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中先行子宫动脉阻断的疗效及其可行性。方法选取2011年8月至2013年9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先行子宫动脉阻断后再行宫肌瘤剥除术,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指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最大子宫肌瘤直径差异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5%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中先行子宫动脉阻断能够减少术中出血量,并且住院时间更短,术后机体恢复加快,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子宫动脉阻断
111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094-02
子宫平滑肌瘤,简称子宫肌瘤,是临床发病率最高的女性生殖系统肿瘤。随着近年来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腹腔镜技术作为一种新型诊断和治疗手段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的优点,越来越受到广大临床医师和患者的欢迎。本研究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中先行子宫动脉阻断治疗子宫肌瘤,临床效果确切,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2011年8月至2013年9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经过彩色多普勒超声等检查确诊子宫肌瘤,同时对子宫肌瘤情况进行充分掌握,同时将子宫内膜恶性病变、宫颈恶性病变,以及心脏、大脑、肾脏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或血液系统发生病变患者排除在本次研究之外。观察组患者的年龄27-55岁,平均年龄41.59±8.47)岁;体重53-77kg,平均体重(63.10±5.35)kg;肌瘤直径3.92cm。对照组患者的年龄26-55岁,平均年龄40.15±9.57)岁;体重52-75kg,平均体重(61.20±6.14)kg;肌瘤直径4.03cm。本次实验中所有患者均已被详细告知实验内容,自愿参与本次实验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肌瘤直径等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腹腔镜下肌瘤剔除术,不同之处是观察组患者在行肌瘤剔除术前,首先在子宫向子宫膀胱的水平部位打开阔韧带前叶,将宫颈旁的结缔组织分离并找出游离子宫动脉,然后使用两枚钛夹加闭。如果患者出现盆腔粘连造成盆腔解剖结构异常,可打开后侧腹膜,再找出子宫动脉,确保输尿管的安全。两组患者行肌瘤剔除术的方法基本一致:采用单极电凝或超声刀直接将子宫肌瘤表面覆盖的薄膜切开,暴露瘤体后,分离肌瘤周围组织,用齿抓钳将子宫肌瘤夹进行夹持操作,在沿一个方向旋转的同时提起肿瘤,沿肌瘤包膜剥离后,行电凝止血,应用手术缝合线对手术创面进行间断缝合,然后用电动旋切器将肿瘤切成条状,再分成几次将其取出,将肿瘤标本送至实验室进行病理学检查。
1.3观察指标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等指标。
1.4统计学方法所有资料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分别用t和χ2进行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指标由表1可见,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子宫肌瘤的直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要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由表2可见,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近年来,临床采用腔镜下肌瘤剥除术治疗子宫肌瘤常会遇到两个问题:一是术中的止血比较困难,二是小的肌瘤极易残留。因此,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实施肌瘤剥除前先行子宫动脉阻断,这样就有效的降低了子宫的血流,并且使手术视野更加清晰,缩短了止血时间;此外,由于阻断了子宫动脉,也就阻止了残留小肌瘤的生长,减少子宫内膜面积,从而更好地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觀察组的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均要低于对照组,可见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中先行子宫动脉阻断具有极佳的可行性,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余小容,李建强.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7):33-34.
[2]张流,赵仁峰,等.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三种处理方式的效果观察[J].广西医学,2012,34(9):52-53.
[3]马萍.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效果观察及注意事项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0,08(24):61-62.
【关键词】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子宫动脉阻断
111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094-02
子宫平滑肌瘤,简称子宫肌瘤,是临床发病率最高的女性生殖系统肿瘤。随着近年来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腹腔镜技术作为一种新型诊断和治疗手段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的优点,越来越受到广大临床医师和患者的欢迎。本研究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中先行子宫动脉阻断治疗子宫肌瘤,临床效果确切,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2011年8月至2013年9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经过彩色多普勒超声等检查确诊子宫肌瘤,同时对子宫肌瘤情况进行充分掌握,同时将子宫内膜恶性病变、宫颈恶性病变,以及心脏、大脑、肾脏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或血液系统发生病变患者排除在本次研究之外。观察组患者的年龄27-55岁,平均年龄41.59±8.47)岁;体重53-77kg,平均体重(63.10±5.35)kg;肌瘤直径3.92cm。对照组患者的年龄26-55岁,平均年龄40.15±9.57)岁;体重52-75kg,平均体重(61.20±6.14)kg;肌瘤直径4.03cm。本次实验中所有患者均已被详细告知实验内容,自愿参与本次实验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肌瘤直径等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腹腔镜下肌瘤剔除术,不同之处是观察组患者在行肌瘤剔除术前,首先在子宫向子宫膀胱的水平部位打开阔韧带前叶,将宫颈旁的结缔组织分离并找出游离子宫动脉,然后使用两枚钛夹加闭。如果患者出现盆腔粘连造成盆腔解剖结构异常,可打开后侧腹膜,再找出子宫动脉,确保输尿管的安全。两组患者行肌瘤剔除术的方法基本一致:采用单极电凝或超声刀直接将子宫肌瘤表面覆盖的薄膜切开,暴露瘤体后,分离肌瘤周围组织,用齿抓钳将子宫肌瘤夹进行夹持操作,在沿一个方向旋转的同时提起肿瘤,沿肌瘤包膜剥离后,行电凝止血,应用手术缝合线对手术创面进行间断缝合,然后用电动旋切器将肿瘤切成条状,再分成几次将其取出,将肿瘤标本送至实验室进行病理学检查。
1.3观察指标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等指标。
1.4统计学方法所有资料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分别用t和χ2进行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指标由表1可见,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子宫肌瘤的直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要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由表2可见,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近年来,临床采用腔镜下肌瘤剥除术治疗子宫肌瘤常会遇到两个问题:一是术中的止血比较困难,二是小的肌瘤极易残留。因此,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实施肌瘤剥除前先行子宫动脉阻断,这样就有效的降低了子宫的血流,并且使手术视野更加清晰,缩短了止血时间;此外,由于阻断了子宫动脉,也就阻止了残留小肌瘤的生长,减少子宫内膜面积,从而更好地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觀察组的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均要低于对照组,可见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中先行子宫动脉阻断具有极佳的可行性,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余小容,李建强.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7):33-34.
[2]张流,赵仁峰,等.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三种处理方式的效果观察[J].广西医学,2012,34(9):52-53.
[3]马萍.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效果观察及注意事项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0,08(24):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