯往往不同。例如,汉语中的“大雨”、“大风”、“大雪”这几个词,在英语中我们却不能用“big”与“rain”、“wind”、“snowfall”进行搭配,只能用“ heavy rain”(大雨),“ strong wind”(大风)和 “ heavy snow- fall”(大雪)来表示。一般来说,每一种语言都有它们特定的组词、搭配方式和表达习惯,而外语学习者,特别是初学者,常常会从词义角度出发,把词汇对应地从本族语翻译成目的语,由此造成带有母语语义的英语词汇例子屡见不鲜,学生把汉语的表达方式生搬硬套地翻译成英语,产生了许多不伦不类的表达,如,“raining chick-en(落汤鸡)”,“heavily ill(病得很严重)”,“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small school(小学)”。翻译过程中的一些固定搭配,是要求学生必须记住的。例如, “black tea” (红茶),“black coffee” (浓咖啡),“strong tea”(浓茶)。汉语中的“雨后春笋”、“多如牛毛”、“挥金如土”对应英语中“spring up like mushrooms(蘑菇)”,“as plentiful as blackberries (黑莓)”,“spend money like water(水)”。
三、减少母语负迁移的策略
二语习得中对于词汇的学习不仅仅是对单词的一次性学习,而是对围绕着一个词周围一系列广泛含义的学习。对于单词的不同含义,将其置于句子的整体当中,形成大脑最深层次的加工处理,能确保最佳的记忆效果。因此,应通过间接的方式诸如阅读,写作,会话交流等形式来学习词汇。实践表明,广泛的阅读是词汇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语篇提供了词汇运用的具体语境和搭配习惯,有效地减少了由于对目的语文化内涵的不了解而产生的词汇负迁移现象。而口语的操练能够增加学生的产出性词汇。学校的口语角,各种形式的英语演讲比赛,朗诵比赛都是进行口语操练的好机会。写作不仅需要对产出性词汇熟练掌握和运用,更涉及到用词的准确性,巧妙性,衔接过度的自然性等一系列更复杂的问题,能很好地锤炼语言。还有,对于在汉语环境里学习英语的学生来说,大脑中的汉语信息量已相当丰富,在接受一种新的语言信息的时候,汉语对英语的干扰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只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和规范的英语输入,适时地进行英汉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多了解英美文化,科学地对待中介语偏误,才能有效地克服负迁移,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迁移现象广泛存在于英语词汇学习过程之中,就语言学习而言,汉语对英语,对英语知识的正负迁移并存,在进行交际时,由于经常借助汉语来表达思想,交际障碍层出不穷。也就是说,汉语对英语学习既存在着促进作用,又存在着干扰或阻碍作用。正因为如此,在英语学习中,我们更要细心对比研究这两种语言间的相似点,借助我们已经掌握的汉语知识及积累的汉语学习经验,充分激活、利用、发挥汉语的正迁移,积极有效地利用正迁移,竭力防止汉语干扰的消极的负迁移作用,从而提高英语学习质量和效率,促进英语学习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