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锁骨中1/3骨折;克氏针;内固定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3-0298-02
中图分类号:R 683.41文献标识码:B
锁骨中1/3骨折是骨科常见病,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是常用方法,但有一定的骨不愈合率。本科自2001年1月-2006年10月对所有121例该病手术病例均采用克氏针内固定,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121例锁骨中1/3骨折中男性79例,女性42;年龄6-64岁,平均25岁;伤后4 h-2 W内手术,平均2 d。粉碎性骨折89例,横型骨折12例,斜型骨折20例;开放性骨折2例;多发性损伤12例。X线表现近折端向上/远折端向下移位112例;分离移位5例;重叠移位98例;向上成角畸形10例。
2.手术方式 手术指征遵循《外科学》[1]的原则。在锁骨表面做长约2.5-3 cm长切口,粉碎性骨折的切口长度根据需要而定,开放性骨折按开放性伤口处理;向深部剥离锁骨,尽量不剥离碎骨片骨膜,锁骨断端骨膜剥离不超过1 cm,清理断端;依锁骨髓腔大小选取一克氏针,直径与髓腔直径相当,插入近折端髓腔2-3 cm,以电钻钻入较紧,但能通过为准;取另一稍小型号克氏针自断端向远折端髓腔扩孔,穿破锁骨锥状结节外后由内侧拔出;将选用克氏针针尾剪斜,由断端向外经髓腔逆行穿针,经皮肤穿出后拔出部分,使尖端位于骨折端以内,复位骨折,粉碎性骨折加用钢丝绑扎,再由外侧向内侧顺行穿针,使针尖穿出近端骨膜约5 mm,或位于胸锁关节外侧10 mm髓腔内,必要时可再加钢丝绑扎。使用电钻时,应缓慢插入,并不时停止钻动[2]。检查复位良好,内固定稳定,确认克氏针位于骨髓腔内,折弯针尾至90度后剪断,皮肤出口处另做一长约1 cm切口,将克氏针尾旋转埋于皮下,使其尖端正对锁骨后缘,常规处理切口。术后上臂用吊带悬吊1-2 W,严重粉碎性骨折需要4 W;日常生活中可以轻度活动,但限制患肢持重及上臂不能抬高过头。
结果
本组121例,随诊116例,随诊最长2年,最短2个月。疗效评价:①优:2-6个月骨折愈合,无畸形,无神经血管并发症及创伤性骨关节炎108例,占93.1%;②良:2-6个月骨折愈合,轻度畸形,外型不明显6例,无神经血管并发症及创伤性关节炎,占5.2%;③可:较明显畸形愈合2例,无神经血管并发症及创伤性关节炎,占1.7%;④差:骨折不愈合0例。本组优良率98.3%。
讨论
1.锁骨中1/3骨折的生物力学特征及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锁骨中1/3骨折后因胸大肌、背阔肌的牵拉,远折端向内重叠移位;胸锁乳突肌牵拉近折端向上,三角肌及上肢重力牵拉远折端向下移位。本组121例病例中,X片上绝大部分锁骨中1/3骨折是短缩,近折端向上/远折端向下移位;少数分离移位或无纵向移位,术中也可发现多因软组织分隔,或横型骨折相抵导致,牵开软组织或错开骨折面后仍表现为短缩移位。当上臂主动上举时,锁骨大约旋转45-50度[3]。所以影响锁骨愈合的生物力学因素主要有剪切应力、扭转应力、折弯应力和断端加压力,拉伸应力的影响则不明显;剪切应力、扭转应力、折弯应力对骨折愈合不利,而手术固定后断端加压力多对骨折愈合有利。
2.克氏针的选择 新鲜锁骨骨折尽可能采用髓内固定[4]。髓内固定手术经济、简便;可以采用小切口,减轻对外形的破坏;术中可以减少对骨膜的剥离,使骨折能尽快愈合,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可能。但克氏针髓内固定对剪切应力、扭转应力、折弯应力的控制不如钢板[2]。选择克氏针时,在能顺利通过髓腔的前提下,尽量选用直径较粗的,这样克氏针在髓内全长均可受到挤压,不易转动,可以减轻扭转应力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克氏针挤满髓腔,骨折端侧方移位可能性小,减少了剪切应力对骨折愈合的影响;粗直径较细直径的克氏针减轻折弯应力对骨折愈合影响的能力更强。
3.克氏针的处理 使用电钻时,应缓慢插入,并不时停止钻动,可减轻热力对骨的烧伤而影响克氏针固定的稳定性。近段使针穿出骨膜5 mm,或位于胸锁关节以外1 cm,能更好的保证克氏针固定的稳定性;远端切开皮肤使针尖对锁骨后缘,既可防止内固定向内移位,又可减少局部皮肤不适、甚至感染的发生。
综上所述,通过选择较粗克氏针,适当的手术方式,可最大限度的避免克氏针应用于锁骨中1/3骨折手术固定中,抗剪切应力、扭转应力、折弯应力不足的特点,充分利用其经济、简便、损伤小、恢复快的特点,提高对本病的疗效。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3-0298-02
中图分类号:R 683.41文献标识码:B
锁骨中1/3骨折是骨科常见病,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是常用方法,但有一定的骨不愈合率。本科自2001年1月-2006年10月对所有121例该病手术病例均采用克氏针内固定,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121例锁骨中1/3骨折中男性79例,女性42;年龄6-64岁,平均25岁;伤后4 h-2 W内手术,平均2 d。粉碎性骨折89例,横型骨折12例,斜型骨折20例;开放性骨折2例;多发性损伤12例。X线表现近折端向上/远折端向下移位112例;分离移位5例;重叠移位98例;向上成角畸形10例。
2.手术方式 手术指征遵循《外科学》[1]的原则。在锁骨表面做长约2.5-3 cm长切口,粉碎性骨折的切口长度根据需要而定,开放性骨折按开放性伤口处理;向深部剥离锁骨,尽量不剥离碎骨片骨膜,锁骨断端骨膜剥离不超过1 cm,清理断端;依锁骨髓腔大小选取一克氏针,直径与髓腔直径相当,插入近折端髓腔2-3 cm,以电钻钻入较紧,但能通过为准;取另一稍小型号克氏针自断端向远折端髓腔扩孔,穿破锁骨锥状结节外后由内侧拔出;将选用克氏针针尾剪斜,由断端向外经髓腔逆行穿针,经皮肤穿出后拔出部分,使尖端位于骨折端以内,复位骨折,粉碎性骨折加用钢丝绑扎,再由外侧向内侧顺行穿针,使针尖穿出近端骨膜约5 mm,或位于胸锁关节外侧10 mm髓腔内,必要时可再加钢丝绑扎。使用电钻时,应缓慢插入,并不时停止钻动[2]。检查复位良好,内固定稳定,确认克氏针位于骨髓腔内,折弯针尾至90度后剪断,皮肤出口处另做一长约1 cm切口,将克氏针尾旋转埋于皮下,使其尖端正对锁骨后缘,常规处理切口。术后上臂用吊带悬吊1-2 W,严重粉碎性骨折需要4 W;日常生活中可以轻度活动,但限制患肢持重及上臂不能抬高过头。
结果
本组121例,随诊116例,随诊最长2年,最短2个月。疗效评价:①优:2-6个月骨折愈合,无畸形,无神经血管并发症及创伤性骨关节炎108例,占93.1%;②良:2-6个月骨折愈合,轻度畸形,外型不明显6例,无神经血管并发症及创伤性关节炎,占5.2%;③可:较明显畸形愈合2例,无神经血管并发症及创伤性关节炎,占1.7%;④差:骨折不愈合0例。本组优良率98.3%。
讨论
1.锁骨中1/3骨折的生物力学特征及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锁骨中1/3骨折后因胸大肌、背阔肌的牵拉,远折端向内重叠移位;胸锁乳突肌牵拉近折端向上,三角肌及上肢重力牵拉远折端向下移位。本组121例病例中,X片上绝大部分锁骨中1/3骨折是短缩,近折端向上/远折端向下移位;少数分离移位或无纵向移位,术中也可发现多因软组织分隔,或横型骨折相抵导致,牵开软组织或错开骨折面后仍表现为短缩移位。当上臂主动上举时,锁骨大约旋转45-50度[3]。所以影响锁骨愈合的生物力学因素主要有剪切应力、扭转应力、折弯应力和断端加压力,拉伸应力的影响则不明显;剪切应力、扭转应力、折弯应力对骨折愈合不利,而手术固定后断端加压力多对骨折愈合有利。
2.克氏针的选择 新鲜锁骨骨折尽可能采用髓内固定[4]。髓内固定手术经济、简便;可以采用小切口,减轻对外形的破坏;术中可以减少对骨膜的剥离,使骨折能尽快愈合,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可能。但克氏针髓内固定对剪切应力、扭转应力、折弯应力的控制不如钢板[2]。选择克氏针时,在能顺利通过髓腔的前提下,尽量选用直径较粗的,这样克氏针在髓内全长均可受到挤压,不易转动,可以减轻扭转应力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克氏针挤满髓腔,骨折端侧方移位可能性小,减少了剪切应力对骨折愈合的影响;粗直径较细直径的克氏针减轻折弯应力对骨折愈合影响的能力更强。
3.克氏针的处理 使用电钻时,应缓慢插入,并不时停止钻动,可减轻热力对骨的烧伤而影响克氏针固定的稳定性。近段使针穿出骨膜5 mm,或位于胸锁关节以外1 cm,能更好的保证克氏针固定的稳定性;远端切开皮肤使针尖对锁骨后缘,既可防止内固定向内移位,又可减少局部皮肤不适、甚至感染的发生。
综上所述,通过选择较粗克氏针,适当的手术方式,可最大限度的避免克氏针应用于锁骨中1/3骨折手术固定中,抗剪切应力、扭转应力、折弯应力不足的特点,充分利用其经济、简便、损伤小、恢复快的特点,提高对本病的疗效。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