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知科举制的演进及其两面性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fydd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举制度的实施,是帝国在权力资源失控与中央政权垂直控制削弱数百年后, 试图重新确立对权力资源的控制以构建帝王集权权力体系的有效措施。科举制度本身是强化帝国君主专制权力体系和打击世家大族的有效手段。印刷技术的发明,科举的导入又进一步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受教育阶层的扩大,进而深刻改变了帝国的“士”之结构和成分。
  隋唐科举制度的实践
  隋王朝结束了长期纷乱的争斗,重新确立起一统的帝国中央权威。面对势力强大的世家大族与门阀制度,以及世家大族把持权力的九品中正制度,隋文帝坚决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借鉴两汉荐举方式,以每州岁贡三人的方式选拔官员,试图割断世家大族把持权力的脐带。然而直到唐初年,世家大族的力量对朝政和政权的影响仍未消失,只是曾经垄断各国朝政的世家大族,这时候被关陇贵族集团所取代。
  两汉时代的大臣和地方长官、军事长官被赋予的权柄过重(可自辟僚属),特别是地方权力基本上被完整地掌控在地方长官手中,因而中央政府对地方首长的控制较严苛。这种任用官僚的原则很容易形成把持政权的豪族,东汉时代大家豪族已开始在权力派系斗争中显示力量。汉代选拔官僚、任用官僚的方式还在世袭与选举之间摆动,但它过分一统化的官僚权力构架,必须依靠强有力的皇权敲击。皇帝的权力一旦削弱,世袭的倾向就代替了选贤任能的原则而成为主流。魏晋南北朝时代,世家大族对于权力的把持以及相应的门阀制度的出现,正是两汉地方的独立性和私人化团体倾向发展之结果。
  隋唐科举创设,犹有举荐遗意,即所谓场外论文之说。洪迈《容斋随笔五笔》言:
  唐时科举之柄,专以付之有司,仍不糊名。又有交朋之厚者为之助,谓之通榜。故其取人也畏于讥议,多公而审,亦有协于权势,或挠于亲故, 或累于子弟,皆常情所不能免者,若贤者临之则不然,未引试之前,其去取高下,固已定于胸中矣。
  唐代开始扭转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科举制度虽有汉时荐士举人遗风,但因改变了政治权力的结构和权力配置,因而有效地控制了士阶层的动向,改变了魏晋以来形成的世家大族控制仕进和把持权力的局面。科举面前人人平等,帝国王朝以制度形式夺回了对权力和权力资源的控制权。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州郡官员职守愈加分化——设置官职愈多,行政区划愈趋零碎。当帝国中央的控制垂直深入到官僚机构中,世家大族便失去了把持权力和控制地方社会的根基。唐代晚期,许多大家族不得不随家族内的得势者四处流徙,就足以说明其在地方的根基已经被消除, 同时,安史之乱以后的社会动荡更使这些大族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科举制度的成功实践,使其成为唐王朝支配权力资源、控制人才资源流动趋向,进而驯化官僚系统的主要手段。唐中叶以后,科举出身成为士庶一致追求的目标。“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就足以说明此制度的吸引力。从那时起到1905 年科举被废止,该制度一直是帝国王朝选拔官员和支配权力资源的主要方式。
  与两汉地方社会由地方政府全权治理的特征相比,唐帝国中央行政的构建以垂直控制为原则, 隋唐王朝开始从地方政府的全权治理向绝对的帝国中央集权的垂直控制方面完善。在这个过程中, 帝国君主专制的权力结构进一步强化,帝国社会也在经历深刻的改组。尤其是宋代,印刷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使大规模的印刷品成为可能,无疑极
  为有效地降低了教育的成本,对教育的普及和知识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受教育层面不断扩大,然而在这种静态封闭的帝国社会中,受教育者、知识者唯一的前途只在进入帝国官僚阶层,而成为官僚的后备队伍。
  塞缪尔·亨廷顿在《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说:“提高识字率和教育水平,增加了传播媒介对民众的影响,这一切使人们期望的增长超过了满足这些期望的能力……经济发展也许会提高一个社会满足这些期望的能力,因此经济发展应该有助于减少社会的挫折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不稳定。”
  帝国的制度和社会组织无力从别的途径消耗这些日益累积的不断增加的知识群体,除了仕进一途。因此,历代王朝试图在社会发展的条件下, 在识字率和教育水平提高的同时,仍坚持维持帝国的静态平衡的构想,科举制乃是帝国控制知识者同时驯化知识群体的有效机制。这点帝国王朝时代是做到了。此种趋势,到明清时代更加强化。
  科举制度的两面性
  唐代的科举制度,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选拔人才的范围是很广的,不仅传统的经、史之学是主流,唐王朝还比较注重“明法、明字、明算” 等专门人才的选拔。宋代以后,科举考试制度的程序设计日益严密,考试的科目却日渐减少,考试的范围和内容变得日益狭隘,对经义的阐释成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这种从官员的选拔方式着手的方式,更为有效地实现了“思想控制”与“思想灌输”的目标。特别是经王安石对科举的改革, 彻底实现道德统一、思想统一、学术统一,简单说就是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今人才乏少,且其学术不一,一人一义, 十人十义。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 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之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 欲修学校则贡举之法不可不变。”(马端临《文献通考·选举四》)
  王安石亲自颁定《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思想的教材和科举考试之依据;单设进士一科,废诗赋、考经义,开元明清特别是明清时代八股之先河,进一步强化了帝国的模糊性统一所依靠的官僚一体化根基,使帝国政治更进一步抽象化、道德化,实现对思想精神领域的绝对管控。从此帝国是安全了,但帝国的活力也就衰竭了。
  明清时代的科举考试内容可以说是帝国“思想控制”与“思想灌输”的极致,它的目标并不是训练和选拔干练的官员,组织有效率的政府, 而是着眼于财政与治安之目的以及帝王家天下的安全,驯化知识,以等级伦序及其道德训诫为内在原则,培训和选拔俯首帖耳的权力工具。科举考试的范围限定在朱熹《四书集注》范围内,代圣人立言,发圣人之微言,定格为八股文样式。   为应对科举进行的训练,除为博取科举功名、进入利禄之途外,别无他用。一般士子,终身钻研的不过是如何以圆熟的技巧做好八股文章,其手中所有,目中所见,胸中所记,无非是应制时文,于经邦济世甚至小到料理生计也毫不措意。名义上是以孔孟之学为核心,其实却以利禄之谋薰其心,整个文官队伍最终没落为一群满口仁义道德,而实则一无所用,只知利禄二字的权力工具,其甚者,除熟知一二时文,几不能上知秦汉, 更何况博通古今。难怪顾炎武对其痛心疾首,指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非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综观明清科举士子,有建树者少,可知其害之烈。但是他们在朋比为奸、贪污贿赂、奢侈成风方面成就却极高。此辈士人,其精神支柱则劝学文、劝善书为核心,无不贯彻利禄二字。稍举几篇,即知其概略——
  天子重英豪,文章敬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神童诗》宋代民间儿童发蒙读物)
  读书不破费,读书利万倍……窗前读古书, 灯下寻书义,贫者因书富,富者因书贵。(王安石《劝学文》)
  一朝云路果然登,姓名高等呼先辈。室中若未结姻亲,自有佳人求匹配。(司马光《劝学歌》)
  宋真宗也亲自撰写《劝学文》,称: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读书的核心和动力便在于赤裸裸的利禄二字。这些士人一旦科举成功,博取了功名富贵, 顿时便登上人上人的宝座,成为物质财富的享有者。“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神奇转换, 往往不是个人原因能够说明白的,因果业报、祖宗积德等等学说便成为振振有词的“解释”,于是乎,《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等劝善书便充斥其间。皇帝也看到了这一利禄路径的统治效力与这些思想对维护政权稳定的作用而大加提倡。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颁《为善阴骘》于学校,令士子熟读,而民间也无不视此类读物为秘宝。
  科举制度,诚为帝国的官僚制度的运作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储备,使帝国的官僚机构拥有庞大的后备资源,然而其成效无非是实现帝国皇权的集权统治、消除对皇权的挑战,从某种程度上说, 也就消除了刺激帝国行政的动力。宋代以后的科举制度,从其制度设置来说,是够严密,够公正的了,而且定期为帝国的官僚机构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但是庞大的科举士子却又为帝国的行政系统带来了无穷的压力,一旦科举成功,这些人理所当然就应当进入帝国的官僚系统,而不能不出现大量的候补官员。到最极端的时候,一个官位有数十位候补者,这时,要取得实际的官位再也不可能严密公正,于是结党营私,贿赂公行也就不可避免。
  (摘编自《皇帝治下的中国》,云南人民出版社,有删节)
其他文献
大家记忆中的动物园,动物们都被关在笼子里。但现在的动物园,却是把人关在笼子里看动物。  最近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伤人事件,让很多人诧异:原来老虎是这么危险的,以前关在笼子里根本不觉得!  原来,大家记忆中的动物园,动物们都被关在笼子里。但现在的动物园,却是把人关在笼子里看动物。  文明的标志,是动物园  伴随着大航海时代和地理大发现,真正意义上的动物园诞生了。在16 至18 世纪,西方对动物的
期刊
世界古代文明发祥地都处在大江大河流域,而四大文明古国之所以能创造出辉煌的河流文明,原因在于它们很好地掌握和发挥了“制河权”的作用。所谓制河权,主要是控制、治理河流的能力和保护、利用河流的能力。这两种能力越高, 文明程度就越高。  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老国度,中国之所以称为中国的重要标志之一,就在于其境内有黄河与长江两条“巨龙”。特别是被称为母亲河的黄河,可谓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唇齿相依、荣辱
期刊
刚刚过去的里约奥运会,让中国人对巴西多了一些了解。除了比赛,这个国家的转型问题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巴西看上去很乱,但是和世界上的很多国家相比,巴西又是足够幸运的。巴西一直比较稳定,既没有大的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也没有大的全国性的动荡。  一战后的巴黎和会上,巴西的风头盖过战胜国中国。当时的北洋政府,代表还没巴西多。等到二战后,巴西迎来了近20 年的黄金发展期。政府巧妙地避开了冷战,既不偏向美国,也
期刊
彭州,是个开门见山的地方。丹景山、银厂沟、九峰山、太子城、燕子沟……地处龙门山系的彭州,让人美到心醉的山实在很多。由于龙门山地质环境和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这便孕育出了太多奇崛的自然景观。气候也是清爽宜人,一直是成都人传统的避暑圣地。现在, 这里想要打造国家级甚至世界级的山地度假旅游区。  身在阿尔卑斯山麓的错觉  虽然彭州离成都市区只有40 多公里,但居住在彭州,会发现生活体验跟成都大不一样。成都很
期刊
刘路 著  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9月  定价:45.00元  本书意在刻画一个真实的宋太祖赵匡胤——他是开国皇帝,结束了割据却未完成统一大业;他是“一棍平天下”的马上皇帝,却重用文臣,开创崇文抑武的治世传统;他是政治赌徒,精心谋划“被迫”黄袍加身,却以仁义治国,开创中国帝制历史上经济最为发达的时代;他是帝王,也是“大哥”,权力角逐中,良知责任和济世情怀两不误。
期刊
(德)乔治·弗朗鸠斯 著 刘姝 秦俊峰 译  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7月  定价:45.00元  1897年8月,德国入侵胶州湾前夕,德皇威廉二世专程派本书作者对中国胶州湾地区进行了秘密的重点调查。作者从一个水利专家的视角,对香港、广州、厦门、胶州等中国沿海城市进行了细致考察,并专门对胶州湾的位置、地势、港口、面积、岛屿、风力、潮汐差度、饮水、居民和工商业等近30个项目做了详细记录
期刊
彭州的傍晚非常美。在闹市区,你会看到一个很大的清真寺,这是彭州三大清真寺之一。如果再向前走一段距离, 可以看到佛教名寺龙兴寺。三座塔,在灯光下释放着光芒。这是宗教活动场所,但却并没有一般景区那种喧哗,龙兴寺前是本地人川流不息的车流,而不是熙熙攘攘的游客。  距离龙兴寺不远,就是彭州的市政广场。傍晚,这里会有好几拨广场舞,而天上,则飞着闪光的风筝。风筝是亮的,而线也是亮的, 放佛未来就牢牢地掌握在放
期刊
卢向前 著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6年10月  定价:52.00元  本书就古代中西交通史上的一些主题进行故事性的讲诉和猜想,内容涉及有关城门钥匙,即城市控制问题在中西方制度层面上的对话和碰撞;有关葡萄种植与葡萄酒酿造自中亚到吐鲁番,再流传至中原的有趣猜想;有关波斯、罗马金银币与中原铜币在吐鲁番使用的历史考察等内容等,是一部学术普及类作品。
期刊
镇国寺塔位于彭州市丹景山镇白塔村,塔的本名为“无垢净光法舍利塔”。  镇国寺塔建于北宋至和元年(1054 年)至嘉佑五年(1060 年)。北宋时期的高僧净慧大师云游到这里,便喜欢上了此地,在镇国寺与当地人商量建塔的事。在他的倡导下,终于建成了这座屹立于九陇丘陵和湔江之间的佛塔。在佛塔前面原本有《镇国寺新修塔记碑》,由北宋仁宗年间的翰林、四川制置使王素撰写,记载了建塔的缘由。但是,此碑现已不存,幸运
期刊
也许是缺乏历史眼光,当代人有一种错觉,以为“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新现象。其实不然。德裔美国学者弗兰克(Andre Gunder Frank)尖锐地批评道:“近来流行的一种说法是,世界经济只是到现在才开始‘全球化’。”他写的引起巨大反响的《白银资本》一书,副标题就是“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而他所讨论的时间段是公元1500年—1800年,在他看来,在这几个世纪中已经存在“经济全球化”。他比之前一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