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码摄影在新闻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新闻摄影图片作为当今最直观、立体、快捷的新闻传播途径将会发挥更大作用。数字化应用在给新闻摄影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新闻摄影带来了冲击与挑战。
关键词: 数码影像 新闻摄影 挑战 对策
一、数码影像时代新闻摄影面临的挑战
(一)真实性受到挑战,图片可以造假。
数字摄影技术对新闻摄影来说是一柄双刃剑,在带来高时效与便捷性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提供了方便,网络与数字技术为新闻的真实性带来了隐患。而新闻图片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实性,也为一些人滥用先进技术提供了方便,他们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制造假新闻照片,使新闻照片的造假从拍摄阶段延伸到制作阶段,这使新闻照片的真实性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假的新闻图片不可能是历史的记录者,这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
(二)摄影平民化,新闻平民化,摄影记者固有优势淡化。
数码技术的发展使摄影变得越来越简单、廉价,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随时随地拍摄照片。虽然专业的摄影记者训练有素,拥有记者证——采访拍摄的垄断性或“特权”,还有专门的媒体发布他们采访拍摄的新闻摄影报道。但是因为人的能力有限,他们还是受到了自由职业摄影师、摄影爱好者和其他摄影者,甚至是无处不在的“探头”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表现在:
1.随着数码相机和手机摄影功能的普及、DV拍摄和公共空间中监视系统的普遍设置,摄影人和影像记录者随处可见,他们可以随时随地采访拍摄、记录有传播价值的摄影图片,并通过网络等多种技术平台发布出来。
2.自由职业摄影师、摄影爱好者、其他摄影者没有硬性任务、分工和发稿量的压力和限制,他们可以更加自觉、自主、自由地拍摄他们想要拍摄的题材,而职业摄影工作者则面临着很多硬性的规定、考核标准等束缚,难以下大力气把摄影报道做好、做深。
3.随着媒介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字记者携带照相机采访,并为自己的文章配上图片,使摄影记者面临职业消亡的威胁。
(三)影像质量过低,过滥。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赵青的研究结果表明:“作为图片流通主流的图片网站上,影像质量过低过滥,大量角度雷同、视觉乏味、内容重复、意义牵强附会的图片,并同样出现在报刊上。”而美联社的图片总编文森特·阿拉比索认为,图片在网络中的传输优势不应以图片质量的下降为代价。他强调,网络时代并不意味着应增加每天的图片发行量,而重要的是尽快地捕捉到最有感染力的影像,并将它快速传回社里。数码技术、网络传播降低了摄影的门槛,人人都可以摄影,想拍就拍,想上传就上传。这种影像垃圾的产生,不仅会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还会使人视觉疲劳,甚至颠覆摄影的艺术审美观。摄影的便利同时也造就了摄影思考的简单化,“随手拈来”的影像日益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四)个人隐私及伦理道德受到挑战。
1.偷窥癖、狗仔化报道情节有泛滥趋势。大范围“集体偷窥”的社会病态现象,对社会的道德观、价值观造成了严重冲击,而大部分媒体在报业竞争需要及利益驱动之下,在此事件中表现出了严重的“偷窥癖”、“狗仔化”,从刊登“艳照”、猜测“涉照女性”,再到跟踪、偷拍摄涉照人员及其家属、朋友,等等,对这些图片有目的地进行传播,使这种病态现象一次又一次掀起阵阵波涛,起到了“助纣为虐”的作用。
2.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造成的侵犯严重。新闻摄影是对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的现场摄影纪实,新闻摄影侵害他人隐私权时往往“责任连带”地侵害了他人的肖像权、名誉权,但由于摄影记者往往表现出保护新闻自由及公共利益的姿态,对侵害他人隐私权浑然不知或觉得理所当然。在“华南虎照片”、“艳照门”事件中,都市报大量拍摄或刊用周正龙及其家属、“涉照明星”的图片,这本身也是一种侵犯肖像权、隐私权和名誉权的行为。
二、数码影像时代新闻摄影的对策
(一)加强行业管理规范,捍卫新闻真实性。
建立行业管理规范,捍卫新闻图片的真实性,不能为了追求完美而弄虚作假,违反新闻职业道德。(1)是加强新闻摄影行业的管理。加强立法,在法律上加强管理,限制新闻弄虚作假现象。(2)靠新闻摄影记者的职业道德自律维护新闻严肃性、真实性。(3)规范数码处理新闻照片的后期技术处理标准。
(二)突出新闻摄影记者的优势。
1.摄影记者要全面发展,弥补自身不足,提高综合素质。加强学习,达到网络信息时代的要求,增强无法取代的价值。数码摄影是未来摄影的必然发展趋势,摄影不但要懂得数码影像,而且要学会互联网影像传输。媒体的图像化导致了版面上照片表现形式的多样化,这不仅丰富了传播摄影表现形式,也对拍摄技术技巧提出了新要求。2.提高图片质量,提高专业水准。处理好图片编辑与摄影记者的关系,做好沟通,收集各方面资源,切实提高图片质量。3.改变报道模式,提倡图片的专题报道。著名摄影家贺延光说过:一张好照片是可以蒙出来,一组好照片是蒙不出来的。在摄影报道中,提倡在视觉上有所创新,可以自成体系,视觉的内容要兼顾拍摄题材的方方面面,一组照片的视觉内容不应重复,不同的照片应该是所报道事情中不同的视觉信息。
(三)提高新闻摄影质量,恪守新闻职业道德。
1.增强“把关人”的作用,提高图片编辑的修养和审核水平。据了解国际上主流媒体通用的运作方式是只雇佣图片编辑,全部或大部分使用特约摄影师,国内市场化的媒体,特别是杂志也已经出现了这样的态势。但研究表明:胜任的图片编辑不多,起着“把关人”作用的图片编辑的视觉修养和图片审核水平不高,包括广州《南方都市报》、北京《新京报》和在内的许多媒体都在找寻有经验、有创造力的图片编辑。
2.建立健全相关行业准则。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利用行业准则规范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行为。明确反对什么,提倡鼓励什么,通过明文规定规范和限制新闻工作者的行为。
3.引导新闻从业人员面对经济利益的诱惑,恪守新闻职业道德。提高摄影工作者职业道德修养、自律水平及个人素质。提高法律意识,了解摄影记者与拍摄对象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增强人文关怀意识,减少对他人名誉权、肖像权和隐私权的侵害。
关键词: 数码影像 新闻摄影 挑战 对策
一、数码影像时代新闻摄影面临的挑战
(一)真实性受到挑战,图片可以造假。
数字摄影技术对新闻摄影来说是一柄双刃剑,在带来高时效与便捷性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提供了方便,网络与数字技术为新闻的真实性带来了隐患。而新闻图片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实性,也为一些人滥用先进技术提供了方便,他们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制造假新闻照片,使新闻照片的造假从拍摄阶段延伸到制作阶段,这使新闻照片的真实性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假的新闻图片不可能是历史的记录者,这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
(二)摄影平民化,新闻平民化,摄影记者固有优势淡化。
数码技术的发展使摄影变得越来越简单、廉价,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随时随地拍摄照片。虽然专业的摄影记者训练有素,拥有记者证——采访拍摄的垄断性或“特权”,还有专门的媒体发布他们采访拍摄的新闻摄影报道。但是因为人的能力有限,他们还是受到了自由职业摄影师、摄影爱好者和其他摄影者,甚至是无处不在的“探头”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表现在:
1.随着数码相机和手机摄影功能的普及、DV拍摄和公共空间中监视系统的普遍设置,摄影人和影像记录者随处可见,他们可以随时随地采访拍摄、记录有传播价值的摄影图片,并通过网络等多种技术平台发布出来。
2.自由职业摄影师、摄影爱好者、其他摄影者没有硬性任务、分工和发稿量的压力和限制,他们可以更加自觉、自主、自由地拍摄他们想要拍摄的题材,而职业摄影工作者则面临着很多硬性的规定、考核标准等束缚,难以下大力气把摄影报道做好、做深。
3.随着媒介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字记者携带照相机采访,并为自己的文章配上图片,使摄影记者面临职业消亡的威胁。
(三)影像质量过低,过滥。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赵青的研究结果表明:“作为图片流通主流的图片网站上,影像质量过低过滥,大量角度雷同、视觉乏味、内容重复、意义牵强附会的图片,并同样出现在报刊上。”而美联社的图片总编文森特·阿拉比索认为,图片在网络中的传输优势不应以图片质量的下降为代价。他强调,网络时代并不意味着应增加每天的图片发行量,而重要的是尽快地捕捉到最有感染力的影像,并将它快速传回社里。数码技术、网络传播降低了摄影的门槛,人人都可以摄影,想拍就拍,想上传就上传。这种影像垃圾的产生,不仅会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还会使人视觉疲劳,甚至颠覆摄影的艺术审美观。摄影的便利同时也造就了摄影思考的简单化,“随手拈来”的影像日益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四)个人隐私及伦理道德受到挑战。
1.偷窥癖、狗仔化报道情节有泛滥趋势。大范围“集体偷窥”的社会病态现象,对社会的道德观、价值观造成了严重冲击,而大部分媒体在报业竞争需要及利益驱动之下,在此事件中表现出了严重的“偷窥癖”、“狗仔化”,从刊登“艳照”、猜测“涉照女性”,再到跟踪、偷拍摄涉照人员及其家属、朋友,等等,对这些图片有目的地进行传播,使这种病态现象一次又一次掀起阵阵波涛,起到了“助纣为虐”的作用。
2.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造成的侵犯严重。新闻摄影是对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的现场摄影纪实,新闻摄影侵害他人隐私权时往往“责任连带”地侵害了他人的肖像权、名誉权,但由于摄影记者往往表现出保护新闻自由及公共利益的姿态,对侵害他人隐私权浑然不知或觉得理所当然。在“华南虎照片”、“艳照门”事件中,都市报大量拍摄或刊用周正龙及其家属、“涉照明星”的图片,这本身也是一种侵犯肖像权、隐私权和名誉权的行为。
二、数码影像时代新闻摄影的对策
(一)加强行业管理规范,捍卫新闻真实性。
建立行业管理规范,捍卫新闻图片的真实性,不能为了追求完美而弄虚作假,违反新闻职业道德。(1)是加强新闻摄影行业的管理。加强立法,在法律上加强管理,限制新闻弄虚作假现象。(2)靠新闻摄影记者的职业道德自律维护新闻严肃性、真实性。(3)规范数码处理新闻照片的后期技术处理标准。
(二)突出新闻摄影记者的优势。
1.摄影记者要全面发展,弥补自身不足,提高综合素质。加强学习,达到网络信息时代的要求,增强无法取代的价值。数码摄影是未来摄影的必然发展趋势,摄影不但要懂得数码影像,而且要学会互联网影像传输。媒体的图像化导致了版面上照片表现形式的多样化,这不仅丰富了传播摄影表现形式,也对拍摄技术技巧提出了新要求。2.提高图片质量,提高专业水准。处理好图片编辑与摄影记者的关系,做好沟通,收集各方面资源,切实提高图片质量。3.改变报道模式,提倡图片的专题报道。著名摄影家贺延光说过:一张好照片是可以蒙出来,一组好照片是蒙不出来的。在摄影报道中,提倡在视觉上有所创新,可以自成体系,视觉的内容要兼顾拍摄题材的方方面面,一组照片的视觉内容不应重复,不同的照片应该是所报道事情中不同的视觉信息。
(三)提高新闻摄影质量,恪守新闻职业道德。
1.增强“把关人”的作用,提高图片编辑的修养和审核水平。据了解国际上主流媒体通用的运作方式是只雇佣图片编辑,全部或大部分使用特约摄影师,国内市场化的媒体,特别是杂志也已经出现了这样的态势。但研究表明:胜任的图片编辑不多,起着“把关人”作用的图片编辑的视觉修养和图片审核水平不高,包括广州《南方都市报》、北京《新京报》和在内的许多媒体都在找寻有经验、有创造力的图片编辑。
2.建立健全相关行业准则。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利用行业准则规范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行为。明确反对什么,提倡鼓励什么,通过明文规定规范和限制新闻工作者的行为。
3.引导新闻从业人员面对经济利益的诱惑,恪守新闻职业道德。提高摄影工作者职业道德修养、自律水平及个人素质。提高法律意识,了解摄影记者与拍摄对象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增强人文关怀意识,减少对他人名誉权、肖像权和隐私权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