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6年开始,教育部考试中心全国语文命题组在原有材料作文题型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形成了新材料作文题型。材料型作文多采用事实材料,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的能力。材料型作文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了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从近年的使用情况看,已成为目前高考作文的主要呈现形式。
一、关于“材料内容”“材料含意”
在材料作文考题的“要求”中,往往有一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那么,何谓“材料内容”?“材料含意”指的又是什么?根据笔者的理解,所谓“材料内容”,即供料本身所说的内容,通常是材料的表层意思;而“材料含意”则是指材料的深层意思与内在意蕴(如引申义、比喻义等)。为了便于理解,笔者试结合有关题目作解说。
1.大部分考题,材料“内容”“含意”并非同一概念。
如2016年全国卷Ⅰ“奖惩之后”选择了一幅漫畫,要求结合漫画的“内容和寓意”自选角度写作。
立足“内容”层面,我们可以将漫画转换成如下文字:前后两次考试(画面上标有“1”“2”),第一次考试中甲生考了100分,愉快地得到了“亲吻”的奖励,而乙生考55分,于是沮丧地得到了“掌掴”的惩罚;第二次考试中甲生考98分,沮丧地得到了“掌掴”的惩罚,而乙生考61分,愉快地得到了“亲吻”的奖励(将“吻痕”“掌痕”理解成自我的内心感受也可以)。可见该漫画的“内容”针对的是“教育”这一话题。假如立足“寓意”或曰“含意”,则人物手中的分数,也可理解为工作成绩乃至团体、社会或国家的进步程度。据此可将立意确定为:(1)批判现实中的唯GDP论,突出评价体系多元化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2)谈现实生活中的优秀者,对自己的要求高,希望能够尽善尽美;只求合格者对自己的要求不高,但依旧希望能达到自己较低的目标。(3)评议“盈极必亏”现象。
2.少数考题,材料“内容”等同于“含意”。
如2013年江西卷作文题的材料是:
一段时间以来,“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成了校园流行语。实际情况是,有些同学有这“三怕”(或其中“一怕”“二怕”),有些同学不但不怕反倒喜欢。
你对上述“怕”或“不怕”(含喜欢)有何体验或思考?请自选角度……
本题材料的“内容”与“含意”是一回事(即“中学生有三怕”)。然而,少数学生没有把握这一点,完全忽视了材料为“实指”而非“虚指”的特点,只关注到“有些同学不但不怕反倒喜欢”,于是想当然地写了“主体差异性”“用不同的角度看世界”“选择”等。此类作文,赋分只能在20分以下(满分50分)。
3.有些题目,只能从“材料含意”层面入题写作。
请看以下的材料:
文学大师梁实秋在世时,作家刘墉有一天跟他同桌用餐。冷盘端上来,梁先生说他有糖尿病,不能吃带甜味的熏鱼。冰糖肘子端上来,他又说不能碰,因为里面放了冰糖;什锦炒饭端上来,他还是说不能吃,因为淀粉会转化成糖。最后,端上八宝饭,刘墉猜他一定不会碰了,没想到梁先生居然大笑道:“这个我要。”朋友提醒他:“这个有糖又有饭。”梁大师则笑说他早知道,就因为早知道有自己最爱吃的八宝饭,所以前面特别节制。“我前面不吃,是为了后面吃啊;因为我血糖高,得忌口,所以必须计划着,把那‘配额’留给最爱。”
此则材料的“内容”,说的是梁实秋大师在吃饭时将“配额”留给最爱的食物。倘若立意仅仅停留于“内容”层面,就“吃饭”谈“吃饭”,就“养生”说“养生”,那么根本无法完成一篇像样的作文(议论文无从展开、拓深,记叙文则与供料完全“形似”);也就是说,本题只能据“含意”构思成篇(行文中,“配额”可落实为“时光”“精力”等,“最爱”可具体化为“兴趣爱好”“亲人亲情”等)。
一、关于“材料内容”“材料含意”
在材料作文考题的“要求”中,往往有一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那么,何谓“材料内容”?“材料含意”指的又是什么?根据笔者的理解,所谓“材料内容”,即供料本身所说的内容,通常是材料的表层意思;而“材料含意”则是指材料的深层意思与内在意蕴(如引申义、比喻义等)。为了便于理解,笔者试结合有关题目作解说。
1.大部分考题,材料“内容”“含意”并非同一概念。
如2016年全国卷Ⅰ“奖惩之后”选择了一幅漫畫,要求结合漫画的“内容和寓意”自选角度写作。
立足“内容”层面,我们可以将漫画转换成如下文字:前后两次考试(画面上标有“1”“2”),第一次考试中甲生考了100分,愉快地得到了“亲吻”的奖励,而乙生考55分,于是沮丧地得到了“掌掴”的惩罚;第二次考试中甲生考98分,沮丧地得到了“掌掴”的惩罚,而乙生考61分,愉快地得到了“亲吻”的奖励(将“吻痕”“掌痕”理解成自我的内心感受也可以)。可见该漫画的“内容”针对的是“教育”这一话题。假如立足“寓意”或曰“含意”,则人物手中的分数,也可理解为工作成绩乃至团体、社会或国家的进步程度。据此可将立意确定为:(1)批判现实中的唯GDP论,突出评价体系多元化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2)谈现实生活中的优秀者,对自己的要求高,希望能够尽善尽美;只求合格者对自己的要求不高,但依旧希望能达到自己较低的目标。(3)评议“盈极必亏”现象。
2.少数考题,材料“内容”等同于“含意”。
如2013年江西卷作文题的材料是:
一段时间以来,“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成了校园流行语。实际情况是,有些同学有这“三怕”(或其中“一怕”“二怕”),有些同学不但不怕反倒喜欢。
你对上述“怕”或“不怕”(含喜欢)有何体验或思考?请自选角度……
本题材料的“内容”与“含意”是一回事(即“中学生有三怕”)。然而,少数学生没有把握这一点,完全忽视了材料为“实指”而非“虚指”的特点,只关注到“有些同学不但不怕反倒喜欢”,于是想当然地写了“主体差异性”“用不同的角度看世界”“选择”等。此类作文,赋分只能在20分以下(满分50分)。
3.有些题目,只能从“材料含意”层面入题写作。
请看以下的材料:
文学大师梁实秋在世时,作家刘墉有一天跟他同桌用餐。冷盘端上来,梁先生说他有糖尿病,不能吃带甜味的熏鱼。冰糖肘子端上来,他又说不能碰,因为里面放了冰糖;什锦炒饭端上来,他还是说不能吃,因为淀粉会转化成糖。最后,端上八宝饭,刘墉猜他一定不会碰了,没想到梁先生居然大笑道:“这个我要。”朋友提醒他:“这个有糖又有饭。”梁大师则笑说他早知道,就因为早知道有自己最爱吃的八宝饭,所以前面特别节制。“我前面不吃,是为了后面吃啊;因为我血糖高,得忌口,所以必须计划着,把那‘配额’留给最爱。”
此则材料的“内容”,说的是梁实秋大师在吃饭时将“配额”留给最爱的食物。倘若立意仅仅停留于“内容”层面,就“吃饭”谈“吃饭”,就“养生”说“养生”,那么根本无法完成一篇像样的作文(议论文无从展开、拓深,记叙文则与供料完全“形似”);也就是说,本题只能据“含意”构思成篇(行文中,“配额”可落实为“时光”“精力”等,“最爱”可具体化为“兴趣爱好”“亲人亲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