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运动对青少年健康体适能的影响

来源 :体育风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7758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跆拳道运动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通过对前人综述的了解及研究,发现长期地进行跆拳道运动能够明显影响青少年人群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并对健康体适能同样有着大幅度提高。本文通过观察法、文献资料法对跆拳道运动特点进行分析,研究该项运动对青少年身体成分、心肺耐力适能、柔韧性适能、肌肉力量适能、肌肉耐力适能的影响并得出结论,跆拳道运动对健康体适能有明显的提高作用,为今后跆拳道运动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跆拳道;青少年;体适能;健康体适能
  一、前言
  跆拳道运动起源于朝鲜半岛,现今在韩国发展颇有成就,成为韩国民间一项流行的竞技项目。据统计,从1985开始,在中国生活的青少年,他们的体质健康持续下滑了26年,更可怕的是这个势头还尚未停止。在2019年8月10国务院颁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指出:“构建社会化、网络化的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体系,开展青少年技能培训,使青少年掌握2项以上运动技能”,这也强调了青少年正处生长发育的快速期,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决定着祖国未来的发展,所以,青少年如何选择正确的运动项目也是培养兴趣、养成良好习惯、提高身体健康的关键。
  二、体适能与健康体适能的概念
  体适能这一说法最早起源于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能有效地对青少年身体状况进行评定。它是指身体不会因之前的工作而感到过度疲倦,依然有精力继续享受休闲生活,应付突发事件,[1]体适能由健康体适能、竞技体适能和代谢体适能组成。健康体适能由五个方面组成:心肺耐力适能、身体成分、柔韧性适能、肌肉力量适能、肌肉耐力适能,是公认的评定身体健康标准之一。运动员的运动技能与竞技体适能密切相关,是神经、肌肉完成一定运动任务的能力,包括力量、速度、耐力、协调、爆发力、平衡、灵敏等要素,但是没有证据表明与健康有直接的关系。与慢性疾病紧紧相关的是代谢体适能,一般以血糖、血脂、胰岛素、骨密度等指标进行评定。
  三、跆拳道运动的特点
  大众跆拳道中,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对于相同性别、级别的运动员运用各项技术,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攻防比赛的两人格斗运动,又称双人对抗比赛,一般胜负以计分形式为评判标准。竞技跆拳道项目的制胜特点是“快、高、变、控、准”,属于运动项群中同场格斗对抗型项目,跆拳道运动长期的练习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练习者的身体素质,包括协调、力量、柔韧、速度、耐力、灵敏,在竞技跆拳道比赛过程中,比赛者往往能够表现出高度集中注意力、快速进攻与躲闪、灵活判断力,还可以提升运动员的价值观、意志力、勇于拼搏、积极向上的品格。跆拳道品势是将基本技术按照一定原理有机的排列组合,在品势中,每张都会有固定形式的起始与收势,与中国武术的套路较为相像,有着特定动作路線以及文化内涵,都能达到增强体质、坚定意志、增进健康的目的,将实战中的攻防动作编排成固定模式的套路。特技一般是以较高难度的腿法为主,包括步法、脚技等,对练习者的基本功要求很高,与竞技跆拳道相比更加具有观赏性。
  四、对青少年健康体适能的影响
  (一)跆拳道对身体成分的影响
  身体成分称为是衡量健康的重要标志,身体质量指数和体脂百分比是衡量体成分的重要指标。青少年在进行跆拳道运动时,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身体的疲劳会得到缓解,会达到身心愉悦的效果,积极地训练会使青少年具有自我认同感。长期的跆拳道练习对于提高青少年练习者的有氧代谢能力,改善身体成分,减少体脂比率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1-2个小时的运动会使血液循环加快,体内激素含量大幅度提升,生长激素增加,骨生长区也会随之活跃,训练后能大幅度提高食欲,有效改善青少年睡眠质量,促进生长发育。
  (二)跆拳道运动对心肺耐力的影响
  青少年在跆拳道练习的过程中,随着练习强度的逐渐提高,人体就会通过加大吸气量来增加氧气的摄入,目的就是满足运动肌群对氧气的大量需求,呼吸频率也会有所增加,以获取更多氧气,呼出更多二氧化碳。在吸气与呼气的不断进行中,会使胸肺隔膜得到有效的锻炼,增强肺通气功能。统计显示,当低于50%V02max时的运动强度,运动强度和呼吸频率成正比例关系;运动强度超过50%V02max后,会加速增加呼吸频率,保证足够的氧气摄取和呼出更多的二氧化碳。青少年每次跆拳道练习过程中,由准备活动到品势、竞技、腿法、特技等内容练习,随着练习强度的逐渐提高,氧气就会需要大量的摄入,并且二氧化碳也会加速呼出,人体发生具体表现为呼吸加深加快。青少年长期地进行跆拳道练习,会使呼吸肌功能增强、力度加深,肺活量增加,呼吸功能得到提高。呼吸肌水平的高低主要决定于心脏的泵血功能、氧运输能力和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
  (三)跆拳道运动对身体柔韧度的影响
  跆拳道运动中前踢以及快速的动作变换都需要良好的柔韧性作为支撑。关节的灵活与关节的结构密不可分,每个关节处都牵连着诸多韧性组织,下肢的韧带和肌肉的韧性都能通过相应长期的拉伸方式来进行提高。对于柔韧度较高的练习者,动作学习的进度会加快,动作也会更加的协调准确,跆拳道运动腿法中下劈、前踢、侧踢、横踢等动作,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青少年柔韧素质。柔韧素质的提高必须经过长期锻炼,在锻炼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疼痛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如果练习经常中断,柔韧素质就伴随下降,甚至会消退。所以,提高柔韧素质需要有坚定的意志和长期参加锻炼的决心。
  (四)跆拳道运动对肌肉力量的影响
  跆拳道项目主要以灵活的腿法、步法和快速旋转跳跃动作为主,因而优秀跆拳道运动员的下肢力量较大。在早期对跆拳道训练方法中研究显示,高强性间歇训练法以及中等强度的持续训练方法对提高肥胖青少年的肌肉力量和心肺机能具有一定的意义。[2]跆拳道的技术特点就决定了使用快速力量性训练为主,耐力训练为辅,快速力量训练提高了神经冲动的传递,增加了中枢神经系统动员肌肉的能力,同时也增加了神经对肌肉活动的协调能力。在跆拳道品势中,下劈、前踢、侧踢、横踢以及其他高抬腿动作都能够锻炼了下肢力量。由于竞赛发展的特点,主要以腿法训练为主,拳法训练为辅。跆拳道竞技中的各类腿法,以及品势中的各种格挡动作,有效地锻炼了腰部和大腿内侧肌肉,尤其是可以均匀发展青少年全身肌肉,有利于身材的保持。
  (五)跆拳道运动对肌肉耐力的影响
  肌肉耐力是肌肉长时间保持收缩的能力,通常会用肌肉在进行尽可能地收缩时所能重复动作的次数,或者所能持续的时间来进行表示。在竞技跆拳道中,长时间的场上对抗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坚持跆拳道练习对增加练习者肌肉收缩能力、肌肉工作时间以及延缓肌肉疲劳的效果较为明显。通过跆拳道运动的踢腿、直拳、格挡防御等动作,都可提高腹部肌肉力量。跆拳道比赛是同场对抗性运动项目,在每次比赛3个回合,每回合2分钟,局间休息1分钟的规定中,就决定了跆拳道练习者肌肉耐力素质的重要性,要求跆拳道练习者具有长时间对抗、防御对手的能力。通过跆拳道练习,肌肉的横断面积增加,从而提高了肌肉的耐力。跆拳道练习者进行坚持品势、竞技、特技练习后,肌肉就会得到反复的锻炼,久而久之,肌肉耐力也会得到相应发展。
  五、小结
  跆拳道运动的学习能够充分调动青少年的积极性,是提高青少年运动兴趣、达到国家制定学习两项体育运动政策标准的首选项目,在练习过程中只要持之以恒,就能很大程度上提高青少年的健康体适能,是一项适合于青少年的体育运动。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实验设计的证实,仍需在一定理论基础上进行实践的考验。
  参考文献:
  [1]王健.健康体适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高炳宏,赵秋蓉,薛朝.中国优秀男子跆拳道运动员身体成分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4:21–25.
其他文献
摘要:在进行排球运动过程当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慢性损伤,主要集中在膝盖,肩膀,臀部和肘关节。受伤的主要原因是动作不符合标准,准备活动不充足,准备活动不标准和身体状况不佳。髌骨的损伤主要是由于膝盖弯曲时过度弯曲所致。下背部损伤主要是由于剧烈运动范围过大和负荷过长所致。肩关节是由于频繁的重复运动。其实受伤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运动和身体不适,并且角度太大或重复次数过多的动作可能会导致在运动时受到伤害。本文将通过
摘要:相对于跑步来说,打羽毛球越来越成为人们喜欢的运动,打羽毛球同时也作为一种娱乐方式被大众所喜爱。在体育教育训练项目中,羽毛球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项项目,众所周知,打羽毛球作为一种体育项目不仅可以锻炼人的身体,还可以增强人的体质,可以说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几乎是所有运动的都会带来的优势,那么具体而言,打羽毛球是如何增强人的体质的,本文从打羽毛球对我们的人体的生理机能的影响进行阐述。  关键词:羽毛球;
业力信念是指个体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业力信念广泛存在,并是人们进行亲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业力投资)。国内几乎没有业力信念的相关研究,现有的研究大多考察的是西方文化背景下个体的业力信念行为特征。所以本研究首先从验证中国被试的业力信念现象的存在开始,并进一步验证了业力信念是一种直觉思维。本研究共包含两个实验。实验一探讨了中国被试中也存在业力信念,自变量是回忆事件的类型(重要事件VS日常生活
摘要:运动损伤的发生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在发生运动损伤后得不到有效治疗,学生的健康得不到保障,那么也会对校园篮球运动的发展产生阻碍因素。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高校学生篮球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与预防等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发现高校学生篮球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有:自我保护意识不足,准备活动不充分,教师教学与医护监督不到位,技术动作不规范与不熟悉规则,场地与装备等因素。为了更好地预防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