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生是科技现代化的主力军,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研究水平,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前途命运,还关系到整个民族认识的滚动速度,甚至会影响整个人类发展史的进程。文章将对研究生如何做学问展开讨论,进而培养研究生的学术意识,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使得研究生教育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导论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高级层次。一般分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两级,亦有不分级者。硕士生招收对象为己取得学士学位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博士生招收对象为已取得硕士学位或具有同等学力者,亦可直接招收本科毕业生,其修业年限相应延长。学生除修习较高深的课程外,在导师指导下着重接受科学研究训练,并应做出一定的研究成果。完成硕士或博士论文,成绩合格者授予硕士或博士学位。本文所指的研究生特指硕士研究生,除特别说明外,在文章中研究生指代硕士研究生。
二、如何做学问
研究生做学问最大成效展示就是写论文,论文的写作大体上是一个从经验到科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有科学观念。我们从选题、设计结构到收集所需资料、处理及最后论文的撰写,都是建立在大量分析前人经验的成果之作,形成于遵循统计学的基本原理以及可行性的基本原则上。许多研究生喜欢完全听从导师,对实际研究较少或根本就不分析,而是埋头苦干,到头来效果并不显著;另一些研究生面对课题不是认真分析设计实验,而是找其他人的论文综合,这在研究中称为“东拼西凑法”。作学问决不可人云亦云。
其次是客观精神。无论实验过程中出现什么样的结果,都要客观记录,实事求是,决不能因为不符合预期效果就随意改动。这方面,研究生已经有了许多专业知识,为了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格式,定式的思维将已有的知识成为了前进的障碍。“合理化”的虚假是实验中没有重大发现的主要原因之一。
还有就是创新的勇气。对于不同的前人的结果研究,在一定分析过后要敢于否定的勇气,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大多数人都认为创新很难,其实不然,笔者认为创新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学结果=科学观念+客观精神+创新勇气。在不同实验结果面前,是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还是采取否定自己相信前人的态度,这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精神的标准之一。
三、研究生素质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生素质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是影响研究生做学问的关键因素,有了好的素质才能作出好的学问。素质培养只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创新能力的培養、思想素质的培养、学术道德修养的加强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四个方面都很重要,不可偏颇。
(一)创新能力的培养
对于研究生来说,创新是能力的重要体现。创新是一种思维能力的跳跃,也是其能力积累的体现。可分为综合、发展和原创三种层次。只有各方面的能力到了一定的高度,思想的火花才可能在适当的时刻闪耀,研究生才可能具备创新的条件。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研究过程中,导师的引导也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导师,定期和不定期的与学生进行思想和学术多层面的交流,及时分享学生的新思路新观点,在指导学生完成学位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达到综合创新;另外导师的鼓励是学生敢于创新、用于创新的动力。
(二)思想素质的培养
作为研究生,我们不仅要做好一名研究生,更要体现研究生的魅力。这要求我们养成认真,严谨,严于律己和热爱真理等优良作风;严格磨练自己的人生态度和科学作风。对于做学问,我们要抱以实事求是,科学严谨,求真务实和团结协作的作风,切记追逐名利,急功近利,力求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三)学术道德修养的加强
学术上不能太急功近利,投机取巧,这样就容易心态浮躁,诱发各种弄虚作假的不良学风。学术研究不仅是一种获得物质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快乐的源泉。学校建设中又各种各样的科研,并建立了奖励制度,这些都是培养研究生良好科研心态与习惯,以及团队协作精神,让研究生深刻体会到学术造假的行为不仅仅是个人问题,而是影响到导师,学校等一大串的大问题。
四、结语
总而言之,研究生做好学问,是对个人,对社会以及对国家前景的必备条件。只有提高研究生素质,提升学问的研究价值,这样才能使得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2]谷慧冉.论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的培养[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6(5).
[3]邓毅芳.如何保障文科研究生教育质量[J].大学教育科学, 2005(2).
[4]毕昇华.浅谈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与质量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 2006(2).
(作者简介:宋卫华,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院09级硕士研究生)
一、导论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高级层次。一般分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两级,亦有不分级者。硕士生招收对象为己取得学士学位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博士生招收对象为已取得硕士学位或具有同等学力者,亦可直接招收本科毕业生,其修业年限相应延长。学生除修习较高深的课程外,在导师指导下着重接受科学研究训练,并应做出一定的研究成果。完成硕士或博士论文,成绩合格者授予硕士或博士学位。本文所指的研究生特指硕士研究生,除特别说明外,在文章中研究生指代硕士研究生。
二、如何做学问
研究生做学问最大成效展示就是写论文,论文的写作大体上是一个从经验到科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有科学观念。我们从选题、设计结构到收集所需资料、处理及最后论文的撰写,都是建立在大量分析前人经验的成果之作,形成于遵循统计学的基本原理以及可行性的基本原则上。许多研究生喜欢完全听从导师,对实际研究较少或根本就不分析,而是埋头苦干,到头来效果并不显著;另一些研究生面对课题不是认真分析设计实验,而是找其他人的论文综合,这在研究中称为“东拼西凑法”。作学问决不可人云亦云。
其次是客观精神。无论实验过程中出现什么样的结果,都要客观记录,实事求是,决不能因为不符合预期效果就随意改动。这方面,研究生已经有了许多专业知识,为了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格式,定式的思维将已有的知识成为了前进的障碍。“合理化”的虚假是实验中没有重大发现的主要原因之一。
还有就是创新的勇气。对于不同的前人的结果研究,在一定分析过后要敢于否定的勇气,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大多数人都认为创新很难,其实不然,笔者认为创新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学结果=科学观念+客观精神+创新勇气。在不同实验结果面前,是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还是采取否定自己相信前人的态度,这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精神的标准之一。
三、研究生素质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生素质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是影响研究生做学问的关键因素,有了好的素质才能作出好的学问。素质培养只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创新能力的培養、思想素质的培养、学术道德修养的加强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四个方面都很重要,不可偏颇。
(一)创新能力的培养
对于研究生来说,创新是能力的重要体现。创新是一种思维能力的跳跃,也是其能力积累的体现。可分为综合、发展和原创三种层次。只有各方面的能力到了一定的高度,思想的火花才可能在适当的时刻闪耀,研究生才可能具备创新的条件。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研究过程中,导师的引导也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导师,定期和不定期的与学生进行思想和学术多层面的交流,及时分享学生的新思路新观点,在指导学生完成学位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达到综合创新;另外导师的鼓励是学生敢于创新、用于创新的动力。
(二)思想素质的培养
作为研究生,我们不仅要做好一名研究生,更要体现研究生的魅力。这要求我们养成认真,严谨,严于律己和热爱真理等优良作风;严格磨练自己的人生态度和科学作风。对于做学问,我们要抱以实事求是,科学严谨,求真务实和团结协作的作风,切记追逐名利,急功近利,力求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三)学术道德修养的加强
学术上不能太急功近利,投机取巧,这样就容易心态浮躁,诱发各种弄虚作假的不良学风。学术研究不仅是一种获得物质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快乐的源泉。学校建设中又各种各样的科研,并建立了奖励制度,这些都是培养研究生良好科研心态与习惯,以及团队协作精神,让研究生深刻体会到学术造假的行为不仅仅是个人问题,而是影响到导师,学校等一大串的大问题。
四、结语
总而言之,研究生做好学问,是对个人,对社会以及对国家前景的必备条件。只有提高研究生素质,提升学问的研究价值,这样才能使得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2]谷慧冉.论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的培养[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6(5).
[3]邓毅芳.如何保障文科研究生教育质量[J].大学教育科学, 2005(2).
[4]毕昇华.浅谈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与质量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 2006(2).
(作者简介:宋卫华,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院09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