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钢铁产量的不断增加,钢铁企业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以钢铁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钢铁企业企业竞争力与环境管理的相关性研究,提出降低环境污染的措施。
【关键词】竞争力;绿色竞争力;环境友好
企业竞争力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认为企业竞争力不仅存在于企业的业务操作子系统,而且还存在于企业的文化系统中,根植于复杂的人与人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中,竞争力的积累蕴藏在企业文化中。企业绿色竞争力是指在合理的制度安排下,企业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改进资源利用模式,降低对环境和健康的风险的同时所获得的市场竞争优势。竞争结果体现为占有市场份额的扩大和获得利润回报的增多。需要指出的是,钢铁企业绿色竞争力是相对于非绿色而言的。研究钢铁企业绿色竞争力的目的就是希望绿色能够取代非绿色,给人类一个美好的未来。
一、钢铁企业的“环境友好”概念
钢铁是国民经济诸多使用领域中的“必须”材料,是工业社会不可替代的结构性材料和产量最大、覆盖面最广的功能性材料。但是,钢铁工业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同时,也成为了高能耗、高排放、增加环境负荷的主要源头之一,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要从根本上解决钢铁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又不对社会环境产生危害,必须事先对钢铁企业进行科学的环境规划。而以往的环境规划仅以简单的环境治理为目标,不能站在整个社会、整个企业的高度上综合考虑钢铁企业的环境问题。
环境友好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就是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反过来,良好的环境也会促进生产、改善生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环境友好的主要内容不仅包括从源头上组织污染物的生成、在末端对污染物进行治理,而且要求人类主动的改善环境,创造优良环境,体现人与环境的和平友好。实现环境友好是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需要,也是我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对污染严重的大型钢铁企业进行环境友好规划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本内容。绿色在内涵上意味着经济发展对环境和健康是友好的,在时间上意味着未来不比现在差。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支持下,企业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建立新的竞争力策略能够获得竞争优势。
二、钢铁企业环境管理的现状
对传统发展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绿色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下的企业)之所以缺乏竞争力是由于具有制度优势的传统模式下的企业经营没有反映出真实的环境成本。通过分析认为制度创新不足及其所导致的技术失灵、公共政策失误和市场失灵是影响可持续发展转变的障碍性因素。从企业自身来说,通过从线性价值实现模式转向基于循环价值链的经营模式,不仅能够指导企业提高创新能力,而且有助于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其他企业、政策制定者等所有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自身实力和外部环境两方面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钢铁企业竞争力与环境管理行为的相关性的分析
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由于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无限制地滥用资源,随意向外界环境排放污染物,导致环境不断地恶化。有专家分析了各种污染物的来源,指出目前自然环境所接受的污染物中有80%来自企业,且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因此,钢铁企业应用环境管理会计可以量化钢铁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将这个结果转化为可计量、可理解的指标。在环境报告书中予以披露,使企业能够更清楚的认识环境成本,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可行的经营决策,从而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环境管理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认识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从投入到衰退的整个生命周期将发生的环境成本,帮助企业识别和预测环境管理活动的利益,预测推行环境管理体系所产生的环境效益。环境管理有助于改善钢铁企业的形象,由于环境管理向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进行管理决策所需要的与环境有关的信息,为企业整体的环境管理系统的建立提供支持,向利益关系人提供改进环境绩效的保证,树立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对于环境管理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考虑的还不充分,他们只是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里群众的利益。
四、相应的措施
由于不同钢铁企业的绿色化水平不同,深浅不同的绿色之间也存在竞争。企业应该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采用有效的清洁生产工艺、污染预防战略,从而尽量减少和避免浪费资源。环境管理对竞争力的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环境管理态度、环境管理决策及行为,通过我国钢铁企业发展与环境协调性的计量分析,为企业环境管理指明了发展的方向,有利于进一步克服环境管理存在的不足。
第一,应对钢铁企业进行重组。政府应加大力度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限制各地盲目扩张或上项目,通过财政、金融、物质、外汇等经济手段,鼓励和扶持有经验、有资金、有技术、有人才的优势钢铁企业进行整合重组,促使其在短时间内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同时,国家应出台一些维护地方既得利益政策,对一些省市间的既得利益进行照顾,扫除跨区域重组的利益障碍。市场竞争是企业整合重组的根本之路大量的经验和理论研究表明,企业规模最终是市场。
第二,节能减排。规模化生产和工艺创新,对其进行了相应的技术改造,提高了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采取的主要措施是规模化生产。在炼铁环节采用的主要手段是高炉大型化。因为大型高炉单位炉容的表面积比小高炉更小,这就意味着热量散发损失少,无谓的能耗得以减少。而且高炉大型化之后,环保设施相应配套齐全。把落后的钢铁产能淘汰掉,一年可以节能5000多万吨标准煤,节水1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0多万吨。在规模化生产的同时不断地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流程的自动化程度,这使得不需要增加高炉容量,就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量,温度和压力控制技术也使钢铁质量控制变得更为容易。
第三,回用废钢和提高焦炭利用率,钢铁是钢铁回用生产的。二氧化碳来自于钢铁生产的炼焦、炼铁过程中使用的煤炭和铁矿石。回用废钢减排了二氧化碳也就意味着减少了对煤炭和铁矿石等不可再生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提高焦炭利用率。钢铁业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于高炉中焦炭与铁矿石的还原反应,这意味着提高焦炭的利用率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第四,让钢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节能。汽车制造商是钢铁的重要客户之一,汽车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将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以及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钢铁企业者可以将汽车制造商的挑战视为自己的挑战,开发出超级高强度钢,这种钢材既能保证汽车乘客的安全,又能够降低排放水平。通过这个产品,增强了在汽车产业相对其他材料的竞争力。
第五,让副产品继续节能减排。炼钢过程中会产生钢渣、高炉尘等,这些副产品因为仍然含有铁,因此大部分可以回用到炼钢过程中,或者是在其他的产业中找到用途。这些副产品可以被用作制造诸如水泥、混凝土、土壤改良物、路基、堤坝、矿毛绝缘纤维、玻璃、陶瓷、颜料、磁铁、聚苯乙烯等塑料制品、铝工业和电炉炼钢所使用的电极以及化妆品等。
第六,企业自愿协议。企业自愿协议就是企业和政府双方自愿签订的涉及环境保护、节能降耗方面的协议。企业自愿协议能够提供经济的环境解决方案,带来超前的环境保护措施,对立法和行政法规是有效的补充。政府通过与企业签订自愿节能协议,通过各种税收和财政优惠鼓励企业完成其承诺的节能目标,这对企业形成了正面的鼓励和激励,形成了节能减排的良性循环。钢铁企业在面对节能减排的困局时,选择用不断研究开发新的技术来应对气候变化,把不断严格的环境保护要求作为钢铁业创造新的发展机会。
参 考 文 献
[1]吴晓玲,纪超.《企业绿色竞争力的五个直接来源》 [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5(2)
[2]刘振刚,刘振峰.《对钢铁企业整合重组的思考》[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7(6)
[3]冯起.《钢铁业联合与重组的近况及走势》[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4(5)
【关键词】竞争力;绿色竞争力;环境友好
企业竞争力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认为企业竞争力不仅存在于企业的业务操作子系统,而且还存在于企业的文化系统中,根植于复杂的人与人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中,竞争力的积累蕴藏在企业文化中。企业绿色竞争力是指在合理的制度安排下,企业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改进资源利用模式,降低对环境和健康的风险的同时所获得的市场竞争优势。竞争结果体现为占有市场份额的扩大和获得利润回报的增多。需要指出的是,钢铁企业绿色竞争力是相对于非绿色而言的。研究钢铁企业绿色竞争力的目的就是希望绿色能够取代非绿色,给人类一个美好的未来。
一、钢铁企业的“环境友好”概念
钢铁是国民经济诸多使用领域中的“必须”材料,是工业社会不可替代的结构性材料和产量最大、覆盖面最广的功能性材料。但是,钢铁工业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同时,也成为了高能耗、高排放、增加环境负荷的主要源头之一,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要从根本上解决钢铁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又不对社会环境产生危害,必须事先对钢铁企业进行科学的环境规划。而以往的环境规划仅以简单的环境治理为目标,不能站在整个社会、整个企业的高度上综合考虑钢铁企业的环境问题。
环境友好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就是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反过来,良好的环境也会促进生产、改善生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环境友好的主要内容不仅包括从源头上组织污染物的生成、在末端对污染物进行治理,而且要求人类主动的改善环境,创造优良环境,体现人与环境的和平友好。实现环境友好是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需要,也是我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对污染严重的大型钢铁企业进行环境友好规划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本内容。绿色在内涵上意味着经济发展对环境和健康是友好的,在时间上意味着未来不比现在差。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支持下,企业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建立新的竞争力策略能够获得竞争优势。
二、钢铁企业环境管理的现状
对传统发展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绿色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下的企业)之所以缺乏竞争力是由于具有制度优势的传统模式下的企业经营没有反映出真实的环境成本。通过分析认为制度创新不足及其所导致的技术失灵、公共政策失误和市场失灵是影响可持续发展转变的障碍性因素。从企业自身来说,通过从线性价值实现模式转向基于循环价值链的经营模式,不仅能够指导企业提高创新能力,而且有助于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其他企业、政策制定者等所有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自身实力和外部环境两方面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钢铁企业竞争力与环境管理行为的相关性的分析
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由于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无限制地滥用资源,随意向外界环境排放污染物,导致环境不断地恶化。有专家分析了各种污染物的来源,指出目前自然环境所接受的污染物中有80%来自企业,且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因此,钢铁企业应用环境管理会计可以量化钢铁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将这个结果转化为可计量、可理解的指标。在环境报告书中予以披露,使企业能够更清楚的认识环境成本,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可行的经营决策,从而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环境管理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认识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从投入到衰退的整个生命周期将发生的环境成本,帮助企业识别和预测环境管理活动的利益,预测推行环境管理体系所产生的环境效益。环境管理有助于改善钢铁企业的形象,由于环境管理向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进行管理决策所需要的与环境有关的信息,为企业整体的环境管理系统的建立提供支持,向利益关系人提供改进环境绩效的保证,树立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对于环境管理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考虑的还不充分,他们只是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里群众的利益。
四、相应的措施
由于不同钢铁企业的绿色化水平不同,深浅不同的绿色之间也存在竞争。企业应该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采用有效的清洁生产工艺、污染预防战略,从而尽量减少和避免浪费资源。环境管理对竞争力的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环境管理态度、环境管理决策及行为,通过我国钢铁企业发展与环境协调性的计量分析,为企业环境管理指明了发展的方向,有利于进一步克服环境管理存在的不足。
第一,应对钢铁企业进行重组。政府应加大力度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限制各地盲目扩张或上项目,通过财政、金融、物质、外汇等经济手段,鼓励和扶持有经验、有资金、有技术、有人才的优势钢铁企业进行整合重组,促使其在短时间内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同时,国家应出台一些维护地方既得利益政策,对一些省市间的既得利益进行照顾,扫除跨区域重组的利益障碍。市场竞争是企业整合重组的根本之路大量的经验和理论研究表明,企业规模最终是市场。
第二,节能减排。规模化生产和工艺创新,对其进行了相应的技术改造,提高了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采取的主要措施是规模化生产。在炼铁环节采用的主要手段是高炉大型化。因为大型高炉单位炉容的表面积比小高炉更小,这就意味着热量散发损失少,无谓的能耗得以减少。而且高炉大型化之后,环保设施相应配套齐全。把落后的钢铁产能淘汰掉,一年可以节能5000多万吨标准煤,节水1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0多万吨。在规模化生产的同时不断地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流程的自动化程度,这使得不需要增加高炉容量,就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量,温度和压力控制技术也使钢铁质量控制变得更为容易。
第三,回用废钢和提高焦炭利用率,钢铁是钢铁回用生产的。二氧化碳来自于钢铁生产的炼焦、炼铁过程中使用的煤炭和铁矿石。回用废钢减排了二氧化碳也就意味着减少了对煤炭和铁矿石等不可再生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提高焦炭利用率。钢铁业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于高炉中焦炭与铁矿石的还原反应,这意味着提高焦炭的利用率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第四,让钢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节能。汽车制造商是钢铁的重要客户之一,汽车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将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以及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钢铁企业者可以将汽车制造商的挑战视为自己的挑战,开发出超级高强度钢,这种钢材既能保证汽车乘客的安全,又能够降低排放水平。通过这个产品,增强了在汽车产业相对其他材料的竞争力。
第五,让副产品继续节能减排。炼钢过程中会产生钢渣、高炉尘等,这些副产品因为仍然含有铁,因此大部分可以回用到炼钢过程中,或者是在其他的产业中找到用途。这些副产品可以被用作制造诸如水泥、混凝土、土壤改良物、路基、堤坝、矿毛绝缘纤维、玻璃、陶瓷、颜料、磁铁、聚苯乙烯等塑料制品、铝工业和电炉炼钢所使用的电极以及化妆品等。
第六,企业自愿协议。企业自愿协议就是企业和政府双方自愿签订的涉及环境保护、节能降耗方面的协议。企业自愿协议能够提供经济的环境解决方案,带来超前的环境保护措施,对立法和行政法规是有效的补充。政府通过与企业签订自愿节能协议,通过各种税收和财政优惠鼓励企业完成其承诺的节能目标,这对企业形成了正面的鼓励和激励,形成了节能减排的良性循环。钢铁企业在面对节能减排的困局时,选择用不断研究开发新的技术来应对气候变化,把不断严格的环境保护要求作为钢铁业创造新的发展机会。
参 考 文 献
[1]吴晓玲,纪超.《企业绿色竞争力的五个直接来源》 [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5(2)
[2]刘振刚,刘振峰.《对钢铁企业整合重组的思考》[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7(6)
[3]冯起.《钢铁业联合与重组的近况及走势》[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