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中新课程标准中,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学习与实践,拟立足于在新课改要求下,探讨如何把握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并重点介绍了建构有效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方式,不足之处望同行指正.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有效性;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标准》中,高中数学教学任务已转变为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为每个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实施以来,广大教师在思想上对如何改善教与学的方法,如何科学评价学生,如何处理师生关系等问题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但也有部分教师更多地在形式上下工夫,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逐渐成为了教育教学关注的焦点. 为了使高中新课改工作开展得更有成效,笔者认为很重要的方面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先来认真地理解新课程的改革要求. 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载体,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 新教材功能观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 知识、理解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是显性的,直接体现在教材之中;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则是隐性的,是活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教材中发掘,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 这样,教学活动就由单向传输变成了双向互动.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课堂教学是非常注重在实施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这里的自主学习概念不仅强调了学生高级认知能力(元认知和自我监控)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也同时强调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的自主控制,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及实践应用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课堂教学有效性是目前教育比较认同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 该理论向我们教师提出:课堂教学更多应关注的是学生“学”,教学要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这正与当前高中新课改中极为重视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谋而合,亦就是使得我们培养高中学生主体性的目标得到了极为具体的落实.所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
把握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的要点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参与,注重学生的体验,强调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亲自探索“新”规律、发现“新”现象;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的圆满完成,从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和人格特征. 由此可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顺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作为教师,要提高有效性,使现代的高中课堂教学,符合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要求,要把握课堂教学中各层次有效性的要点:
(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要指向于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在课堂教学的目标上应体现几个特征:1. 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2. 教学目标要全面,要做到认知目标、情意目标、技能目标等方面的内在统一;3. 目标要有弹性,即给学生留下发挥主体性的空间与时间;4. 以创新能力以及个性发展作为目标的重点. 实现这样的有效性,需要我们教师对课堂的教学进程有一个清楚的定位,从而为实现整体的教学目标随时进行调整.
(二)教材内容的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材认真处理,应做到不是在教教材,而是在应用教材,把教材在课堂中盘活. 因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是激活教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 在课堂上教师应把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规划好,要转变教材观,把教材看成是一个例子,要举一反三,对教材内容有时可改变程序,适当改编,使之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要充分利用校本课程,对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如:应尽量做到把课程知识与社会相结合,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三)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课堂教学方法需运用贴切;其次教师符合学科特点、科学严谨的讲述能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三是教师对教学速度、难度的调控,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课前做好准备;准时上课;提炼和浓缩教学语言;精简板书;提高提问技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等等.
构建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要在“最近发展区”上做文章、下工夫,要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学习责任感,所以,可以通过构建“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拓展”的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都参与数学,亲自体验数学的生存和发展过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去做,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去建立自己的理解和意义,在自身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掌握数学知识和技术应用的方法与途径.
(一)创设问题情境
众所周知,学生对数学学科兴趣的强弱决定了学生数学质量的高低. 兴趣对传授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学习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陶行知先生说:“学问是一切前进的活力的源泉.” 有了疑问,学生才会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
例如在学习概率的知识前,笔者和学生做了一个游戏. 方法是:掷一对均匀的骰子,如果两粒向上的点数相同,学生赢;两粒向上的点数不相同,笔者赢.比赛结果笔者赢的次数多. 游戏完毕笔者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游戏中各种情况一一列出,得知两粒向上的点数相同的有6种情况,两粒向上的点数不相同的有30种情况,老师赢的可能性约占83%,学生赢的可能性约占17%,所以老师赢的次数多. 最后笔者还指出,街头巷尾的有些赌博活动,“坐庄”者使用的就是这种骗术,不要轻易上当受骗. 经过这样的方法全班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和谐,教学效果良好.
(二)建构数学模型,提出数学问题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分学段目标发展性领域中要求: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可见,学生学习数学,就应当培养从生活、生产实际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去理解、去构建、走进数学活动;让学生依据情境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现和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建构不同的数学模型,然后进行交流. 另外,教师在构建数学模型于教学时,要鼓励学生经过深思熟虑后大胆提出问题,大胆猜想与假设,踊跃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观点,标新立异,培养求异思维与创新精神;并有意识地将新知识和学习材料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融会贯通、发展智力、形成能力.
例如:在随机事件的概率一节中,当笔者提出“从高楼上抛出的物体会下落”是确定事件还是不确定事件时,学生的答案只有一个. 笔者鼓励学生开放思维再想想,学生开始建构不同数学情形,踊跃发表不同答案了. 最后笔者引导学生归纳出如下答案:(1)必然事件,因为地球有吸引力;(2)不确定事件,当抛出的物体密度比空气轻(如氢气球等),它会上升. 经过如此的引导,学生的兴趣愈来愈浓,同时拓展了智力和思维.
(三)解释、应用、拓展
此环节就是教学时培养学生解决数学能力的环节: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适当讲解点评,进行练习与拓展思维训练;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分组开展讨论、交流,然后由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 这样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获取教科书中未能表达的知识层面.
另外,教师在实行解释、应用、拓展环节时,遵循一个原则: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读、自己思考、自己动手的,就要毫不犹豫地把时间让给学生. 要有个基本方法:个人自主学习重于小组学习,小组学习重于教师讲授;独立学习能解决的就不讨论,小组讨论能解决的教师就不讲;教师的讲,有些稍加点拨可以自学的就稍加点拨,只有不讲不懂的教师才具体地讲. 当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可以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也可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加以引导,千万不能教师代替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这样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才能成为数学课堂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如在“解不等式”教学中的课堂练习这一环节, 笔者安排了两位学生在黑板上解题, 然后让另外几个学生上来批改,其中一个学生的做法被批改为错误, 他其实运用了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题. 他的做法是:
解关于y的不等式:≥b-y.
解:建立如图1所示的直角坐标系,在同一坐标系内作出z=和z=b-y的图象,?摇以a1,a2, a3在z轴上的截距作为分类标准,可知:当b≤-1时,-1≤y≤3;当b>2+1时,不等式无解;当-1<b≤3时,≤y≤3;当3<b≤2+1时,≤y≤.
于是笔者问批改的学生:“为什么认为他的解法有错误?”该学生答:“因为他不是按老师的方法做的”. 笔者说:“但他的结论与其他的同学是一样的呀!”该学生想想也觉得是. 于是笔者向全班学生分析(更表扬做该题的学生):“他的解法非常正确,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得到一种更有效的解法!他能够不满足于老师所讲的方法,自己探索出一种新的方法解决问题,这就是一种创新的行为. 同学们应多动脑筋,多向这位同学学习,从更多方面去开拓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思考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
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以“构建教学模式引导式教学”为线索;同时以“传道、授业、解惑”为责,以“真、善、美”为技巧,才能真正抓住学生,吸引学生,成为一种有磁性的课堂,才能“真实”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当然,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摸索并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是笔者今后教学工作实践和研究的主要领域与主攻方向.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有效性;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标准》中,高中数学教学任务已转变为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为每个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实施以来,广大教师在思想上对如何改善教与学的方法,如何科学评价学生,如何处理师生关系等问题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但也有部分教师更多地在形式上下工夫,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逐渐成为了教育教学关注的焦点. 为了使高中新课改工作开展得更有成效,笔者认为很重要的方面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先来认真地理解新课程的改革要求. 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载体,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 新教材功能观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 知识、理解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是显性的,直接体现在教材之中;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则是隐性的,是活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教材中发掘,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 这样,教学活动就由单向传输变成了双向互动.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课堂教学是非常注重在实施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这里的自主学习概念不仅强调了学生高级认知能力(元认知和自我监控)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也同时强调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的自主控制,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及实践应用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课堂教学有效性是目前教育比较认同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 该理论向我们教师提出:课堂教学更多应关注的是学生“学”,教学要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这正与当前高中新课改中极为重视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谋而合,亦就是使得我们培养高中学生主体性的目标得到了极为具体的落实.所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
把握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的要点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参与,注重学生的体验,强调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亲自探索“新”规律、发现“新”现象;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的圆满完成,从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和人格特征. 由此可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顺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作为教师,要提高有效性,使现代的高中课堂教学,符合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要求,要把握课堂教学中各层次有效性的要点:
(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要指向于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在课堂教学的目标上应体现几个特征:1. 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2. 教学目标要全面,要做到认知目标、情意目标、技能目标等方面的内在统一;3. 目标要有弹性,即给学生留下发挥主体性的空间与时间;4. 以创新能力以及个性发展作为目标的重点. 实现这样的有效性,需要我们教师对课堂的教学进程有一个清楚的定位,从而为实现整体的教学目标随时进行调整.
(二)教材内容的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材认真处理,应做到不是在教教材,而是在应用教材,把教材在课堂中盘活. 因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是激活教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 在课堂上教师应把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规划好,要转变教材观,把教材看成是一个例子,要举一反三,对教材内容有时可改变程序,适当改编,使之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要充分利用校本课程,对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如:应尽量做到把课程知识与社会相结合,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三)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课堂教学方法需运用贴切;其次教师符合学科特点、科学严谨的讲述能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三是教师对教学速度、难度的调控,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课前做好准备;准时上课;提炼和浓缩教学语言;精简板书;提高提问技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等等.
构建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要在“最近发展区”上做文章、下工夫,要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学习责任感,所以,可以通过构建“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拓展”的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都参与数学,亲自体验数学的生存和发展过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去做,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去建立自己的理解和意义,在自身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掌握数学知识和技术应用的方法与途径.
(一)创设问题情境
众所周知,学生对数学学科兴趣的强弱决定了学生数学质量的高低. 兴趣对传授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学习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陶行知先生说:“学问是一切前进的活力的源泉.” 有了疑问,学生才会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
例如在学习概率的知识前,笔者和学生做了一个游戏. 方法是:掷一对均匀的骰子,如果两粒向上的点数相同,学生赢;两粒向上的点数不相同,笔者赢.比赛结果笔者赢的次数多. 游戏完毕笔者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游戏中各种情况一一列出,得知两粒向上的点数相同的有6种情况,两粒向上的点数不相同的有30种情况,老师赢的可能性约占83%,学生赢的可能性约占17%,所以老师赢的次数多. 最后笔者还指出,街头巷尾的有些赌博活动,“坐庄”者使用的就是这种骗术,不要轻易上当受骗. 经过这样的方法全班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和谐,教学效果良好.
(二)建构数学模型,提出数学问题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分学段目标发展性领域中要求: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可见,学生学习数学,就应当培养从生活、生产实际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去理解、去构建、走进数学活动;让学生依据情境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现和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建构不同的数学模型,然后进行交流. 另外,教师在构建数学模型于教学时,要鼓励学生经过深思熟虑后大胆提出问题,大胆猜想与假设,踊跃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观点,标新立异,培养求异思维与创新精神;并有意识地将新知识和学习材料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融会贯通、发展智力、形成能力.
例如:在随机事件的概率一节中,当笔者提出“从高楼上抛出的物体会下落”是确定事件还是不确定事件时,学生的答案只有一个. 笔者鼓励学生开放思维再想想,学生开始建构不同数学情形,踊跃发表不同答案了. 最后笔者引导学生归纳出如下答案:(1)必然事件,因为地球有吸引力;(2)不确定事件,当抛出的物体密度比空气轻(如氢气球等),它会上升. 经过如此的引导,学生的兴趣愈来愈浓,同时拓展了智力和思维.
(三)解释、应用、拓展
此环节就是教学时培养学生解决数学能力的环节: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适当讲解点评,进行练习与拓展思维训练;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分组开展讨论、交流,然后由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 这样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获取教科书中未能表达的知识层面.
另外,教师在实行解释、应用、拓展环节时,遵循一个原则: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读、自己思考、自己动手的,就要毫不犹豫地把时间让给学生. 要有个基本方法:个人自主学习重于小组学习,小组学习重于教师讲授;独立学习能解决的就不讨论,小组讨论能解决的教师就不讲;教师的讲,有些稍加点拨可以自学的就稍加点拨,只有不讲不懂的教师才具体地讲. 当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可以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也可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加以引导,千万不能教师代替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这样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才能成为数学课堂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如在“解不等式”教学中的课堂练习这一环节, 笔者安排了两位学生在黑板上解题, 然后让另外几个学生上来批改,其中一个学生的做法被批改为错误, 他其实运用了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题. 他的做法是:
解关于y的不等式:≥b-y.
解:建立如图1所示的直角坐标系,在同一坐标系内作出z=和z=b-y的图象,?摇以a1,a2, a3在z轴上的截距作为分类标准,可知:当b≤-1时,-1≤y≤3;当b>2+1时,不等式无解;当-1<b≤3时,≤y≤3;当3<b≤2+1时,≤y≤.
于是笔者问批改的学生:“为什么认为他的解法有错误?”该学生答:“因为他不是按老师的方法做的”. 笔者说:“但他的结论与其他的同学是一样的呀!”该学生想想也觉得是. 于是笔者向全班学生分析(更表扬做该题的学生):“他的解法非常正确,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得到一种更有效的解法!他能够不满足于老师所讲的方法,自己探索出一种新的方法解决问题,这就是一种创新的行为. 同学们应多动脑筋,多向这位同学学习,从更多方面去开拓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思考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
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以“构建教学模式引导式教学”为线索;同时以“传道、授业、解惑”为责,以“真、善、美”为技巧,才能真正抓住学生,吸引学生,成为一种有磁性的课堂,才能“真实”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当然,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摸索并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是笔者今后教学工作实践和研究的主要领域与主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