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概述(上)

来源 :作文周刊(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uuuuu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6年开始,教育部考试中心全国语文命题组在原有材料作文题型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形成了新材料作文题型。材料型作文多采用事实材料,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的能力。材料型作文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了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从近年的使用情况看,已成为目前高考作文的主要呈现形式。
  一、关于“材料内容”“材料含意”
  在材料作文考题的“要求”中,往往有一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那么,何谓“材料内容”?“材料含意”指的又是什么?根据笔者的理解,所谓“材料内容”,即供料本身所说的内容,通常是材料的表层意思;而“材料含意”则是指材料的深层意思与内在意蕴(如引申义、比喻义等)。为了便于理解,笔者试结合有关题目作解说。
  1.大部分考题,材料“内容”“含意”并非同一概念。
  如2016年全国卷Ⅰ“奖惩之后”选择了一幅漫畫,要求结合漫画的“内容和寓意”自选角度写作。
  立足“内容”层面,我们可以将漫画转换成如下文字:前后两次考试(画面上标有“1”“2”),第一次考试中甲生考了100分,愉快地得到了“亲吻”的奖励,而乙生考55分,于是沮丧地得到了“掌掴”的惩罚;第二次考试中甲生考98分,沮丧地得到了“掌掴”的惩罚,而乙生考61分,愉快地得到了“亲吻”的奖励(将“吻痕”“掌痕”理解成自我的内心感受也可以)。可见该漫画的“内容”针对的是“教育”这一话题。假如立足“寓意”或曰“含意”,则人物手中的分数,也可理解为工作成绩乃至团体、社会或国家的进步程度。据此可将立意确定为:(1)批判现实中的唯GDP论,突出评价体系多元化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2)谈现实生活中的优秀者,对自己的要求高,希望能够尽善尽美;只求合格者对自己的要求不高,但依旧希望能达到自己较低的目标。(3)评议“盈极必亏”现象。
  2.少数考题,材料“内容”等同于“含意”。
  如2013年江西卷作文题的材料是:
  一段时间以来,“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成了校园流行语。实际情况是,有些同学有这“三怕”(或其中“一怕”“二怕”),有些同学不但不怕反倒喜欢。
  你对上述“怕”或“不怕”(含喜欢)有何体验或思考?请自选角度……
  本题材料的“内容”与“含意”是一回事(即“中学生有三怕”)。然而,少数学生没有把握这一点,完全忽视了材料为“实指”而非“虚指”的特点,只关注到“有些同学不但不怕反倒喜欢”,于是想当然地写了“主体差异性”“用不同的角度看世界”“选择”等。此类作文,赋分只能在20分以下(满分50分)。
  3.有些题目,只能从“材料含意”层面入题写作。
  请看以下的材料:
  文学大师梁实秋在世时,作家刘墉有一天跟他同桌用餐。冷盘端上来,梁先生说他有糖尿病,不能吃带甜味的熏鱼。冰糖肘子端上来,他又说不能碰,因为里面放了冰糖;什锦炒饭端上来,他还是说不能吃,因为淀粉会转化成糖。最后,端上八宝饭,刘墉猜他一定不会碰了,没想到梁先生居然大笑道:“这个我要。”朋友提醒他:“这个有糖又有饭。”梁大师则笑说他早知道,就因为早知道有自己最爱吃的八宝饭,所以前面特别节制。“我前面不吃,是为了后面吃啊;因为我血糖高,得忌口,所以必须计划着,把那‘配额’留给最爱。”
  此则材料的“内容”,说的是梁实秋大师在吃饭时将“配额”留给最爱的食物。倘若立意仅仅停留于“内容”层面,就“吃饭”谈“吃饭”,就“养生”说“养生”,那么根本无法完成一篇像样的作文(议论文无从展开、拓深,记叙文则与供料完全“形似”);也就是说,本题只能据“含意”构思成篇(行文中,“配额”可落实为“时光”“精力”等,“最爱”可具体化为“兴趣爱好”“亲人亲情”等)。
其他文献
里约奥运会已经落幕,但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还有一个远比奥运会大得多、激烈得多的教育“赛场”。教育中的这个“赛场”更像是一种强调少数高手进行单项体育竞技、以争夺冠军为最高目标的锦标赛。为了实现获取高分、第一名以及进名校的目标,千千万万个孩子以及他们背后的家长们已将这个“赛场”从高中延伸到初中、小学乃至幼儿园阶段,从课堂扩展到校外的各种补习班、强化班。这个“赛场”比拼的不只是孩子的智力,更多的还有孩
期刊
阅读心理学讲,阅读是学生个体从书面材料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是学生动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图式和文本中所反映的生活经验图式进行同构的过程。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的心理特征、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因此他们对文本的理解能力、阅读水平、感悟能力和感悟角度等方面也各不相同。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本所反映的生活经验进行同构。点评具有激发兴趣以及指
期刊
如何上好高中《语文·必修2》的《离骚》一文是笔者一直在思索的问题。以往常常是教师包讲——串讲意思,强调字词,一首活泼的诗歌生生被当成了文言文来讲。这样的授课方式学生听过即忘,教师讲起来也自觉生涩,学生对字面意思不理解,更不能准确地理解诗歌情感,往往只找出“怨、哀”的内容就草草收场。  今年,在高考全国《考试大纲》要求背诵的篇目中,《离骚》赫然在列,如果在上课的时候不把它拿下,高考复习的时候这将是个
期刊
【设计思想】  《雨霖铃》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第三板块“词别是一家”的第三篇。它是柳永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令人叹为观止。“点染”艺术手法的运用使诗歌的形象更为丰富,意味更为浓郁。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即以“点染”艺术手法为主线,带领学生通过初读、深读,逐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意境,以期提高同学们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及语文素养。  【学习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
期刊
二、服务生活,变“浅表语用”为“深度语用”  所谓“浅表语用”,顾名思义就是指语用训练的设计流于形式,缺乏深度,徒有其表。而“深度语用”则是指联系生活实际,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深入的语言表达训练。以苏教版六年级《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例:  在课堂教学的最后十分钟,执教的陈老师让学生自主选择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中的一个部分,将文中的内容改编成导游词向大家介绍。在老师的提示下,同学们有的把书卷成了
期刊
二、纵容  纵容这个词在中国人眼里似乎是包庇孩子们的缺点,甚至教唆他们去干坏事一样。其实,接一个新班,面对一张张新面孔,如何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们,让他们将真实的自己在短时间内显现在我们的面前,以利于更好地引导他们呢?我是这样做的:上课的时候,即使班上闹一点,心不在焉的孩子多一點,我也不会就此生气而停下讲课。我就是要看哪些学生课堂比较自觉听讲,喜欢回答问题,勤于动脑;哪些学生喜欢讲话,经常在下面搞小动
期刊
二、深入教材,用活文本  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都是我们颂扬“真善美”的绝佳素材,是对高中生灵魂洗礼的上佳范本。因此,找准切入点对同学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灵魂教育、生命和头脑教育显得极为重要。语文教材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社会知识和鲜明的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载体,立足教材,构建教学的平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现行的各版本的语文教材均有反映自然、社会
期刊
3.在教学中积累阅读素材。  教师应引导学生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段摘录下来,博采众长并加以吸收,鼓励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积跬步成千里,积小流成江海”。这是一个去粗取精的过程,也是一个运用所学阅读知识赏析文章的过程。教师可每周开展一次读书笔记交流会,让同学们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把好的读书笔记传阅、展览,激励学生的上进心。这样做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  4.在阅读中,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期刊
“科研兴校”的口号很多人都喊过,“写十年教案,不如写一年教学反思”大家也耳熟能详,“科研写作”的作用管理者也明白,但如何有效地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提升学校的科研氛围,提高教师的科研写作水平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过摸索和探讨,我校确立了以科研先锋队为载体,推进学校科研建设的方法,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进退自由的团队更易获得认同  真实的科研需要发自内心的需求。科研先锋队需要在形式上保持灵活,
期刊
如今,互联网打破了或有形,或无形的国界线。网络不仅让每一个网民享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盛宴,也让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对个人而言,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移动技术让学习、娱乐、工作……触手可及。全世界几十亿人都在参与这场移动革命,而移动智能也延展着个人的能力与影响力。我们每天都在QQ、微博、微信上晒着自己的生活和观念,越来越多的人也正在加入这一行列,分享领悟与心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