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面推进育人方式改革,是国家层面为充分扭转应试教育倾向、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进行的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长期以来,高中生物的选修教学一直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但其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社会责任的培养和生涯规划指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因此,教师需要利用好选修内容推进育人方式改革,因地制宜地梳理教材内容,制定教学目标,完善教学设计,让每个学生都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
关键词:育人方式改革 高中生物 选修教学
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对于育人方式的改革提出了6个重点和1个目标:构建全面培养体系、优化课程实施、创新教学组织管理、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完善考试和招生制度、强化师资和条件保障。计划到2022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
自2014年《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出台,到2016正式公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再到全面推进育人方式改革的部署,国家为充分扭转应试教育倾向、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育人方式改革突出“选择性”,强化“综合性”,体现“过程性”。
高中阶段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关键期,它兼具着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个性培养的重要目标。然而在应试教育的长期桎梏下,学校和学生“唯分是从”的现象短期内还无法扭转。因此,如何真正推进素质教育,如何利用好现有的教材和资源改进教学方法,成为新时代的教育改革绕不开的话题。
一、选修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地位
长期以来,高中选修教材一直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2016年以前,全国大多数省区都实行自主命题,由于不单独设置题型、考查点相对固定,当时的选修教材几乎等同于“课外读物”,基本不进行重点授课。
自2016年,全国大部分地区开始使用全国卷,题型设置为“生物技术实践”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二选一。不少学校为了节约时间,在教学时强制将“选修”变为“必修”。而选修二《生物科学与社会》由于考试不设置题型,很多学生甚至都没有教材。
二、选修教学在推进育人方式改革中的价值
1.实验操作对动手能力的培养价值。选修教材中有着相当多的实验操作内容,如传统发酵技术应用、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组织培养技术、酶活性测定和固定化技术、DNA和蛋白质的提取技术、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等。这些实验内容长期以来都是“纸上谈兵”,学生需要通过真实的实验情境掌握一定的动手能力,从而体会实验在自然科学中的价值。
2.与社会热点问题的结合对社会责任的培养价值。选修教材中设置了相当多的渗透“STS”教育理念的内容,如转基因技术的争论、生物技术的安全性、生态工程的发展、酶工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生命科学与健康、农业与工业的联系等,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促进社会责任的形成。
3.科技前沿对生涯规划的指导价值。选修教材涉及大量的现代生物科技前沿知识,这是必修部分的经典生物学所不及的。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这些内容既代表着生物学高端领域,又是对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引领,可以借此更好地推进生涯规划教育。
三、利用选修教学推进育人方式改革的几点建议
要想全面推进育人方式改革,教师首先要从分数圈子里走出来。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方式,制定符合新的育人标准的教学目标、改进传统的教学设计,才能全面跟上育人方式改革的大潮。高中教材中的选修各模块都有着鲜明的特色,教师需要因地制宜地梳理教材内容,以现有教材资源为依托,充分整合和拓展互联网资源,从形式、方法和过程上全面改革选修教学。具体来说:
1.强化动手能力培养。在一些操作性比较强的课题(如发酵技术等)中,教师可以放手交给学生去实施。动手之前,學生必须以背景知识和原理为依托,自学相关知识,收集和整理资料;要想获得成果,必须具备实践操作的能力。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并进行实验,事后再进行相互讨论,整理成报告。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指导而不是讲授,并给学生创造自主发挥的空间。
2.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强化社会责任的培养。在一些与社会学联系紧密的课题中(如绿色食品的生产),教师可以运用灵活的课堂形式来呈现,引导学生讨论、辨析生命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如举办小型辩论会、汇报展示、论文书写等。这部分的知识教学宜充分发散广度,教师不要拘泥于教材,而要引导学生广泛搜集素材,让教学内容更丰富,论据更充分。同时,教师也需要注意学科间的联系,在教学中适当引入人文类的专业指导和就业选择的指导。
3.注重对前沿科技的关注。在一些生物学前沿领域的课题(如克隆技术)中,教师首先应利用好科学史的素材,让学生阅读、整理出生物科技相应领域发展的大致历程,对该课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再补充介绍研究热点和应用前景,可以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探索欲望。同时,教师也要重点介绍现代生物科技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全面落实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核心素养的提升。
4.校本课程的开发以推进生涯规划指导为目的。为全面推进育人方式改革,学校要构建丰富的课程体系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创造力,开发多种多样的校本课程和选修课程,在满足高中阶段的学分要求基础上,充分引导学生将选修课程和生涯规划相联系,从而将从前的千篇一律固定班教学,调整为“为了规划而选”“为了规划而学”的走班教学。比如现实生活应用的选修模块课程可以推荐给人文和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学生;职业规划前瞻的选修模块课程可以推荐给理工科类专业的学生;学业发展基础的选修模块可以推荐给深造生物科学类专业的学生。
5.STEM课程的大力开发。为了适应育人方式的改革,学校需要不断加强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的综合性教学,并提供学习场所和实践平台。教师在教学时也需要充分进行教学设计,博采众长,将科学素养、技术素养、工程素养和数学素养融入到生物教学中去,让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这一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成为学生融合和吸收各学科知识的黏合剂。
6.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全面推进育人方式改革,要求改变传统的招生考试模式,发挥招生考试的育人导向功能。这不仅是国家层面需要完善的改革,也需要学校层面上发挥好“课堂教学评价”的管理功能、诊断功能和导向功能。学校首先要改变“唯分数论”,将教学评价与分数脱离,打破单一的以学业成绩为标准的评价模式,增强评价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导向性。
长期以来,在应试升学的导向下,育人方式单一的高中教学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推进育人方式的改革,首先就要推进从“育分”到“育人”的转化,进而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高中教学在改革过程中要坚持回归常理、回归初心,以教学方式的变革带动整个学校育人方式的转型,尊重和促进不同学生的差异性选择,满足和保证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帅,郑程月,吴霓.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的经验、困扰与建议[J].教学与管理,2020(4):7679.
[2]仲玉维.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9(4):910.
[3]陈国祥.回归教育常识 推进育人方式改革[J].基础教育参考,2019(22):3032.
关键词:育人方式改革 高中生物 选修教学
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对于育人方式的改革提出了6个重点和1个目标:构建全面培养体系、优化课程实施、创新教学组织管理、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完善考试和招生制度、强化师资和条件保障。计划到2022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
自2014年《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出台,到2016正式公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再到全面推进育人方式改革的部署,国家为充分扭转应试教育倾向、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育人方式改革突出“选择性”,强化“综合性”,体现“过程性”。
高中阶段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关键期,它兼具着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个性培养的重要目标。然而在应试教育的长期桎梏下,学校和学生“唯分是从”的现象短期内还无法扭转。因此,如何真正推进素质教育,如何利用好现有的教材和资源改进教学方法,成为新时代的教育改革绕不开的话题。
一、选修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地位
长期以来,高中选修教材一直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2016年以前,全国大多数省区都实行自主命题,由于不单独设置题型、考查点相对固定,当时的选修教材几乎等同于“课外读物”,基本不进行重点授课。
自2016年,全国大部分地区开始使用全国卷,题型设置为“生物技术实践”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二选一。不少学校为了节约时间,在教学时强制将“选修”变为“必修”。而选修二《生物科学与社会》由于考试不设置题型,很多学生甚至都没有教材。
二、选修教学在推进育人方式改革中的价值
1.实验操作对动手能力的培养价值。选修教材中有着相当多的实验操作内容,如传统发酵技术应用、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组织培养技术、酶活性测定和固定化技术、DNA和蛋白质的提取技术、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等。这些实验内容长期以来都是“纸上谈兵”,学生需要通过真实的实验情境掌握一定的动手能力,从而体会实验在自然科学中的价值。
2.与社会热点问题的结合对社会责任的培养价值。选修教材中设置了相当多的渗透“STS”教育理念的内容,如转基因技术的争论、生物技术的安全性、生态工程的发展、酶工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生命科学与健康、农业与工业的联系等,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促进社会责任的形成。
3.科技前沿对生涯规划的指导价值。选修教材涉及大量的现代生物科技前沿知识,这是必修部分的经典生物学所不及的。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这些内容既代表着生物学高端领域,又是对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引领,可以借此更好地推进生涯规划教育。
三、利用选修教学推进育人方式改革的几点建议
要想全面推进育人方式改革,教师首先要从分数圈子里走出来。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方式,制定符合新的育人标准的教学目标、改进传统的教学设计,才能全面跟上育人方式改革的大潮。高中教材中的选修各模块都有着鲜明的特色,教师需要因地制宜地梳理教材内容,以现有教材资源为依托,充分整合和拓展互联网资源,从形式、方法和过程上全面改革选修教学。具体来说:
1.强化动手能力培养。在一些操作性比较强的课题(如发酵技术等)中,教师可以放手交给学生去实施。动手之前,學生必须以背景知识和原理为依托,自学相关知识,收集和整理资料;要想获得成果,必须具备实践操作的能力。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并进行实验,事后再进行相互讨论,整理成报告。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指导而不是讲授,并给学生创造自主发挥的空间。
2.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强化社会责任的培养。在一些与社会学联系紧密的课题中(如绿色食品的生产),教师可以运用灵活的课堂形式来呈现,引导学生讨论、辨析生命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如举办小型辩论会、汇报展示、论文书写等。这部分的知识教学宜充分发散广度,教师不要拘泥于教材,而要引导学生广泛搜集素材,让教学内容更丰富,论据更充分。同时,教师也需要注意学科间的联系,在教学中适当引入人文类的专业指导和就业选择的指导。
3.注重对前沿科技的关注。在一些生物学前沿领域的课题(如克隆技术)中,教师首先应利用好科学史的素材,让学生阅读、整理出生物科技相应领域发展的大致历程,对该课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再补充介绍研究热点和应用前景,可以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探索欲望。同时,教师也要重点介绍现代生物科技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全面落实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核心素养的提升。
4.校本课程的开发以推进生涯规划指导为目的。为全面推进育人方式改革,学校要构建丰富的课程体系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创造力,开发多种多样的校本课程和选修课程,在满足高中阶段的学分要求基础上,充分引导学生将选修课程和生涯规划相联系,从而将从前的千篇一律固定班教学,调整为“为了规划而选”“为了规划而学”的走班教学。比如现实生活应用的选修模块课程可以推荐给人文和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学生;职业规划前瞻的选修模块课程可以推荐给理工科类专业的学生;学业发展基础的选修模块可以推荐给深造生物科学类专业的学生。
5.STEM课程的大力开发。为了适应育人方式的改革,学校需要不断加强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的综合性教学,并提供学习场所和实践平台。教师在教学时也需要充分进行教学设计,博采众长,将科学素养、技术素养、工程素养和数学素养融入到生物教学中去,让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这一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成为学生融合和吸收各学科知识的黏合剂。
6.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全面推进育人方式改革,要求改变传统的招生考试模式,发挥招生考试的育人导向功能。这不仅是国家层面需要完善的改革,也需要学校层面上发挥好“课堂教学评价”的管理功能、诊断功能和导向功能。学校首先要改变“唯分数论”,将教学评价与分数脱离,打破单一的以学业成绩为标准的评价模式,增强评价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导向性。
长期以来,在应试升学的导向下,育人方式单一的高中教学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推进育人方式的改革,首先就要推进从“育分”到“育人”的转化,进而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高中教学在改革过程中要坚持回归常理、回归初心,以教学方式的变革带动整个学校育人方式的转型,尊重和促进不同学生的差异性选择,满足和保证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帅,郑程月,吴霓.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的经验、困扰与建议[J].教学与管理,2020(4):7679.
[2]仲玉维.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9(4):910.
[3]陈国祥.回归教育常识 推进育人方式改革[J].基础教育参考,2019(22):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