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集体意识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今90后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体,因为生活环境和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集体意识不容乐观。通过分析90后大学生集体意识淡薄的原因,对他们的集体意识的培养措施进行探讨,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个性;全面发展;集体意识
当今时代,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都在强调集体意识和团队意识。在竞争的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重要。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独生子女化的因素,90后大学生的集体和团体意识比较薄弱,可以概括为:有集体,无意识。如何通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来培养和体现大学生的集体和团队意识,是目前亟待探讨和实践的教育内容。
大多数人对90后大学生的评价是:自我、另类、不合群等等。人们往往这样来描述90后的学生:“90后真是太有个性了!”这里的“个性”一词与心理学意义上的“个性”不同,它的含义与标新立异等同,指的是90后学生无论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都不同于传统的大学生,他们做事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待人接物基本上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准。主要表现为,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和活动他们认真听讲和积极参与,但对于自己没兴趣的课程和活动即使于己有利有价值,他们仍会选择逃避或置之不理。按时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会被90后的学生耻笑为循规蹈矩、书呆子。在服饰和装扮上,90后学生比较前卫和大胆,显得与众不同。他们的个人表现欲也相当强烈,尤其是在文体活动方面,有的学生出尽风头。
90后的大学生普遍喜欢以寝室为界或者以共同的兴趣为界人为的划定了自己的交际圈,他们的活动和交流范围也就局限于交际圈里的四五个人之间。班集体的活动很少有人关注和参与,以至于有的班委想组织一次集体春游都很难组织起来。篮球比赛场上,只见男生运动员与对手孤零零的进行对决,却不见女生拉拉队加油助威的身影,男生运动员心里很是失落,比赛的兴致也少了许多。难道90后的大学生真的就只爱单枪匹马,不希望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吗?通过侧面调查和与学生谈心我了解到,虽然90后的学生喜欢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但很多学生还是渴望与班级同学互相交流,多参加一些班集体的活动,增进相互之间的感情的。比如在一次班级座谈会上,很多男生女生提出想在宿舍之间开展联谊活动,让大家多一些时间和机会分享和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多,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害怕受挫,担心别人不领情不搭理,热脸贴着个冷屁股自己也没面子。
从心理学上讲,个性与性格同义,它是指个体内在行为上的内在倾向性,是个人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表现为一个人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价值观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个性除了指人的独特性之外,还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和社会性的基本特点。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个性的健全发展。《学会生存》指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解说。”也就是说,个性是道德、体力、智力、审美意识、敏感性、精神价值等品质的综合,是一个“复合体”,即一个完整的人。《学习:内在的财富》则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思想,指出:“在一个以社会和经济改革委主要动力的迅速变革的世界里,可能更重视想象力和创造性,它们是人的自由的最明显的表现。”由此可见,个性发展是一个完整的、持久的各方面均衡发展的过程。同时个性发展也离不开社会和集体这个大环境,个性发展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行的,因此大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的理想不能靠个人孤军奋战,只能靠大学生集体之间的联合,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实现。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集体主义思想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这里所说的共同体,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集体。[1]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才能的手段,也只有在集体中,方能凸显个人的独特性。也就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如果我们都像鲁滨逊那样孤家寡人的生活,何谈个人的自由发展?
学生的集体意识淡薄一方面跟学生个人的行为习惯和性情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也有学生个体易受到其他学生影响的原因。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性情的养成有一个相当长的积淀过程,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学生性情的养成一般受家庭环境影响较大,那些集体感不强、合作意识相对薄弱的学生一般都是单亲、父母离异、家长过分溺爱或者放任不管的学生。90后学生又正处于思想观念摇摆不定容易受外界和他人影响的年龄段,一些学生淡泊的、以个人为中心的行为影响着周边的人,一旦学生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没有得到他认为应该得到的礼遇,他也会随之对别人变得爱理不理,也不愿意在集体中表现自我。
作为一名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让学生的个性在集体中健全发展是我工作的目标,也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对于那些不太合群、不参与集体活动的学生,要及时与其家长取得联系并知心交谈,了解学生的成长经历。家長从内心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上进、品性良好、能力突出。从长远的角度来说,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个人的集体合作意识的培养。通过向家长介绍学生的平时表现来刺激学生家长与学校共同做好学生的工作,从根本上改变其行为。
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还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宽容之心。宽容需要恒心和毅力。一方面学生要学会接纳他人,容忍别人的缺点,谅解别人的错误;另一方面学生还要具有深刻的班级集体意识,把班级的利益看得比个人利益更重要,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锻炼自己。
对于性格孤僻、不合群的学生,辅导员要重点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不能因为学生的冷漠和不配合而对学生有厌恶情绪,更不能先入为主的对待不合群的学生。而应该推心置腹、以个人的能力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挖掘覆盖在学生身上的阴霾,相信学生都是可塑的,从而达到教化学生的目的。
让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的集体活动是加强学生集体观念的重要方式。当人们进行共同的活动,而且在这种活动中显示出他们在崇高的道德目标鼓舞从事劳动的高尚的思想面貌时,集体就成为一种教育的力量。[2]辅导员应该率先垂范,多举办一些集体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做好思想动员,让集体的氛围影响和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内心的冲动,在各种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很多学生之所以对集体活动没兴趣,大多是因为他们先入为主或者想当然认为集体活动没意思,因此提高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还要做好活动前的宣传和活动结束后的总结。比如我在班级中举办男女生宿舍互访活动时也遇到了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为了提高大家的参与度,我在活动前向班委和学生认真讲解此活动的意义,在活动结束后又召开座谈会让学生把所思所想勇敢的表达出来,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和想法,并向相关部门反映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活动就有了内容和成效,而不会流于形式。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还必须具有相互理解的行为、目标一致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趋同,形成一个从心理、思想、行为等方面具有一致性的集体意识。在这个集体中,每个成员不能单纯的强调自我的意识和行为,而要注意个人行动对他人和组织的影响。班级的共同目标是班集体的脊髓。只有大家把自己的个人目标与班级的共同目标相协调,把自己的个人发展置于班级的发展中,为班级的共同目标而努力,才能实现个人的健全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49.
[2]苏霍姆林斯基.黄之瑞等译.公民的诞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51.
[3]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漓江出版社,1995.
[4]赵文刚.大学班集体建设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性探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2).
作者简介:邢琳,女,河南开封人,硕士,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辅导员。
【关键词】个性;全面发展;集体意识
当今时代,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都在强调集体意识和团队意识。在竞争的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重要。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独生子女化的因素,90后大学生的集体和团体意识比较薄弱,可以概括为:有集体,无意识。如何通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来培养和体现大学生的集体和团队意识,是目前亟待探讨和实践的教育内容。
大多数人对90后大学生的评价是:自我、另类、不合群等等。人们往往这样来描述90后的学生:“90后真是太有个性了!”这里的“个性”一词与心理学意义上的“个性”不同,它的含义与标新立异等同,指的是90后学生无论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都不同于传统的大学生,他们做事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待人接物基本上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准。主要表现为,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和活动他们认真听讲和积极参与,但对于自己没兴趣的课程和活动即使于己有利有价值,他们仍会选择逃避或置之不理。按时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会被90后的学生耻笑为循规蹈矩、书呆子。在服饰和装扮上,90后学生比较前卫和大胆,显得与众不同。他们的个人表现欲也相当强烈,尤其是在文体活动方面,有的学生出尽风头。
90后的大学生普遍喜欢以寝室为界或者以共同的兴趣为界人为的划定了自己的交际圈,他们的活动和交流范围也就局限于交际圈里的四五个人之间。班集体的活动很少有人关注和参与,以至于有的班委想组织一次集体春游都很难组织起来。篮球比赛场上,只见男生运动员与对手孤零零的进行对决,却不见女生拉拉队加油助威的身影,男生运动员心里很是失落,比赛的兴致也少了许多。难道90后的大学生真的就只爱单枪匹马,不希望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吗?通过侧面调查和与学生谈心我了解到,虽然90后的学生喜欢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但很多学生还是渴望与班级同学互相交流,多参加一些班集体的活动,增进相互之间的感情的。比如在一次班级座谈会上,很多男生女生提出想在宿舍之间开展联谊活动,让大家多一些时间和机会分享和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多,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害怕受挫,担心别人不领情不搭理,热脸贴着个冷屁股自己也没面子。
从心理学上讲,个性与性格同义,它是指个体内在行为上的内在倾向性,是个人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表现为一个人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价值观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个性除了指人的独特性之外,还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和社会性的基本特点。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个性的健全发展。《学会生存》指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解说。”也就是说,个性是道德、体力、智力、审美意识、敏感性、精神价值等品质的综合,是一个“复合体”,即一个完整的人。《学习:内在的财富》则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思想,指出:“在一个以社会和经济改革委主要动力的迅速变革的世界里,可能更重视想象力和创造性,它们是人的自由的最明显的表现。”由此可见,个性发展是一个完整的、持久的各方面均衡发展的过程。同时个性发展也离不开社会和集体这个大环境,个性发展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行的,因此大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的理想不能靠个人孤军奋战,只能靠大学生集体之间的联合,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实现。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集体主义思想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这里所说的共同体,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集体。[1]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才能的手段,也只有在集体中,方能凸显个人的独特性。也就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如果我们都像鲁滨逊那样孤家寡人的生活,何谈个人的自由发展?
学生的集体意识淡薄一方面跟学生个人的行为习惯和性情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也有学生个体易受到其他学生影响的原因。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性情的养成有一个相当长的积淀过程,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学生性情的养成一般受家庭环境影响较大,那些集体感不强、合作意识相对薄弱的学生一般都是单亲、父母离异、家长过分溺爱或者放任不管的学生。90后学生又正处于思想观念摇摆不定容易受外界和他人影响的年龄段,一些学生淡泊的、以个人为中心的行为影响着周边的人,一旦学生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没有得到他认为应该得到的礼遇,他也会随之对别人变得爱理不理,也不愿意在集体中表现自我。
作为一名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让学生的个性在集体中健全发展是我工作的目标,也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对于那些不太合群、不参与集体活动的学生,要及时与其家长取得联系并知心交谈,了解学生的成长经历。家長从内心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上进、品性良好、能力突出。从长远的角度来说,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个人的集体合作意识的培养。通过向家长介绍学生的平时表现来刺激学生家长与学校共同做好学生的工作,从根本上改变其行为。
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还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宽容之心。宽容需要恒心和毅力。一方面学生要学会接纳他人,容忍别人的缺点,谅解别人的错误;另一方面学生还要具有深刻的班级集体意识,把班级的利益看得比个人利益更重要,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锻炼自己。
对于性格孤僻、不合群的学生,辅导员要重点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不能因为学生的冷漠和不配合而对学生有厌恶情绪,更不能先入为主的对待不合群的学生。而应该推心置腹、以个人的能力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挖掘覆盖在学生身上的阴霾,相信学生都是可塑的,从而达到教化学生的目的。
让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的集体活动是加强学生集体观念的重要方式。当人们进行共同的活动,而且在这种活动中显示出他们在崇高的道德目标鼓舞从事劳动的高尚的思想面貌时,集体就成为一种教育的力量。[2]辅导员应该率先垂范,多举办一些集体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做好思想动员,让集体的氛围影响和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内心的冲动,在各种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很多学生之所以对集体活动没兴趣,大多是因为他们先入为主或者想当然认为集体活动没意思,因此提高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还要做好活动前的宣传和活动结束后的总结。比如我在班级中举办男女生宿舍互访活动时也遇到了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为了提高大家的参与度,我在活动前向班委和学生认真讲解此活动的意义,在活动结束后又召开座谈会让学生把所思所想勇敢的表达出来,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和想法,并向相关部门反映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活动就有了内容和成效,而不会流于形式。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还必须具有相互理解的行为、目标一致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趋同,形成一个从心理、思想、行为等方面具有一致性的集体意识。在这个集体中,每个成员不能单纯的强调自我的意识和行为,而要注意个人行动对他人和组织的影响。班级的共同目标是班集体的脊髓。只有大家把自己的个人目标与班级的共同目标相协调,把自己的个人发展置于班级的发展中,为班级的共同目标而努力,才能实现个人的健全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49.
[2]苏霍姆林斯基.黄之瑞等译.公民的诞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51.
[3]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漓江出版社,1995.
[4]赵文刚.大学班集体建设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性探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2).
作者简介:邢琳,女,河南开封人,硕士,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