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文真难!”这是许多农村初中学生的烦恼。确实,本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了学生对写作文(特别是考试时写作文)的畏惧。
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本人提出几点经验,与大家共勉:
一、写好提纲,框定内容
老舍先生说:“有了提纲心里就有了底,写起来就顺理成章,先麻烦点,后来可省事。”由此可见,学会写提纲,养成作文前写提纲的习惯,是有效提高写作水平的好方法。不少中学生写作文时没有写提纲的习惯,有的不明白写提纲的重要性,怕耽误时间,会写而不写,更多的是不会写或不会写符合要求的、有用的提纲。提纲犹如工程的蓝图、作战的计划,要力求写得符合作文要求、体现体裁特点,又要简明扼要。作文前应该写好提纲,这是保证作文成功一个重要步骤。
二、引导阅读,唤起兴趣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课外书籍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要让学生学会积累。同时,学生所学习的语文课本中有大量著名作家的著作,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对于这些课文,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记,必要时背下来。积累的东西多了,到写作文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要写出好文章,不但要让学生熟读课文,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报刊,阅读名家名篇,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
三、走进生活,积累素材
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就要求教师多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如郊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在生活、实践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过程,若有一些心得体会,就要及时记下来。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
四、学生评改,提高能力
在作文批改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改,可采取互批互改、集体批改等多种形式。本人常用的是集体批改,就是把本班学生分成几个组,本班作文分成几份发给各组。要求学生批改作文时做到:组长先召集本组成员,对每一篇作文通篇阅读,体会作文是否符合要求,然后再一句一句认真读,找到不通顺的句子、不恰当的词语及错别字,并用圈标出,大家说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写上对这篇作文的简单评语。这样,基础好的学生能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分析、解决心里的疑难,同时,基础好的学生自己也能从中得到锤炼和经验教训,写得差的学生在批改可以从中学到方法、受到启示、得到提高。这种让学生自己评、改作文的形式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逐步养成爱动笔的好习惯,天长日久,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五、赏识成功,激发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千万不要忽视鼓励的力量。对于那些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教师应努力找出其作文中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对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应尽可能地提出稍高一些的要求,做到既充分肯定其成功之处,还要找出其微弱的缺点,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又愉快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又能让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同时,我每一次都会挑出一些优秀的和进步大的作文,张贴在教室里,让学生相互阅读,这样既可以让同学们互相学习,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总之,要提高农村中学生的写作水平,从厌学怕写的阴影中走出来,变成会写、能写的学生,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作为农村的语文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和学习,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为中华五千年璀璨文化在农村得到继承、传播和发扬,寻找一条适合当地民族习惯和风土人情的语文教学之路。
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本人提出几点经验,与大家共勉:
一、写好提纲,框定内容
老舍先生说:“有了提纲心里就有了底,写起来就顺理成章,先麻烦点,后来可省事。”由此可见,学会写提纲,养成作文前写提纲的习惯,是有效提高写作水平的好方法。不少中学生写作文时没有写提纲的习惯,有的不明白写提纲的重要性,怕耽误时间,会写而不写,更多的是不会写或不会写符合要求的、有用的提纲。提纲犹如工程的蓝图、作战的计划,要力求写得符合作文要求、体现体裁特点,又要简明扼要。作文前应该写好提纲,这是保证作文成功一个重要步骤。
二、引导阅读,唤起兴趣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课外书籍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要让学生学会积累。同时,学生所学习的语文课本中有大量著名作家的著作,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对于这些课文,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记,必要时背下来。积累的东西多了,到写作文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要写出好文章,不但要让学生熟读课文,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报刊,阅读名家名篇,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
三、走进生活,积累素材
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就要求教师多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如郊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在生活、实践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过程,若有一些心得体会,就要及时记下来。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
四、学生评改,提高能力
在作文批改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改,可采取互批互改、集体批改等多种形式。本人常用的是集体批改,就是把本班学生分成几个组,本班作文分成几份发给各组。要求学生批改作文时做到:组长先召集本组成员,对每一篇作文通篇阅读,体会作文是否符合要求,然后再一句一句认真读,找到不通顺的句子、不恰当的词语及错别字,并用圈标出,大家说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写上对这篇作文的简单评语。这样,基础好的学生能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分析、解决心里的疑难,同时,基础好的学生自己也能从中得到锤炼和经验教训,写得差的学生在批改可以从中学到方法、受到启示、得到提高。这种让学生自己评、改作文的形式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逐步养成爱动笔的好习惯,天长日久,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五、赏识成功,激发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千万不要忽视鼓励的力量。对于那些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教师应努力找出其作文中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对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应尽可能地提出稍高一些的要求,做到既充分肯定其成功之处,还要找出其微弱的缺点,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又愉快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又能让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同时,我每一次都会挑出一些优秀的和进步大的作文,张贴在教室里,让学生相互阅读,这样既可以让同学们互相学习,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总之,要提高农村中学生的写作水平,从厌学怕写的阴影中走出来,变成会写、能写的学生,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作为农村的语文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和学习,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为中华五千年璀璨文化在农村得到继承、传播和发扬,寻找一条适合当地民族习惯和风土人情的语文教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