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主要的文化载体,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学生阅读能力愈加重要,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应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一切以人的发展作为出发点,一切以提高人的素质作为最终的目的。
为什么如此重视阅读呢?
1、阅读教学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我们所处时代正发生着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情境教育、素质教育、全纳教育、终身教育等思潮正不断向我们涌来,“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改革需要学生生命活力的焕发与张扬。教育的根本定义和价值在于塑造学生一个健康向上、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格,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阅读教学来说,我们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探求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学习能力,是提高阅读教学效果的一项重要措施。这就要求教师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阅读的需要、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在“阅读”中发展,在“阅读”中创新等途径张扬其活力与个性 。学生才能独立自觉地学习,才能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2、阅读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基础
阅读教学是作文的基础,作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延续和发展。小学阶段的课文以写人、记事、绘景、状物为主,这些人物形象、景物、事件,由于选定的历史原因或个人因素,作者有时故意不直接表情达意,而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小学生的语言文字十分贫乏,还不能从内心深入理解这些作品所要表达的含义。因此,利用阅读教学使学生欣赏文字、激发写作兴趣十分重要。只有多阅读,才能提高阅读能力,才能理解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才能明白文字背后所隐藏的故事。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语言丰富了,对事物也有了更丰富的理解,也就可以写出有更多内容的作文。
3、阅读体现语文教学的本体价值
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统一体,语文教学的本体价值就是促使学生表达情意交流信息的能力,即语文能力。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实践将课文所提供的语言材料转化为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动态过程。学生在具体化的基础上进而超越对言语作品“原意”的理解,溶注自己的情感去体会、品味,从而产生共识与共鸣,达成感性与理性的逐步统一。其中的转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自主阅读、自然感悟、自动内化,因而学生多阅读,对促进语言积累便显得相当重要。
然而长期以来,教师为了求得统一的“高标准”,在阅读材料的选择、时间的安排上基本上由教师说了算。教师在确定阅读材料时,很少考虑到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学生还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主要精力用在词句段篇的分析上,由于阅读教学机械的程式、繁琐的分析、频繁的提问,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忽视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压抑学生自主读书的积极性。小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往因为怕读不好被同学们嘲笑,读错了挨老师批评所以不读书或少读书,或应付读书。这些都致使学生语言的吸收和积累太少,对活跃在作者笔下的生动的人物形象熟视无睹,体验不到洋溢在课文中的丰富的情感。必然影响学生的表达,造成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普遍较差。
那么如何改进阅读教学,实现这一目标呢?
1、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教师要面对学生,研究学生,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喜好,抓住他们的兴奋点,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他们选择程度适当的读物。这样便于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读懂作品,能读懂就有收获,有了收获就会有成功的乐趣,可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读书演讲会、朗读擂台赛、故事会、辩论会、速读竞赛、读书笔记展览等,创设读书情境。启迪学生阅读兴趣; 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高阅读兴趣。使“要我读”变为“我要讀”。
2、强化阅读意识,发挥主体原则
读书完全要靠自己,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是阅读活动的主人,教师只是阅读活动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教师无法取代学生,讲代替不了读,学生必须自己思索,自己做主。阅读教学不可受片面化阅读目标和模式化阅读程序的影响,强化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独立领受和驾驭文章的主人意识。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必须遵循强化主体的原则 。
3、创设阅读情境,诱发阅读情感
把握文本仅仅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而非全部,语文课堂要容许多元思维并存,容许学生出错,维护学生的自尊和读书的热情。教师要主动创设让学生在课堂上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民主、宽松、融洽的阅读情境,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在读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个人感受,排除一切心理障碍,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阅读。教师对学生的一些独特看法和“出格”的理解给予积极的鼓励,允许他们向权威挑战;充分弘扬其个性。始终以愉悦的、高涨的情绪积极投入到阅读学习活动中。使我们的学生通过拓阅读爱上阅读,使阅读成为每个学生的爱好。
4、指导阅读方法,拓展阅读范围
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学生只有在反复的诵读,深人的品味中,才能感悟到文本自身显性和潜在的东西,读出他人未曾有过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还要引导学生学会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探究性阅读等多种读书方法。并对学生的阅读范围、阅读方法和取向加以提高和引导,让自主选择读书方式和读书伙伴。让学生投身于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和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学习。可利用现代化信息媒体,听广播、看电视、去图书室、上网查资料等,拓展学习渠道,让学生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广阔的大自然中尽情地学习,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
5、拓展“问题空间”,引导自读自悟
教师应注重对问题的设计,要拓展“ 问题的空间”,不能在低效、狭隘的问题空间里,让学生因为去追寻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扼制了个性的张扬。将学生的思维解放出来,摆脱“ 标准答案”的束缚,将学生引向一个更为广阔、更为开放的空间之中。在设计问题时,教师不妨多问问:你是怎么理解的?你有什么体会或感受?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有什么看法?找出令你感动的地方,写上你的阅读批注,谈谈你的阅读体会等。这种个性化的问题,促使学生利用对语言的直感能力,沉潜到语言文字的深处,晤见作者,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利用,获取丰富的文本意义、生活经验、人生情感、人格精神以及一定的意象建构。便于进行富有个性特征的自主求知。
叶圣陶先生指出:“老师能引导学生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把握强化阅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这一关键点,引导学生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才能使语文教学“活”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生机与活力。
为什么如此重视阅读呢?
1、阅读教学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我们所处时代正发生着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情境教育、素质教育、全纳教育、终身教育等思潮正不断向我们涌来,“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改革需要学生生命活力的焕发与张扬。教育的根本定义和价值在于塑造学生一个健康向上、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格,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阅读教学来说,我们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探求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学习能力,是提高阅读教学效果的一项重要措施。这就要求教师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阅读的需要、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在“阅读”中发展,在“阅读”中创新等途径张扬其活力与个性 。学生才能独立自觉地学习,才能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2、阅读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基础
阅读教学是作文的基础,作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延续和发展。小学阶段的课文以写人、记事、绘景、状物为主,这些人物形象、景物、事件,由于选定的历史原因或个人因素,作者有时故意不直接表情达意,而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小学生的语言文字十分贫乏,还不能从内心深入理解这些作品所要表达的含义。因此,利用阅读教学使学生欣赏文字、激发写作兴趣十分重要。只有多阅读,才能提高阅读能力,才能理解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才能明白文字背后所隐藏的故事。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语言丰富了,对事物也有了更丰富的理解,也就可以写出有更多内容的作文。
3、阅读体现语文教学的本体价值
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统一体,语文教学的本体价值就是促使学生表达情意交流信息的能力,即语文能力。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实践将课文所提供的语言材料转化为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动态过程。学生在具体化的基础上进而超越对言语作品“原意”的理解,溶注自己的情感去体会、品味,从而产生共识与共鸣,达成感性与理性的逐步统一。其中的转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自主阅读、自然感悟、自动内化,因而学生多阅读,对促进语言积累便显得相当重要。
然而长期以来,教师为了求得统一的“高标准”,在阅读材料的选择、时间的安排上基本上由教师说了算。教师在确定阅读材料时,很少考虑到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学生还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主要精力用在词句段篇的分析上,由于阅读教学机械的程式、繁琐的分析、频繁的提问,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忽视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压抑学生自主读书的积极性。小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往因为怕读不好被同学们嘲笑,读错了挨老师批评所以不读书或少读书,或应付读书。这些都致使学生语言的吸收和积累太少,对活跃在作者笔下的生动的人物形象熟视无睹,体验不到洋溢在课文中的丰富的情感。必然影响学生的表达,造成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普遍较差。
那么如何改进阅读教学,实现这一目标呢?
1、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教师要面对学生,研究学生,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喜好,抓住他们的兴奋点,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他们选择程度适当的读物。这样便于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读懂作品,能读懂就有收获,有了收获就会有成功的乐趣,可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读书演讲会、朗读擂台赛、故事会、辩论会、速读竞赛、读书笔记展览等,创设读书情境。启迪学生阅读兴趣; 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高阅读兴趣。使“要我读”变为“我要讀”。
2、强化阅读意识,发挥主体原则
读书完全要靠自己,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是阅读活动的主人,教师只是阅读活动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教师无法取代学生,讲代替不了读,学生必须自己思索,自己做主。阅读教学不可受片面化阅读目标和模式化阅读程序的影响,强化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独立领受和驾驭文章的主人意识。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必须遵循强化主体的原则 。
3、创设阅读情境,诱发阅读情感
把握文本仅仅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而非全部,语文课堂要容许多元思维并存,容许学生出错,维护学生的自尊和读书的热情。教师要主动创设让学生在课堂上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民主、宽松、融洽的阅读情境,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在读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个人感受,排除一切心理障碍,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阅读。教师对学生的一些独特看法和“出格”的理解给予积极的鼓励,允许他们向权威挑战;充分弘扬其个性。始终以愉悦的、高涨的情绪积极投入到阅读学习活动中。使我们的学生通过拓阅读爱上阅读,使阅读成为每个学生的爱好。
4、指导阅读方法,拓展阅读范围
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学生只有在反复的诵读,深人的品味中,才能感悟到文本自身显性和潜在的东西,读出他人未曾有过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还要引导学生学会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探究性阅读等多种读书方法。并对学生的阅读范围、阅读方法和取向加以提高和引导,让自主选择读书方式和读书伙伴。让学生投身于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和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学习。可利用现代化信息媒体,听广播、看电视、去图书室、上网查资料等,拓展学习渠道,让学生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广阔的大自然中尽情地学习,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
5、拓展“问题空间”,引导自读自悟
教师应注重对问题的设计,要拓展“ 问题的空间”,不能在低效、狭隘的问题空间里,让学生因为去追寻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扼制了个性的张扬。将学生的思维解放出来,摆脱“ 标准答案”的束缚,将学生引向一个更为广阔、更为开放的空间之中。在设计问题时,教师不妨多问问:你是怎么理解的?你有什么体会或感受?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有什么看法?找出令你感动的地方,写上你的阅读批注,谈谈你的阅读体会等。这种个性化的问题,促使学生利用对语言的直感能力,沉潜到语言文字的深处,晤见作者,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利用,获取丰富的文本意义、生活经验、人生情感、人格精神以及一定的意象建构。便于进行富有个性特征的自主求知。
叶圣陶先生指出:“老师能引导学生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把握强化阅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这一关键点,引导学生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才能使语文教学“活”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