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在新课程中得到了集中体现。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师的观念偏差严重,造成学生对语文课失去兴趣,语文水平难以提高,如何尽快转变观念,开展创造性教学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 师生
《语文课程标准》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程集中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长期以来,我们的观念偏差严重,教师受教参书的界定,生搬硬套,只能在其设定的框架中勾画。一篇情文并茂的文章,被老师所谓的语文知识剖解得支离破碎,使语文教学偏离正确轨道,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使其对语文课失去兴趣。本来受青睐的情感课却成了情感的荒漠,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不好,学生的语文素质得不到提高。因而在新的形势下,作为语文教师应把握教学方向,在课堂上,积极开展创造性教学,发展学生个性,把学生吸引到语文学习中来。
一、立足课堂教学的引导,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以往的课堂教学,我们总是按事先准备好的教案按部就班地进行,学生也只能是唯命是从,遵照教师的“引导”进行阅读、思考、发言、练习,完全控制在老师的计划之中。尽管有激烈地讨论,踊跃的发言,但这一切仅仅是教师“杰作”的变形展现而已,学生根本不可能真正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也更谈不上什么创新了。这两年来我在课堂上倡导“自读自问、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对一篇文章最先发言权交给学生,赋予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权利。对他人意见可以认同,更可以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或提出质疑,并在与其他的同学的讨论交流中寻求合适的答案。我常常教育学生敢于质疑,勇于质疑。课文是人写的,他们的一些观点也只是个人看法,不一定全对。我们应该在读解的基础上,善于分析,提出自己的意见,甚至对文章内容或文字表达提出质疑。
二、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
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是现代语文教学的要求,学习教材的目的是让学生揣摩体味文章怎样运用语言来反映生活,叙事状物,表情达意。现代的语义教学就是要变“讲堂”为“学堂”,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把教师的“讲学”变为“导学”,使课堂成为教师、学生的共同阵地。在这个阵地上,学生是战斗员,教师是指导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其战斗员的作用。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营造“辩、思、学”的共同学习气氛,使学生在学习语言过程中积累语言文字知识,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堂上,教师主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做到取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三、创造性地开展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实践
语文教学应当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学资源,开发综合性教学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我针对学校、班级的实际情况,征求了同学们的意见,开展了“语文大擂台”、“猜谜游戏”、“成语接龙、歇后语接对”、“家庭与社会”等活动。不但提高了学生查阅、选择资料的能力,积累了写作素材,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更多地接触了社会,了解了社会,增长了社会经验。
四、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不止有教师预设的文本,而且有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中生成的文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经验和需求是重要的,所以新课程不再是“学生适合教师的教学”,而是“教师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因此,预设的教学目标不应是固定不变的,而应该是开放的、生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目标。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和学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倩.新课标下语文知识教学研究 [D].山东师范大学;2006.
2.郑国民,尹逊才.对语文课堂教学小组讨论问题的思考[J].语文建设;2006(2).
3.李金才.高中语文新课改: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冲突及应对策略[J].语文建设;2006(2).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 师生
《语文课程标准》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程集中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长期以来,我们的观念偏差严重,教师受教参书的界定,生搬硬套,只能在其设定的框架中勾画。一篇情文并茂的文章,被老师所谓的语文知识剖解得支离破碎,使语文教学偏离正确轨道,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使其对语文课失去兴趣。本来受青睐的情感课却成了情感的荒漠,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不好,学生的语文素质得不到提高。因而在新的形势下,作为语文教师应把握教学方向,在课堂上,积极开展创造性教学,发展学生个性,把学生吸引到语文学习中来。
一、立足课堂教学的引导,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以往的课堂教学,我们总是按事先准备好的教案按部就班地进行,学生也只能是唯命是从,遵照教师的“引导”进行阅读、思考、发言、练习,完全控制在老师的计划之中。尽管有激烈地讨论,踊跃的发言,但这一切仅仅是教师“杰作”的变形展现而已,学生根本不可能真正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也更谈不上什么创新了。这两年来我在课堂上倡导“自读自问、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对一篇文章最先发言权交给学生,赋予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权利。对他人意见可以认同,更可以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或提出质疑,并在与其他的同学的讨论交流中寻求合适的答案。我常常教育学生敢于质疑,勇于质疑。课文是人写的,他们的一些观点也只是个人看法,不一定全对。我们应该在读解的基础上,善于分析,提出自己的意见,甚至对文章内容或文字表达提出质疑。
二、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
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是现代语文教学的要求,学习教材的目的是让学生揣摩体味文章怎样运用语言来反映生活,叙事状物,表情达意。现代的语义教学就是要变“讲堂”为“学堂”,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把教师的“讲学”变为“导学”,使课堂成为教师、学生的共同阵地。在这个阵地上,学生是战斗员,教师是指导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其战斗员的作用。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营造“辩、思、学”的共同学习气氛,使学生在学习语言过程中积累语言文字知识,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堂上,教师主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做到取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三、创造性地开展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实践
语文教学应当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学资源,开发综合性教学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我针对学校、班级的实际情况,征求了同学们的意见,开展了“语文大擂台”、“猜谜游戏”、“成语接龙、歇后语接对”、“家庭与社会”等活动。不但提高了学生查阅、选择资料的能力,积累了写作素材,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更多地接触了社会,了解了社会,增长了社会经验。
四、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不止有教师预设的文本,而且有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中生成的文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经验和需求是重要的,所以新课程不再是“学生适合教师的教学”,而是“教师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因此,预设的教学目标不应是固定不变的,而应该是开放的、生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目标。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和学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倩.新课标下语文知识教学研究 [D].山东师范大学;2006.
2.郑国民,尹逊才.对语文课堂教学小组讨论问题的思考[J].语文建设;2006(2).
3.李金才.高中语文新课改: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冲突及应对策略[J].语文建设;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