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时政热点,把握历史命题趋向

来源 :求学·文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k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核心知识】联系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文学有关史实,折射中国古代、近代和当代的历史重大进程。也可以联系世界古代、近代、现代文学有关史实,考查世界文学发展的主要历程,体现“学以致用”和“一定的文学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观点。
  【考查题型】可以是选择题,考查诺贝尔事迹。也可以是材料解析题,考查中国作家坎珂的诺贝尔文学奖路以及世界文学发展情况。以材料解析题命制最为可能。
  【命题预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1927年,瑞典考古探险家斯文·赫定来中国考察研究时,就和鲁迅的北大老同事刘半农商量,想要提名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并通过鲁迅的老朋友台静农写信征询本人的意见,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9月27日鲁迅写给台静农的信中说:“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引自傅国涌《鲁迅拒绝“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材料二 在迄今为止的103位获奖者中,法国13人(包括高行健),美国9人(不包括有美籍的布罗斯基),英国8人(包括奈保尔),德国8人,瑞典7人,意大利、西班牙各6人,俄国5人(包括布罗斯基),丹麦、挪威、波兰、爱尔兰各3人,瑞士、智利、希腊、日本、南非各2人。其中欧洲22个国家78人获奖,美国10人获奖,亚洲3个国家4人获奖,拉丁美洲5个国家(地区)6人获奖,非洲3个国家4人获奖,大洋洲1人获奖。
  ——引自黄发有《诺贝尔文学奖在中国是死亡之奖?》(2006年)
  材料三 在对待苏联作家时,瑞典文学院的趣味显得更为褊狭。五名获奖者为蒲宁(1933)、帕斯捷尔纳克(1958)、肖洛霍夫(1965)、索尔仁尼琴(1970)、布罗斯基(1987),除了萧洛霍夫,要么是“流亡者”,要么是“叛徒”,要么是持不同政见者,三人流亡异国,一位拒绝流亡却选择了自我放逐。
  ——引自1986年时任瑞典文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的埃斯普马克《诺贝尔文学奖内幕》
  材料四 1913年,泰戈尔凭借其著名的长诗《吉檀迦利》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评语这样写道:“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以高超的技巧,并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引自马杰《诺贝尔文学奖历年获奖作者、获奖作品及获奖理由》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鲁迅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理由有哪些。根据材料一,归纳概括鲁迅拒绝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提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指出诺贝尔文学奖创立以来获奖作家及其分布特点。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泰戈尔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1)是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的旗手,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外鲁迅还发表了大量小说、杂文,在中国和世界文学界影响较大。
  原因:当时的中国作家还不具有获得诺贝尔的能力和水平;如果因为黄种人而获得照顾,会助长中国人的虚荣心,结果会很坏。
  (2)分布不平衡,法国获奖人数最多,欧美国家作家占绝大多数,亚非拉美及大洋洲获奖人数很少;中国作家被排斥在外;具有典型的政治性特点,苏联获奖作家大多数是持不同政见者、“流亡者”“叛徒”。
  (3)他的诗歌敏锐、清新与优美,具有高超的技巧;用英文表达;在保留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与欧美文学相结合;逐步获得西方和世界文学界的认可。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60周年
  【核心知识】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解决睦邻友好关系而提出的外交原则,是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的标志。这一原则已为世界许多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不同社会和政治制度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中国在处理同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一切国家的关系中,一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在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许多国家建立和发展了友好合作关系。
  【考查题型】以选择题为主,但也有可能联系其他国家的外交原则设计成材料解析题。
  【命题预测】1954年6月25日起,周恩来总理访问新德里。周恩来与尼赫鲁进行了六次会谈。指出:“我们两国相处的五项基本原则,可以说是国家之间相处的五条戒律。我们两国将五项基本原则作为国家关系准则肯定下来,就是对美国人搞的东南亚条约组织最好的答复。”材料中的“这些原则”不包括( )
  A.平等互惠 B.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C.互不侵犯 D.互不干涉内政
  参考答案:A 1954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完善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A项出现在1953年12月。故选A。
  纪念罗斯福“新政”80周年
  【核心知识】考查罗斯福“新政”的内涵和外延,可以单纯考查罗斯福“新政”的内涵,也可以联系罗斯福“新政”,比较它与苏联模式、中国特色的社会道路的异同。考查罗斯福“新政”成功实施的原因、主要历程、特点、成功的原因、主要功绩以及历史遗留问题。
  【考查题型】既可能是材料解析题,也有可能是选择题。由于史学界对罗斯福“新政”的看法存在着较大分歧,故设计成开放型论证材料解析题的可能性也较大。
  【命题预测】
  1.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评价,不同的学者或政治家有不同的看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在谈到罗斯福“新改”时说过:它能“限制旧的社会制度的个别坏的方面,限制旧的社会制度的个别极端的表现……稍微抑制一下个别最不受抑制的资本主义利润的代表者,稍微加强了一下国民经济的调节原则。所有这一切都是好的。”   ——引自《和英国作家赫·乔·威尔斯的谈话》(1934年7月23日),《斯大林选集》下册
  材料二 前美国总统胡佛说,罗斯福“新政”“具有很大的法西斯性质”,1933年6月16日颁布的工业复兴法是“(意大利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的劳资协会式的国家在美国的翻版……鲜明地标志出美国的法西斯主义的倾向……危险的法西斯式的计划……是向富人敲竹杠……是烤百万富翁”。
  ——引自黄安年《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评价问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指出斯大林和胡佛关于罗斯福“新政”的核心观点。
  (2)你同意哪一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你所选择这一观点的理由。
  参考答案:(1)斯大林:罗斯福“新政”局部改革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缺陷,抑制了部分资本家,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一次成功的改革。胡佛:罗斯福“新政”是法西斯专政,国家干预经济,是牺牲资本家利益。
  (2)同意斯大林的观点。理由:“新政”通过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做法,改善了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缺陷;使美国逐步渡过危机,扼制美国法西斯势力的发展,维护了美国民主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得到恢复,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新政”牺牲资本家的局部利益,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民众的利益,换取了整体利益;干预经济的创新,被“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效仿,影响深远。
  同意胡佛的观点。理由:“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并不是美国经济恢复的主要原因,“二战”才是美国经济复苏和发展的机遇;“新政”全面干预经济,破坏了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是对私有制的粗暴干涉;“新政”是在牺牲资本家利益的前提下,通过政府立法的方式,打压资本家,从而恢复国家经济,这一做法也是经济法西斯的做法;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做法,在20世纪70年代终于失效,为此后美国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埋下了祸根。
  2.《罗斯福“新政”与创新》一文中指出:“罗斯福新政中建立起这种完善后的金融体系,最终为美国铺好了通往世界顶端的道路。”这里的“这种完善后的金融体系”是指( )
  A.成立联邦储备银行加强国家对银行的管理
  B.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建立公平竞争环境
  C.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实行“以工代赈”
  D.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
  参考答案:A 题目的主要限制条件是“金融体系”。而B、C、D三项分别是促进工业、解决失业和保障制度。只有A项是金融体系的建设,故选A项。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召开
  【核心知识】中共自诞生以来召开的重大会议及重大决策,中共党史上关于“党风”建设的重大事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发展和评价;中共党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等,都有可能成为命题的选材。
  【考查题型】以党史为核心的选择题最为常见,但也有可能以党史中的重大现象设计成材料解析题。
  【命题预测】阅读下列材料和图片,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观察下列图片:
  材料二 北平所有名胜古迹,都受到了保护,没有遭到任何损失,城市里的生产和生活一切正常。……在北平成立中央政府是当时许多民主人士共同的想法……很多民主人士来信来电给我们,表示他们坚决拥护共产党,要与共产党更好地合作,并希望共产党在北平成立全国性政府。……
  北平,离社会主义苏联和蒙古人民共和国近些,国界长但无战争之忧;而南京虽虎踞龙盘,地理险要,但离港、澳、台近些;西安又似乎偏西了一点。所以,北平是最合适的地方。在那时,按照薄一波同志的说法就是,“我们党要取得革命胜利,主要靠的自力更生,也离不开国际的援助,首先是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援助。”定都北平正好可以更为方便、直接地得到社会主义阵营的援助。
  ——引自新华网2008年9月30日《新中国定都北京原因之揭秘》
  材料三 党中央成立后,从上海开始,至北京结束,这一红色“巨流”,在其87年的艰辛历程中,几乎走遍大半个中国。党中央的这87年艰辛历程,饱含了党由于右倾、“左”倾错误带来的惨痛教训,也饱含了党在斗争中不断走向成熟的经历……
  ——引自新华网2008年9月30日《从上海到北京,中共中央所在地变迁史》
  阅后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邮票反映的事件的名称并按其出现的顺序排列邮票。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革命领导中心分别确定在图1和图3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定都北京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共中央领导机关所在地变迁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参考答案:
  (1)①图2,中共一大召开,中共诞生。②图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瑞金。③图1,抗战指挥中枢——延安。④图4,西柏坡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2)原因:延安——红军长征胜利达到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师,建立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重心转移到此。
  瑞金——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失败,毛泽东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红军三次反“围剿”的胜利,红色根据地壮大。
  (3)北京历史悠久,城市保护完好;中共领导人和民主人士的要求;定都北京受国际形势的影响;作为首都,北京在地理上容易得到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援。
  (4)反映的主要问题: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艰辛历程;是党内右倾、“左”倾错误带来的惨痛教训;反映中共不断走向成熟的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历程。
  纪念《朝鲜停战协定》签订60周年
  【核心知识】以当前“朝鲜核问题”为时政热点,通过考查朝鲜战争的背景、主要经过、主要特点以及对国际格局的影响,折射国际时政热点、地区焦点问题。以体现历史学科的社会价值和教育功能。也可能比较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海湾战争、克什米尔冲突事件,进一步深化对朝鲜战争基本规律的重大史实的理解。   【考查题型】以材料解析题为主,因为朝鲜战争主要在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模块中涉及。但也有可能考查选择题,因为有的省份把选修模块的知识与必修模块的知识联系在一起考查。
  【命题预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初毛泽东访苏,迫使斯大林签订了新的中苏条约,其结果是苏联将要失去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为了保持苏联在远东的战略目标,斯大林必须实现对整个朝鲜半岛的控制,以替代在中国东北丧失的战略地位。于是,莫斯科决定积极支持北朝鲜发动突击战,迅速统一朝鲜半岛。
  ——引自沈志华《朝鲜战争爆发真相》
  材料二 1950年6月25日,共产党统治下的北朝鲜入侵南朝鲜,朝鲜战争爆发。联合国称此入侵行动违背了国际和平并要求共产党从南朝鲜撤军。共产党置之不理。于是联合国要求其成员国给予南朝鲜以军事援助。16个联合国成员国派兵去了南朝鲜,41个成员国提供了军事装备、食品或物资。其中,美国提供了十分之九的军队、装备和物资。中国则派兵支援北朝鲜,而苏联向北朝鲜提供军事装备。
  ——引自《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朝鲜战争》
  材料三 美国的牺牲得到了回报,因为它不但拯救了韩国,并使其经济繁荣发展,而且也减轻了共产主义对日本的压力。五十年后的今天,虽然战争的枪声早已销声匿迹,但仍有三万六千名美军人员驻守在被克林顿总统称之为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
  ——引自牛津大学教授徐泽荣《朝鲜战争爆发原因真相》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作者认为朝鲜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美国历史教科书是如何阐述朝鲜战争爆发原因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叙述朝鲜战争对韩国、日本、美国、朝鲜和中国的影响。
  参考答案:(1)原因:苏联为了保持在远东的战略目标,实现对朝鲜的控制;苏联积极支持北朝鲜统一朝鲜。
  (2)原因:北朝鲜入侵南朝鲜;北朝鲜置联合国决议于不顾;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为了维护南朝鲜的利益和国际和平而出兵朝鲜;中国出兵支持北朝鲜,苏联提供军事装备。
  (3)影响:使韩国得到拯救,并使其经济繁荣;减轻了日本的压力,使其得到经济发展机遇;使美国军队被迫驻扎在韩国;捍卫了朝鲜主权;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加快了新中国政治、军事、经济的发展,但也遭到巨大损失,使台湾问题被长期搁置。
  纪念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30周年
  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核心知识】考查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教育成就,甚至可能考查世界古代、近代和现代教育的发展,更有可能将中外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择其重点设计成大型材料解析题。主要原因是当前我国的教育问题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教育竞争、人才竞争,又是当今国际竞争的核心所在。
  【考查题型】可能出现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领域重大事件排序的选择题,但以材料解析题出现的可能性最大。
  【命题预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材料二 “兴学校、养人才,以强中国,惟变科举为第一义。”“自京师以讫州县,以次立大学小学,聚天下之才,教而后用之。入小学者比诸生,入大学者比举人,大学学成比进士;选其尤异者出洋学习,比庶吉士。……庶吉士出洋三年,学成而归者,授职比编检。”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 为文官者,其途必旧仕学院,为武官者,其途必由武学堂。若其他,文学渊博者为士师,农学熟悉者为农长,工程练达者为监工,商情讲习者为商董,皆就少年所学而任其职。……幼而学者即壮之所行,其学而优者则能仕。且恪守一途,有升迁而无更调。夫久任则阅历深,习惯则智巧出。
  ——引自《孙中山近代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实践》
  材料四 邓小平同志始终把教育看做是全党和全社会的大事,把教育与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作为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突出一个战略——“优先发展教育”、抓住两个重要环节——“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和“培育‘四有’新人”、强调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引自林建鸿《邓小平教育思想新探》
  阅后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黄宗羲在这里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教育思想。
  (3)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的主要教育主张。
  (4)根据材料四,概括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核心。结合材料,谈谈你对黄宗羲、梁启超、孙中山、邓小平教育主张的看法。
  参考答案:(1)把学校建设成教育兼议政的机构,以限制君主专权。
  (2)教育思想:创办新式学校,改革科举制度,建立近代教育制度,培养人才。
  (3)人才必须由学校培养,各行业学习优秀者担任官员;教育要精益求精,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教育必须与社会生产、国家政治生活相结合。
  (4)把教育作为国家大事,优先发展;把教育与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发展方向。看法:教育必须不断改革,与时俱进。教育事关国家强盛、民族兴亡,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2013年3月,中国“两会”召开与加快法制建设
  【核心知识】考查中外历史上的法律制度,如:中国古代《秦律》《唐律》《大明律》等,还有近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现代中国的1954年宪法、1982年宪法等;还可能涉及古代罗马法,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颁布的宪法和重大法律制度,如:《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等。   【考查题型】以选择题为主,材料解析题出现的可能性亦很大。
  【命题预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的宪法来源于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文明中自然法的观念,来源于英国悠久的普通法传统。不仅美国第一代领导人制宪时受英国普通法传统的影响,第二代领导人在巩固宪政方面也从其中汲取不少养分。
  ——引自曹华、胡风云《浅说1787年美国宪法的诞生》
  材料二 美国宪法另一个思想源泉无疑是英国思想家洛克的政治理论,他借用自然法的观念提出了天赋人权(natural rights)和有限政府的理论。……是在1776年发表的《独立宣言》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虽然美国宪法产生于独立战争胜利之后,但早期的欧洲大陆启蒙思想和英国普通法的传统却都对他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引自曹华、胡风云《浅说1787年美国宪法的诞生》
  材料三 1787年……作为制宪会议代表的55名制宪者来自各州,他们大多都很富裕,多为律师、种植园主、商人、教授、医生,可谓是当时社会的精英。他们当中有46人曾任殖民地或州议会议员,42人是大陆会议代表,28人是邦联国会议员,7人曾任总督或州长,31人受过大学教育,30人是律师,2人是学院院长,3人是教授,10人当过教师,9人在外国读过书。19世纪时的英国首相威廉·格拉德斯对1787年美国宪法这样评价:“它是在给定的时间内用人的才智和决心所写成的非凡杰作。”
  ——引自周淼鑫《探求真理从普及常识开始》
  材料四 “这部美国联邦宪法既非神授,也非在一定期限内由人类的智慧和决心写出来的最伟大作品,而是一部实际可行的文件。它被人规划来满足某些迫切的需要,并被人修改以适应意外情况。”
  ——引自[美国]马克斯·法仑德《设计宪法》
  阅后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文明中自然法的观念”“英国悠久的普通法传统”主要指什么。
  (2)根据材料二,归纳概括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订过程中还接受了哪些重要的思想和理念。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和材料四,概括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特点。
  (4)美国《1787年宪法》并非完美无缺,请指出这一宪法初期存在的不足。
  参考答案:(1)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制度,古代罗马的法律(习惯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等),英国的《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等法律。
  (2)英国、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三权分立学说、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社会契约等学说;并以1776年《独立宣言》为基础;借鉴了英国普通法传统。
  (3)特点:广泛借鉴了人类民主政治史的优秀成果,来源广;由社会精英们参与制定,起点高;体现了美国公民的才智以及建立民主共和的决心,民主共和理念强;结合本国国情,切实可行;开始并不完善,用于解决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后来不断修改补充。
  (4)保存黑奴制度;存在种族歧视,黑人没有取得与白人同等的公民权,印第安人没有取得公民权;存在性别歧视,妇女没有取得公民权。
  2013年3月国务院部委重大调整与制度创新
  【核心知识】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及其改革、创新的史实;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的实施及影响;古代罗马法、近代西方代议制度的建立与扩展与体制创新的关系;罗斯福“新政”中的体制创新;二战后苏联改革与创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与创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创新等。
  【考查题型】以材料解析题为主,也可能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两者出现的几率均很大。
  【命题预测】阅读下列材料和图片,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观察中国西周行政图。
  材料三 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了六国,秦始创皇帝制,从而开创了以皇权专制为中枢,以宝塔式官僚机构为统治网。
  ——引自《秦朝政治制度概要》,《乡镇论坛》1990年第6期
  材料四 就政治体制而言,西方所有国家都是实行议会民主、多党制和三权分立的制度。但在具体的组织方式上不同国家又各有自己的特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美国的总统制模式,英国、德国的议会内阁制模式和法国的半总统制模式。
  ——引自《西方国家三种政治体制模式的特点》,《当代世界》2005年第3期
  阅后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西周时期推动行政体制建立的主要政治纽带。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比较古代希腊民主政体与秦朝君主政体的主要不同。两者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3)根据材料四,指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度的确立与秦朝、古代希腊相比,三者的主要共同点,并概括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度有哪些重要的进步。
  参考答案:(1)西周:世袭制、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分封制、世官制。
  (2)中国:①皇权至高无上;君权神授;皇帝终身制;皇帝世袭制。②中央高度集权。③等级森严。④文化专制。
  雅典:具有选举制、任期制、轮番而治、抽签制、人民主权、集体领导、法律至上、有限民主等特点。
  本质区别:前者是封建制度下的君主专制;后者是奴隶制下公民政治、公民有限民主。
  (3)共同点:都是人类政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成果,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社会进步。
  进步性: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的核心是经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议会,它形式上代表着民意行使国家权力。通过政党政治、议会民主和三权分立以及“权力制衡”,限制君主或总统等对行政权力的滥用,并通过立法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使欧洲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想有理论付诸于实践,从政治体制上对君主专制予以否定和替代。它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从而保证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   生态环境问题
  【核心知识】主要涉及中国古代思想家们以及中国古代法律中的环境保护思想和观点,中国古代环境破坏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中国近代社会的自然环境出现问题的原因和主要表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大跃进、“文革”等运动对环境破坏的影响;人类历史上三次工业革命后的环境污染,中外历史上的环保思想和主张等。
  【考查题型】以材料解析题为主,选择题出现的可能性较小。
  【命题预测】阅读下列材料和图片,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0年,亚伯拉罕·林肯当选总统。他在当选总统后,美国闪电般地颁布了许多法律,使政府的目的是面向经济建设和建立一个现代化的美国。此间,由共和党控制的立法机关通过了《宅基地法》《国内税收法》,成立了农业部和国家科学研究院,通过出卖大量土地以筹措修建横穿大陆的铁路的基金。1866年美国制定了《矿业法》,1870年、1872年又分别制定了《木材种植法》《木材和石头法》《沙漠土地法》,这些法律的共同特点是规定了快速的土地处理程序。
  ——引自黄安年主编《美国近代史》
  材料二 1810年,《法国民法典》被普遍适用于法国、比利时和荷兰,其内容涉及消除从工厂或车间散发出来的不卫生的、危险的以及具有妨害作用的臭气。在消除空气污染问题上,卢森堡在1872年建立了排放许可制度,德国在1869年设立了专门机构。另外,英格兰在1863年、意大利在1865年和1888年还分别制定了防止有害于健康和安全的控制工业空气污染措施的法律。如英格兰《制碱工业法》 。
  ——引自《世界环境立法的历程》
  材料三 1966年联合国大会以“人类环境问题”为论题就环境问题的发展及其对环境污染的国际控制作了一般性讨论。大会一致认为,国际社会应当立即采取措施保护全球环境,以避免全球性的“生态灾难”。欧洲出台一些法律和公约,如:1968年《欧洲控制大气污染原则宣言》、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和《国际干预公海油污事故公约》、1971年《关于特别是水禽生境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1972年《防上船舶和飞机倾倒废物污染海洋公约》等。
  ——引自《世界环境立法的历程》
  材料四 观察下列图片。
  材料五 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国际性环境立法及公约日益增多。如:1989年《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1986年《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1994年《核安全公约》、1998年《关于在国际贸易中对某些危险化学品和农药采用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鹿特丹公约》、1992年的环境与发展会议《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002年的可持续发展国际首脑会议,起草并组织签署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重要的国际法律文件等。
  ——引自《世界环境立法的历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与材料二,比较19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与欧洲国家在法律法规制定上有何不同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特点的原因。
  (2)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在环境立法方面有何新的变化?说明什么问题?
  (3)材料五与材料三相比,在环境立法方面又有什么新变化?试根据材料四中的图片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4)根据五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世界环境问题的看法。
  参考答案:(1)美国多为公民财产和经济发展立法,而欧洲多为环境保护立法。原因:19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工业化水平低,环境问题尚不突出,发展国内经济是美国政府的中心事务。而此时的欧洲国家正在普遍进行或者已经完成工业革命,工业化水平较高,工业污染开始严重,因此环境保护问题更为突出。
  (2)环境立法逐渐由单个国家发展到一个洲际区域。说明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国际化。
  (3)由洲际区域法演变为全球国际性法律或公约。
  原因:环境破坏已经变成全球性公害问题,威胁到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
  (4)工业革命以后,世界环境污染愈来愈严重,逐渐成为全球性公害。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识。只有全世界国家都联合起来,共同遵守世界环保公约,才能够解决人类的环境问题。
  纪念量子论创立100周年
  【核心知识】1900年普朗克为了克服经典理论解释黑体辐射规律的困难,引入了能量子概念,为量子理论奠定了基石。1905年,爱因斯坦针对光电效应实验与经典理论的矛盾,提出了光量子假说,并在固体比热问题上成功地运用了能量子概念,为量子理论的发展打开了局面。1913年,玻尔在卢瑟福有核模型的基础上运用量子化概念,提出玻尔的原子理论,对氢光谱作出了满意的解释,使量子论取得了初步创立。
  【考查题型】以选择题为主,但也有可能命制材料解析题,考查牛顿、爱因斯坦等著名科学家的重大科技成就。
  【命题预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牛顿说:“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爱因斯坦在谈到相对论的创立时说:“相对论实在可以说是对麦克斯韦和洛伦兹的伟大构思画了最后一笔,因为它力图把场物理学扩充到包括引力在内的一切现象。”“如果你要解决不可能解决的问题,你就不要去理会你自己的限制。”
  ——引自《牛顿:最后的巫师》
  材料二 1905年,年青的爱因斯坦不仅意识到普朗克量子假说的革命性意义,而且还进一步发展了普朗克的能量子概念。
  ——引自《爱因斯坦对量子理论的贡献——量子百年纪念》
  材料三 据英国米切尔·怀特《牛顿:最后的巫师》记载,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从一个收藏者手里购买了一批有关牛顿的秘密资料。通过几年的研究,凯恩斯于1942年在英国皇家学会俱乐部发表了一次名为“牛顿其人”的演说,给出一个与传统模式截然不同的牛顿形象,即牛顿不再只是一个科学家,也是一个醉心神学和炼金术的人。
  1942年,爱因斯坦为纪念牛顿诞生300周年撰写了一篇文章,对牛顿的一生作了如下评价:“只有把他的一生视为永恒真理而斗争的舞台上之一幕才能理解他。”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与牛顿经典力学的关系。概括他们取得科学成就的共同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爱因斯坦“进一步发展了普朗克的能量子概念”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三,指出凯恩斯和爱因斯坦是如何评价牛顿的。他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评价?
  参考答案:(1)关系: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揭示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它也发展了经典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条件:继承与发展;创新。
  (2)主要表现: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说,为量子理论的发展打开了局面;1921年,爱因斯坦因光电效应而成为诺贝尔物理学家的获得者。
  (3)评价:凯恩斯认为,牛顿“不再只是一个科学家,也是一个醉心神学和炼金术的人”;爱因斯坦充分肯定了牛顿一生热爱真理、为真理而斗争的崇高品质。
  不同:着眼点不同;角度不同;获取的史料信息不同。
其他文献
中国经济史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它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发展历程,阐明了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中,中国社会经济史承载着最为深刻的文明密码,即从农耕文明迈向近代化,逐步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历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试纸”与“显示器”,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的变迁,特别是经济在这种大环境中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此可以宏观构建
期刊
2013年高考即将来临,此时我们有必要对数学高考试题的试卷结构、考点分布、题型分布、解题要求、答题策略等进行全面的了解,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有效的复习策略.
期刊
文学类文本阅读在高考试题中所占分值比例大,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但有时往往事与愿违,“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究其原因,除了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本身难度相对较大之外,主要是考生阅读解题的习惯和方法存在问题,容易犯“硬伤”和“软伤”两类错误。前者表现在对文章主旨领会不准确,文章思路梳理不清晰。犯这类错误的考生在答题时稀里糊涂,或者生搬硬套,或者割断分裂,或者囫囵吞枣,始终找不到答题方向。后者表现在审
期刊
admit  1.admit表示“承认做了某事”,其后通常接动名词,不接不定式。例如:I admit breaking the window. 我承认打破了窗子。  2.admit sb. /sth. (to be)+名词、形容词等,意为“承认某人/物是……”。例如:She admitted him to be right. 她承认他是对的。  3.admit sb. /sth. into/to.
期刊
作者简介:简媜,原名简敏媜,台湾宜兰县冬山乡人,现代文学作家,以现代散文见称于文坛,台湾大学中文系毕业。  “你要是没出息,这个家就完了!”  小学毕业,明明附近有所中学,我却跑到离家40分钟车程的中学就读。好不容易与他们混熟,成为了其中的一分子;明明附近有几所高中可供选择,却大胆地跟导师说:“我要去台北考高中!”那时父亲刚去世两年,母亲兼了父职出外工作,我是老大,弟弟妹妹才小学,谁管得到我?我也
期刊
面朝大海,耳听山风,无论花开花落,皆是好时节。东南之地的厦门大学,正因卧于海山之间而风景绝佳。虽无京中王气,沪上繁华,小城厦门却自有一番灵秀韵致,而精致安闲,也正是厦大的风格。  晦朔之间,四时之景,变化多端。  晨间,芙蓉湖中石头上已有白鹭伫立,雪白的羽毛上染一层淡金色的晨光。白鹭三两错落,并不成群,只待水中鱼儿浮起。水面上几只黑天鹅悠然戏水,将水面拂出一圈圈涟漪。湖畔有人晨读,静谧美好。南普陀
期刊
“师范”二字,很大程度上为这所大学定了性。填报志愿时,有人争先恐后,有人唯恐避之不及。那她是不是正如校名所彰显的一样,完全以师范教育为己任呢?我们一起听听北京师范大学(下简称北师大)招办虞立红主任的看法。  问:一看到“师范”,大家想到的就是教师教育,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吗?  虞主任:北师大在成立之初的确是以培养教师为己任的,师范教育也一直是学校的重心。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只有师范教育,只是培养教师。
期刊
治安学是一个非常新的专业,不要说忙于高考的学子,就算对人生经历相对较丰富的家长来说,也算是个陌生的专业。  很多人误认为治安学专业毕业之后就是做警察的,这种理解实际上是有所偏差的。这个“治安”,更多的是指代“大治安”的概念——针对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社会治安现象和问题,应运而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它隶属于法学门类下的公安学类,培养能在公安、边防、国家安全等部门从事治安管理、出入境管理、道路交通管理、安全保
期刊
地理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开放性试题符合新课标及课改的要求,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高考以能力考查为主的特点。分析近几年高考地理试卷,开放性试题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但从考试成绩看,这类试题得分率比较低,成了制约考生得高分的
期刊
秋意浓,终又背上离家的行囊。  妈妈送别时的叮咛,成了一暑假碌碌无为的最后祭奠。换回了一个浑浑噩噩思想支离破碎的自己。  用一句太多太多人说过的“时光总是太漫漫”来形容此刻的心情。果然简单是最能贴切人的感觉,只是要知道咏叹的不只是逝去的两个月假期。岁月总是不留痕迹地向你无止息袭来,这时,已经过完了十七岁的生日。  如果这一天和过去是一条分界线的话,那么十七岁之前的自己是否是值得纪念的?  常常不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