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在介绍物理防控、性诱、生物防治、高效植保器械、生态调控、减量助剂等农药减量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系统总结了国内现有农药减量使用实践与进展,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同时对我国今后农药减量使用工作的开展及技术前景进行了展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介绍物理防控、性诱、生物防治、高效植保器械、生态调控、减量助剂等农药减量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系统总结了国内现有农药减量使用实践与进展,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同时对我国今后农药减量使用工作的开展及技术前景进行了展望。
其他文献
为了明确吡虫啉和咪鲜胺在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不同栽培基质中的消解规律,采用在工厂化双孢蘑菇栽培覆土中拌料施药、培养料中喷药两种施药方式开展田间试验,运用QuEChERS净化前处理技术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分析,检测了吡虫啉和咪鲜胺在双孢蘑菇栽培基质和子实体中的残留。结果表明:吡虫啉和咪鲜胺的消解规律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在常规覆土、草木灰土和椰糠土3种覆土中的消解半衰期,吡虫啉分别为84.5、65.4和68.6 d,咪鲜胺分别为23.5、17.7和1
微塑料可以吸附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可能会影响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吸附和迁移等环境行为,其影响与微塑料和农药的类型有关。为明确微塑料对异菌脲在土壤中环境行为的影响,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聚酰胺(PA)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微塑料对异菌脲在土壤中吸附、迁移、淋溶和降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含2%(质量分数,下同)PMMA土壤和含2%PA土壤的土壤吸附常数(Kf)分别是对照土壤的2.9倍和1.2倍;在pH 4~7范围内,土壤对异菌脲的吸附容量随pH值的增加而增加;异菌脲在对照土壤、含2%PA土壤、含2
为了明确玉米田除草剂烟嘧磺隆和莠去津土壤残留对后茬作物甘薯生长的影响,于2017年分别在河北省保定满城区、文安县、霸州市和石家庄藁城区采集甘薯田土壤样品,采用QuEChERS法,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测定了土壤中烟嘧磺隆和莠去津的残留量;通过盆栽试验,测定了烟嘧磺隆、莠去津以及二者混用对甘薯的药害作用。结果表明:在甘薯药害表现严重的河北保定满城区、文安县、霸州市3地甘薯田土壤中烟嘧磺隆的残留量在11.80~87.97μg/(kg土)之间,莠去津残留量在2.71~8.40μg
稻鸭共作是一种绿色有机农业生产技术,能够提升稻米品质,增加种植效益。本文介绍了广陵区稻鸭共作绿色优质稻米生产技术,对其产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详细分析,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发展稻鸭共作、推动绿色优质稻米生产提供有效参考。
使用Pytorch框架搭建Res Net18网络模型,优化网络参数和结构,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分类方法,通过数据清洗、图像数据预处理、数据加载、模型设计与搭建、进行不同周期的训练与测试,对模型进行评估,得到农作物病虫害10分类最佳模型和参数,并建立网络应用,进行农作物病虫害图片诊断和识别,最终应用于实际农作物病虫害种类的诊断中。
为建立快速检测圣路易斯脑炎病毒(St.Louis encephalitis virus,SLEV)的TaqMan荧光定量RT-PCR方法。根据圣路易斯脑炎病毒非结构蛋白NS5基因保守序列,成功重构TaqMan探针与特异性引物,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对此脑炎病毒进行检测。运用重组质粒pUC57-NS5标准品完成标准曲线绘制,该标准品包括了选定检测序列,对应的相关系数则是0.9999,敏感性则为661 copies·mL-1。本研究中,圣路易斯脑炎病毒TaqMan荧光定量RT-PCR方法与同种属
夏枯草是我国常见传统中药材之一,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中起着重要作用。采用ISSR分子标记分析了湖北4个野生夏枯草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物种水平的多态性位点(PPB)为98.25%,表明夏枯草在物种水平存在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4个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PPB)变化较大,其范围在43.86%~78.95%。其中,武汉(PPB:78.95%)和蕲春(PPB:75.44%)的夏枯草的遗传多样性较高,遗传资源丰富,而崇阳夏枯草种群多态位点百分率最低,为43.86%,遗传多样性最低。UPGMA聚类图显示崇阳种群(
本文叙述了安康桑树资源和硒资源的现状,分析了富硒桑饲料的研发优势和进程,找出了产品研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转变经营模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技术支撑,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服务体系;加强宣传,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建议,加快富硒桑饲料的开发。
国家对于粮食安全始终保持着高度重视,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基础,得到了学界广泛的关注与研究,其中耕地非粮化问题近年来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学界关于耕地非粮化问题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涵盖了耕地非粮化与土地流转二者之间的研究、耕地非粮化的成因、影响,以及对于耕地非粮化问题的解决对策建议等内容.本文对耕地非粮化问题的现有研究进行综述,总结现有研究成果,进而发现关于耕地非粮化问题的未来研究方向与可能.
为降低成本,提高棉花经济效益,减少环境污染,推行无膜棉种植方式。试验采用不同种植密度研究行距配置对无膜棉“新陆中82号”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3种株行距配置方式,分别为3行模式(76cm加76cm加76cm,株距10.5cm);4行模式(76cm加10cm,平均行距55.5cm,株距10.5cm);6行模式(66cm加10cm,平均行距37cm,株距10.5cm)。测得3行模式植株在花铃期、吐絮期的根、茎、叶、蕾铃花、絮干物质积累较高于6行,与4行模式相近。盛铃后期3行干物质积累总量达到最高值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