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中先行子宫动脉阻断可行性分析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ryzhao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中先行子宫动脉阻断的疗效及其可行性。方法选取2011年8月至2013年9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先行子宫动脉阻断后再行宫肌瘤剥除术,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指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最大子宫肌瘤直径差异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5%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中先行子宫动脉阻断能够减少术中出血量,并且住院时间更短,术后机体恢复加快,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子宫动脉阻断
  111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094-02
  子宫平滑肌瘤,简称子宫肌瘤,是临床发病率最高的女性生殖系统肿瘤。随着近年来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腹腔镜技术作为一种新型诊断和治疗手段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的优点,越来越受到广大临床医师和患者的欢迎。本研究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中先行子宫动脉阻断治疗子宫肌瘤,临床效果确切,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2011年8月至2013年9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经过彩色多普勒超声等检查确诊子宫肌瘤,同时对子宫肌瘤情况进行充分掌握,同时将子宫内膜恶性病变、宫颈恶性病变,以及心脏、大脑、肾脏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或血液系统发生病变患者排除在本次研究之外。观察组患者的年龄27-55岁,平均年龄41.59±8.47)岁;体重53-77kg,平均体重(63.10±5.35)kg;肌瘤直径3.92cm。对照组患者的年龄26-55岁,平均年龄40.15±9.57)岁;体重52-75kg,平均体重(61.20±6.14)kg;肌瘤直径4.03cm。本次实验中所有患者均已被详细告知实验内容,自愿参与本次实验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肌瘤直径等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腹腔镜下肌瘤剔除术,不同之处是观察组患者在行肌瘤剔除术前,首先在子宫向子宫膀胱的水平部位打开阔韧带前叶,将宫颈旁的结缔组织分离并找出游离子宫动脉,然后使用两枚钛夹加闭。如果患者出现盆腔粘连造成盆腔解剖结构异常,可打开后侧腹膜,再找出子宫动脉,确保输尿管的安全。两组患者行肌瘤剔除术的方法基本一致:采用单极电凝或超声刀直接将子宫肌瘤表面覆盖的薄膜切开,暴露瘤体后,分离肌瘤周围组织,用齿抓钳将子宫肌瘤夹进行夹持操作,在沿一个方向旋转的同时提起肿瘤,沿肌瘤包膜剥离后,行电凝止血,应用手术缝合线对手术创面进行间断缝合,然后用电动旋切器将肿瘤切成条状,再分成几次将其取出,将肿瘤标本送至实验室进行病理学检查。
  1.3观察指标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等指标。
  1.4统计学方法所有资料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分别用t和χ2进行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指标由表1可见,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子宫肌瘤的直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要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由表2可见,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近年来,临床采用腔镜下肌瘤剥除术治疗子宫肌瘤常会遇到两个问题:一是术中的止血比较困难,二是小的肌瘤极易残留。因此,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实施肌瘤剥除前先行子宫动脉阻断,这样就有效的降低了子宫的血流,并且使手术视野更加清晰,缩短了止血时间;此外,由于阻断了子宫动脉,也就阻止了残留小肌瘤的生长,减少子宫内膜面积,从而更好地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觀察组的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均要低于对照组,可见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中先行子宫动脉阻断具有极佳的可行性,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余小容,李建强.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7):33-34.
  [2]张流,赵仁峰,等.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三种处理方式的效果观察[J].广西医学,2012,34(9):52-53.
  [3]马萍.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效果观察及注意事项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0,08(24):61-62.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P16基因缺失与肿瘤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56例肝癌、25例白血病患者的P16基因缺失情况。结果56例肝癌患者中有13例P16基因缺失,25例白血病患者中有8例P16基因缺失,缺失率分别为23.2%,32.0%。结论P16基因缺失与肿瘤的发生关系密切,检测P16基因缺失有助于肿瘤的辅助诊断。  【关键词】P16基因;聚合酶链反应;肿瘤;基因缺失  100文章编号:10
【摘要】目的探析影响胃肠间质瘤根治术后患者复发及预后的各种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2007年7月至2011年7月住院行根治术治疗的61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术后复发的各种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61例根治术后患者中40例行全胃或胃大部切除术,9例行肿瘤摘除术,7例行小肠部分切除术,3例行结肠部分切除术,2例行Dixon术。61例手术患者中57例术后随访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在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老年患者中,挑选了20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作为实验组,15例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的临床症状、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住院期间的死亡率,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的临床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死亡率都明显高于对照组,临床症状也更多更复杂,差
【摘要】目的对肌红蛋白与心肌酶测定在急性心肌梗塞实验室早期诊断中的结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正常健康者与急性心梗患者各28名,健康者均值为35.3±12μg/L;急性心梗患者含量>75μg/L,均超过健康者上限,心梗面积与血Mb含量关系密切,临床符合率和常率均达到100%。对患者血清内心肌酶含量进行检测。结果28例健康者血清Mb含量为35.3±12μg/L。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检测血清心肌酶谱LDH、α-
【摘要】目的讨论全麻和腰硬联合麻醉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的效果。方法选择80例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按麻醉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用腰硬联合麻醉方式,对照组用全麻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镇痛效果和并发症。结果两组麻醉镇痛效果无明显差异;观察组并发症少,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義。结论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应用腰硬联合麻醉的方式,更安全可靠。  【关键词】全麻方式;腰硬联合麻醉;髋关节置换手术  105文章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