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场回放:
【片段一】在生成中质疑——《小摄影师》教学片断
生:老师,我觉得小男孩的哭,不只是因为没有带胶卷。
师:哦,你认为小男孩为什么哭呢?说说看。(从尊重学生的角度,我本能地顺应了学生的思维。)
生:因为高尔基的时间非常可贵,而小男孩觉得自己耽误了高尔基的时间,又没照成相,所以他就哭了。
(我眼前一亮,多么富有人文性的文本解读,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这“哭”中内涵确是极其丰富的。我顺水推舟,举起拇指的同时,抛出了一个问题。)
师:你真是一个既爱读书又会思考的孩子!小男孩的“哭”到底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请同学们再次回读课文,想一想,议一议。
(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再次活跃起来,同学们在读中悟,在读中议,与文本,与作者,与师生互动对话,思维的火花不断闪光。片刻后——)
生:小男孩认为自己好不容易才见到让他一直尊敬和爱戴的高尔基,却未能照成相,所以他哭了!
生:小男孩认为高尔基那么和蔼可亲,待人也很宽容,见到了却又未能照成相,很惭愧,所以哭了!
生:小男孩认为自己做事不细心,又浪费了高尔基很多时间,心里很惭愧,也很失望,就连高尔基给他胶卷,也没要,他哭着走了。
【片段二】在预设中质疑——《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片断:
(出示文本框: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句话,边读边思考,看看你能体会到些什么?
生:我知道了,那些有成就的人靠的是滴水穿石的精神。
生:我懂得了,无论是谁,要想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必须要靠自己不断地努力。
师:是啊,只有不断努力,才能获得成功。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等就是最好的典范。对这句话你们还有什么思考或疑问吗?
生:“滴水穿石”是什么意思?这种精神指什么精神呢?
生:他们为什么能取得成功呢?
生:什么叫“顽石”?他们前进道路中的“顽石”指什么呢?
(学生根据提问深入探读文本——)
师:文中哪些词语表现了水滴的精神?
生:接连不断。
生: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师:水滴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
生: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最终把石头滴穿啦!真了不起!
……
师:李时珍成就事业的道路上有哪些“顽石”呢?他是怎样做的?
生:他翻山越岭,走遍大半个中国,历经了千辛万苦。
生:他访名医,可能会遇到许多冷眼,但他没有气馁。
生:许多药草可能有毒,他却亲口品尝,多么危险啊!
生:二十几年,多么漫长啊,但他坚持不懈,最终完成了《本草纲目》。
(整个教学过程,我以质疑为主线,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让学生在阅读与交流中,有所思,有所悟,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发现。)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恰恰缺乏的就是这种自主性学习、思考性学习。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解疑。
其一,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它是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小学生天性好问,我们要小心呵护,哪怕提出错误的见解,教师也不能直接否定,要先表扬他们能善于发现,并敢于怀疑,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个性在鼓励中得到培养;要多给学生思考的机会、时间和空白,引导探讨,形成争论,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个性在思维的碰撞中不断地发展;应教给方法,如从题目中质疑,从词句、内容上质疑,从标点符号质疑,甚至对教材或老师质疑等,不断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发现和提出问题。
其二,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与课堂氛围。人文性的课堂是民主的课堂,民主的课堂中师生是互相尊重的关系。我们应该用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蹲下身子去看学生。“蹲下来看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歧视,不污辱,不体罚,多给他们一些微笑;“蹲下来看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见解,不强求,不压制,不扭曲,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蹲下来看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欣赏差异,鼓励差异,平等对待,因材施教。特级教师宁鸿彬在教学中提出了“三不”“三欢迎”和“三允许”的观点。所谓“三不”,一是不迷信古人,二是不迷信名家,三是不迷信老师。所谓“三欢迎”,一是欢迎质疑,二是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三是欢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所谓“三允许”,一是允许说错做错,二是允许改变观点,三是允许保留意见。事实证明,这一观点确实是行之有效的,而且是高效的。教学中,我们应该给生成让道,为学生铺路搭桥,在学生困难时,给予充分的鼓励,使其乐于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适时点拨,帮助他们扫除思维障碍,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快乐。
其三,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充分研读感悟。文本是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我觉得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要有读来完成。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对质疑的感悟自然就越丰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让读成为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方式,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浏览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反复读悟、咀嚼和品味。
【片段一】在生成中质疑——《小摄影师》教学片断
生:老师,我觉得小男孩的哭,不只是因为没有带胶卷。
师:哦,你认为小男孩为什么哭呢?说说看。(从尊重学生的角度,我本能地顺应了学生的思维。)
生:因为高尔基的时间非常可贵,而小男孩觉得自己耽误了高尔基的时间,又没照成相,所以他就哭了。
(我眼前一亮,多么富有人文性的文本解读,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这“哭”中内涵确是极其丰富的。我顺水推舟,举起拇指的同时,抛出了一个问题。)
师:你真是一个既爱读书又会思考的孩子!小男孩的“哭”到底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请同学们再次回读课文,想一想,议一议。
(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再次活跃起来,同学们在读中悟,在读中议,与文本,与作者,与师生互动对话,思维的火花不断闪光。片刻后——)
生:小男孩认为自己好不容易才见到让他一直尊敬和爱戴的高尔基,却未能照成相,所以他哭了!
生:小男孩认为高尔基那么和蔼可亲,待人也很宽容,见到了却又未能照成相,很惭愧,所以哭了!
生:小男孩认为自己做事不细心,又浪费了高尔基很多时间,心里很惭愧,也很失望,就连高尔基给他胶卷,也没要,他哭着走了。
【片段二】在预设中质疑——《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片断:
(出示文本框: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句话,边读边思考,看看你能体会到些什么?
生:我知道了,那些有成就的人靠的是滴水穿石的精神。
生:我懂得了,无论是谁,要想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必须要靠自己不断地努力。
师:是啊,只有不断努力,才能获得成功。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等就是最好的典范。对这句话你们还有什么思考或疑问吗?
生:“滴水穿石”是什么意思?这种精神指什么精神呢?
生:他们为什么能取得成功呢?
生:什么叫“顽石”?他们前进道路中的“顽石”指什么呢?
(学生根据提问深入探读文本——)
师:文中哪些词语表现了水滴的精神?
生:接连不断。
生: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师:水滴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
生: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最终把石头滴穿啦!真了不起!
……
师:李时珍成就事业的道路上有哪些“顽石”呢?他是怎样做的?
生:他翻山越岭,走遍大半个中国,历经了千辛万苦。
生:他访名医,可能会遇到许多冷眼,但他没有气馁。
生:许多药草可能有毒,他却亲口品尝,多么危险啊!
生:二十几年,多么漫长啊,但他坚持不懈,最终完成了《本草纲目》。
(整个教学过程,我以质疑为主线,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让学生在阅读与交流中,有所思,有所悟,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发现。)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恰恰缺乏的就是这种自主性学习、思考性学习。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解疑。
其一,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它是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小学生天性好问,我们要小心呵护,哪怕提出错误的见解,教师也不能直接否定,要先表扬他们能善于发现,并敢于怀疑,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个性在鼓励中得到培养;要多给学生思考的机会、时间和空白,引导探讨,形成争论,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个性在思维的碰撞中不断地发展;应教给方法,如从题目中质疑,从词句、内容上质疑,从标点符号质疑,甚至对教材或老师质疑等,不断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发现和提出问题。
其二,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与课堂氛围。人文性的课堂是民主的课堂,民主的课堂中师生是互相尊重的关系。我们应该用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蹲下身子去看学生。“蹲下来看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歧视,不污辱,不体罚,多给他们一些微笑;“蹲下来看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见解,不强求,不压制,不扭曲,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蹲下来看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欣赏差异,鼓励差异,平等对待,因材施教。特级教师宁鸿彬在教学中提出了“三不”“三欢迎”和“三允许”的观点。所谓“三不”,一是不迷信古人,二是不迷信名家,三是不迷信老师。所谓“三欢迎”,一是欢迎质疑,二是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三是欢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所谓“三允许”,一是允许说错做错,二是允许改变观点,三是允许保留意见。事实证明,这一观点确实是行之有效的,而且是高效的。教学中,我们应该给生成让道,为学生铺路搭桥,在学生困难时,给予充分的鼓励,使其乐于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适时点拨,帮助他们扫除思维障碍,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快乐。
其三,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充分研读感悟。文本是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我觉得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要有读来完成。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对质疑的感悟自然就越丰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让读成为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方式,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浏览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反复读悟、咀嚼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