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上一些虽然症状不严重但又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诸如脸上长痘、女性月经周期不准、睡眠质量不好,不少人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内分泌失调”了。这样的“自我诊断”不一定科学,但或许显示了内分泌系统在普通人心中的神秘与复杂。其实,内分泌看似神秘,却与我们日常的饮食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此,本刊记者特地采访了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内分泌科的周嘉强主任医师。
肥胖影响内分泌吃饭要细嚼慢咽
一般来说,内分泌系统包括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胰腺、肾上腺、卵巢、睾丸等内分泌腺体,腺体会分泌不同的化学物质———激素,以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周嘉强说:“内分泌失调的说法很笼统,有些疾病症状的确和内分泌系统相关,也可以被检测到,主要包括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和性腺这三大部分,它们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比较大。而有些症状目前还无法确定是否与内分泌系统有关或是和内分泌系统没有关系。”
肥胖是近年来最受关注的健康问题之一,它和内分泌系统也有密切的关系。很多人关心减肥,但有些人的肥胖还真不是“吃得多动得少”的结果。“肾上腺皮质功能失调、甲状腺功能减退、性腺功能减退等内分泌疾病都可能引起继发性的肥胖。”周嘉强说。排除内分泌疾病,剩下的可能才是单纯由于热量摄入过多导致的肥胖。而肥胖也是产生许多疾病的温床,影响内分泌的正常功能。“肥胖和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等都有密切关系,还可能影响生育功能,例如女性可能因为胰岛素抵抗影响卵巢功能,出现多囊卵巢综合征。”而在肥胖问题上,周嘉强特别强调了腹部肥胖的危害:“腹部肥胖,肚子大,意味着内脏脂肪也比较多,这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所以比控制体重更重要的是控制腰围,有些人体重减得不多,但是腰围减小了,这比具体减重几斤更有意义。”
将体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18.5
内分泌科医生诊治的对象通常包括内分泌疾病和代谢疾病,糖尿病就是一种重要的代谢疾病。根据2017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的糖尿病地图,中国的糖尿病人群已达1.14亿,居世界首位,也就是大约每十个人中就有一名糖尿病患者,其中大多数又属于2型糖尿病。对于这令人忧心的现状,周嘉强解释,每次的流行病学调查时都会查出一批新的糖尿病人,而在此之前,这部分人群往往并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刚刚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患者)可能并没有任何症状。”
与庞大的糖尿病患者数量成对比的是,国人对糖尿病的知晓率并不高,在被确诊为糖尿病之前,患者往往会经历一个糖尿病前期状态。相比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前期人群的数量更加庞大,就如同海面下的冰山一样,还没有得到大众足够的重视。周嘉强表示,有糖尿病家族史、超重尤其是腹部肥胖、有代谢综合征的人群如果不加注意,就有可能“量变导致质变”进入糖尿病前期状态。糖尿病前期,也称为糖调节受损,是指6.1毫摩尔/升≤空腹血糖(FBG)<7.0摩尔/升,或7.8摩尔/升≤糖负荷2小时血糖(2hPG)<11.1摩尔/升。糖尿病前期人群属于糖尿病的极高危人群。周嘉强介绍,这部分人群或是空腹血糖偏高,或是餐后血糖偏高。“这部分人群如果及早干预,减少热量摄入,增加身体活动,及时让体重回到正常范围,还是能让血糖回到正常范围内的。”周嘉强说道。如果有糖尿病家族史,或是体检中发现自己血糖偏高的,想知道自己的餐后血糖水平,可以去医院做专门的葡萄糖耐量检测。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国拥有丰富的饮食文化,富裕起来的国人在“吃”这件事上毫不含糊,糖尿病“富贵病”的名号也是这么来的。“不同地域的饮食习惯和糖尿病之间的确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因为现在大家的生活条件都好起来了,所以热量摄入普遍偏高。除了西藏地区,总体来说南北方糖尿病的患病率差异没有以前那么明显了。浙江省的舟山群岛,20世纪90年代的流行病调查数据显示,糖尿病患病率比较低。但随着居民的普遍富裕,现在的发病率就不一定那么低了。另外我们还发现,不少城郊接合的地区,居民经济条件普遍都不错,但健康意识不强,生活不规律,不重视锻炼,吃的喝的也不注意,糖尿病的发病率也会很高。”周嘉强说。
食物的丰盛和选择的多样,让人稍不留意就会踏入健康陷阱,这也给国人带来了健康认知上的挑战。周嘉强表示,平时在门诊中常见的不良习惯,一是喜欢喝含糖饮料。“我曾经见过一位二十多岁的糖尿病患者,据他自己说,两年没喝过白开水,每天最多能喝十几瓶饮料,一天光是饮料就要花掉一百多块钱。”糖分摄入超标会增加糖尿病、痛风等疾病的风险。二是习惯吃外卖和快餐。外卖并非是“不健康”的代名词,但不可否认很多外卖食品是高油、高盐的,“外卖的方便易得,会让人不知不觉吃掉更多的油脂,热量摄入容易超标。”长此以往,得糖尿病的风险自然也会升高。
近些年来,糖尿病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十几年前40岁以下的糖尿病患者不多,但是现在40岁以下的也很常见,30岁甚至20多岁的患者也不少。”周嘉强说。肥胖或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年轻人,特别要注意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否则患病风险会上升。今年二十多岁的小王,没有糖尿病家族史,但以前体重有220多斤,血糖也是高得吓人。住院以来,因为疾病原因体重降下来了,但是代谢指标很不好,“体重被动下降的人,虽然体重降了,但代谢功能很不好,人也会感觉很疲劳。”
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居民更有可能形成高蛋白、高脂肪的西方式饮食结构。因此,周嘉强提出了几点注意事项:首先,主食上除了白米饭、白面做的面食,应该多摄入全谷物和豆类。按照中国居民膳食宝塔,每天主食摄入300~500克,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丰富主食种类,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水平。其次,蔬菜和荤菜的种类要多样。“蔬菜吃得杂一些,看起来色彩鲜艳一些,营养更全面。蛋白质来源上,多吃一些鱼虾。在油脂的选择上,可以选择橄榄油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油类搭配使用。”而且除了饮食习惯,影响糖尿病发病的因素很多,一些在大城市工作压力较大、精神紧张的人群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也会上升。“容易焦虑、紧张的人,也会比其他人更容易得糖尿病。”因此要注意调节压力,保持心态平衡。
我国的糖尿病病情控制水平也令人担忧,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的数据,52.3%的患者血糖控制不达标,58.3%的患者超重,71.6%的患者血压控制不达标。周嘉强也表示,很多患者是因为血糖高以后身体出现了异常,患者自己也会改变以前的生活习惯,但是当血糖水平下降,身体状态好转的时候,他们很可能又放松了警惕。和其他慢性疾病一样,糖尿病的控制是一个日常的过程,因此切不可病情好转就放松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