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短时间内组织一场如此“大众”的社交营销活动,其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呢?是热度。不仅要把所有参与者的热情都调动起来,还要玩High起来!
大品牌自危
提起中粮品牌,你的感觉是什么?
有人说它“高大上”,也有人说它“高上大”:大央企高高在上,较少与消费者沟通,缺乏亲切感;品牌大,品类多,记不住它有哪些产品,更缺少产品忠诚度。
这几乎是全品类型食品品牌的通病。
中粮电商总监周颖也承认这一点。于是他很早就在团队内部提出这样的期望:作为一个传统食品界的大品牌,中粮能不能尝试一次社会化营销活动,找到粉丝,让他们参与进来,并和他们一起玩嗨一次?
他看到的一些现实现象,也刺激着他不断朝这个方向思考。
第一个刺激是现在“小而美”的社群时代渐盛,基于互联网手段的品牌“玩着”就把品牌点爆了。
除了小米、逻辑思维等品牌,还有更多的新创品牌小成本快速爆红。
他发现,新时代的消费者在改变,消费者不再盲听、盲信、盲从,他们越来越清楚产品的判别标准,越来越看重自己的消费体验,不再由知名度推断美誉度,也不再由知名度联想忠诚度。
所以“推荐链+信任链”正在成为新商业时代里的一支主线,社群商业也变得日益活跃。没有社群原动力,没有粉丝支持,令传统品牌变得人人自危。
第二,传统的商业竞争,是集中于商业空间的抢占,比如渠道空间、终端空间、推广空间,谁的占有率越高,谁的势力越强。而今,在移动互联带动的社群时代,抢占用户的时间也成了竞争要素。
“时间”是什么?是消费者对品牌的关注度,是他们对品牌话题的参与、延续,决定着品牌的活力、品牌的热度和品牌记忆。
看不到这些消费者和商业本质的变化,一个传统品牌如果说“能够把握未来”,恐怕很难找到底气。
“社会化营销+粉丝营销”的挑战
中粮电商决定在中粮腰果这个新品上,尝试一场中粮从来没玩过的玩法——社会化营销+粉丝营销。
玩法是:让吃货们参与一场不一样的“吃货大赛”。
活动要求,先选30位意见领袖作为队长(每个队长的微博粉丝数超500人,并有活跃度),每个队长各自召集30个队员(作为中粮特约试吃员,必须实名实姓且有微博),每个人给腰果起名字和吃货语录(每个人的创意均在微博上展现),每个队选出最佳创意参评,最终由32位微博“大V”分别在微博上投票评优。
奖励:第一名的队长及其一位王牌队员(该队提出获胜创意的队员)可以获得非洲游;第二至第六名的队长可获得927元(谐音“就爱吃”)的奖金。
选择一个单品,是要让新推广活动能够炮火聚焦于一点;
起名字,是要发动粉丝创意和智慧;
吃货语录,有助于引发同好的共鸣,形成话题传播;
首轮近千人的深度参与,保证基础人群的数量,是传播“走起”的保障;
整个活动从发动到终止,20天内完成,是为了让活动从积累势能到集中爆发,快速形成高潮。
然而,中粮在短时间内组织一场如此“大众”的社交营销活动,其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呢?
是热度。
1.“粉丝”玩腻了。
给产品起个名字?无非就是海选名单、集中投票、然后抽奖。这种最常规的玩法在微博上早就被消费者玩腻了,甚至还诞生了专门的抽奖族:整几十上百个小号,专门参加活动拿奖品。
那么,中粮的这次新推广活动,为啥能刺激粉丝们的参与?为啥能保证每个成员都是中粮腰果的真实用户?
2.“中V”们面临挑战。
寻找出那些有望成为队长们的“中V”,让他们深度参与,更是困难。
因为,这个活动要求队长不仅是一个吃货,还是一个有号召能力和组织能力的人,他要能够号召并全程管理30个真实队员(超过了不少公司的部门经理的管理半径),并调动每个队员的力量。
奖励刺激并不算大,凭什么保证每一个队长都能够参与全程,为一个企业的活动“打工”20天?
3.“大V”们也玩累了。
微博“大V”,都是微博名人,频经商业活动纷扰。有些商业合作只是写好底稿请他转发就完成了其“传播使命”,而那些有专业度的大咖们,为了保持“纯洁”,反而会与商业活动划清界限,没有参与热情。
大V如果没有参与的热情,你能指望他们的“粉丝们”能有参与的热情?
4.如今微博的热度有所下降。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观众”的关注度较难保证。
那么,中粮的这次推广活动,靠什么保证受众们的热度?
在这些挑战面前,还有一个更大的挑战:不仅要把所有参与者的热情都调动起来,还要让他们都能玩嗨!
玩着完成一次海选
如果认为这是一次纯粹的“微博营销”的做法,那么这个案例也就失去了专业研究的意义。
从外看来,这次推广的每个进展都会在微博平台上展现,没错,这是因为看重微博的媒体传播功能。但如果你从内去看,微博之外的动作才是精髓。
步骤一:帮助意见领袖组建自组织。
活动要求,找出30个队长,由队长再找出30个队友(要求队员真实姓名,组织方快递试吃品之前审查),如果没有能力建立30个队友的人,则不能当队长。
这一条规定,其实就是发挥意见领袖(KOL)的作用,而且直接考验每一个意见领袖的影响力。
这些队长和每个队的30个人都是从哪里找到的呢?
首先选择队长:由微博召集;已经认识的,定向邀请;豆瓣等网络社区寻找;在微信朋友圈、QQ空间、已有社群内召集。
队长则通过上述途径,选定自己认为有“格调”的队员,完成组队。 对于队长和队员来说,初期的活动吸引力在什么地方呢?
1. 好玩:
试吃、起名字、起语录,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比以前单纯试吃试用或转发微博抽奖更麻烦了,但对于尝鲜族、想秀才华的人来说,有娱乐、参与和挑战,反而更有吸引力。
中粮是高大上的央企品牌,对“丝”来说,若能跟大品牌一起尝试一种新玩法,还可能拿到“荣誉试吃员”的证书,有认可、有荣誉、有话题,这本身对他来说就是一种“社交货币”。
2. 奖励刺激:
对队长来说,1/30的概率去非洲,1/6的概率拿奖金。对队长来说,这是有意思、有小挑战的事情,而且商业化色彩很淡。
3. 玩自组织是一种社交时尚:
如今,如果没有加入一个微信群或QQ群,你在年轻人面前简直抬不起头来。
你如果是个吃货,你如果还是个有影响力的吃货,你就是未来社群时代的潜力种子,你为什么不利用这次机会玩一下自己的社群呢?
你或许就是未来某个自组织的领袖,也是某个圈子的关键人。来发挥你的人品和群品吧,通过这次机会,来培养你的群脉,来积累你的社群势能吧——这也是一种不小的吸引力。
步骤二:话题刺激,玩起来。
“吃货大赛”比什么呢?
社交营销的意义在于发挥顾客的聪明才智,“吃货”要能吃出趣味、吃出情调、吃出智慧、吃出情感、吃出共鸣,才能真的引起吃货热情。——“吃货大赛”上,创意产品昵称、创意吃货语录,正是要实现这一点。
过去,吃货是一个骂人的词汇,现在提到自己是吃货,全是幸福的味道。生活当中,也不乏“吃货发烧友”,他们对于“吃货”圈子的认同,来自于对吃货文化、吃货精神的认同。
如果队长的“自组织”找到并调动了这些“吃货发烧友”参与,后面就能发现他的自组织的活跃度极高。而自组织的威力,不但在创意收集阶段是最基本的作战单元,在创意传播阶段也起到了层层推进的作用,直到最后决赛阶段。
先看看这些吃货们创造的语录吧:
“每一寸国土都不能让,因为谁也不知道会长出什么好吃的。”
“美食跟身材哪个更重要?吃货:身材是神马?能吃吗?”
“只要吃不死,就往死里吃。”
“文武双全,吃货青年。”
……
通常,队员刚开始要参与活动时,会晒出收到的试吃装产品;自己创意的产品昵称、吃货宣言、漫画照片等等,更会晒出来;当他看到别人创意的经典语录,也会晒出来;中粮活动官微“中粮粮粉团”也会择优再晒……一层一层转发之后,分享和互动的热情就调动起来了。
这种分享的热情,已经远非产品本身所能激发起来的了。它可以引起消费者的情感共振,带动更多人对话题的参与。
在最后决赛的那天,“吃货语录”四个字成了当天热门话题榜的第一条,很多微博大号为了吸引人气,会跟随参与“#吃货语录#”,进一步推动这个话题的热度。
为了把话题关注度转化到中粮的品牌上面,创造这个热门话题的官微,成了这个话题的主持人,可以推广自己的内容,最终带来了1185.7万的曝光量;同时,用“吃货语录”带动“中粮好舌头”这个话题,也展现了670多万次。
步骤三:大咖评审团推向高潮。
那么,是什么力量,把这次的线上推广活动推向了更大范围的轮动呢?只是话题的带动吗?
也不是。
另一支力量是微博上的大咖评审团。
作为一场比赛,谁来决定比赛的结果,通常是个尴尬。若是中粮自己决定,显得不公正;若是公众投票,也不行,因为水军太猖獗。那就让大咖们也参与进来,大咖评判,大家应该心服口服吧。
所以,大赛找了32个“大V”,分为三类:第一,美食类,既然是吃货大赛,需要美食类意见领袖的参与;第二类,“蓝V”(机构号),立场更中立;第三类,财经或营销界的意见领袖,都是专业人士。这些意见领袖都是独立评判,他们的总粉丝数超过1400万。
事实上,大咖们也希望玩起来,而且玩得很嗨,为啥?
因为以前没这么玩过。每个投票评委,都要说出投票理由,以专业身份出现在大品牌的活动中,所以,他们不仅乐于参与,还乐于调动他们的粉丝参与。比如有互动意识的“大V”们,在其微博上会先发出号召:“粉丝们给点意见吧,你们喜欢哪个?”……
他们参与到决赛,影响了更大范围的受众。
步骤四:形成持续互动的循环。
这些新鲜创意并非只用于线上传播,而是一场持续互动的开端。
事实上,“吃货语录”同期已经印上了产品包装的腰封,将“吃货文化”传递给直接消费者。如果消费者也想创意自己的语录,可以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与中粮互动,这就形成了持续性的、更大范围的互动循环。
看到了吧,这一次互动,不只是线上,也涵盖线下;不是短期,而是长期;不是单一触点、单一途径,而是全部消费者、全面互动沟通的开始。
自组织成为新推广的背后力量
纵观推广全程,借助30个自组织的力量,中粮的活动成功发起了基本轮动。
前文中提到的吸引、诱惑,可以调动这些自组织的前期参与。但推动它们不断发力的,却是背后各种“隐形动力”的推波助澜并贯穿全程。
1. 让队长停不下来:
当队长被拖下水,带领着30个队员往前冲的时候,他也就被“绑架”上了贼船。
当你在30个队员面前,信誓旦旦地参与进去,你一定会有团队责任感和荣誉感:“我们要赢”!当30个队员的参与的积极性被队长调动起来之后,他们也会对队长形成反推力,让他停不下来。
他的每一次的参与,都是一次精力投入,都是一次心跳加速。
2. 自组织的队形维护:
一个群的维护,如同一个圈子的维护,它最大的考验是冷场——缺少持续动力推动着社群的活跃。
这些自组织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尝试着放大群体效应,从而带动个体。比如每个战队评选战队内的最佳方案时,有的是在微信群里通过投票插件,由31个人集体投票择优选择;也有的则是组建几位内部“专家评委”,对30个人的成果初轮筛选。
3. “隐形辅导员”推波助澜:
组织方的大赛总指挥负责维护30个队长组成的网上社群(微信群和QQ群),各队有任何进展,都会发到群里,对队长形成压力。比如:“看来,某队距离非洲又近了一步”或“倒计时还有多少天”。
在每个战队安插一个“隐形辅导员”,每人负责五个队的沟通和服务,前期是过程指导、质量把控,后期则是激情激活。
各位队长为了激发自己战队的热情,则会把来自队长群里的压力,传达到自己的社群里,形成激情调动。
“中粮粮粉团”的官微微博和各社群同时直播投票战况(为了调动“情绪”,大咖是逐个错时投票),临近大咖投票的时候,各队的压力和斗志空前。比如某个队长对其战队队员号召说:本队长要发福利了,如果我队胜利,每人奖励一箱腰果,战队成员人人有份,赶快去拉选票吧!
最后总结一下。30个自组织的力量被充分调动,主要来自于三步的层层推动:
1. 找:找到对的途径和方法,找到适配的队长和队员;
2. 调:调动队长、队员甚至大咖评委们的热情,把每个阶段的情绪层层推高,形成势能;
3. 比(逼):30个战队之间,每个战队的队员之间,通过PK形成动力,逼着每个人都停不下来。
(丁丁:北京联思达整合营销机构首席顾问,微信订阅号:深度粉销。)
需探讨可
联系编辑:
范超伟125031243@qq.com
大品牌自危
提起中粮品牌,你的感觉是什么?
有人说它“高大上”,也有人说它“高上大”:大央企高高在上,较少与消费者沟通,缺乏亲切感;品牌大,品类多,记不住它有哪些产品,更缺少产品忠诚度。
这几乎是全品类型食品品牌的通病。
中粮电商总监周颖也承认这一点。于是他很早就在团队内部提出这样的期望:作为一个传统食品界的大品牌,中粮能不能尝试一次社会化营销活动,找到粉丝,让他们参与进来,并和他们一起玩嗨一次?
他看到的一些现实现象,也刺激着他不断朝这个方向思考。
第一个刺激是现在“小而美”的社群时代渐盛,基于互联网手段的品牌“玩着”就把品牌点爆了。
除了小米、逻辑思维等品牌,还有更多的新创品牌小成本快速爆红。
他发现,新时代的消费者在改变,消费者不再盲听、盲信、盲从,他们越来越清楚产品的判别标准,越来越看重自己的消费体验,不再由知名度推断美誉度,也不再由知名度联想忠诚度。
所以“推荐链+信任链”正在成为新商业时代里的一支主线,社群商业也变得日益活跃。没有社群原动力,没有粉丝支持,令传统品牌变得人人自危。
第二,传统的商业竞争,是集中于商业空间的抢占,比如渠道空间、终端空间、推广空间,谁的占有率越高,谁的势力越强。而今,在移动互联带动的社群时代,抢占用户的时间也成了竞争要素。
“时间”是什么?是消费者对品牌的关注度,是他们对品牌话题的参与、延续,决定着品牌的活力、品牌的热度和品牌记忆。
看不到这些消费者和商业本质的变化,一个传统品牌如果说“能够把握未来”,恐怕很难找到底气。
“社会化营销+粉丝营销”的挑战
中粮电商决定在中粮腰果这个新品上,尝试一场中粮从来没玩过的玩法——社会化营销+粉丝营销。
玩法是:让吃货们参与一场不一样的“吃货大赛”。
活动要求,先选30位意见领袖作为队长(每个队长的微博粉丝数超500人,并有活跃度),每个队长各自召集30个队员(作为中粮特约试吃员,必须实名实姓且有微博),每个人给腰果起名字和吃货语录(每个人的创意均在微博上展现),每个队选出最佳创意参评,最终由32位微博“大V”分别在微博上投票评优。
奖励:第一名的队长及其一位王牌队员(该队提出获胜创意的队员)可以获得非洲游;第二至第六名的队长可获得927元(谐音“就爱吃”)的奖金。
选择一个单品,是要让新推广活动能够炮火聚焦于一点;
起名字,是要发动粉丝创意和智慧;
吃货语录,有助于引发同好的共鸣,形成话题传播;
首轮近千人的深度参与,保证基础人群的数量,是传播“走起”的保障;
整个活动从发动到终止,20天内完成,是为了让活动从积累势能到集中爆发,快速形成高潮。
然而,中粮在短时间内组织一场如此“大众”的社交营销活动,其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呢?
是热度。
1.“粉丝”玩腻了。
给产品起个名字?无非就是海选名单、集中投票、然后抽奖。这种最常规的玩法在微博上早就被消费者玩腻了,甚至还诞生了专门的抽奖族:整几十上百个小号,专门参加活动拿奖品。
那么,中粮的这次新推广活动,为啥能刺激粉丝们的参与?为啥能保证每个成员都是中粮腰果的真实用户?
2.“中V”们面临挑战。
寻找出那些有望成为队长们的“中V”,让他们深度参与,更是困难。
因为,这个活动要求队长不仅是一个吃货,还是一个有号召能力和组织能力的人,他要能够号召并全程管理30个真实队员(超过了不少公司的部门经理的管理半径),并调动每个队员的力量。
奖励刺激并不算大,凭什么保证每一个队长都能够参与全程,为一个企业的活动“打工”20天?
3.“大V”们也玩累了。
微博“大V”,都是微博名人,频经商业活动纷扰。有些商业合作只是写好底稿请他转发就完成了其“传播使命”,而那些有专业度的大咖们,为了保持“纯洁”,反而会与商业活动划清界限,没有参与热情。
大V如果没有参与的热情,你能指望他们的“粉丝们”能有参与的热情?
4.如今微博的热度有所下降。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观众”的关注度较难保证。
那么,中粮的这次推广活动,靠什么保证受众们的热度?
在这些挑战面前,还有一个更大的挑战:不仅要把所有参与者的热情都调动起来,还要让他们都能玩嗨!
玩着完成一次海选
如果认为这是一次纯粹的“微博营销”的做法,那么这个案例也就失去了专业研究的意义。
从外看来,这次推广的每个进展都会在微博平台上展现,没错,这是因为看重微博的媒体传播功能。但如果你从内去看,微博之外的动作才是精髓。
步骤一:帮助意见领袖组建自组织。
活动要求,找出30个队长,由队长再找出30个队友(要求队员真实姓名,组织方快递试吃品之前审查),如果没有能力建立30个队友的人,则不能当队长。
这一条规定,其实就是发挥意见领袖(KOL)的作用,而且直接考验每一个意见领袖的影响力。
这些队长和每个队的30个人都是从哪里找到的呢?
首先选择队长:由微博召集;已经认识的,定向邀请;豆瓣等网络社区寻找;在微信朋友圈、QQ空间、已有社群内召集。
队长则通过上述途径,选定自己认为有“格调”的队员,完成组队。 对于队长和队员来说,初期的活动吸引力在什么地方呢?
1. 好玩:
试吃、起名字、起语录,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比以前单纯试吃试用或转发微博抽奖更麻烦了,但对于尝鲜族、想秀才华的人来说,有娱乐、参与和挑战,反而更有吸引力。
中粮是高大上的央企品牌,对“丝”来说,若能跟大品牌一起尝试一种新玩法,还可能拿到“荣誉试吃员”的证书,有认可、有荣誉、有话题,这本身对他来说就是一种“社交货币”。
2. 奖励刺激:
对队长来说,1/30的概率去非洲,1/6的概率拿奖金。对队长来说,这是有意思、有小挑战的事情,而且商业化色彩很淡。
3. 玩自组织是一种社交时尚:
如今,如果没有加入一个微信群或QQ群,你在年轻人面前简直抬不起头来。
你如果是个吃货,你如果还是个有影响力的吃货,你就是未来社群时代的潜力种子,你为什么不利用这次机会玩一下自己的社群呢?
你或许就是未来某个自组织的领袖,也是某个圈子的关键人。来发挥你的人品和群品吧,通过这次机会,来培养你的群脉,来积累你的社群势能吧——这也是一种不小的吸引力。
步骤二:话题刺激,玩起来。
“吃货大赛”比什么呢?
社交营销的意义在于发挥顾客的聪明才智,“吃货”要能吃出趣味、吃出情调、吃出智慧、吃出情感、吃出共鸣,才能真的引起吃货热情。——“吃货大赛”上,创意产品昵称、创意吃货语录,正是要实现这一点。
过去,吃货是一个骂人的词汇,现在提到自己是吃货,全是幸福的味道。生活当中,也不乏“吃货发烧友”,他们对于“吃货”圈子的认同,来自于对吃货文化、吃货精神的认同。
如果队长的“自组织”找到并调动了这些“吃货发烧友”参与,后面就能发现他的自组织的活跃度极高。而自组织的威力,不但在创意收集阶段是最基本的作战单元,在创意传播阶段也起到了层层推进的作用,直到最后决赛阶段。
先看看这些吃货们创造的语录吧:
“每一寸国土都不能让,因为谁也不知道会长出什么好吃的。”
“美食跟身材哪个更重要?吃货:身材是神马?能吃吗?”
“只要吃不死,就往死里吃。”
“文武双全,吃货青年。”
……
通常,队员刚开始要参与活动时,会晒出收到的试吃装产品;自己创意的产品昵称、吃货宣言、漫画照片等等,更会晒出来;当他看到别人创意的经典语录,也会晒出来;中粮活动官微“中粮粮粉团”也会择优再晒……一层一层转发之后,分享和互动的热情就调动起来了。
这种分享的热情,已经远非产品本身所能激发起来的了。它可以引起消费者的情感共振,带动更多人对话题的参与。
在最后决赛的那天,“吃货语录”四个字成了当天热门话题榜的第一条,很多微博大号为了吸引人气,会跟随参与“#吃货语录#”,进一步推动这个话题的热度。
为了把话题关注度转化到中粮的品牌上面,创造这个热门话题的官微,成了这个话题的主持人,可以推广自己的内容,最终带来了1185.7万的曝光量;同时,用“吃货语录”带动“中粮好舌头”这个话题,也展现了670多万次。
步骤三:大咖评审团推向高潮。
那么,是什么力量,把这次的线上推广活动推向了更大范围的轮动呢?只是话题的带动吗?
也不是。
另一支力量是微博上的大咖评审团。
作为一场比赛,谁来决定比赛的结果,通常是个尴尬。若是中粮自己决定,显得不公正;若是公众投票,也不行,因为水军太猖獗。那就让大咖们也参与进来,大咖评判,大家应该心服口服吧。
所以,大赛找了32个“大V”,分为三类:第一,美食类,既然是吃货大赛,需要美食类意见领袖的参与;第二类,“蓝V”(机构号),立场更中立;第三类,财经或营销界的意见领袖,都是专业人士。这些意见领袖都是独立评判,他们的总粉丝数超过1400万。
事实上,大咖们也希望玩起来,而且玩得很嗨,为啥?
因为以前没这么玩过。每个投票评委,都要说出投票理由,以专业身份出现在大品牌的活动中,所以,他们不仅乐于参与,还乐于调动他们的粉丝参与。比如有互动意识的“大V”们,在其微博上会先发出号召:“粉丝们给点意见吧,你们喜欢哪个?”……
他们参与到决赛,影响了更大范围的受众。
步骤四:形成持续互动的循环。
这些新鲜创意并非只用于线上传播,而是一场持续互动的开端。
事实上,“吃货语录”同期已经印上了产品包装的腰封,将“吃货文化”传递给直接消费者。如果消费者也想创意自己的语录,可以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与中粮互动,这就形成了持续性的、更大范围的互动循环。
看到了吧,这一次互动,不只是线上,也涵盖线下;不是短期,而是长期;不是单一触点、单一途径,而是全部消费者、全面互动沟通的开始。
自组织成为新推广的背后力量
纵观推广全程,借助30个自组织的力量,中粮的活动成功发起了基本轮动。
前文中提到的吸引、诱惑,可以调动这些自组织的前期参与。但推动它们不断发力的,却是背后各种“隐形动力”的推波助澜并贯穿全程。
1. 让队长停不下来:
当队长被拖下水,带领着30个队员往前冲的时候,他也就被“绑架”上了贼船。
当你在30个队员面前,信誓旦旦地参与进去,你一定会有团队责任感和荣誉感:“我们要赢”!当30个队员的参与的积极性被队长调动起来之后,他们也会对队长形成反推力,让他停不下来。
他的每一次的参与,都是一次精力投入,都是一次心跳加速。
2. 自组织的队形维护:
一个群的维护,如同一个圈子的维护,它最大的考验是冷场——缺少持续动力推动着社群的活跃。
这些自组织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尝试着放大群体效应,从而带动个体。比如每个战队评选战队内的最佳方案时,有的是在微信群里通过投票插件,由31个人集体投票择优选择;也有的则是组建几位内部“专家评委”,对30个人的成果初轮筛选。
3. “隐形辅导员”推波助澜:
组织方的大赛总指挥负责维护30个队长组成的网上社群(微信群和QQ群),各队有任何进展,都会发到群里,对队长形成压力。比如:“看来,某队距离非洲又近了一步”或“倒计时还有多少天”。
在每个战队安插一个“隐形辅导员”,每人负责五个队的沟通和服务,前期是过程指导、质量把控,后期则是激情激活。
各位队长为了激发自己战队的热情,则会把来自队长群里的压力,传达到自己的社群里,形成激情调动。
“中粮粮粉团”的官微微博和各社群同时直播投票战况(为了调动“情绪”,大咖是逐个错时投票),临近大咖投票的时候,各队的压力和斗志空前。比如某个队长对其战队队员号召说:本队长要发福利了,如果我队胜利,每人奖励一箱腰果,战队成员人人有份,赶快去拉选票吧!
最后总结一下。30个自组织的力量被充分调动,主要来自于三步的层层推动:
1. 找:找到对的途径和方法,找到适配的队长和队员;
2. 调:调动队长、队员甚至大咖评委们的热情,把每个阶段的情绪层层推高,形成势能;
3. 比(逼):30个战队之间,每个战队的队员之间,通过PK形成动力,逼着每个人都停不下来。
(丁丁:北京联思达整合营销机构首席顾问,微信订阅号:深度粉销。)
需探讨可
联系编辑:
范超伟12503124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