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7分钟铸就的疏散神话
2008年8月9日,新华社刊发的一则消息称,奥运会期间数百名国家元首、王室成员、政要前往国家体育场观看开幕式,开幕式结束后,全部贵宾疏散完毕,共用时27分钟,所有观众疏散完毕,用时不到2小时!
疏散用时27分钟,看似稀松平常,却关系到各国政要安全和我国国际形象问题。很少有人知道,这27分钟背后需要的科学规划和精准计算,其中饱含着邵春福和学生们的汗水和智慧。
2003年末,邵春福接到制定奥运国家体育场车辆疏散方案的任务。如今已是首都标志性景观的“鸟巢”所在地,当时还是一个刚被栅栏圈住,尚未建设的荒芜工地。而奥运会开幕式预计有16万人参加,7000辆机动车集中抵离,交通复杂程度和组织难度创中国历史之最。项目团队不仅要制订疏散方案,还要参与疏散出口的设计和论证。
为“未来”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必须有足够的预见性和精准而科学的方法。邵春福凭借着日本的仿真学经验,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带领学生到交通站点收集数据,结合国内交通实际,运用先进的交通仿真技术,进行国家体育场观众的人流和车流疏散研究。
而四年后的验证是最有力的回答,证实了邵春福制定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交通流仿真技术的准确和可靠。2008年10月,邵春福因此被北京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科技奥运先进个人”称号。
回国初期,邵春福通过细致调研,发现北京的整个交通网络不畅通有一部分原因在于,激增的车辆因为没有合适的支路可以利用,所以集中拥堵在屈指可数的干路,造成大拥堵。当时,他提议把北京的生活支路充分利用起来,要尽快做这么一项工程。当时这一倡议书递交给市领导后,受到高度重视,北京市规划院的领导也特意找到邵春福,请他详细分析和论证,后来“疏通微循环”被正式写进了《北京交通发展纲要》。
类似的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规范停车、还城市公共空间于民等建议,在许多场合,邵春福都不断推介,他相信,和世界上众多国家和城市面临的问题一样,中国城市交通涌现出来的问题在政府的科学管理、基础设施的完善和越来越多有志之士的携手合作下,必被解决。
照亮学生的明灯
有人将交通工程学称之为“4E”科学,包括执行、教育、工程和环境。其中,教育和培养相关人才以及普及科学理念,在邵春福看来尤为重要,这也是他回国后选择在高校任教的原因之一。在北京交通大学任教12年来,邵春福培养了十几名博士、数十名硕士。知行并重、投身教育似乎成了邵春福门下弟子的一种共同的情感模式。
而繁重的教学工作和繁多的社会服务工作,也挤压着邵春福的业余时间。那盏不在晚上十点半前熄灭的灯,仿佛是邵春福内心对中国交通和教育事业的热情。
邵春福教授说:“理论与实践的和谐,是培养出的人才受社会欢迎的根本。”10年来,邵春福踏踏实实坚持在本科教学和教学改革第一线,每年为本科生至少开设2门课程、100学时以上。在实践教学中,他一方面将自己在国外多年学到的交通工程领域的理论、技术和经验传授给学生,鼓励学生学好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密切关注行业动态、国家需求。他邀请许多国际知名学者和专家来校给学生们讲课,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国际会议,和知名教授去研讨、交流,并时常带领学生深入现场,解决现场亟待解决的问题,积极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
“如今的中国,也面临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道路交通拥挤、能源消耗、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交通安全等问题日益突出,交通已成为政府投资最大、资源占用最多的工作之一,也因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被越来越关注。中国迫切需要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构筑一个可以支持城市健康发展的交通网络,国家迫切需要相关人才。”邵春福教授说。
人物简介
邵春福,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日本留学回国后,承担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城市交通的组织优化与控制”、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数据采集方法研究”等各类项目50余项。自2000年开始,担任国家普通高等学校交通运输科学与工程交通指导委员会委员、交通工程教学指导分委会副主任委员,2004年任国家道路交通事故预防专家组副组长。
2008年8月9日,新华社刊发的一则消息称,奥运会期间数百名国家元首、王室成员、政要前往国家体育场观看开幕式,开幕式结束后,全部贵宾疏散完毕,共用时27分钟,所有观众疏散完毕,用时不到2小时!
疏散用时27分钟,看似稀松平常,却关系到各国政要安全和我国国际形象问题。很少有人知道,这27分钟背后需要的科学规划和精准计算,其中饱含着邵春福和学生们的汗水和智慧。
2003年末,邵春福接到制定奥运国家体育场车辆疏散方案的任务。如今已是首都标志性景观的“鸟巢”所在地,当时还是一个刚被栅栏圈住,尚未建设的荒芜工地。而奥运会开幕式预计有16万人参加,7000辆机动车集中抵离,交通复杂程度和组织难度创中国历史之最。项目团队不仅要制订疏散方案,还要参与疏散出口的设计和论证。
为“未来”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必须有足够的预见性和精准而科学的方法。邵春福凭借着日本的仿真学经验,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带领学生到交通站点收集数据,结合国内交通实际,运用先进的交通仿真技术,进行国家体育场观众的人流和车流疏散研究。
而四年后的验证是最有力的回答,证实了邵春福制定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交通流仿真技术的准确和可靠。2008年10月,邵春福因此被北京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科技奥运先进个人”称号。
回国初期,邵春福通过细致调研,发现北京的整个交通网络不畅通有一部分原因在于,激增的车辆因为没有合适的支路可以利用,所以集中拥堵在屈指可数的干路,造成大拥堵。当时,他提议把北京的生活支路充分利用起来,要尽快做这么一项工程。当时这一倡议书递交给市领导后,受到高度重视,北京市规划院的领导也特意找到邵春福,请他详细分析和论证,后来“疏通微循环”被正式写进了《北京交通发展纲要》。
类似的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规范停车、还城市公共空间于民等建议,在许多场合,邵春福都不断推介,他相信,和世界上众多国家和城市面临的问题一样,中国城市交通涌现出来的问题在政府的科学管理、基础设施的完善和越来越多有志之士的携手合作下,必被解决。
照亮学生的明灯
有人将交通工程学称之为“4E”科学,包括执行、教育、工程和环境。其中,教育和培养相关人才以及普及科学理念,在邵春福看来尤为重要,这也是他回国后选择在高校任教的原因之一。在北京交通大学任教12年来,邵春福培养了十几名博士、数十名硕士。知行并重、投身教育似乎成了邵春福门下弟子的一种共同的情感模式。
而繁重的教学工作和繁多的社会服务工作,也挤压着邵春福的业余时间。那盏不在晚上十点半前熄灭的灯,仿佛是邵春福内心对中国交通和教育事业的热情。
邵春福教授说:“理论与实践的和谐,是培养出的人才受社会欢迎的根本。”10年来,邵春福踏踏实实坚持在本科教学和教学改革第一线,每年为本科生至少开设2门课程、100学时以上。在实践教学中,他一方面将自己在国外多年学到的交通工程领域的理论、技术和经验传授给学生,鼓励学生学好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密切关注行业动态、国家需求。他邀请许多国际知名学者和专家来校给学生们讲课,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国际会议,和知名教授去研讨、交流,并时常带领学生深入现场,解决现场亟待解决的问题,积极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
“如今的中国,也面临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道路交通拥挤、能源消耗、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交通安全等问题日益突出,交通已成为政府投资最大、资源占用最多的工作之一,也因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被越来越关注。中国迫切需要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构筑一个可以支持城市健康发展的交通网络,国家迫切需要相关人才。”邵春福教授说。
人物简介
邵春福,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日本留学回国后,承担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城市交通的组织优化与控制”、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数据采集方法研究”等各类项目50余项。自2000年开始,担任国家普通高等学校交通运输科学与工程交通指导委员会委员、交通工程教学指导分委会副主任委员,2004年任国家道路交通事故预防专家组副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