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追踪触发技术在颅内动脉成像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医药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ujia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追踪触发技术在颅内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及触发阈值的设定。 方法 将120例两种不同颅内动脉成像方法分成4组,所得数据采用容积显示,最大密度投影和薄层3种后处理技术。重建图像经过质量比较,评价出优、良、差3个级别。 结果 多层螺旋CT追踪触发技术较单纯时间设定扫描方式效果较好。结论 多层螺旋CT追踪触发技术有助于提高颅内动脉成像质量。阈值为75 HU触发扫描图像质量最好。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追踪触发技术;CT动脉血管造影
  [中图分类号] R81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2-117-02
  
  多层螺旋CT 动脉血管造影(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MSCT)操作简便、无创。它配合强大的后处理软件,可较容易重建出多角度二维、三维的图像,在颅内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日益广泛[1]。目前颅内动脉成像的增强时相的选择常用的有固定延迟时间法、小剂量实验和造影剂追踪触发技术(Smart Prep)。追踪触发技术是一项利用智能软件,实时的监控人体的某种结构,在注射造影剂后,当达到阈值时启动增强扫描的技术。目前关于阈值的设置文献报道结论并不完全一致,而且该项技术与固定延迟时间法的对比研究尚不全面。本研究采用该技术不同阈值和固定延迟时间法对比,探讨其在颅内动脉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优势及选择合理的阈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6月~2010年12月共120例颅内CTA资料。其中男73例,女47例,年龄19~85岁,平均(56.4±8.2)岁。按两种不同颅内动脉成像方法分成4组。A组:根据体循环的时间,将增强扫描的延迟时间设为19 s;B~D组:应用Smart Prep 技术实时监控,当造影剂浓度达到阈值(3组分别设定为60、75、90)后触发扫描。所得数据采用容积显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建(MPR)3种后处理技术。从A~D组中随机抽取30例重建图像经3位专业技师进行质量比较,评价出优、良、差3个级别。另外测量增强检查后颈内动脉C1~C5段的CT值,寻找触发最佳阈值。
  1.2 仪器及检查方法
  检查设备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lightspeed 16层螺旋CT扫描机。患者采用仰卧位,上肢紧靠躯体平放,双肩尽量下垂,眦耳线垂直于扫描床,定位相采用头颅正侧位。扫描范围从颈根部到颅顶。对比剂采用欧乃派克,用量80 mL,高压注射器注射速3.5 mL/s,FOV180 mm,轴位螺旋扫描、层厚1.25 mm、层距0.6 mm、螺距 pitch 1.375∶1。
  扫描方法:本研究分为4组,A组是根据体循环的时间、文献报道及经验,将增强扫描延迟时间设为19 s后触发扫描。B~D切观察监视屏动态曲线的变化以及预扫描层面感兴趣区内
  
  组采用追踪触发技术,阈值设分别设为80、100、120 HU)以右侧颈总动脉作为预扫描和诊断扫描的起始层面,扫描开始密(region of interest, ROI)的图像密度变化,当造影剂浓度达到阈值后触发扫描。扫描后对图像数据采用容积显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建(MPR)3种后处理技术。重建图像经3位专业技师进行质量比较,评价出优、良、差3个级别。
  1.3 评价标准
  容积显示、最大密度投影、薄层3种后处理重建图像中,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完整显示,血管表面光滑、主干及主要分支解剖结构完整清晰、完全符合诊断要求者,定为“优”,且静脉完全未显示;能全程完整显示,血管表面欠光滑,解剖结构欠清晰但能够诊断者,虽静脉显示但不影响动脉显示,定为“良”;不能全程完整显示者,或静脉显影影响动脉重建,定为“差”。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多种重建图像质量比较
  多层螺旋CT追踪触发技术较单纯时间设定扫描方式效果较好。B~D组追踪触发技术较A组(单纯时间设定扫描方式)成像效果明显优于A组。A组与B、C、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2,P均<0.01);C组与B、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2,P均<0.05)。见表1。
  表1  多种重建图像质量比较[n(%)]
  组别 优 良 差
  A 3(10.0) 15(50.0) 12(40.0)
  B 24(80.0) 6(20.0) 0(0.0)
  C 28(93.3) 2(6.7) 0(0.0)
  D 25(83.3) 5(17.7) 0(0.0)
  
  2.2 采用不同阈值时动脉CT值统计结果
  3种不同阈值出发扫描时阈值为75 HU时颅内动脉显示较佳。见表2。
  表2  采用不同阈值时动脉CT值统计结果
  组别 扫描起始处颈总动脉CT值X-(HU) C1段CT值(HU) C2段CT值(HU) C3段CT值(HU) C4段CT值(HU) C5段CT值(HU)
  B组阈值60HU 85 302 285 276 274 263
  C组阈值75HU 180 183 190 195 200 215
  D组阈值90HU 251 262 280 286 290 307
  
  2.3 C组阈值75 HU的图片(图1 ~ 6)
    
   图1  C组阈值75 HU的VR图片 图2  C组阈值75 HU的VR图片
   轴位 冠状位
    
   图3  C组阈值75 HU的MIP图 图4  C组阈值75 HU的MIP图
   片轴位 片冠状位
    
  图5  C组阈值75 HU的近颅底薄层图片 图6  C组阈值75 HU的中颅部薄层图片
   3 讨论
  颅内动脉血管性病变临床诊断与疗效评价一直以DSA为金标准。随着CT设备和技术的发展,MSCTA被认可以作为动脉瘤术前检查的首选方法[2]。MSCTA成像方法常用有固定延迟时间法、小剂量实验和造影剂追踪触发技术。
  固定延迟时间法是根据经验按照体循环的时间,将增强扫描的延迟时间设置为一定数值,在这个时间后触发扫描。优点是简单易学,但缺点是每个患者体循环时间不同,尤其心功能不全患者,体循环时间延迟,容易造成没有造影剂充盈就扫描现象;另外一方面血压高,体循环速度快的患者,容易造成动静脉同时显像现象。两者都会导致脑动脉显像差。
  小剂量实验是追踪触发技术监控前做小剂量试验,用以确定理论阈值。方法是在主动脉弓层面选取ROI,经肘静脉高压注射造影剂20 mL,低剂量(120kv,40MA)同层扫描,待时间-密度曲线的峰值出现后停止扫描。因诊断扫描的延迟时间最低值为3.0 s,所以峰值前3.0 s所对应的CT值即为该增强扫描的阈值。但是进行小剂量实验不仅消耗额外的对比剂,而且增加了操作环节,延迟了检查时间,
  追踪触发技术的方法为首选在CT平扫基线上设感兴趣区,在感兴趣区内监测的图像密度变化。手动打开监测开关,注射对比剂,CT机在基线层面用低剂量辐射透视监测感兴趣区的CT值的变化,当造影剂浓度达到阈值后触发扫描。采用团注对比剂追踪触发技术不仅可以减少CT辐射剂量,减少对比剂数量,而且实现了扫描的个体化和最优化[3]。
  追踪触发技术要点总结:本技术成功的关键在于设置恰当的触发阈值,阈值的确定又因扫描机型、预扫描平面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别。Claves等[4]报道用非离子型对比剂靶血管密度为150~200 HU最佳,阈值偏低,扫描过早扫描点位于时间-密度曲线的上升段;阈值偏高,扫描过迟,扫描点位于时间-密度曲线的下降段。这将导致靶血管密度低于100 HU或高于250 HU都会引起失真。本研究把监测点设在颈总动脉起始部,阈值设为60、75、85。本组资料表明,对比剂注速在3.5 mL/s时,CT阈值为75 HU时,图像质量最好。另外头颈部保持静止也比较重要。对于颅内血管性病变的患者,往往躁动,特别是合并脑出血的患者难以控制头部移动,导致血管成像模糊,无法清晰显示颅内动脉,所以追踪触发技术前一定要让患者保持安静状态,必要时给予镇静剂以免发生运动伪影。对于清醒的其应叮嘱患者避免不必要的吞咽动作。感兴趣区定位要准确[5]。因为颈部血管复杂,而且还有淋巴结,解剖结构容易混淆。对于刚刚应用追踪出发技术的技师,应熟悉解剖结构,避免ROI定位错误。产生不必要的错误。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采用追踪触发扫描技术有助于提高颅内动脉图像成像质量。应用追踪触发扫描感兴趣区的阈值设立在本实验研究中CT值设定为75 HU,成像效果较好,但要取得最佳图像,CT阈值设定还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蒲红,付凯,白林,等.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4(1):23-26.
  [2] 程树来,任安洲,段传志,等.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及介入治疗[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6,11(5):1160-1162.
  [3] 姜保东,冯晓源,柳澄,等.颅颈联合多层螺旋CT 血管造影扫描技术探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3 ):970-973.
  [4] Claves JL,wise SW,Hopper KD,et al.Evaluation of contrast densities in the diagnosis of carotid stencsis by CT angiography [J].AJR,1997,169:569-573.
  [5] 姜保东,柳澄,于富华.追踪触发技术在颅颈联合CTA 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3,1(4):217-220.
  (收稿日期:2011-09-01)
其他文献
居民对于居住区环境的整体水平及质量的认识,会随着在小区居住时间的增长而发现硬质景观对日常生活影响更大。设计者和施工者都不应忽视它们的质量,要做好点点滴滴构造,用小
[摘要] 目的 研究cercon氧化锆修复体的临床修复效果。方法 追踪观察80例采用cercon氧化锆修复的患者,共100件,其中前牙52件、后牙48件。观察氧化锆修复体的边缘适合性、形态、颜色、基牙是否有继发龋、冠有无折裂,2年成功率,综合评价cercon氧化锆修复体的临床效果。结果 氧化锆修复体中97%的边缘适合性良好,98%形态良好,99%的颜色良好,基牙没有出现继发龋。结论 Cerco
钢混结合部是混合梁斜拉桥的关键部位,结构和受力复杂。该处桥面铺装受主梁刚度过渡和铺装材料与主梁结合等影响,其铺装方案选择和施工质量控制较为关键。鄂东长江公路大桥主
盛夏高温,身体会出现很多不良反应:细胞脱水、排毒不畅、油脂过旺、毛孔堵塞、体内温度过高……这种高温时期身体的反应被亚健康专家称为“身体的高温危机”。如果危机得不到及
介绍了桥梁缆索损伤的无损检测方法。并着重总结分析了无损检测方法中磁致伸缩技术、漏磁技术等的检测原理及当前的研究运用现况,可为以后的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
[摘要] 目的 探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期待治疗与预后结局临床分析。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2005年2月~2011年3月收治的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患者不同孕期发病分为A、B以及C组进行期待治疗。结果 3组患者在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比较中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期待治疗的时间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3组患者围生儿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胎儿生长受限率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赛利格曼提出了一个幸福的公式:总幸福指数=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H=S+C+V)。
随着目前公路交通量的急剧上升,不少早期双向四车道的高速公路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运输量的需求,部分高速公路面临着改建、扩建、提升路面等级等问题。如何控制扩建工程
目前,我国沥青路面病害比较严重,很多问题都是现行的施工工艺和设备没有办法解决的,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不仅影响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和工程成本,而且会给后期沥青路面的使用和
叙述了碳纤维布施工技术,并通过与钢板加固桥梁进行比较,突出碳纤维布加固桥梁技术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