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学习的一种需要。这种需要是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不是先天的,不受外界现实决定的本能力量,而是在后天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属于一种非智力因素,好的学习动机对学习将起到推动作用。
一、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1. 创造积极、向上、轻松、和谐的教育氛围
学校里,绝大多数教师都会尽心尽力关心每一个学生,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教学任务重,升学压力大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对每一位学生关爱的程度会不一样,不自觉地会对优秀学生关爱得多一些,对问题学生关爱得少一些,甚至做出一些伤害他们的事来,反复几次,这些问题学生会产生自卑、畏惧心理。此时,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对他们态度和蔼,目光温柔,话语亲切,辅以爱抚性的动作,并采取谈话法、功课辅导法、共同游戏法来接近他们,撤掉他们的“心理防线”, 创造积极、向上、轻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使他们从内心感受到教师是喜欢他们的,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在轻松愉悦的教育氛围中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营造和谐、融洽、平等、激励的班级氛围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学校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班级活动的主体是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以活动为载体,调节自己的心理,矫正不良的行为,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同时,每一个班级中要有正气,要充分发挥班级的榜样作用,做到以优带差,以优促差,互帮互学,给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消除学生对学校、教师、班级的陌生感和恐惧感,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将学生视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时,应在平等基础上,多关爱后进生,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引发他们思考,运用激励手段打开后进生求知上进的大门。对于低、中年级的后进生,有时还要给予适当的有形奖励,如小红花,五角星等,让他们时时处处感受到收获的喜悦,让他们伸手摘到桃子后产生进一步思考的欲望。教师要用锐利的目光积极探寻后进生的闪光点,在同学和家长面前对他们赞不决口。激励手段是一把宝贵的金钥匙,是对行动者个人前期行为的肯定,能够产生巨大的内部动力,使其自信心增强,创设和谐、融洽、平等、激励的氛围,让每一个学生在自主探讨与合作交流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产生积极向上的健康情感,形成融洽的班级氛围来激发和培养后进生的学习动机。
二、注重积极的外部诱因,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学生对某门课程或某一位老师特别感兴趣,不需要什么引导、鼓励或奖励,学生学起来比其他课程卖力。对这些学生来说,这门学科或这位老师本身具有足够的内在诱因价值,能驱动他们去认真学习。但学校里绝大多数教学内容或老师对学生来说,可能一时并不感兴趣、提不起精神。因而,教师可以采用各种积极的外部诱因来推动学生学习。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提出明确而又适度的期望
学生需要确切知道应该做些什么,将会怎样评价他们,以及成功后会得到的后果。一些案例表明,学生从事某项学习任务时,之所以失败,是由于他们搞不清楚他们在做什么。此外,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既不能太高,让学生无法达到,也不能太低,让学生感到不值得去努力。
2. 给予清楚而又及时的反馈
对学生的作业应该给予清楚而又及时的反馈,这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每一次反馈既起到信息反馈的作用,又起到培养与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如果学生做得对了,他们不仅知道将来怎么做,而且有助于他们把成功归结于自己的努力。另外,反馈的及时性也很重要。教师也必须今日事今日毕,使反馈信息的作用及时得到发挥。学生就不会不知道自己的错,及时纠正错误观念。再说,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一个星期前的作业情况,往往已被他们遗忘了,此时再给他们反馈,也很难激起他们的动机。
3. 了解学生成功奖励的需要
动机是学生对成功程度的需要和成功概率的需要的产物。每一个学生对获得成功奖励的需要并不一样。如有一些学生对教师的赞扬或老师给予的分数不大看重,而对于老师写的评语看得重视,因为后者是给家长看的。因此,教师应把奖励的重点放在学生对学习的努力上,而不应该放在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结果上。
4. 合理分配得到奖励的机会
在一个班集体中,教师应该合理分配得到奖励的机会,要使学生知道只要他们尽力付出,就有得到奖励的机会。事实上,学生的付出与成绩回报并不一定成正比,我们要区别对待,千万不能以成绩认英雄,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只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成绩有所提高就有机会得到奖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采用目前的評价体系时,要适当降低奖励的标准,奖励那些尽了自己的努力,成绩还不太理想的同学。
三、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1.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境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而学生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行动,需要靠激励推动他们内部的学习动力,从而达到学习目的,而这种内部动力产生于学习需要,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的需要和愿望,才会出现一种激励,推动自己学习的心理力量,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游戏情境、操作情境、问题情境,竞争情境、故事情境及猜想、图画、悬念和现实生活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2. 关注客观的个性差异
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把学生客观存在的个性差异当作一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习,让他们把不同看法、独特见解都表现出来,从而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探讨问题、学习方式、作业。事实上,“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他们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天空,让孩子自己向前走。”教师关注客观的个性差异,给孩子创设了自主选择条件,扩大了选择范围,使学生学会选择,形成个性,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从而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3. 运用评价的激励手段
教师不能集权于自身,须还权于学生。让学生正确的评价自己,同学间相互评价,在集体活动中学会自我评价以及接受他人评价,作为教师要把握时机给予导向性评价,最后达成共识,从而使评价作为一种激励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平衡发展,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实践证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是独立作用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的,要把多方面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扬起自信的风帆,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对学生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许跃东文,《给学生一个创新的机会》一文,《小学数学教师》2003年1_2合期
2. 许跃东文,《设计发展性练习 引导学生自行探究》一文,《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02年第4期
3. 许跃东文,《试谈农村小学差生形成的家庭诱因》一文,《江都日报.教育专刊》2002年1月1日
一、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1. 创造积极、向上、轻松、和谐的教育氛围
学校里,绝大多数教师都会尽心尽力关心每一个学生,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教学任务重,升学压力大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对每一位学生关爱的程度会不一样,不自觉地会对优秀学生关爱得多一些,对问题学生关爱得少一些,甚至做出一些伤害他们的事来,反复几次,这些问题学生会产生自卑、畏惧心理。此时,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对他们态度和蔼,目光温柔,话语亲切,辅以爱抚性的动作,并采取谈话法、功课辅导法、共同游戏法来接近他们,撤掉他们的“心理防线”, 创造积极、向上、轻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使他们从内心感受到教师是喜欢他们的,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在轻松愉悦的教育氛围中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营造和谐、融洽、平等、激励的班级氛围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学校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班级活动的主体是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以活动为载体,调节自己的心理,矫正不良的行为,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同时,每一个班级中要有正气,要充分发挥班级的榜样作用,做到以优带差,以优促差,互帮互学,给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消除学生对学校、教师、班级的陌生感和恐惧感,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将学生视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时,应在平等基础上,多关爱后进生,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引发他们思考,运用激励手段打开后进生求知上进的大门。对于低、中年级的后进生,有时还要给予适当的有形奖励,如小红花,五角星等,让他们时时处处感受到收获的喜悦,让他们伸手摘到桃子后产生进一步思考的欲望。教师要用锐利的目光积极探寻后进生的闪光点,在同学和家长面前对他们赞不决口。激励手段是一把宝贵的金钥匙,是对行动者个人前期行为的肯定,能够产生巨大的内部动力,使其自信心增强,创设和谐、融洽、平等、激励的氛围,让每一个学生在自主探讨与合作交流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产生积极向上的健康情感,形成融洽的班级氛围来激发和培养后进生的学习动机。
二、注重积极的外部诱因,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学生对某门课程或某一位老师特别感兴趣,不需要什么引导、鼓励或奖励,学生学起来比其他课程卖力。对这些学生来说,这门学科或这位老师本身具有足够的内在诱因价值,能驱动他们去认真学习。但学校里绝大多数教学内容或老师对学生来说,可能一时并不感兴趣、提不起精神。因而,教师可以采用各种积极的外部诱因来推动学生学习。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提出明确而又适度的期望
学生需要确切知道应该做些什么,将会怎样评价他们,以及成功后会得到的后果。一些案例表明,学生从事某项学习任务时,之所以失败,是由于他们搞不清楚他们在做什么。此外,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既不能太高,让学生无法达到,也不能太低,让学生感到不值得去努力。
2. 给予清楚而又及时的反馈
对学生的作业应该给予清楚而又及时的反馈,这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每一次反馈既起到信息反馈的作用,又起到培养与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如果学生做得对了,他们不仅知道将来怎么做,而且有助于他们把成功归结于自己的努力。另外,反馈的及时性也很重要。教师也必须今日事今日毕,使反馈信息的作用及时得到发挥。学生就不会不知道自己的错,及时纠正错误观念。再说,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一个星期前的作业情况,往往已被他们遗忘了,此时再给他们反馈,也很难激起他们的动机。
3. 了解学生成功奖励的需要
动机是学生对成功程度的需要和成功概率的需要的产物。每一个学生对获得成功奖励的需要并不一样。如有一些学生对教师的赞扬或老师给予的分数不大看重,而对于老师写的评语看得重视,因为后者是给家长看的。因此,教师应把奖励的重点放在学生对学习的努力上,而不应该放在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结果上。
4. 合理分配得到奖励的机会
在一个班集体中,教师应该合理分配得到奖励的机会,要使学生知道只要他们尽力付出,就有得到奖励的机会。事实上,学生的付出与成绩回报并不一定成正比,我们要区别对待,千万不能以成绩认英雄,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只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成绩有所提高就有机会得到奖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采用目前的評价体系时,要适当降低奖励的标准,奖励那些尽了自己的努力,成绩还不太理想的同学。
三、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1.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境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而学生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行动,需要靠激励推动他们内部的学习动力,从而达到学习目的,而这种内部动力产生于学习需要,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的需要和愿望,才会出现一种激励,推动自己学习的心理力量,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游戏情境、操作情境、问题情境,竞争情境、故事情境及猜想、图画、悬念和现实生活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2. 关注客观的个性差异
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把学生客观存在的个性差异当作一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习,让他们把不同看法、独特见解都表现出来,从而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探讨问题、学习方式、作业。事实上,“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他们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天空,让孩子自己向前走。”教师关注客观的个性差异,给孩子创设了自主选择条件,扩大了选择范围,使学生学会选择,形成个性,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从而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3. 运用评价的激励手段
教师不能集权于自身,须还权于学生。让学生正确的评价自己,同学间相互评价,在集体活动中学会自我评价以及接受他人评价,作为教师要把握时机给予导向性评价,最后达成共识,从而使评价作为一种激励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平衡发展,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实践证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是独立作用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的,要把多方面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扬起自信的风帆,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对学生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许跃东文,《给学生一个创新的机会》一文,《小学数学教师》2003年1_2合期
2. 许跃东文,《设计发展性练习 引导学生自行探究》一文,《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02年第4期
3. 许跃东文,《试谈农村小学差生形成的家庭诱因》一文,《江都日报.教育专刊》2002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