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之歌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w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王尔德的《莎乐美》和苏雪林的《鸠那罗的眼睛》分别作为英国和中国唯美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品,在很多方面存在相似之处。在这篇文章中,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研究以发现两部作品的异同之处。研究表明,苏雪林的创作明显受到了王尔德《莎乐美》及其唯美主义思想的影响,同时苏雪林对王尔德唯美主义的接受和运用又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
  关键词:唯美主义;《莎乐美》;《鸠那罗的眼睛》;比较研究
  苏雪林的三幕剧《鸠那罗的眼睛》曾被评论界称为“东方的《莎乐美》”(丁增武,2011:43)。虽然很多人注意到深受王尔德的《莎乐美》及其唯美主义思想的影响,却很少有人深入比较这两部戏剧。在这篇文章中,将通过对王尔德的《莎乐美》和苏雪林的《鸠那罗的眼睛》进行比较,以发现两部作品的异同之处,并进一步分析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思想对苏雪林唯美主义剧作《鸠那罗的眼睛》的深刻影响。
  一、典故渊源和情节构思
  王尔德的《莎乐美》和苏雪林《鸠那罗的眼睛》在选材、情节和构思上有众多相似之处。两者同样取材于宗教故事,并将故事的重心从宗教的道德说教转移到了表现人物对美和爱的强烈占有欲望上。
  王尔德《莎乐美》取材于圣经故事,他将情节加以改造,赋予了莎乐美新的生命。与莎乐美相关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圣经《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中施洗约翰受难的故事中(褚自刚,2000:36)。先知约翰因得罪了希罗底,希罗底一直想要杀掉约翰。在希律王生日宴会上,希罗底的女儿(即莎乐美)为希律王献舞,受希罗底指使,提出要约翰的人头,希律王不得不杀死了约翰。《莎乐美》讲的是希罗底的女儿莎乐美爱上了先知约翰,求爱不成,便由爱生恨,蓄意报复;恰逢垂涎莎乐美美貌已久的希律王要求她跳舞,并允诺给她任何东西,莎乐美就跳起了“七层纱舞”取悦国王,最终得到了约翰的头颅,以疯狂的方式实现了亲吻约翰的欲望。故事的主人公由希罗底变成了莎乐美,杀害约翰的是莎乐美极端的爱欲,而不再是受母亲希罗底指使。苏雪林的《鸠那罗的眼睛》则取材于《法苑珠林》里的宗教故事,也进行了再创造。鸠那罗最早出现在佛家因果报应故事中。鸠那罗前世是猎人,曾得到五百鹿并剜出所有鹿的眼睛将其困在山洞中,日食一鹿。后来其中一鹿转世为王后,剜太子鸠那罗双目以报前世恩怨。在苏雪林的《鸠那罗的眼睛》中,王后与太子的关系变得复杂起来。王王后净容一直深爱太子鸠那罗,尤其喜欢他那双异常美丽的眼睛,向其告白后遭到了拒绝,于是是由爱生恨,变得凶狠残忍,发誓要得到鸠那罗的眼睛,最终她利用王权,占有了鸠那罗的眼睛。
  在戏剧结构上,《莎乐美》严格遵循西方戏剧理论“三一律”,故事发生希律王宫殿外面的阳台上,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达到了高潮,情节安排十分紧凑,悲剧效果震撼人心。全剧的戏剧性冲突,建立在莎乐美、希律王、叙利亚青年等人不能自制而又相互抵触的迷乱的情欲以及情欲和道德之间的剧烈冲突中,他们各自心中对美的偏执的追求和疯狂的占有欲望导致了他们所迷恋的人的死亡。《鸠那罗的眼睛》中时间和地点的安排则很自由,情节较为松散。相比而言,缺少西方戏剧在“三一律”模式下创作的悲剧作品中的强大震撼力。戏剧冲突也是围绕着人与人之间迷乱的情欲,剧情的发展则缓慢从容得多。
  二、人物形象和唯美主义思想
  两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都是集美神和复仇女神为一身的“致命女性”(周小仪,2001:69)。为了得到爱情并占有美的躯体,莎乐美和王后净容都用尽一切手段来满足自己欲望,她们原本纯洁美丽的心灵严重扭曲,残暴疯狂的报复行为最终招致自身的毁灭。莎乐美亲吻着所爱之人的头颅,净容抚弄着心上人的双眼,她们追求爱和美的执着令人惊叹,而她们实现情欲的极端极端方式又让人心惊胆战。
  《莎乐美》中的莎乐美美丽娇艳,妖娆多姿,被比作小白鸽、白蔷薇、白蝴蝶、水仙花。莎乐美在遭到约翰的拒绝之后,原本天真纯洁的她,开始利用自己的美来达到邪恶的目的。莎乐美无所顾忌地追求爱情、热衷情欲、任性执拗,她的非理性主义将她带上了毁灭之路。她深深地被约翰的身体美所吸引,她甘受自己情欲的驱使,不断要求亲近约翰。她借国王之手杀了约翰,在其死后满足了自己亲吻约翰的欲望,对美和爱的赤裸裸的追求,使她成了唯美主义运动的极端实践者。苏雪林《鸠那罗的眼睛》中的王后净容和莎乐美极为相似,她是又一位为爱疯狂的女性。然而,王后对太子的痴迷,特别是他那双奇特的眼睛的痴迷,使得她的爱变成了仇恨。这种违背伦理的无法得到满足的爱恋折磨着她,最终使她变成了为爱和美而疯狂报复的复仇女神。她处心积虑地利用国王的权力和首相耶奢对自己美貌的垂涎,变态地占有了鸠那罗的双眼。
  《莎乐美》和《鸠那罗的眼睛》都集中体现了唯美主义的思想观点和艺术特色。唯美主义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认为艺术应超然于现实生活之外,与政治和道德都没有关系,强调艺术创造和审美活动的独立性和无利害性。《莎乐美》中莎乐美无疑不道德的,她对美和爱的偏执的追求使她变得邪恶、淫荡、卑鄙,受人唾弃。这部作品在英国一度被禁演。然而,作为一部唯美主义作品,莎乐美摇曳多姿的美,她的让人遐想联翩的“七层纱舞”,她追求爱情的执着精神,她为美不惜付出生命的勇气,都让人惊叹于艺术世界中这支罂粟花的妖艳之美。唯美主义的“艺术至上”的创作思想对苏雪林的影响很大。《鸠那罗的眼睛》这部唯美戏剧也涉及到了爱欲、乱伦、仇恨和毁灭的主题。苏雪林于1936年5月6日在《大公报》上发表的《我怎样写<鸠那罗的眼睛>》一文中曾说到,自己写这部戏剧是在“冒一次灵魂的险”(苏雪林,1936)。苏雪林在阅读“鸠那罗的本事”时的情感状态在这段话中得到了详尽的描述:“随手翻阅间,竟被我发现了从前没有注意的阿育王夫人恋爱太子鸠那罗的一段悲剧,一种强烈的情感袭击我的心灵,好像做了一个梦,一个凄厉哀艳的梦,醒后还有余怖,有余悲,有余缠绵,有余迷醉。”(苏雪林,1936)这种缠绵迷醉的审美心理,苏雪林最终决定用戏剧这种形式将这个故事进行了再创造。   苏雪林在《关于我写作和研究的经验》中,提到写《鸠那罗的眼睛》的初衷:“王尔德这个剧本和圣经上所记是不同的。作家对于古代的故事原有改造的权利,那也没甚要紧。他这个剧本是不道德的,但因为用美文体裁写,读者只觉得一种哀感顽艳的趣味直沁心脾,道德不道德,在所不论。我这个《鸠那罗的眼睛》也可以说是不大道德的,但系采取美文的体裁,那不道德的气氛便完全给冲淡了。”(苏雪林,1996:77)《莎乐美》所提供的唯美主义戏剧典范无疑影响了她的创作。
  三、艺术技巧
  王尔德十分注重艺术作品的形式美,《莎乐美》中所用的精湛巧妙的艺术技巧正体现了这一点。王尔德运用抒情诗般、富有音乐感的语言来描述各种形象。富有诗意的语言在剧中比比皆是。王尔德也有意运用重复和相同的句子结构这些手段,达到一唱三叹的戏剧效果。莎乐美爱上约翰以后,曾不止一次对约翰说“我要亲你的嘴”。一方面,莎乐美激荡的内心和燃烧的欲望表露无遗;另一方面,这种重复之中的情感的微妙变化也很容易察觉:由最初的痴爱到被拒绝后的恼怒,接着由失望的埋怨到刻骨的痛恨,最后到变态的满足,戏剧效果层层递进,不断增强。王尔德注重对各种色彩和气味的描绘。王尔德用白色来描述莎乐美的纯洁美丽和约翰的身体美,用红色来描绘约翰的嘴唇、死人的鲜血、国王的酒和恐怖的月亮,黑色用来描绘约翰的眼睛和头发,此外还有黄色、金色、银色、翠绿色、琥珀色、棕红色等颜色用来描述不同的事物,使得故事里的事物显得光怪陆离,散发着奇异的迷人色彩。王尔德不断提到的各种花卉如玫瑰花、水仙花、百合花和石榴花等,以及各种带香气的物品如香料园、葡萄酒、香炉等也为作品增加了奇妙的气味。
  苏雪林在《鸠那罗的眼睛》中,也有意模仿了《莎乐美》中的艺术技巧,为读者提供了又一部声、色、香俱全的艺术作品。充满诗意的语言在剧中随处可见。在王后净容心中,鸠那罗的眼睛是“两颗无价的珍珠”、“深得像不可测的海水”、“青得像碧琉璃”、“像雨过后的蔚蓝天”、“一对狡猾的小仙人”。苏雪林也有意运用了重复句式和排比句式,使得形象的描写生动美丽,情感的抒发淋漓尽致。此外,作者用缤纷斑斓的色彩,为读者描绘出赏心悦目的画面:金砂、五色卵石、皓月、彩霞、绛红夕阳、重云中的电光、青、碧、蔚蓝等等。苏雪林也运用了各种花卉和带香的物品来给自己的戏剧增加了香味:玫瑰、茉莉、郁金香、百合花、曼陀罗等等。
  四、结论
  在《鸠那罗的眼睛》的开头部分,苏雪林以王尔德《莎乐美》中的这句台词作为题词:“哎!你总不许我亲你的嘴。约翰。好!现在我可要亲它了。”苏雪林在读者开始阅读这部唯美剧作之前,就暗示读者自己的这部剧作和王尔德《莎乐美》之间的紧密联系,自己的剧作也将谱写一首为追求爱和美而最终走向毁灭的欲望之歌。这两部作品的对比研究,无疑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两部作品的艺术特色以及唯美主义的思想特征。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莎乐美”潮流中,苏雪林不是唯一模仿这部剧作的人。可是她既没有加入以以田汉为首对莎乐美形象的“去颓废化”的解读的队伍当中,也没有受以邵洵美为首的海派颓废文人对莎乐美大胆歌颂纯粹肉欲的仿作潮流的影响。她依靠自己对王尔德唯美主义思想和技巧的准确理解和运用,在《鸠那罗的眼睛》中将对王尔德的模仿和超越展现了出来。解志熙对《鸠那罗的眼睛》推崇备至,认为是二三十年代仿作《莎乐美》的二十多部剧作中,《鸠那罗的眼睛》与《莎乐美》相比,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佳作。(解志熙,1997:426)苏雪林无疑以自己对王尔德作品和思想的深刻理解,为读者呈现了一部 “东方《莎乐美》”。
  参考文献:
  [1]丁增武.“艺术”与“道德”之间的厚此薄彼:从《鸠那罗的眼睛》看苏雪林对唯美—颓废主义思潮的接受[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43-47.
  [2]解志熙.美的偏至:中国现代唯美-颓废主义文学思潮研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
  [3]奥斯卡﹒王尔德.莎乐美[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4]苏雪林.关于我写作和研究的经验[A].收入苏雪林文集(第三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
  [5]苏雪林.鸠那罗的眼睛[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
  [6]苏雪林.我怎样写《鸠那罗的眼睛》[N].大公报﹒文艺副刊,1936.05-16.
  [7]褚自刚.沙果树枝头的金苹果:论王尔德的戏剧《莎乐美》与《圣经》之关系[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0.(2):36-38.
其他文献
摘 要:《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早期的短篇小说集,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塑造了“我”与母亲的女性形象,以生动的笔触描写了安大略湖的优美风光,这部作品体现了爱丽丝·门罗对女性命运的思考和对自然生态的无限关怀,揭露了蒸汽时代的带来对大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广大平凡女性的毁灭,她众多的抒写表达出了自己对生态和谐,社会和谐与两性和谐的深刻期盼,对被异化的
期刊
摘 要:本文采用存在主义自由选择理论,结合文本分析法,讨论《店员》中主人公莫里斯在困境中的自由选择,为新时期人的成长提供参考。  关键词:存在主义;莫里斯;苦难;自由选择  二十世纪初,西方各国经历了多领域的危机,存在主义应运而生。存在主义认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由选择塑造自我。它旨在探索人类生存现状,倡导自由意志、个人选择和责任感。受社会状况和犹太历史的影响,多数美国犹太作家饱受异化的折磨。他们
期刊
摘 要:本文首先对历代学者关于《警察与赞美诗》的研究成果做了简要综述,其次对作者作品和理论进行了概述。第三部分从功能文体学的三大元功能之一,概念功能——及物性系统的角度对文章进行了分析,证明功能文体学为分析和理解作品提供了新视角。  关键词:概念功能;《警察与在赞美诗》;及物性系统;过程  《警察与赞美诗》(The Cop and the Anthem)是美国短篇小说大师欧·亨利的一部经典作品。历
期刊
摘 要:施尼茨勒的十幕剧《轮舞》对世纪之交奥匈帝国解体时代维也纳的社会问题进行描写,道德缺失涉及社会各个阶层。分析十幕剧中代表社会上中下阶层的三幕,得知剧中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双重道德,他们既维护传统道德又践踏道德,从而印证他们的虚伪。道德的缺失是社会问题,也是个人问题。人物的言行举止所体现的虚伪和双重道德都服务于一个目的——性爱。文章主要从分析人物的言行举止入手,从社会背景角度对双重道德与虚伪产生
期刊
一、《鼻子》内容简介  《鼻子》讲述的是一位叫做禅智的内供的鼻子。他的鼻子有6寸长,从上唇上边一直垂到鄂下,内供心里始终为这鼻子的事苦恼着,一是吃饭时由于鼻子长确实不便,最使他苦恼的是由于鼻子伤害了他的自尊心。于是他采用积极和消极的两种方法使鼻子变短,但却毫无结果。最后一位进京办事的徒弟学到了把长鼻子缩短秘方。治疗果真成功了,内供摸着变短了的鼻子,心情很得意舒畅。然而,周围的人们仍然像以前那样嘲笑
期刊
摘 要: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集大成者,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在山水诗歌作品创作中将绘画的技法运用到山水诗创作中,表达了“诗中有画”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  王维是盛唐大量写作山水田园诗并取得较高成就的主要作家。他的山水田园诗兼有绘画、音乐之美,被后人称为“诗中有画”,“百啭流莺,宫商迭奏”(《史鉴类编》),体现了盛唐诗形象鲜明、情韵深长的典范风貌。他的山水田园诗
期刊
摘 要:花间词因描写温香软玉的绮靡艳情风格历来为人们所诟病,然而从词产生的时代背景与审美习尚来看,花间词唯美的艺术追求,正是当时以文士为代表的贵族精英阶层出于物质和精神双重需要的娱情享受。从温庭筠所作之词纵观整个花间词,不论是从意象的选择,还是到主题的取向和情趣的彰显上看,这种生动地描摹美态、刻划艳思的独特审美体验都流露着浓郁的贵族化意蕴,引领着唐末五代那个特殊时代的审美潮流。  关键词:花间词;
期刊
摘 要:敦煌古藏文本《罗摩衍那》是藏族文学史上早期的一部翻译文学,属于印度英雄史诗《罗摩衍那》多部传本之一,迄今约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文本篇幅短小,故事情节完整,内容以神话、吠陀故事和历史事件为依据,歌颂主人公罗摩的丰功伟绩,展显了印度列国纷争时代的社会风貌。并通过西藏本土翻译家的改编,史诗体现了佛教文化思想。  关键词:古藏文;《罗摩衍那》;文本内容  叙事性作品是文学作品中同抒情性作品相区别
期刊
摘 要:主题学产生自19世纪末,凭借其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了比较文学学科重要的分支。研究主题学,旨在求同存异,一方面在同一性中发掘人类共同情感和文学普遍规律,另一方面在差异性当中认可主体的独特性,从而促进不同文学和学科间的平等对话。  关键词:比较文学;主题学;求同存异;差异性  主题学研究,至今为止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然目前学界关于比较文学主题学研究这一课题仍然聚讼风云、莫衷一是。国内对于主题学的定
期刊
摘 要:从女娲炼石补天到父本神话“盘古开天辟地”的转变,暗示着女神世界的瓦解,随之而来的是以男性神话为主导的文化霸权,男权制的压迫从家庭延伸到了社会制度层面和文化心理层面。改变女性受压迫地位,不仅要从制度上保障女性能够享受到更具“人性”的权利,更重要的是从心理层面上改变两千年形成的文化心理,女性要充分觉醒,勇敢地走出家庭的樊篱。  关键词:女性解放;走出家庭;人文传统;他者  伍尔夫在其意识流小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