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物前体治疗后引起的药疹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i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复习1984~1989年6年间日本皮肤科杂志报道的827例药疹病人,认识到要解释用药物前体(Prodrug)治疗后产生的药疹,了解药物的释放方式是必要的。以药物前体氨苄青霉素碳酯(BAPC)和酞氨苄青霉素(TAPC)为例。它们在试管内本身并无抗菌活性,但在小肠吸收良好,在吸收过程中迅速被水解为氨苄青霉素(ABPC),口服BAPC可达到高浓度的ABPC。

其他文献
对17例银屑病患者(男12、女5,年龄21~75岁)作双盲试验,以评价柳氮磺胺吡啶(SSP)在治疗银屑病中的疗效及其与患者乙酰化器状态的关系。患者均为泛发性银屑病,疗前6个月未接受任何系统治疗。将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9例接受SSP500mg,1日3次。1周后改为1g,1日3次。
异位性皮炎(AD)是较为常见的皮肤病,其发病机理尚有诸多不明之处。在AD的发病中IgE起着重要作用,其末梢血中嗜酸细胞增多也很常见,作者测定了嗜酸粒细胞内的对组织损伤性强的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在血清中的水平,并将正常人、接触性皮炎与AD进行了对比研究。
5年来,小儿传染病领域已取得不少进展,其中有许多与皮肤科有关。已经明确幼儿急疹的病原为人类疱疹病毒6型。尽管幼儿急疹的典型表现为婴幼儿的热退疹出,但不伴发疹的发热及不伴发热的出疹也认为与此病毒有关。现已证实,传染性红斑及猫抓病的病原分别为人类细小病毒B19型及小的多型杆菌。先天梅毒的病例数日益剧增,由于父母滥用药物,使许多患儿未得到产前保健。脓疱疮的病原正由链球菌感染占优势转变成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
期刊
白塞病见于世界各地.有两个流行地区,即地中海周围及日本.作者分析了1981~1989年摩洛哥卡萨布兰卡大学医院内科根据Mason及Barnes标准诊断的316例(男224,女92)白塞病的临床表现,并与文献资料进行了比较.结果,316例患者中口腔溃疡100%,生殖器溃疡85%,其他溃疡有:皮肤溃疡19例,消化道溃疡11例,角膜溃疡2例,喉部溃疡2例.
期刊
皮质类固醇(CS)发生的过敏反应可通过斑贴试验来检测,作者对氢化可的松(HC)、特戊酸21-巯基氢化可的松(TP)、17-丁酸酯氢化可的松(BHC进行了比较研究.
发育不良痣(DN)可以是黑素瘤前身,也可是皮肤恶性黑素瘤发展的标志.对此,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已证明口服或外用维甲酸有抗皮肤肿瘤作用.本文报道试用全反维甲酸局部治疗DN的初步结果.对21例年龄在16~61岁、多发性大的发育不良痣患者进行了随机双盲研究.每一患者选择9个外观相似的发育不良痣编号,拍照.每3个痣组成一组共3组,第一组切除作为组织学确诊的基准,另外2组作为治疗和随诊组织学检查.随机给予
期刊

作者研究了三种在真皮底物上重建表皮的实验模型,代替动物用于皮肤药理学研究,在模拟的生理状态下获得了完全正常的表皮,用这种重建表皮评价了维甲酸和激素对靶细胞(角朊细胞)的效应,观察了在这些药物影响下表皮形态和结构的改变。由于这几种重建表皮在牢固的底物上,可升高至气液界面、模拟系统和局部用药以及代谢研究等特点,显示重建表皮在医学和药理学研究方面具有很大潜力。
抗dsDNA对SLE是高度特异的,抗ssDNA对SLE不是特异的。SLE的某些抗DNA抗体可以识别由DNA或RNA与一种或多种蛋白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复合物抗原决定簇,抗体中特异性氨基酸的变化能增强对DNA的结合,具有重复决定簇的复合颗粒是SLE自身抗体产生的可能来源。
期刊
本文报道1例异位性湿疹婴儿在不适当地应用顺势疗法(homoeopathic,顺势疗法是给予患者以微量药物,此种药物如施予健康人,将产生与患者类似的症状――编者注)的药物后,病变恶化、湿疹加重,并并发代谢紊乱.患儿男6个月,因全身性红斑、渗出和四肢显著水肿1周入院.
期刊
过去曾报告外用全反维甲酸可减轻皮肤的光老化症状,并认为其机理是对基因的表达和细胞分化起作用,但尚无直接的证据.本文报道以引起剥脱及表皮增生的磨擦剂和全反维甲酸对比,以观察后者局部外用是否具有特异性.研究分二步进行,首先用含细的和中等大小氧化铝粒子的Brasivol磨擦制剂与白凡士林对比,观察其在正常表皮上的作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