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新时代深化高考内容改革的要求,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高水平专家团队研发构建了“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一核”为“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明确高考在新时代素质教育中的定位和核心功能;“四层”为“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通过明确考查内容,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和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做出回答;“四翼”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通过明确考查要求,对如何培养人和怎样提升素质做出回答。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表示,以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据,高考坚持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有机统一,考主干、考能力、考素养,重思维、重应用、重创新,促进学生融会贯通、真懂会用,助力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年全国统一考试生物 I 卷(乙)是如何体现教育部考试中心的相关精神和要求的呢? 下面选取几道典型的题目进行分析。
选择题第2题:生物体内的DNA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
B. 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
C. 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
D. 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该复合物中含有RNA聚合酶
此题参考答案是B,此题的主要特点在于对学生信息提取和加工能力的考察。题目中“DNA—蛋白质复合物”一词在教材中并没有特别的定义或说明,学生需要在题目信息中获取其准确的含义,一些学生可能有组蛋白、核小体等关于真核生物染色体结构的相关知识,但此题情境中从C、D选项都可以推测“DNA—蛋白质复合物”中的蛋白质不仅仅指组蛋白,还可以指相应的酶,由于单项选择题中C、D选项不可能都错,由此可以推测,B选项的判断就与此矛盾,因为原核生物中也有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因此可以判断选项B的叙述是错误的,因此此题答案是B。
选择题第4题:已知药物X对细胞增值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 乙组加入了药物X后再进行培养
B. 丙组先加入药物X,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D,继续培养
C. 乙组先加入药物D,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X,继续培养
D. 若药物X为蛋白质,则药物D可能改变了药物X的空间结构
此题参考答案是C,此题同样要求学生从提干中提取信息,整理好药物X、D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并需要学生从曲线图中进行比较,找到实验结果和培养条件的匹配关系,虽然题目的绝对难度不大,但在理综考试时间总体紧张的背景下,生物题通过增加题目信息量,要学生消耗稍微多一点的解题时间其实也就提高了理综全卷的整体难度,所以生物题的这种变相加难度的方式需要引起注意。
选择题第6题:某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其突变体M和N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M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N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将M和N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 突变体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丧失
B. 突变体M和N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的
C. 突变体M的RNA与突变体N混合培养能得到X
D. 突变体M和N在混合培养期间发生了DNA转移
此题参考答案是C,此题最大亮点是考查了类似于“提出假说”的思维过程,题目要求对相关分析的合理性进行判断,也就是根据题干信息以及所学的生物知识排除不能被合理推到出来的结果,学生一般只会记住正确与否,其知识直接来源于所学资料,而要求学生对合理性而不是正确性进行分析就重视了对学生科学思维的考察,而不是机械的知识记忆与再现,此类向核心素养考察维度的变化需要重视。
29.(10分)
回答下列問题:
(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的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 。
(2)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 。
(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是 。分解者通过 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此题参考答案如下:
(1)协同进化(或共同进化)
(2)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
(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呼吸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
生态学的非选择题的重现是高考立德树人功能的一种重要体现,对引导学生关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有重要意义。此题考查的主要着眼点是协同进化、生态平衡的维持以及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通过考察“收割理论”引导学生关注生态平衡,关注对顶级食物链生物的保护,这一内容有着重要的育人价值,对教师教学也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31.(8分)
为探究不同因素对尿量的影响,某同学用麻醉后的实验兔进行不同的实验,实验内容如下:
a. 记录实验兔的尿量(单位:滴/分钟)。
b. 耳缘静脉注射垂体提取液0.5 mL,记录尿量。 c. 待尿量恢复后,耳缘静脉注射20%葡萄糖溶液15 mL,记录尿量,取尿液做尿糖定性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发现,与a相比,b处理后实验兔尿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2)c处理后,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会升高,实验兔的尿量会______。取尿液加入斐林试剂做尿糖定性实验出现砖红色,说明尿液中含有________。
(3)若某实验兔出现腹泻、尿量减少现象,导致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了存在于 的渗透压感受器,从而引起尿量减少。
此题参考答案如下:
(1)垂体提取液中含有抗利尿激素,促进了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2)增加 葡萄糖 (3)下丘脑
重视实验考察一直是全国乙卷的重要特点,把科学探究和科学素养的评价通过实验试题来考察是非常合适的,本题以内环境的重要理化特性之一的渗透压为切入点,以实验为背景考察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和失衡状态下实验动物的相应生理变化,考察到了学生的生物学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
38.[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回答下列问题:
(1)博耶(H. Boyer)和科恩(S. Coben)将非洲爪蟾核糖体蛋白基因与质粒重组后导入大肠杆菌细胞中进行了表达,该研究除证明了质粒可以作为载体外,还证明了_____(答出两点即可)。
(2)体外重组的质粒可通过Ca2 参与的 方法导入大肠杆菌细胞:而体外重组的噬菌体DNA通常需与 组装成完整噬菌体后,才能通过侵染的方法将重组的噬菌体DNA导入宿主细胞,在细菌、心肌细胞、叶肉细胞中,可作为重组噬菌体宿主细胞的是 。
(3)真核生物基因(目的基因)在大肠杆菌细胞内表达时,表达出的蛋白质可能会被降解。为防止蛋白质被降解,在实验中应选用 的大肠杆菌作为受体细胞,在蛋白质纯化的过程中应添加 的抑制剂。
此题参考答案如下:
(1)体外重组的质粒可以进入体细胞;真核生物基因可在原核细胞中表达
(2)转化 外壳蛋白(噬菌体蛋白) 细菌
(3)蛋白酶缺陷型 蛋白酶
基因工程一直是38题的考查热点,而基因工程的核心又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而结合真实的科学史背景深度考察重组质粒是本题的亮点。随后考察把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以及受体细胞的类型则体现了题目的内在联系与整体结构的完整。最后一问则需要学生对题目信息进行提取分析,此种需要学生提取和分析题目信息的考查方式在本卷中多次出现,由此再次说明对学生的必备能力如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将是高考备考最为重要的部分。
纵观广东使用全国卷的这三年,对2019年的理综生物备考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第一、加强对《考纲》《考试说明》和全国卷的研究,关注考试中心信息。
继续加强对“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的理解,要用高考改革引领的教改大视野看待每年的备考问题。要充分思考研究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和“怎么考”。密切关注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关于高考的信息。
第二、明确策略合理制定落实复习计划。
高考是对知识记忆程度的考查及对思维的变通性、敏锐性和精确性的全面测试。精选复习内容,通过多样的高效的方式进行备考,避免学生产生疲劳感和复习倦怠,是提高复习效果的重要途径。
要将知识体系的建构与能力训练结合起来。特别要关注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是如何通过完整的知识体系为背景进行考查的,由此切入一方面搭建脉络清晰的概念框架,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基本能力。
要正确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分层指导的关系。高考的考纲和考卷,对于每个考生的要求都是统一的,然而一所学校、一个班级里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高有低,因此高考复习不可能也不应该一刀切。灵活运用 “整体要求,分层指导”的策略。应从不同程度的学生水准出发,有差别地安排复习时间和内容,规定训练题量。分层次辅导时,把握好不同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空间的差异,给出具体的措施进行落实,高效地复习备考。
第三、严格筛选复习内容。
首先要紧扣考点不离纲,考点指的是国家考试中心编制的考纲所规定的考试范围。《考纲》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纲领性文件,试卷考查内容都在考试大纲及其说明的要求范围内,后阶段复习要清晰每一个考点,做到心中有数。
正确处理好广集信息与限量用题的关系。信息、资料的采集和使用,对于高考后阶段复习质量有着重大的影响。采取的策略是“广集信息,限量用题,选题求精,重在落实”。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广集信息资料。务必克服随意性和被动性,将内涵深刻、启发性强、起点虽高落点却低的典型题挑出来自己组合。全国卷背景下每年都有大量模拟题,而题目质量良莠不齐,且往往与具体学生的能力要求和实际水平相脱节,模拟题的不当使用反而会给备考工作带来反效果。
第四、要夯实基础,强化主干,专题突破。
把握好高考试题的变与解题的基础相对不变,扎实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是考生取胜高考必须具备的。复习中要抓住主干,突出重点,通过专题复习,辨析各知识块内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力求做到理解→迁移→联系实际→综合运用。
第五、要提升学科能力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加强实验能力的培养。将教材中标明的实验改成实验设计;指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设计的技巧;强化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
加强识图、识表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后阶段复习继续落实将教材中的文字“翻译”成图表;将图表“还原”成文字。重视对学生应用逻辑关系术语阐明生命现象和事件的训练。
加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高考题中的非选择题,稳扣教材但仍有重要信息从题干给出,需要应用基础知识认真分析提干进行解答。应通过针对性的试题讲解,让学生在基础知识与题之间建立起桥梁,尝试运用基础知识来解决具体问题。可以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的形式呈现本节课要复习的主要内容,并适当拓展和引伸单元知识,把握相关知识的交叉结合点,深入领会知识,为提取和运用知识创造条件。
第六、關注影响学生应考备考的非智力因素。
对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随着高考的临近,学生的心理状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或自负、或自责、或自卑,学生出现心理异常大多在行动上或学习上会有异常表现,要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将学生的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以饱满的热情迎战高考。注意非智力因素,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高考复习的主人;引导学生注重对知识体系网络整体掌握。 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复习训练的难度;复习不求面面俱到,以学生反映出来的实际问题为复习的主攻目标,并应侧重于能力的训练和提升。
责任编辑 李平安
选择题第2题:生物体内的DNA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
B. 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
C. 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
D. 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该复合物中含有RNA聚合酶
此题参考答案是B,此题的主要特点在于对学生信息提取和加工能力的考察。题目中“DNA—蛋白质复合物”一词在教材中并没有特别的定义或说明,学生需要在题目信息中获取其准确的含义,一些学生可能有组蛋白、核小体等关于真核生物染色体结构的相关知识,但此题情境中从C、D选项都可以推测“DNA—蛋白质复合物”中的蛋白质不仅仅指组蛋白,还可以指相应的酶,由于单项选择题中C、D选项不可能都错,由此可以推测,B选项的判断就与此矛盾,因为原核生物中也有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因此可以判断选项B的叙述是错误的,因此此题答案是B。
选择题第4题:已知药物X对细胞增值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 乙组加入了药物X后再进行培养
B. 丙组先加入药物X,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D,继续培养
C. 乙组先加入药物D,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X,继续培养
D. 若药物X为蛋白质,则药物D可能改变了药物X的空间结构
此题参考答案是C,此题同样要求学生从提干中提取信息,整理好药物X、D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并需要学生从曲线图中进行比较,找到实验结果和培养条件的匹配关系,虽然题目的绝对难度不大,但在理综考试时间总体紧张的背景下,生物题通过增加题目信息量,要学生消耗稍微多一点的解题时间其实也就提高了理综全卷的整体难度,所以生物题的这种变相加难度的方式需要引起注意。
选择题第6题:某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其突变体M和N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M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N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将M和N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 突变体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丧失
B. 突变体M和N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的
C. 突变体M的RNA与突变体N混合培养能得到X
D. 突变体M和N在混合培养期间发生了DNA转移
此题参考答案是C,此题最大亮点是考查了类似于“提出假说”的思维过程,题目要求对相关分析的合理性进行判断,也就是根据题干信息以及所学的生物知识排除不能被合理推到出来的结果,学生一般只会记住正确与否,其知识直接来源于所学资料,而要求学生对合理性而不是正确性进行分析就重视了对学生科学思维的考察,而不是机械的知识记忆与再现,此类向核心素养考察维度的变化需要重视。
29.(10分)
回答下列問题:
(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的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 。
(2)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 。
(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是 。分解者通过 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此题参考答案如下:
(1)协同进化(或共同进化)
(2)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
(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呼吸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
生态学的非选择题的重现是高考立德树人功能的一种重要体现,对引导学生关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有重要意义。此题考查的主要着眼点是协同进化、生态平衡的维持以及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通过考察“收割理论”引导学生关注生态平衡,关注对顶级食物链生物的保护,这一内容有着重要的育人价值,对教师教学也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31.(8分)
为探究不同因素对尿量的影响,某同学用麻醉后的实验兔进行不同的实验,实验内容如下:
a. 记录实验兔的尿量(单位:滴/分钟)。
b. 耳缘静脉注射垂体提取液0.5 mL,记录尿量。 c. 待尿量恢复后,耳缘静脉注射20%葡萄糖溶液15 mL,记录尿量,取尿液做尿糖定性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发现,与a相比,b处理后实验兔尿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2)c处理后,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会升高,实验兔的尿量会______。取尿液加入斐林试剂做尿糖定性实验出现砖红色,说明尿液中含有________。
(3)若某实验兔出现腹泻、尿量减少现象,导致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了存在于 的渗透压感受器,从而引起尿量减少。
此题参考答案如下:
(1)垂体提取液中含有抗利尿激素,促进了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2)增加 葡萄糖 (3)下丘脑
重视实验考察一直是全国乙卷的重要特点,把科学探究和科学素养的评价通过实验试题来考察是非常合适的,本题以内环境的重要理化特性之一的渗透压为切入点,以实验为背景考察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和失衡状态下实验动物的相应生理变化,考察到了学生的生物学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
38.[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回答下列问题:
(1)博耶(H. Boyer)和科恩(S. Coben)将非洲爪蟾核糖体蛋白基因与质粒重组后导入大肠杆菌细胞中进行了表达,该研究除证明了质粒可以作为载体外,还证明了_____(答出两点即可)。
(2)体外重组的质粒可通过Ca2 参与的 方法导入大肠杆菌细胞:而体外重组的噬菌体DNA通常需与 组装成完整噬菌体后,才能通过侵染的方法将重组的噬菌体DNA导入宿主细胞,在细菌、心肌细胞、叶肉细胞中,可作为重组噬菌体宿主细胞的是 。
(3)真核生物基因(目的基因)在大肠杆菌细胞内表达时,表达出的蛋白质可能会被降解。为防止蛋白质被降解,在实验中应选用 的大肠杆菌作为受体细胞,在蛋白质纯化的过程中应添加 的抑制剂。
此题参考答案如下:
(1)体外重组的质粒可以进入体细胞;真核生物基因可在原核细胞中表达
(2)转化 外壳蛋白(噬菌体蛋白) 细菌
(3)蛋白酶缺陷型 蛋白酶
基因工程一直是38题的考查热点,而基因工程的核心又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而结合真实的科学史背景深度考察重组质粒是本题的亮点。随后考察把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以及受体细胞的类型则体现了题目的内在联系与整体结构的完整。最后一问则需要学生对题目信息进行提取分析,此种需要学生提取和分析题目信息的考查方式在本卷中多次出现,由此再次说明对学生的必备能力如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将是高考备考最为重要的部分。
纵观广东使用全国卷的这三年,对2019年的理综生物备考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第一、加强对《考纲》《考试说明》和全国卷的研究,关注考试中心信息。
继续加强对“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的理解,要用高考改革引领的教改大视野看待每年的备考问题。要充分思考研究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和“怎么考”。密切关注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关于高考的信息。
第二、明确策略合理制定落实复习计划。
高考是对知识记忆程度的考查及对思维的变通性、敏锐性和精确性的全面测试。精选复习内容,通过多样的高效的方式进行备考,避免学生产生疲劳感和复习倦怠,是提高复习效果的重要途径。
要将知识体系的建构与能力训练结合起来。特别要关注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是如何通过完整的知识体系为背景进行考查的,由此切入一方面搭建脉络清晰的概念框架,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基本能力。
要正确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分层指导的关系。高考的考纲和考卷,对于每个考生的要求都是统一的,然而一所学校、一个班级里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高有低,因此高考复习不可能也不应该一刀切。灵活运用 “整体要求,分层指导”的策略。应从不同程度的学生水准出发,有差别地安排复习时间和内容,规定训练题量。分层次辅导时,把握好不同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空间的差异,给出具体的措施进行落实,高效地复习备考。
第三、严格筛选复习内容。
首先要紧扣考点不离纲,考点指的是国家考试中心编制的考纲所规定的考试范围。《考纲》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纲领性文件,试卷考查内容都在考试大纲及其说明的要求范围内,后阶段复习要清晰每一个考点,做到心中有数。
正确处理好广集信息与限量用题的关系。信息、资料的采集和使用,对于高考后阶段复习质量有着重大的影响。采取的策略是“广集信息,限量用题,选题求精,重在落实”。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广集信息资料。务必克服随意性和被动性,将内涵深刻、启发性强、起点虽高落点却低的典型题挑出来自己组合。全国卷背景下每年都有大量模拟题,而题目质量良莠不齐,且往往与具体学生的能力要求和实际水平相脱节,模拟题的不当使用反而会给备考工作带来反效果。
第四、要夯实基础,强化主干,专题突破。
把握好高考试题的变与解题的基础相对不变,扎实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是考生取胜高考必须具备的。复习中要抓住主干,突出重点,通过专题复习,辨析各知识块内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力求做到理解→迁移→联系实际→综合运用。
第五、要提升学科能力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加强实验能力的培养。将教材中标明的实验改成实验设计;指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设计的技巧;强化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
加强识图、识表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后阶段复习继续落实将教材中的文字“翻译”成图表;将图表“还原”成文字。重视对学生应用逻辑关系术语阐明生命现象和事件的训练。
加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高考题中的非选择题,稳扣教材但仍有重要信息从题干给出,需要应用基础知识认真分析提干进行解答。应通过针对性的试题讲解,让学生在基础知识与题之间建立起桥梁,尝试运用基础知识来解决具体问题。可以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的形式呈现本节课要复习的主要内容,并适当拓展和引伸单元知识,把握相关知识的交叉结合点,深入领会知识,为提取和运用知识创造条件。
第六、關注影响学生应考备考的非智力因素。
对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随着高考的临近,学生的心理状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或自负、或自责、或自卑,学生出现心理异常大多在行动上或学习上会有异常表现,要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将学生的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以饱满的热情迎战高考。注意非智力因素,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高考复习的主人;引导学生注重对知识体系网络整体掌握。 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复习训练的难度;复习不求面面俱到,以学生反映出来的实际问题为复习的主攻目标,并应侧重于能力的训练和提升。
责任编辑 李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