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毫不夸张地说,写作“低幼化”已经成为当下中学生论述文写作的突出问题。为此,教师们也绞尽脑汁,试图通过传授一些分析技巧,来纠正学生说理不深刻的毛病。以常见的“假设分析法”为例,具体来说,就是用“假设……情况会怎样呢?”引出与所举事例相反的情况展开论述。常见的句型有“假如……,那么……”,“试想……,那么……”。老师往往苦口婆心地对学生说,要利用上述句型在论据之后要加上相应的分析,这样就不会有叙无议,叙议分离。平心而论,教师此举不可谓不用心良苦,也某种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学生写作文无话可说的窘境。但是,此法带来的严重后果就是将写作异化成了完型填空。学生在写作文章时只是机械地利用几个事例,套用几个句型,填一个漂亮标题,添几句名言警句,拼拼凑凑,看上去洋洋洒洒千言,但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话却并不多。我把这种类型的说理称为“伪深刻”,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来引起师生的重视。
一、论述文说理要有态度
这里说的“态度”指的是清晰明确的观点。要做到这一点,学生平日训练的作文题一定要精挑细选,避免一些假大空的话题。现在很多作文题,热衷于抽象概念和虚假命题的讨论,结果把写作变成了大而不当的人生讨论、虚无架空的哲学臆想和矫揉造作的道德煽情。对于成长中的中学生来说,超过他们理解力的过高的政治要求、文化要求和美学要求,只会逼着他们写假大空的废话。所幸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已经开始注意这一点,命题者试图通过题目来防范学生进行“伪深刻”的论述。纵观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题,他们基本都表现出同样的意图:走出滥情,走向理性。以2017年浙江卷为例: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观点加以评说。【注意】:(1)题目自拟;(2)不少于800字;(3)不得抄袭、套作。
这道题要求学生必须先理解三本书的涵义,理清三本书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形成自己的中心论点,否则就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这类题目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要求较高,一下子打破了那些“素材依赖症”同学的思维惯例,因为如果不能正确理解文题,那么任其搜肠刮肚可能都很难找到合适的素材来组织论述语言。如果学生不学会真实的思考,不会在写作中说自己的话,这种类型的作文题估计就会给他们一记当头闷棍。
二、论述文说理要有准度
这里的“准度”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用语准确,合乎逻辑;二是能精准的围绕论点进行说理论证。
先看一个故事:有一次,福尔摩斯在坐火车时发现对座的旅客手指上有粉笔灰,他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个人是老师。我们先不去管福尔摩斯的猜测是否正确,我们来关注他的判断思路是否严谨。很明显,手指上有粉笔灰的除了老师之外还可能是裁缝、粉笔厂工人等。所以这个判断要改成“这个人很可能是老师”才是严谨的、科学的。同样,我们学生在写作时经常会出现一些经不起推敲的句子,如“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努力奋斗,我们就会成功”。“坚持不懈、努力奋斗”是实现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是却不是唯一因素,因此上面那个结论要改成“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努力奋斗,我们才可能成功。”论述文强调说理清晰、逻辑严密,“准度”是论述文的一个基本要求。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表达严谨起来?我以为仅靠一两次作文课是不够的,功夫还是在平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训练,都要尽量把话说准确。那些绝对化、片面化的句子越来越少,学生也往深刻的目标又靠近了一步。
如果说语言准确是可以通过细读来较容易纠正的话,那么精准的围绕论点进行分析论证可能是当下学生极易出错,却又较难纠错的一大毛病。我们可以来看2017年浙江卷一位考生的作文片段:
追求心灵的平静是“心灵之书”的一大课题。栖居于瓦尔登湖畔的梭罗先生有言:“我在天空垂钓,钓一池晶莹剔透的繁星。”他用一种宁静的方式拒绝和抵抗外界的纷扰与喧闹,也因此得到心灵归于平静、闲逸的享受。心灵的平静能让我们更好的体悟生活的真味,一如钓漫天繁星的梭罗,又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先生。除此之外,心灵的平静能让我们冲破阴霾,直视生活真相。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你可以放弃对他人的信任,可以放弃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可以放弃对结果的企盼,唯独不能放弃的,是内心的平静。只有内心平静,甘于寂寞,不怕枯燥,才能解決所有的困难。”心灵的平静是人生必修的课程。
——(《走好心灵之路》)
该位考生所犯的毛病在当下高中生写作中很有代表性。细读之后不难发现,该段文字举出的梭罗、陶渊明的事例和引述某位学者的话,并非有层次的为论证观点服务的,而更像是为举例而举例。整段文字如果抽去这些论据,其实就只剩下几句话:(1)追求心灵的平静是“心灵之书”的一大课题。(2)心灵的平静能让我们更好的体悟生活的真味。(3)心灵的平静能让我们冲破阴霾,直视生活真相。(4)心灵的平静是人生必修的课程。而这种口号式的呼喊和不讲逻辑的材料堆砌,不但不能体现作者严密的思维,相反只能说明作者说理的无力。
此类文章就是说理缺乏“准度”,我们很容易被其旁征博引的文字所迷惑,但其实这类文章从思路到写作能力都存在巨大缺陷。理性的作者应对作文设定的目标论点有清醒地坚持,撇开这点来谈论述文的写作,无异于缘木求鱼。
三、论述文说理要有温度
余党绪老师认为,“就中小学(写作)教育而言,培养学生‘以公民姿态,就公共事务,做理性表达’的表达素养才是首要的”。对此,我颇为认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应该是当下高中生追求的境界,相反,学生应该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对社会中的一些现象有自己独立的、理性的思考,而不是漠不关心,或简单的人云亦云。这样能让自己的文章更接地气,变得有“温度”。下面是2017浙江卷一位考生的作文片段:
“有字之书”象征着无穷无尽的知识。……毫无疑问,知识的获取对每个人的成长都至关重要。但是这样一本“有字之书”就足以让人飘飘自喜、胡作非为了吗?前不久,“勒索病毒”席卷全球,激起一片恐慌。这不正是一帮捧着“有字之书”,没有良知,被利益裹挟的人肆意妄为的结果吗?现实中又有多少律师玩弄法律条文,颠倒是非黑白?这不正是一群“倚高才而玩世”的人?
除了这些视“有字之书”为玩世资本的人外,社会上同样存在一帮以“无字之书”为玩弄是非手段的人。这些人熟知社会规则,深谙人情世故,率性违反规则,甚至触犯法律。不少企业家依攀人际网络贿赂公行、牟取私利。这样的行为不正是因为其执迷于“无字之书”,抛下“心灵之书”吗?
——(《请先读懂自己的心》)
这位考生并没有将文章停留在对三本书概念的阐释上,而是对题中作家三本书的理论进行思考和质疑,联系实际,通过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不良现象,指出了“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推出“心灵之书”最为宝贵的观点。这样接地气、有思想的文章,表现了该生关注当下,心系社会的胸怀,对社会现象有温度的评说,是当下高中生难能可贵的品质,自然也极容易让评卷老师眼前一亮。
所以,平时的作文训练教师不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热点新闻,通过课前演讲、班级辩论赛、撰写时评等多种方式,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此举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丰富写作课的形式,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公民意识,提升公民表达素养。否则,教师只是一味指责学生作文“假大空”,却对此毫无作为,这恐怕很难让学生的文章真正深刻起来。
参考文献:
[1]孙绍振.议论文写作:寻找黑天鹅[J]语文建设,2011(9)
[2]余党绪.祛魅与祛弊——批判性思维与中心语文思辨读写[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欧阳炜,浙江德清县高级中学教师。
一、论述文说理要有态度
这里说的“态度”指的是清晰明确的观点。要做到这一点,学生平日训练的作文题一定要精挑细选,避免一些假大空的话题。现在很多作文题,热衷于抽象概念和虚假命题的讨论,结果把写作变成了大而不当的人生讨论、虚无架空的哲学臆想和矫揉造作的道德煽情。对于成长中的中学生来说,超过他们理解力的过高的政治要求、文化要求和美学要求,只会逼着他们写假大空的废话。所幸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已经开始注意这一点,命题者试图通过题目来防范学生进行“伪深刻”的论述。纵观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题,他们基本都表现出同样的意图:走出滥情,走向理性。以2017年浙江卷为例: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观点加以评说。【注意】:(1)题目自拟;(2)不少于800字;(3)不得抄袭、套作。
这道题要求学生必须先理解三本书的涵义,理清三本书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形成自己的中心论点,否则就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这类题目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要求较高,一下子打破了那些“素材依赖症”同学的思维惯例,因为如果不能正确理解文题,那么任其搜肠刮肚可能都很难找到合适的素材来组织论述语言。如果学生不学会真实的思考,不会在写作中说自己的话,这种类型的作文题估计就会给他们一记当头闷棍。
二、论述文说理要有准度
这里的“准度”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用语准确,合乎逻辑;二是能精准的围绕论点进行说理论证。
先看一个故事:有一次,福尔摩斯在坐火车时发现对座的旅客手指上有粉笔灰,他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个人是老师。我们先不去管福尔摩斯的猜测是否正确,我们来关注他的判断思路是否严谨。很明显,手指上有粉笔灰的除了老师之外还可能是裁缝、粉笔厂工人等。所以这个判断要改成“这个人很可能是老师”才是严谨的、科学的。同样,我们学生在写作时经常会出现一些经不起推敲的句子,如“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努力奋斗,我们就会成功”。“坚持不懈、努力奋斗”是实现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是却不是唯一因素,因此上面那个结论要改成“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努力奋斗,我们才可能成功。”论述文强调说理清晰、逻辑严密,“准度”是论述文的一个基本要求。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表达严谨起来?我以为仅靠一两次作文课是不够的,功夫还是在平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训练,都要尽量把话说准确。那些绝对化、片面化的句子越来越少,学生也往深刻的目标又靠近了一步。
如果说语言准确是可以通过细读来较容易纠正的话,那么精准的围绕论点进行分析论证可能是当下学生极易出错,却又较难纠错的一大毛病。我们可以来看2017年浙江卷一位考生的作文片段:
追求心灵的平静是“心灵之书”的一大课题。栖居于瓦尔登湖畔的梭罗先生有言:“我在天空垂钓,钓一池晶莹剔透的繁星。”他用一种宁静的方式拒绝和抵抗外界的纷扰与喧闹,也因此得到心灵归于平静、闲逸的享受。心灵的平静能让我们更好的体悟生活的真味,一如钓漫天繁星的梭罗,又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先生。除此之外,心灵的平静能让我们冲破阴霾,直视生活真相。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你可以放弃对他人的信任,可以放弃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可以放弃对结果的企盼,唯独不能放弃的,是内心的平静。只有内心平静,甘于寂寞,不怕枯燥,才能解決所有的困难。”心灵的平静是人生必修的课程。
——(《走好心灵之路》)
该位考生所犯的毛病在当下高中生写作中很有代表性。细读之后不难发现,该段文字举出的梭罗、陶渊明的事例和引述某位学者的话,并非有层次的为论证观点服务的,而更像是为举例而举例。整段文字如果抽去这些论据,其实就只剩下几句话:(1)追求心灵的平静是“心灵之书”的一大课题。(2)心灵的平静能让我们更好的体悟生活的真味。(3)心灵的平静能让我们冲破阴霾,直视生活真相。(4)心灵的平静是人生必修的课程。而这种口号式的呼喊和不讲逻辑的材料堆砌,不但不能体现作者严密的思维,相反只能说明作者说理的无力。
此类文章就是说理缺乏“准度”,我们很容易被其旁征博引的文字所迷惑,但其实这类文章从思路到写作能力都存在巨大缺陷。理性的作者应对作文设定的目标论点有清醒地坚持,撇开这点来谈论述文的写作,无异于缘木求鱼。
三、论述文说理要有温度
余党绪老师认为,“就中小学(写作)教育而言,培养学生‘以公民姿态,就公共事务,做理性表达’的表达素养才是首要的”。对此,我颇为认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应该是当下高中生追求的境界,相反,学生应该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对社会中的一些现象有自己独立的、理性的思考,而不是漠不关心,或简单的人云亦云。这样能让自己的文章更接地气,变得有“温度”。下面是2017浙江卷一位考生的作文片段:
“有字之书”象征着无穷无尽的知识。……毫无疑问,知识的获取对每个人的成长都至关重要。但是这样一本“有字之书”就足以让人飘飘自喜、胡作非为了吗?前不久,“勒索病毒”席卷全球,激起一片恐慌。这不正是一帮捧着“有字之书”,没有良知,被利益裹挟的人肆意妄为的结果吗?现实中又有多少律师玩弄法律条文,颠倒是非黑白?这不正是一群“倚高才而玩世”的人?
除了这些视“有字之书”为玩世资本的人外,社会上同样存在一帮以“无字之书”为玩弄是非手段的人。这些人熟知社会规则,深谙人情世故,率性违反规则,甚至触犯法律。不少企业家依攀人际网络贿赂公行、牟取私利。这样的行为不正是因为其执迷于“无字之书”,抛下“心灵之书”吗?
——(《请先读懂自己的心》)
这位考生并没有将文章停留在对三本书概念的阐释上,而是对题中作家三本书的理论进行思考和质疑,联系实际,通过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不良现象,指出了“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推出“心灵之书”最为宝贵的观点。这样接地气、有思想的文章,表现了该生关注当下,心系社会的胸怀,对社会现象有温度的评说,是当下高中生难能可贵的品质,自然也极容易让评卷老师眼前一亮。
所以,平时的作文训练教师不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热点新闻,通过课前演讲、班级辩论赛、撰写时评等多种方式,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此举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丰富写作课的形式,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公民意识,提升公民表达素养。否则,教师只是一味指责学生作文“假大空”,却对此毫无作为,这恐怕很难让学生的文章真正深刻起来。
参考文献:
[1]孙绍振.议论文写作:寻找黑天鹅[J]语文建设,2011(9)
[2]余党绪.祛魅与祛弊——批判性思维与中心语文思辨读写[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欧阳炜,浙江德清县高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