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修订的高中体育教材及目前实施的体育新课改都是面向21世纪,把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作为指导思想,并着力希望通过实施素质教育为突破口,使学校体育走出目前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近二十年来学生体质持续走低的困境。笔者认为在目前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是遏制学生体质下降的有效途径。
1.教学内容安排应突出技术点,强调锻炼的实效性
体育新课改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根据学科本身具有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基本功能,把体育技术作为锻炼身体,提高人的身体素质(指身体的形态、机能等身体质量)的桥梁,在原有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对体育的技术要求。
体育教学中不能排斥运动技术,更不能认为教材中出现的竞技技术的名词术语就指的是竞技技术。其实教材中的技术与竞技运动技术有很大区别,即便是学习一些初步的竞技运动技术,其目的是用它来发展学生的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而不是让每个高中学生都成为运动员,实际上也不可能都成为运动员。基于上述思想,教学内容中的技术不应过分强调技术细节和面面俱到,而是应该突出“技术点”,便于学生掌握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更好地指导学生体育锻炼,提高锻炼的时效性。
传统的体育教学,在教学内容上,更多的强调运动技术的传授,并且要求每位学生都知道并能掌握与之相关的运动技能。即理论和实践的系统性。在经历了由太倾向于关注人“身体练习”到“身心俱佳”的转变,到现在所实施的模块教学,如果我们还是煞费苦心的在课堂上理论一套一套的,让学生对运动技术进行系统化的学习,不仅时间不允许,更重要的违背了模块水平目标的设置,所以突出技术点,在“断章取义”中进行点、线、面的连接,从而起到穿针引线的重要作用。
2.重方法引导,渗透应用意识,学以致用
身体锻炼的实践活动是体育的鲜明特征,如何使教学内容中的知识、技术原理有效地指导学生的锻炼,对于一线教师,我们都在遵守着基本的教学流程,也使用着一些常规的教学方法,如讲解、示范、合作、探究等。但是就教学方法而言,只走了最基本的第一步。远远没有达到在方法的引导中,对学生渗透应用意识,学以致用。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只会简单的重复和模仿,没有开动脑筋去思考。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就会僵化,老师说什么做什么,应用意识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学生也就不会将所学的知识触类旁通,学以致用。课堂上有限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所以,在我们授课的时候,阐明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想一想”、“看一看”、“读一读”、“试一试”、”分析一下”、“锻炼者应注意!”、“保护者应注意!”、“怎样做这个动作等等”,提示学生学习的方法。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动体与动脑相结合,这样有利于学生将知识和技术原理与身体锻炼实践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学习。对于提高学生分析判断和思维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于学生面对问题善于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有一定的帮助。
3. 学会评价方法,培养评价能力
建立学习评价体系。它包括学习前评价,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习后的结果评价,即三段评价法。这样在评价的内容中既有体育知识、技术的学习评价,也有身体机能能力的情况和心理状况。评价的方法是结合各项学习内容,采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师生评价、小组评价等等。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建立较为完整的学习评价体系,有助于使学生学会评价方法,培养评价能力,从而促进素质教育的提高。
4.开阔视野,丰富体育运动文化
学校体育授课分理论课和实践课(也称室内课和室外课)。两种不同的授课方式和所处的不同的授课地点,就应该发挥不同的功能。言外之意,室内课被随意挤占的现象使室内课失去了原有的功效。
在人类文化中体育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目前,各种媒体介绍的体育运动文化良莠不齐,虽然具有很强的即时性,但缺乏系统性,而且缺乏正确的诱导。所以对室内课内容安排中把传授体育运动文化作为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给学生增加运动文化知识,加大信息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浙江省绍兴县越崎中学)
1.教学内容安排应突出技术点,强调锻炼的实效性
体育新课改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根据学科本身具有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基本功能,把体育技术作为锻炼身体,提高人的身体素质(指身体的形态、机能等身体质量)的桥梁,在原有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对体育的技术要求。
体育教学中不能排斥运动技术,更不能认为教材中出现的竞技技术的名词术语就指的是竞技技术。其实教材中的技术与竞技运动技术有很大区别,即便是学习一些初步的竞技运动技术,其目的是用它来发展学生的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而不是让每个高中学生都成为运动员,实际上也不可能都成为运动员。基于上述思想,教学内容中的技术不应过分强调技术细节和面面俱到,而是应该突出“技术点”,便于学生掌握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更好地指导学生体育锻炼,提高锻炼的时效性。
传统的体育教学,在教学内容上,更多的强调运动技术的传授,并且要求每位学生都知道并能掌握与之相关的运动技能。即理论和实践的系统性。在经历了由太倾向于关注人“身体练习”到“身心俱佳”的转变,到现在所实施的模块教学,如果我们还是煞费苦心的在课堂上理论一套一套的,让学生对运动技术进行系统化的学习,不仅时间不允许,更重要的违背了模块水平目标的设置,所以突出技术点,在“断章取义”中进行点、线、面的连接,从而起到穿针引线的重要作用。
2.重方法引导,渗透应用意识,学以致用
身体锻炼的实践活动是体育的鲜明特征,如何使教学内容中的知识、技术原理有效地指导学生的锻炼,对于一线教师,我们都在遵守着基本的教学流程,也使用着一些常规的教学方法,如讲解、示范、合作、探究等。但是就教学方法而言,只走了最基本的第一步。远远没有达到在方法的引导中,对学生渗透应用意识,学以致用。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只会简单的重复和模仿,没有开动脑筋去思考。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就会僵化,老师说什么做什么,应用意识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学生也就不会将所学的知识触类旁通,学以致用。课堂上有限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所以,在我们授课的时候,阐明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想一想”、“看一看”、“读一读”、“试一试”、”分析一下”、“锻炼者应注意!”、“保护者应注意!”、“怎样做这个动作等等”,提示学生学习的方法。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动体与动脑相结合,这样有利于学生将知识和技术原理与身体锻炼实践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学习。对于提高学生分析判断和思维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于学生面对问题善于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有一定的帮助。
3. 学会评价方法,培养评价能力
建立学习评价体系。它包括学习前评价,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习后的结果评价,即三段评价法。这样在评价的内容中既有体育知识、技术的学习评价,也有身体机能能力的情况和心理状况。评价的方法是结合各项学习内容,采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师生评价、小组评价等等。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建立较为完整的学习评价体系,有助于使学生学会评价方法,培养评价能力,从而促进素质教育的提高。
4.开阔视野,丰富体育运动文化
学校体育授课分理论课和实践课(也称室内课和室外课)。两种不同的授课方式和所处的不同的授课地点,就应该发挥不同的功能。言外之意,室内课被随意挤占的现象使室内课失去了原有的功效。
在人类文化中体育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目前,各种媒体介绍的体育运动文化良莠不齐,虽然具有很强的即时性,但缺乏系统性,而且缺乏正确的诱导。所以对室内课内容安排中把传授体育运动文化作为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给学生增加运动文化知识,加大信息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浙江省绍兴县越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