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vs自由,在懂得中收获成长

来源 :莫愁·家教与成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ger_0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暑假期间,英国广播公司(BBC)播出的《我们的学生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纪录片引起中英民众对两国教育方式的热烈讨论。
  中国老师总是站在讲台上讲课,与英国学生的矛盾和冲突不断;英国学生不听课、不守纪律……这是三集纪录短片给观众留下的深刻印象。那么,事实是不是如同视频呈现的那样——当“中国规矩”遭遇“西方自由”,必定摩擦不断?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出自《孟子》,原是对当政者管理国家的建议,后被国人引申为生活指导和教育法则。随着西方教育观念传入中国,接受了新理念的父母,是否能够准确了解、认识西方自由教育的内涵和本质?能否在传统与潮流的观念冲突中找到平衡,掌握正确的、适合自身的家庭教育方法?
  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教师和家长的观念、理念、思维和方法决定了教育的倾向。

中国式“规矩”VS英国式“自由” 宋敏


  BBC把一个严肃的教育话题拍成了一个娱乐性极强的真人秀节目——《我们的学生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终于大结局了。在中国五位老师成功完成大反转的逆袭之后,留给观众的却是无尽的讨论和思考。
  横向比较or纵向比较
  教育的第一重要元素是——人,第二重要元素是——理念。
  在中国学校,甚至整个中国社会都是在跟别人比。对于“别人家的孩子”,父母们满是羡慕,而对孩子来说,大多只剩嫉妒甚至还有恨了。
  英国此类问题就少了很多,少到几乎没有。英国尊重个体,他们相信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学校不公开考试成绩,更没有排名。但他们也提倡比较,不是和别人比,而是和自己比。只要你今天比昨天进步,就应该也将会得到一个“赞”。
  拿我家孩子来说,奖状拿过无数,但从来没有排过名次。发奖的理由各种各样,小到努力解决一道算术题、大声回答老师提问,大到独立完成一段写作……都会得到老师的狂赞。这些小小的进步,对其他孩子来说,也许是顺手拈来的平常事,可对于一个内向自卑缺乏自信的孩子来说却是很多努力之后的结果。任何努力得到的成果都应该为之自豪。可这样的努力如果不是跟自己比,而是跟别人比的话,那种自豪感即使没有消失殆尽,也会大打折扣吧?
  纪录片第三集中有一个女孩对自己的排名不满意,老师安慰她时是这样说的:你应该努力,不停地努力,尽你最大的努力……然后这个孩子说:可是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你在告诉我,我最大的努力还是不够好?!这就是跟别人比较的结果,可能激励你,也可能彻底将你打垮,让人丧失信心。
  我想这也是国内很多成绩平平的孩子的心声吧。不可能每个学生都成为学霸,所谓学霸也是相对于大多数普通学生而言。
  我总体的感觉是,英国教育讲求为大众提供多种可能性,如果你不是学习的料,你也可以在其他领域成就自己;中国教育似乎更多是强调“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上大学成为绝大多数学生及其家长的最理想选择。
  普通人与优秀的普通人
  在课堂上烧水泡茶,不停大声说话,就算把家长叫来或课堂罚站也不管用……这是纪录片中出现的镜头。有评论说,是英国的福利制度养出了懒散的学生。那么英国学生上课果真如此散漫?
  纪录片中的学生上课状态并不能代表英国学校的整体状态。英国也是讲究升学率的,拿小升初来说,11+考试就是第一道坎,考过的孩子才能顺利进入重点中学——Grammar School,而重点中学还有等级之分。重点中学的教学进度、教学质量、教学秩序与普通中学大相径庭。纪录片中所谓优秀的学校,并不是Grammar School,因此那样的自律能力、课堂秩序并不奇怪。
  即使上了Grammar School,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选择继续进修大学课程,很多人中学毕业就会选择就业。只有部分学生选择继续考大学,当然也不能保证都能考上名牌大学。
  中国的学生只要进入大学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英国却恰恰相反。小学玩儿,中学玩儿着学,到了大学——要么玩命学,要么退学。就我所知,英国很多大学的学生在大一学年中会有几批退学的,因为顶不住压力。这种现象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应该是一个好消息,中国孩子什么世面没见过啊,我们抗压能力多强啊。一般第一年能熬过去,后面三年会越来越轻松。
  真正的人生,始于大学毕业之后。很多在英国留学的中国人都很优秀,但大多数还属于优秀的普通人,功成名就毕竟属于少数人。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并不是功成名就,但就是要比“别人家的孩子”优秀些,父母才安心。很多孩子的优秀,也并不是自己的优秀,而是父母期望中的优秀而已。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坐在路边鼓掌的人》,文中学业平平的女孩说了这样一句话:“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在路边鼓掌,我想成为那个在路边鼓掌的人。”小女孩的境界,是大部分人不认同的。英国孩子不思进取,做了普通人;中国孩子谨遵师命,成为了优秀的普通人。不管是普通人还是优秀的普通人,都是个人选择的结果,都要自己去负责,自己去走完自己的人生。区别是,有人乐在其中,有人迷失自我。
  所谓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作者于2000年赴英国,从事中文学校助教工作,社会志愿工作者。)
  没有一成不变的规矩,也没有毫无约束的自由。重要的是,孩子需要了解哪些规则,必须遵守哪些规矩,能获得哪些自由。

规矩与自由,都是孩子们需要的 李蔚红


  为人父母,眼见着小孩子一天天地成长,我们会有很多的欣慰、喜悦,但由于我国现在的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父母们没有直接的养育经验,所以也不时地会面临一些无知与困惑。
  “孩子幼年时,在哪些事情上要有规矩,在哪些事情上又要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这也是很多父母经常感到困惑的问题。这个问题要从了解孩子身心成长的需要开始,父母们才能够知道怎么要求和给予孩子。   规矩与自由,都是孩子们需要的
  事例一:我曾经在幼儿园门前,看到一个胖胖的小男孩,突然伸手捶打起抱着他的奶奶的脸,而奶奶只是歪头躲闪着,并没有伸手阻止。
  事例二:在内蒙草原的一条结着薄冰的河流前,一个五六岁大的中国男孩想要伸手摸一下溪流上的薄冰,他母亲在身后一把拉住了他,严厉地说:“别去,那水里有鬼!”这位粗鲁的母亲,不仅阻止了孩子去感受新事物的好奇心,还编出了鬼来恐吓孩子。听了母亲恐吓的小男孩呆呆地站在溪流边,渴望着探索又恐惧着面前的新事物。而一起旅游的一个老外,则拉着蹒跚走路的女儿的手,去河边捞起一小块冰,放到她的嘴边,让她感受冰的沁凉和味道。
  通过这两件小事,我们大概就可以知道什么事情上孩子需要规矩,什么事情上要给予孩子自由了。
  第一个事例中的小男孩,肯定是需要知道不能动手打奶奶的规矩的。而第二个事例中的中国母亲应该给予男孩自由,并且鼓励他,让他力所能及地去尝试新事物,她只要在一边保护好,防止他掉入水中就行。
  所以规矩和自由,都是正常的孩子成长所需要的。在事例一的这类事情上,父母们就应该阻止孩子,跟他们讲明道理,让他们遵守规矩;在事例二的这类事情上,就可以给予孩子自由,让他们增强知识与能力。
  因为如果事例一中的孩子没有学会规矩,长期下去,他也许就会把动手打人不当回事,会与同学打架甚至发展成更严重的行为;如果后一个事例中的孩子,总是受到这样的阻止、恐吓,他也会逐渐丧失探索新事物的好奇、冲动与勇气,成为一个胆怯、懦弱的人。
  一个没有任何规矩的孩子,或者一个没有任何自由的孩子,在他们长大进入社会后,都是有危险的。
  懂得规矩、掌握规则才能获得自由
  点一根火柴,让孩子的手逐渐靠近,感觉到热了,马上就吹灭,然后耐心地告诉孩子火是一种什么事物,它有什么作用,也有哪些危害。生活中的每一个小事物,都有其不同的结构、性质和运行的规则,让孩子了解了这些规则,他们自然就会自觉地遵守一些规矩了。
  小孩子都有好奇心,渴望了解、认识更多的事物,他们经常会盯着大人不停地问“为什么”。
  但我经常看到的却是很多父母用命令的口吻反对、阻止、要求孩子做什么。一个两岁的幼儿拣拾着垃圾桶旁边的果核往嘴里塞时,他的母亲就会喝斥他:“吐出来!不能拣地上的东西吃!”甚至会上前打一下他的小手。
  这时候,其实正是向孩子讲解事物规则的时机,父母要耐心地跟孩子解释这些果核是坚硬的、也是别人扔掉的,所以不能吃;也可以找一个干净的果核让孩子咬一下试试,感觉它的坚硬与味道。只要孩子了解了这些规则,他就会遵守这些规则带来的规矩,不再这样做了。这样他们的知识也会越来越多,能力也就越来越强了。
  每一个孩子由小到大的成长,就是在一点点地学习和掌握在社会上生存与发展的规则。
  而当他们逐渐地了解了很多事物的规则,拥有了各种能力,他们也就能够自觉遵守规矩,享受更多自由了。
  比如孩子幼小时,是不能去厨房点煤气或者用刀切菜的,但是当他们十几岁了,了解了怎样用煤气和怎样用刀切不着手的这些规则之后,在这些事情上他们就获得自由了,就可以使用煤气炉和动手切菜了。
  我孩子在美国读博,刚去时,他也需要一点点了解、学习生活与学业上的很多规则。导师让他们上课时积极发言、自由地表达,他说自己对一个地域、领域还不了解,还没有能力的时候,根本就没办法自由地表达。现在,他掌握了一些规则、有了一些能力,才感觉获得了一些自由。
  所以说,只有遵循规则,才能获得相对的自由。
  规矩和自由都需符合成长规律
  孩子的成长是有一定规规律的,了解了孩子身心成长的规律,我们就能够耐心地养育孩子,给予他们适当的规矩和自由了。
  对于3-6岁的孩子,父母在这些事情上,可以这样做:
  1.让孩子了解和遵守一些安全规矩。比如不能在家里点火;不能伸手去抠电源插座;不能自己吃药;过马路时要拉着大人的手、不能乱跑等。
  2.让孩子了解时间概念,遵守基本的饮食、作息规律。比如朝起夕睡,定时进餐等。
  3.让孩子了解家庭成员的关系和一些基本的家务。比如爷爷奶奶是父亲的父母,他们年长了,要尊敬和照顾他们;爸爸和妈妈每天要外出去工作,养活一家人等。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身心的急速发育时期,父母要尽可能地少约束他们,多给他们说话、想象和表达需要的自由,保护好他们的好奇心与创造力,让他们的身心和个性充分、自由地发育起来。
  当孩子上小学以后,对他们学习和生活的要求就可以严格一些,规矩也可以多一些了。他们开始进入小社会,过集体生活了,还要了解和遵守集体的一些规章制度和纪律。
  美国的父母大都在两方面规矩孩子:一是安全,比如要求孩子不在家里玩火、遵守交通规则;二是品行方面,要求孩子及时完成学习任务、言行要诚实、遵守自己的诺言等。
  他们会在这些事情上给予孩子自由:
  1.让孩子自由、诚实地说话。
  2.让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感情和要求。
  3.在孩子力所以及的事情上,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处理。
  父母给予孩子规矩和自由,都要根据孩子身心成长的年龄和实际需要来,同时还要尽量做到,在一些需要孩子遵守规矩的事情上,不命令孩子,而是耐心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这样、而要那样。父母最好还能够让孩子参与制订一些规矩,并且让孩子理解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规矩。
  在孩子了解和掌握了一些事物的规则,并且有能力自己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家长就可以放手了。比如,告诉孩子怎么打肥皂、冲洗衣服的全部过程以后,就可以让孩子自己去洗衣服了。他们可能弄得到处是水,也可能在洗衣服中遇到新问题,都不要责怪他们,因为有些事情要做好,不仅需要了解和掌握规则,还需要来自实践中的经验。
  让孩子遵守规矩和拥有自由,父母还要为孩子做好榜样,遵守好一些家庭规矩和社会规矩,比如不打架骂人,不酗酒,赡养、孝敬老人;在社会上努力工作,诚实做人,积极承担、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相信在父母良好行为的影响下,孩子们随着一天天的成长,对事物的规则了解、掌握得越来越多,行为能力不断地增强,他们都是会遵守规矩,拥有真正的自由与快乐的。
  (作者曾任明天出版社编审,长期从事母亲教育研究及儿童读物编写工作。)
其他文献
转眼间女儿已经上六年级了,这本是面临小升初奋力冲刺的“黄金时期”,可前不久的周末,女儿竟与要好的伙伴一起去照大头贴。她们做出了各种古灵精怪的造型,让人看了忍俊不禁。但转念一想女儿即将面临的考试,我随即阴沉了脸。“老妈,看看自己的女儿,足够萌吧!”女儿一边欣赏着,一边嘟着嘴巴撒娇卖萌。见姑娘俏皮可爱的样子,我心头的怒气渐渐消失了,久久回味着女儿各种呆萌的表情,仿佛自己也一下子年轻了许多。  之前,女
期刊
1  儿子小虎的美术老师是位年轻的女老师。作为家长,我不曾与她打过交道,这当然是我的失职,但并不意味着我对小虎美术课的忽视。我固执地认为,孩子的作业本,才是一张真正的晴雨表,往往能准确预报出许多丰富复杂的校园信息,比如孩子在哪一方面有无天分,老师的教育风格是怎样的,以及孩子与任课老师之间的关系等等。  一两年的课上下来,我从小虎的美术本上,能时时感受到这位老师的可敬之处。  或许是女老师的缘故,她
期刊
感觉是认识世界的开端,在各种感觉中,视、听觉又占有重要的位置。相关研究表明,宝宝80%-90%以上的外部信息,都是通过视、听觉进入大脑的。可以说,视听觉是宝宝认识世界的主要感官。然而,长期以来,家长越来越热衷经由电视、电脑传播的视觉为主的早教,对于播放音频这种主要经由听觉的早教形式,却没有予以充分的关注,甚是可惜。  我个人在女儿早教的过程中,比较多地用到了音频这种形式,实践下来感觉良好,不仅让女
期刊
什么是童年失忆症?  河南开封一读者来信咨询:我家孩子6岁,常常因为调皮而被他爸爸打。他爸爸的理论就是,孩子长大后,对6岁以前的事都不会记得,所以现在打打没关系。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有一个名词叫幼年经验失忆症,大人总认为孩子不记得小时候的事情,但其实这个阶段对孩子以后的成长是有很大影响的,请问是这样吗?  答:第一,关于“幼年经验失忆症”指幼儿0—3岁的记忆,而不是6岁以前。这个名词最早出自精神分
期刊
我的小外孙卓卓快4岁了,过几天就要正式入幼儿园了。之前他在幼儿园上了一年的“亲子班”,这几天老师在微信里通知说要举行一个小型的毕业典礼,让每位小朋友都准备一下,每人都要表演一个节目。  本来这件事情不牵扯我,可女儿有事,卓卓的毕业典礼将由我和老伴陪同前往。  那天早晨叫醒卓卓,匆匆吃了点饭,我们就驱车前往幼儿园。来到教室时,大人孩子已经来了不少,坐了一大圈。一个假期没见面了,孩子们相互嬉戏着,家长
期刊
奶奶好  小班新生入园第一天,小(5)班两个老师使出浑身解数安抚稳定孩子们情绪,大部分孩子都安静下来,但仍有一个小男孩哭闹着。他紧闭着双眼,口中不断呼唤着“奶奶”,两只胖乎乎的小手无助却固执地向前伸着。  “奶奶来啦!”孩子听到我的声音,紧闭的双眼微微睁开。我接着说,“我也是奶奶,叫我奶奶吧。”  我从班级老师手中接过孩子,不一会儿,小男孩竟然停止了哭泣。由此,我和小男孩有了缘份。  他叫欢欢。老
期刊
我从来都不把女儿小须只当孩子看,无论她多大,我就觉得她是个大人,她要学会承担责任,学会照顾他人。面对小须,我喜欢装自己是个长不大的妈妈,过马路时,我会对小须说:你要照顾我这个老人,怎么自己一个人走呢?她就会自觉地来牵起我的手,像大人般领着我这个妈妈过马路。  双休有时间,我会带着小须去外面走走,我相信,大自然是最好的教科书。记得一次老师布置任务——找春天。听着不难,操作起来并不容易。最后我和她去了
期刊
为了加强全社会对儿童权利保护意识的关注,促进未成年人保护制度的完善,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开展了第五次“中国未成年人保护十大事件评选”活动(2014.6-2015.6),对过去一年发生的儿童保护事件、政策等进行系统梳理,评选出未成年人保护领域里最具有影响力,体现中国儿童保护工作发展需求和趋势的事件以及政策。  1、国务院通过《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消灭儿童贫困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体系  
期刊
儿子秋辰是一个阳光开朗的男孩。可最近,这个阳光男孩的表现有点不够阳光……  秋辰前一阵最大的毛病就是吃饭磨蹭,有时比弟弟吃得还慢。于是家人就会催促他吃得快一点,一次两次还好,次数多了,秋辰就开始找理由了,比如“今天的饭有点硬!”“因为没有我爱吃的番茄炒鸡蛋”“这个排骨汤太咸了!”……看着他瘦瘦的脸,我就心软了,总是妥协:“好吧,那再给你5分钟,你吃快一点哦!”  假期里,不擅厨艺的我为了能让他多长
期刊
几乎每个三四岁幼儿的家长都有这样的经历:想给孩子洗脸时他一溜烟地跑了,随着你的围追堵截,他快乐地哈哈大笑;他故意做出一些很可笑的表情凑近你,当你表现出反感和抓狂时,他手舞足蹈并且重复无数次;他常常将车钥匙等重要物品藏起来,然后在你急得跳脚时,露出满意的微笑……  其实,这都是幼儿自编自导的“控制游戏”。通过这种游戏,孩子们体会到自己的力量,让内心变得更强大。对幼儿来说,他们常感到无助,又有无限的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