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年的幽默: “故意念错一个人的姓名就等于是一场侮辱。”
韩寒的文字向来犀利,从这篇在其成名之前写成的旧作便可窥见一斑。当时韩寒正值高中,还未辍学,阅历尚浅,笔力未足,但已懂得将怒骂藏于嬉笑之间的技巧了。这篇《求医》可以说是一位少年故作镇定的呐喊,我们可以从中看见他敏感多愁的灵魂。
读书在外,身心疲惫,难免某日起床或腮边凸起一块或腿边红肿一片。笔者寝室如猪窝,奇脏无比,上铺更是懒得洗衣服。传闻一条内裤穿两个礼拜,第一个礼拜穿好后第二个礼拜内外翻个身穿,最终他得疥疮。由于他整日踏我的床而上,我也不能幸免,一到晚上挠得整张床吱吱有声,睡衣上鲜血淋淋,而他却不日痊愈,这就是为什么佛教在印度创始而在中国发展。
第二天去学校医务室,盖我体弱多病,校医已经熟识我,便一手搭在我的肩上问此番为何而来。我说疥疮,她手一抖,忙从我肩上抽回去,说学校条件有限,无法确诊,最好去大医院。
于是我去了大医院。大医院固然大,但挂号处的窗口却皆如鼠洞,勉强可以伸进去一只手。交完挂号费后,久久等待,里面竟无动静。探身看个仔细,冷不防伸出一只白掌,全身奇痒已被吓去一半。填完单子,塞给那白掌,缩回去后,里面又没了动静,大半天才飞出几枚硬币找于我。
揣着病历卡去找皮肤科,不料一路走去全是会议室,从第一会议室到第N会议室。开会时饮茶过多,不免上厕,所以会议室旁边都是厕所。寻觅半天,不见皮肤科。于是我问一个大夫,那大夫态度冰冷,看都不看一眼,往屁股后面的一堵空墙一指:“那儿。”他踱出几步,良心发现,告诉我皮肤科和外科并在一起。
外科里一个老先生在看医书,正要打个招呼,后面一个妇女插到我的前面,把病历卡递上去。老先生泰然自若,神情如饮,把妇女全身看几遍,劈头就问:“你得啥病呀?”妇女被问得愣住,我估计她一定在骂医生尽说废话,知道什么病就不来医院了。妇女说手上擦伤一块正溃烂,说完撩起袖子,医生示意不必,马上开一张药方,30秒不到,病已诊好,这恐怕是全国办事效率最高的地方。校医对这方面很有经验,事先劝诫我莫要去这种办事潦草的医生那里。于是,我换了一个女医生。
怎知这家医院的医生事先都像对过口供,那女医生也问我何病。我告诉她我痒。女医生比较认真,要我指出痒处,无奈我刚才一身的痒现在正在休息,我一时指不出痒在何处。医生笑我没病看病,我有口难辩。忽然,痒不期而至,先从我肘部浮上来一点点,我不敢动,怕吓跑了痒,再用手指轻挠几下,那痒果然上当,愈发肆虐,被我完全诱出。我指着它叫:“这!这!这!”医生探头一看,说:“就这么一块?”这句话被潜伏的痒听到,十分不服,纷纷出来证明给医生看。那医生笑颜大展,说:“好!好!”我听了很是欣慰,两只手不停地在身上挠,背在椅子背上不住地蹭,两只脚彼此不断地搓。
问好之后,医生就在病历卡背面写。我见过两种医生:一种满腹经纶,一写可以写上半天,内容不外乎“全身突发性部分之大痒……足、头、腹无处不痒……病人痒时症状如下……”曾闻一个医生写好,病人早已呼呼而睡。还有一种医生惜字如金,偌大一张卡上就写一个“痒”。我今日所遇的女医生有别于前两种,写了一段后笔下羞涩,无话可写。看看同事,正在伏案作文章,病历卡上已经被写得黑漆漆一片,颇为壮观,一看就是权威和知识的代表。这位女医生不甘示弱,凑几个字后实在写不出,又怕她的尴尬被我看穿,只好和我聊天。她看看卡,认识我的名字“韩寒”,却不知道普通话该怎么念,闭上眼睛读:“园寒!”西格蒙·弗洛伊德有一本《The Ps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上说,故意念错一个人的姓名就等于是一场侮辱。我尚不能确定她是否故意念错,所以不便发泄,忍痒承认我是“园寒”。
她稍过片刻又运笔如飞,有话则长,无话更长,好不容易凑齐一页,嘱我去取药。我拿过药方一看,只见上面不规则的点线圈,怎奈我读书多年,自命博识,竟一个字都不懂。我曾见过一个刚从大学出来的实习医生,刚当医生的小姑娘要面子,写的字横平竖直,笔笔遒劲,不慎写错还用橡皮沾口水擦,只是速度嫌慢,往往写一个字要半天,如逢急病,只怕病历卡还没写好,病人早已一命呜呼了。如此用心书写的医生已日渐少矣。我曾见过一篇杂文说,现今看不懂的字就是所谓狂草,医院更是汇聚四方狂草专家的地方。一个医生可能一辈子称不上医学家,但一进医院就意味着你是书法家。
不料收费处也看不懂字,拉来旁边一个老医师问这是什么字,问明白后说这药没有,恐怕要去药店买。我再跑回外科那女医生那里,她看我半天,居然问:“你得了什么病?”《父与子》里有一段:“省长邀科少诺夫和巴扎洛夫进大厅坐,几分钟后,他再度邀请他们,却把他们当作兄弟,叫他们科少洛夫。”谁知今天的情况更严重,出去几秒进来她连人都不认识了!她看我半天终于认得我了,激动得像母子团聚,但叫不出我的名字。屠格涅夫《烟》里一段写拉特米罗夫忘记李维诺夫的名字,这种错误情有可原,俄国人的名字像火车,太长,不免会生疏,而我的名字忘了则不可原谅。
我走出外科,听见内科一个医生在骂病人笨,那病人怯生生地说:“你们这里——墙上不是写着‘请用——谢谢、再见、对不起’……”我暗叹一声,笑那病人的天真,孰不知这几个字是写给我们看的,意思是说在看病时不忘对医生说:“谢谢、再见、对不起!”
(选自《零下一度》,天津人民出版社)
《吾国与吾民》
林语堂 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民族的幽默:“一般人不能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那是因为他们不深爱人生。”
林语堂将“幽默”一词引入中国,也将幽默之精神贯穿于其作品的始终。《吾国与吾民》一书用坦率幽默的笔调、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
《围城》
钱锺书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知识分子的幽默:“女人全是傻的,恰好是男人所希望的那样傻,不多不少。”
推荐书目中没有《围城》就太说不过去了,毕竟大家都知道那句名言“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尽管如此,却未必有多少人能完全体会钱锺书先生在《围城》中耍的幽默。方鸿渐的经历看似可笑,却寄托了钱先生对知识分子的深沉希望,爱之深而责之切。
《生死疲劳》
莫言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农民的幽默:“个性相似的两个人走了不同的方向,互为正负,像一枚硬币的两面。”
一个转世投胎的故事,地主西门闹被枪毙后,转生为驴、牛、猪、狗、猴,在曾经属于自己的土地上出演了一幕幕闹剧。故事从他开始,也从他结束。同一双眼,不同的视角,看尽了那些爱恨情仇。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巨著,嬉笑中的泪水。
《第二十二条军规》
约瑟夫·海勒 著 译林出版社
军人的幽默:“任何值得人为它去死的东西,肯定值得人为它而生。”
根据第二十二条军规,疯子才能获准免于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同时又规定,凡能意识到飞行有危险而提出免飞申请的,属头脑清醒者,应继续执行飞行任务。这真是荒诞的规定。但如果它真实存在呢?黑色幽默的代表作,不容错过。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马克·吐温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孩子的幽默:“阿姨要来收养我,教我做文明人什么的,我可受不了。以前我试过的。”
作为《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姊妹篇,这部作品更显童趣。作者在书中成功塑造了一个不愿受“文明”社会约束,一心想回归大自然,聪明机灵但又不乏同情心的美国顽童形象。全书以上文这句话结尾,让读者对这种“小大人”式的语气忍俊不禁,但同时又感慨不已。
《顽主》
导演:米家山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
上映时间:1989年
20世纪80年代的幽默:游戏人生。
谁说中国人不懂幽默?早在1989年,这部改编自王朔同名小说的电影就极尽了幽默之能事,由葛优、张国立和梁天扮演的三个青年办了一个以“替人排忧、替人解难、替人受过”为主要经营内容的“三T”公司,一时间客似云来,然而公司的发展却越来越出人意料……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后来风靡一时的《甲方乙方》的前身,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老一辈人身上的幽默细胞。
《杀手公司》
导演:张镇 制片国家/地区:韩国
上映时间:2001年
杀手的幽默:下班了,我不杀人。
杀手不能对目标有怜悯之心,这是杀手界的准则。但是却有这样一个杀手,不仅违反了准则,还违反得彻彻底底——他爱上了要杀的目标。听起来蛮不错哦。而且你还可以放心,这并不是血腥暴力的电影,它的分级是15周岁以上即可观看的喜剧片。
韩寒的文字向来犀利,从这篇在其成名之前写成的旧作便可窥见一斑。当时韩寒正值高中,还未辍学,阅历尚浅,笔力未足,但已懂得将怒骂藏于嬉笑之间的技巧了。这篇《求医》可以说是一位少年故作镇定的呐喊,我们可以从中看见他敏感多愁的灵魂。
读书在外,身心疲惫,难免某日起床或腮边凸起一块或腿边红肿一片。笔者寝室如猪窝,奇脏无比,上铺更是懒得洗衣服。传闻一条内裤穿两个礼拜,第一个礼拜穿好后第二个礼拜内外翻个身穿,最终他得疥疮。由于他整日踏我的床而上,我也不能幸免,一到晚上挠得整张床吱吱有声,睡衣上鲜血淋淋,而他却不日痊愈,这就是为什么佛教在印度创始而在中国发展。
第二天去学校医务室,盖我体弱多病,校医已经熟识我,便一手搭在我的肩上问此番为何而来。我说疥疮,她手一抖,忙从我肩上抽回去,说学校条件有限,无法确诊,最好去大医院。
于是我去了大医院。大医院固然大,但挂号处的窗口却皆如鼠洞,勉强可以伸进去一只手。交完挂号费后,久久等待,里面竟无动静。探身看个仔细,冷不防伸出一只白掌,全身奇痒已被吓去一半。填完单子,塞给那白掌,缩回去后,里面又没了动静,大半天才飞出几枚硬币找于我。
揣着病历卡去找皮肤科,不料一路走去全是会议室,从第一会议室到第N会议室。开会时饮茶过多,不免上厕,所以会议室旁边都是厕所。寻觅半天,不见皮肤科。于是我问一个大夫,那大夫态度冰冷,看都不看一眼,往屁股后面的一堵空墙一指:“那儿。”他踱出几步,良心发现,告诉我皮肤科和外科并在一起。
外科里一个老先生在看医书,正要打个招呼,后面一个妇女插到我的前面,把病历卡递上去。老先生泰然自若,神情如饮,把妇女全身看几遍,劈头就问:“你得啥病呀?”妇女被问得愣住,我估计她一定在骂医生尽说废话,知道什么病就不来医院了。妇女说手上擦伤一块正溃烂,说完撩起袖子,医生示意不必,马上开一张药方,30秒不到,病已诊好,这恐怕是全国办事效率最高的地方。校医对这方面很有经验,事先劝诫我莫要去这种办事潦草的医生那里。于是,我换了一个女医生。
怎知这家医院的医生事先都像对过口供,那女医生也问我何病。我告诉她我痒。女医生比较认真,要我指出痒处,无奈我刚才一身的痒现在正在休息,我一时指不出痒在何处。医生笑我没病看病,我有口难辩。忽然,痒不期而至,先从我肘部浮上来一点点,我不敢动,怕吓跑了痒,再用手指轻挠几下,那痒果然上当,愈发肆虐,被我完全诱出。我指着它叫:“这!这!这!”医生探头一看,说:“就这么一块?”这句话被潜伏的痒听到,十分不服,纷纷出来证明给医生看。那医生笑颜大展,说:“好!好!”我听了很是欣慰,两只手不停地在身上挠,背在椅子背上不住地蹭,两只脚彼此不断地搓。
问好之后,医生就在病历卡背面写。我见过两种医生:一种满腹经纶,一写可以写上半天,内容不外乎“全身突发性部分之大痒……足、头、腹无处不痒……病人痒时症状如下……”曾闻一个医生写好,病人早已呼呼而睡。还有一种医生惜字如金,偌大一张卡上就写一个“痒”。我今日所遇的女医生有别于前两种,写了一段后笔下羞涩,无话可写。看看同事,正在伏案作文章,病历卡上已经被写得黑漆漆一片,颇为壮观,一看就是权威和知识的代表。这位女医生不甘示弱,凑几个字后实在写不出,又怕她的尴尬被我看穿,只好和我聊天。她看看卡,认识我的名字“韩寒”,却不知道普通话该怎么念,闭上眼睛读:“园寒!”西格蒙·弗洛伊德有一本《The Ps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上说,故意念错一个人的姓名就等于是一场侮辱。我尚不能确定她是否故意念错,所以不便发泄,忍痒承认我是“园寒”。
她稍过片刻又运笔如飞,有话则长,无话更长,好不容易凑齐一页,嘱我去取药。我拿过药方一看,只见上面不规则的点线圈,怎奈我读书多年,自命博识,竟一个字都不懂。我曾见过一个刚从大学出来的实习医生,刚当医生的小姑娘要面子,写的字横平竖直,笔笔遒劲,不慎写错还用橡皮沾口水擦,只是速度嫌慢,往往写一个字要半天,如逢急病,只怕病历卡还没写好,病人早已一命呜呼了。如此用心书写的医生已日渐少矣。我曾见过一篇杂文说,现今看不懂的字就是所谓狂草,医院更是汇聚四方狂草专家的地方。一个医生可能一辈子称不上医学家,但一进医院就意味着你是书法家。
不料收费处也看不懂字,拉来旁边一个老医师问这是什么字,问明白后说这药没有,恐怕要去药店买。我再跑回外科那女医生那里,她看我半天,居然问:“你得了什么病?”《父与子》里有一段:“省长邀科少诺夫和巴扎洛夫进大厅坐,几分钟后,他再度邀请他们,却把他们当作兄弟,叫他们科少洛夫。”谁知今天的情况更严重,出去几秒进来她连人都不认识了!她看我半天终于认得我了,激动得像母子团聚,但叫不出我的名字。屠格涅夫《烟》里一段写拉特米罗夫忘记李维诺夫的名字,这种错误情有可原,俄国人的名字像火车,太长,不免会生疏,而我的名字忘了则不可原谅。
我走出外科,听见内科一个医生在骂病人笨,那病人怯生生地说:“你们这里——墙上不是写着‘请用——谢谢、再见、对不起’……”我暗叹一声,笑那病人的天真,孰不知这几个字是写给我们看的,意思是说在看病时不忘对医生说:“谢谢、再见、对不起!”
(选自《零下一度》,天津人民出版社)
《吾国与吾民》
林语堂 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民族的幽默:“一般人不能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那是因为他们不深爱人生。”
林语堂将“幽默”一词引入中国,也将幽默之精神贯穿于其作品的始终。《吾国与吾民》一书用坦率幽默的笔调、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
《围城》
钱锺书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知识分子的幽默:“女人全是傻的,恰好是男人所希望的那样傻,不多不少。”
推荐书目中没有《围城》就太说不过去了,毕竟大家都知道那句名言“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尽管如此,却未必有多少人能完全体会钱锺书先生在《围城》中耍的幽默。方鸿渐的经历看似可笑,却寄托了钱先生对知识分子的深沉希望,爱之深而责之切。
《生死疲劳》
莫言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农民的幽默:“个性相似的两个人走了不同的方向,互为正负,像一枚硬币的两面。”
一个转世投胎的故事,地主西门闹被枪毙后,转生为驴、牛、猪、狗、猴,在曾经属于自己的土地上出演了一幕幕闹剧。故事从他开始,也从他结束。同一双眼,不同的视角,看尽了那些爱恨情仇。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巨著,嬉笑中的泪水。
《第二十二条军规》
约瑟夫·海勒 著 译林出版社
军人的幽默:“任何值得人为它去死的东西,肯定值得人为它而生。”
根据第二十二条军规,疯子才能获准免于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同时又规定,凡能意识到飞行有危险而提出免飞申请的,属头脑清醒者,应继续执行飞行任务。这真是荒诞的规定。但如果它真实存在呢?黑色幽默的代表作,不容错过。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马克·吐温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孩子的幽默:“阿姨要来收养我,教我做文明人什么的,我可受不了。以前我试过的。”
作为《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姊妹篇,这部作品更显童趣。作者在书中成功塑造了一个不愿受“文明”社会约束,一心想回归大自然,聪明机灵但又不乏同情心的美国顽童形象。全书以上文这句话结尾,让读者对这种“小大人”式的语气忍俊不禁,但同时又感慨不已。
《顽主》
导演:米家山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
上映时间:1989年
20世纪80年代的幽默:游戏人生。
谁说中国人不懂幽默?早在1989年,这部改编自王朔同名小说的电影就极尽了幽默之能事,由葛优、张国立和梁天扮演的三个青年办了一个以“替人排忧、替人解难、替人受过”为主要经营内容的“三T”公司,一时间客似云来,然而公司的发展却越来越出人意料……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后来风靡一时的《甲方乙方》的前身,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老一辈人身上的幽默细胞。
《杀手公司》
导演:张镇 制片国家/地区:韩国
上映时间:2001年
杀手的幽默:下班了,我不杀人。
杀手不能对目标有怜悯之心,这是杀手界的准则。但是却有这样一个杀手,不仅违反了准则,还违反得彻彻底底——他爱上了要杀的目标。听起来蛮不错哦。而且你还可以放心,这并不是血腥暴力的电影,它的分级是15周岁以上即可观看的喜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