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暑假期间,英国广播公司(BBC)播出的《我们的学生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纪录片引起中英民众对两国教育方式的热烈讨论。
中国老师总是站在讲台上讲课,与英国学生的矛盾和冲突不断;英国学生不听课、不守纪律……这是三集纪录短片给观众留下的深刻印象。那么,事实是不是如同视频呈现的那样——当“中国规矩”遭遇“西方自由”,必定摩擦不断?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出自《孟子》,原是对当政者管理国家的建议,后被国人引申为生活指导和教育法则。随着西方教育观念传入中国,接受了新理念的父母,是否能够准确了解、认识西方自由教育的内涵和本质?能否在传统与潮流的观念冲突中找到平衡,掌握正确的、适合自身的家庭教育方法?
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教师和家长的观念、理念、思维和方法决定了教育的倾向。
BBC把一个严肃的教育话题拍成了一个娱乐性极强的真人秀节目——《我们的学生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终于大结局了。在中国五位老师成功完成大反转的逆袭之后,留给观众的却是无尽的讨论和思考。
横向比较or纵向比较
教育的第一重要元素是——人,第二重要元素是——理念。
在中国学校,甚至整个中国社会都是在跟别人比。对于“别人家的孩子”,父母们满是羡慕,而对孩子来说,大多只剩嫉妒甚至还有恨了。
英国此类问题就少了很多,少到几乎没有。英国尊重个体,他们相信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学校不公开考试成绩,更没有排名。但他们也提倡比较,不是和别人比,而是和自己比。只要你今天比昨天进步,就应该也将会得到一个“赞”。
拿我家孩子来说,奖状拿过无数,但从来没有排过名次。发奖的理由各种各样,小到努力解决一道算术题、大声回答老师提问,大到独立完成一段写作……都会得到老师的狂赞。这些小小的进步,对其他孩子来说,也许是顺手拈来的平常事,可对于一个内向自卑缺乏自信的孩子来说却是很多努力之后的结果。任何努力得到的成果都应该为之自豪。可这样的努力如果不是跟自己比,而是跟别人比的话,那种自豪感即使没有消失殆尽,也会大打折扣吧?
纪录片第三集中有一个女孩对自己的排名不满意,老师安慰她时是这样说的:你应该努力,不停地努力,尽你最大的努力……然后这个孩子说:可是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你在告诉我,我最大的努力还是不够好?!这就是跟别人比较的结果,可能激励你,也可能彻底将你打垮,让人丧失信心。
我想这也是国内很多成绩平平的孩子的心声吧。不可能每个学生都成为学霸,所谓学霸也是相对于大多数普通学生而言。
我总体的感觉是,英国教育讲求为大众提供多种可能性,如果你不是学习的料,你也可以在其他领域成就自己;中国教育似乎更多是强调“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上大学成为绝大多数学生及其家长的最理想选择。
普通人与优秀的普通人
在课堂上烧水泡茶,不停大声说话,就算把家长叫来或课堂罚站也不管用……这是纪录片中出现的镜头。有评论说,是英国的福利制度养出了懒散的学生。那么英国学生上课果真如此散漫?
纪录片中的学生上课状态并不能代表英国学校的整体状态。英国也是讲究升学率的,拿小升初来说,11+考试就是第一道坎,考过的孩子才能顺利进入重点中学——Grammar School,而重点中学还有等级之分。重点中学的教学进度、教学质量、教学秩序与普通中学大相径庭。纪录片中所谓优秀的学校,并不是Grammar School,因此那样的自律能力、课堂秩序并不奇怪。
即使上了Grammar School,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选择继续进修大学课程,很多人中学毕业就会选择就业。只有部分学生选择继续考大学,当然也不能保证都能考上名牌大学。
中国的学生只要进入大学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英国却恰恰相反。小学玩儿,中学玩儿着学,到了大学——要么玩命学,要么退学。就我所知,英国很多大学的学生在大一学年中会有几批退学的,因为顶不住压力。这种现象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应该是一个好消息,中国孩子什么世面没见过啊,我们抗压能力多强啊。一般第一年能熬过去,后面三年会越来越轻松。
真正的人生,始于大学毕业之后。很多在英国留学的中国人都很优秀,但大多数还属于优秀的普通人,功成名就毕竟属于少数人。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并不是功成名就,但就是要比“别人家的孩子”优秀些,父母才安心。很多孩子的优秀,也并不是自己的优秀,而是父母期望中的优秀而已。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坐在路边鼓掌的人》,文中学业平平的女孩说了这样一句话:“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在路边鼓掌,我想成为那个在路边鼓掌的人。”小女孩的境界,是大部分人不认同的。英国孩子不思进取,做了普通人;中国孩子谨遵师命,成为了优秀的普通人。不管是普通人还是优秀的普通人,都是个人选择的结果,都要自己去负责,自己去走完自己的人生。区别是,有人乐在其中,有人迷失自我。
所谓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作者于2000年赴英国,从事中文学校助教工作,社会志愿工作者。)
没有一成不变的规矩,也没有毫无约束的自由。重要的是,孩子需要了解哪些规则,必须遵守哪些规矩,能获得哪些自由。
为人父母,眼见着小孩子一天天地成长,我们会有很多的欣慰、喜悦,但由于我国现在的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父母们没有直接的养育经验,所以也不时地会面临一些无知与困惑。
“孩子幼年时,在哪些事情上要有规矩,在哪些事情上又要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这也是很多父母经常感到困惑的问题。这个问题要从了解孩子身心成长的需要开始,父母们才能够知道怎么要求和给予孩子。 规矩与自由,都是孩子们需要的
事例一:我曾经在幼儿园门前,看到一个胖胖的小男孩,突然伸手捶打起抱着他的奶奶的脸,而奶奶只是歪头躲闪着,并没有伸手阻止。
事例二:在内蒙草原的一条结着薄冰的河流前,一个五六岁大的中国男孩想要伸手摸一下溪流上的薄冰,他母亲在身后一把拉住了他,严厉地说:“别去,那水里有鬼!”这位粗鲁的母亲,不仅阻止了孩子去感受新事物的好奇心,还编出了鬼来恐吓孩子。听了母亲恐吓的小男孩呆呆地站在溪流边,渴望着探索又恐惧着面前的新事物。而一起旅游的一个老外,则拉着蹒跚走路的女儿的手,去河边捞起一小块冰,放到她的嘴边,让她感受冰的沁凉和味道。
通过这两件小事,我们大概就可以知道什么事情上孩子需要规矩,什么事情上要给予孩子自由了。
第一个事例中的小男孩,肯定是需要知道不能动手打奶奶的规矩的。而第二个事例中的中国母亲应该给予男孩自由,并且鼓励他,让他力所能及地去尝试新事物,她只要在一边保护好,防止他掉入水中就行。
所以规矩和自由,都是正常的孩子成长所需要的。在事例一的这类事情上,父母们就应该阻止孩子,跟他们讲明道理,让他们遵守规矩;在事例二的这类事情上,就可以给予孩子自由,让他们增强知识与能力。
因为如果事例一中的孩子没有学会规矩,长期下去,他也许就会把动手打人不当回事,会与同学打架甚至发展成更严重的行为;如果后一个事例中的孩子,总是受到这样的阻止、恐吓,他也会逐渐丧失探索新事物的好奇、冲动与勇气,成为一个胆怯、懦弱的人。
一个没有任何规矩的孩子,或者一个没有任何自由的孩子,在他们长大进入社会后,都是有危险的。
懂得规矩、掌握规则才能获得自由
点一根火柴,让孩子的手逐渐靠近,感觉到热了,马上就吹灭,然后耐心地告诉孩子火是一种什么事物,它有什么作用,也有哪些危害。生活中的每一个小事物,都有其不同的结构、性质和运行的规则,让孩子了解了这些规则,他们自然就会自觉地遵守一些规矩了。
小孩子都有好奇心,渴望了解、认识更多的事物,他们经常会盯着大人不停地问“为什么”。
但我经常看到的却是很多父母用命令的口吻反对、阻止、要求孩子做什么。一个两岁的幼儿拣拾着垃圾桶旁边的果核往嘴里塞时,他的母亲就会喝斥他:“吐出来!不能拣地上的东西吃!”甚至会上前打一下他的小手。
这时候,其实正是向孩子讲解事物规则的时机,父母要耐心地跟孩子解释这些果核是坚硬的、也是别人扔掉的,所以不能吃;也可以找一个干净的果核让孩子咬一下试试,感觉它的坚硬与味道。只要孩子了解了这些规则,他就会遵守这些规则带来的规矩,不再这样做了。这样他们的知识也会越来越多,能力也就越来越强了。
每一个孩子由小到大的成长,就是在一点点地学习和掌握在社会上生存与发展的规则。
而当他们逐渐地了解了很多事物的规则,拥有了各种能力,他们也就能够自觉遵守规矩,享受更多自由了。
比如孩子幼小时,是不能去厨房点煤气或者用刀切菜的,但是当他们十几岁了,了解了怎样用煤气和怎样用刀切不着手的这些规则之后,在这些事情上他们就获得自由了,就可以使用煤气炉和动手切菜了。
我孩子在美国读博,刚去时,他也需要一点点了解、学习生活与学业上的很多规则。导师让他们上课时积极发言、自由地表达,他说自己对一个地域、领域还不了解,还没有能力的时候,根本就没办法自由地表达。现在,他掌握了一些规则、有了一些能力,才感觉获得了一些自由。
所以说,只有遵循规则,才能获得相对的自由。
规矩和自由都需符合成长规律
孩子的成长是有一定规规律的,了解了孩子身心成长的规律,我们就能够耐心地养育孩子,给予他们适当的规矩和自由了。
对于3-6岁的孩子,父母在这些事情上,可以这样做:
1.让孩子了解和遵守一些安全规矩。比如不能在家里点火;不能伸手去抠电源插座;不能自己吃药;过马路时要拉着大人的手、不能乱跑等。
2.让孩子了解时间概念,遵守基本的饮食、作息规律。比如朝起夕睡,定时进餐等。
3.让孩子了解家庭成员的关系和一些基本的家务。比如爷爷奶奶是父亲的父母,他们年长了,要尊敬和照顾他们;爸爸和妈妈每天要外出去工作,养活一家人等。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身心的急速发育时期,父母要尽可能地少约束他们,多给他们说话、想象和表达需要的自由,保护好他们的好奇心与创造力,让他们的身心和个性充分、自由地发育起来。
当孩子上小学以后,对他们学习和生活的要求就可以严格一些,规矩也可以多一些了。他们开始进入小社会,过集体生活了,还要了解和遵守集体的一些规章制度和纪律。
美国的父母大都在两方面规矩孩子:一是安全,比如要求孩子不在家里玩火、遵守交通规则;二是品行方面,要求孩子及时完成学习任务、言行要诚实、遵守自己的诺言等。
他们会在这些事情上给予孩子自由:
1.让孩子自由、诚实地说话。
2.让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感情和要求。
3.在孩子力所以及的事情上,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处理。
父母给予孩子规矩和自由,都要根据孩子身心成长的年龄和实际需要来,同时还要尽量做到,在一些需要孩子遵守规矩的事情上,不命令孩子,而是耐心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这样、而要那样。父母最好还能够让孩子参与制订一些规矩,并且让孩子理解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规矩。
在孩子了解和掌握了一些事物的规则,并且有能力自己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家长就可以放手了。比如,告诉孩子怎么打肥皂、冲洗衣服的全部过程以后,就可以让孩子自己去洗衣服了。他们可能弄得到处是水,也可能在洗衣服中遇到新问题,都不要责怪他们,因为有些事情要做好,不仅需要了解和掌握规则,还需要来自实践中的经验。
让孩子遵守规矩和拥有自由,父母还要为孩子做好榜样,遵守好一些家庭规矩和社会规矩,比如不打架骂人,不酗酒,赡养、孝敬老人;在社会上努力工作,诚实做人,积极承担、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相信在父母良好行为的影响下,孩子们随着一天天的成长,对事物的规则了解、掌握得越来越多,行为能力不断地增强,他们都是会遵守规矩,拥有真正的自由与快乐的。
(作者曾任明天出版社编审,长期从事母亲教育研究及儿童读物编写工作。)
中国老师总是站在讲台上讲课,与英国学生的矛盾和冲突不断;英国学生不听课、不守纪律……这是三集纪录短片给观众留下的深刻印象。那么,事实是不是如同视频呈现的那样——当“中国规矩”遭遇“西方自由”,必定摩擦不断?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出自《孟子》,原是对当政者管理国家的建议,后被国人引申为生活指导和教育法则。随着西方教育观念传入中国,接受了新理念的父母,是否能够准确了解、认识西方自由教育的内涵和本质?能否在传统与潮流的观念冲突中找到平衡,掌握正确的、适合自身的家庭教育方法?
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教师和家长的观念、理念、思维和方法决定了教育的倾向。
中国式“规矩”VS英国式“自由” 宋敏
BBC把一个严肃的教育话题拍成了一个娱乐性极强的真人秀节目——《我们的学生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终于大结局了。在中国五位老师成功完成大反转的逆袭之后,留给观众的却是无尽的讨论和思考。
横向比较or纵向比较
教育的第一重要元素是——人,第二重要元素是——理念。
在中国学校,甚至整个中国社会都是在跟别人比。对于“别人家的孩子”,父母们满是羡慕,而对孩子来说,大多只剩嫉妒甚至还有恨了。
英国此类问题就少了很多,少到几乎没有。英国尊重个体,他们相信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学校不公开考试成绩,更没有排名。但他们也提倡比较,不是和别人比,而是和自己比。只要你今天比昨天进步,就应该也将会得到一个“赞”。
拿我家孩子来说,奖状拿过无数,但从来没有排过名次。发奖的理由各种各样,小到努力解决一道算术题、大声回答老师提问,大到独立完成一段写作……都会得到老师的狂赞。这些小小的进步,对其他孩子来说,也许是顺手拈来的平常事,可对于一个内向自卑缺乏自信的孩子来说却是很多努力之后的结果。任何努力得到的成果都应该为之自豪。可这样的努力如果不是跟自己比,而是跟别人比的话,那种自豪感即使没有消失殆尽,也会大打折扣吧?
纪录片第三集中有一个女孩对自己的排名不满意,老师安慰她时是这样说的:你应该努力,不停地努力,尽你最大的努力……然后这个孩子说:可是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你在告诉我,我最大的努力还是不够好?!这就是跟别人比较的结果,可能激励你,也可能彻底将你打垮,让人丧失信心。
我想这也是国内很多成绩平平的孩子的心声吧。不可能每个学生都成为学霸,所谓学霸也是相对于大多数普通学生而言。
我总体的感觉是,英国教育讲求为大众提供多种可能性,如果你不是学习的料,你也可以在其他领域成就自己;中国教育似乎更多是强调“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上大学成为绝大多数学生及其家长的最理想选择。
普通人与优秀的普通人
在课堂上烧水泡茶,不停大声说话,就算把家长叫来或课堂罚站也不管用……这是纪录片中出现的镜头。有评论说,是英国的福利制度养出了懒散的学生。那么英国学生上课果真如此散漫?
纪录片中的学生上课状态并不能代表英国学校的整体状态。英国也是讲究升学率的,拿小升初来说,11+考试就是第一道坎,考过的孩子才能顺利进入重点中学——Grammar School,而重点中学还有等级之分。重点中学的教学进度、教学质量、教学秩序与普通中学大相径庭。纪录片中所谓优秀的学校,并不是Grammar School,因此那样的自律能力、课堂秩序并不奇怪。
即使上了Grammar School,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选择继续进修大学课程,很多人中学毕业就会选择就业。只有部分学生选择继续考大学,当然也不能保证都能考上名牌大学。
中国的学生只要进入大学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英国却恰恰相反。小学玩儿,中学玩儿着学,到了大学——要么玩命学,要么退学。就我所知,英国很多大学的学生在大一学年中会有几批退学的,因为顶不住压力。这种现象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应该是一个好消息,中国孩子什么世面没见过啊,我们抗压能力多强啊。一般第一年能熬过去,后面三年会越来越轻松。
真正的人生,始于大学毕业之后。很多在英国留学的中国人都很优秀,但大多数还属于优秀的普通人,功成名就毕竟属于少数人。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并不是功成名就,但就是要比“别人家的孩子”优秀些,父母才安心。很多孩子的优秀,也并不是自己的优秀,而是父母期望中的优秀而已。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坐在路边鼓掌的人》,文中学业平平的女孩说了这样一句话:“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在路边鼓掌,我想成为那个在路边鼓掌的人。”小女孩的境界,是大部分人不认同的。英国孩子不思进取,做了普通人;中国孩子谨遵师命,成为了优秀的普通人。不管是普通人还是优秀的普通人,都是个人选择的结果,都要自己去负责,自己去走完自己的人生。区别是,有人乐在其中,有人迷失自我。
所谓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作者于2000年赴英国,从事中文学校助教工作,社会志愿工作者。)
没有一成不变的规矩,也没有毫无约束的自由。重要的是,孩子需要了解哪些规则,必须遵守哪些规矩,能获得哪些自由。
规矩与自由,都是孩子们需要的 李蔚红
为人父母,眼见着小孩子一天天地成长,我们会有很多的欣慰、喜悦,但由于我国现在的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父母们没有直接的养育经验,所以也不时地会面临一些无知与困惑。
“孩子幼年时,在哪些事情上要有规矩,在哪些事情上又要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这也是很多父母经常感到困惑的问题。这个问题要从了解孩子身心成长的需要开始,父母们才能够知道怎么要求和给予孩子。 规矩与自由,都是孩子们需要的
事例一:我曾经在幼儿园门前,看到一个胖胖的小男孩,突然伸手捶打起抱着他的奶奶的脸,而奶奶只是歪头躲闪着,并没有伸手阻止。
事例二:在内蒙草原的一条结着薄冰的河流前,一个五六岁大的中国男孩想要伸手摸一下溪流上的薄冰,他母亲在身后一把拉住了他,严厉地说:“别去,那水里有鬼!”这位粗鲁的母亲,不仅阻止了孩子去感受新事物的好奇心,还编出了鬼来恐吓孩子。听了母亲恐吓的小男孩呆呆地站在溪流边,渴望着探索又恐惧着面前的新事物。而一起旅游的一个老外,则拉着蹒跚走路的女儿的手,去河边捞起一小块冰,放到她的嘴边,让她感受冰的沁凉和味道。
通过这两件小事,我们大概就可以知道什么事情上孩子需要规矩,什么事情上要给予孩子自由了。
第一个事例中的小男孩,肯定是需要知道不能动手打奶奶的规矩的。而第二个事例中的中国母亲应该给予男孩自由,并且鼓励他,让他力所能及地去尝试新事物,她只要在一边保护好,防止他掉入水中就行。
所以规矩和自由,都是正常的孩子成长所需要的。在事例一的这类事情上,父母们就应该阻止孩子,跟他们讲明道理,让他们遵守规矩;在事例二的这类事情上,就可以给予孩子自由,让他们增强知识与能力。
因为如果事例一中的孩子没有学会规矩,长期下去,他也许就会把动手打人不当回事,会与同学打架甚至发展成更严重的行为;如果后一个事例中的孩子,总是受到这样的阻止、恐吓,他也会逐渐丧失探索新事物的好奇、冲动与勇气,成为一个胆怯、懦弱的人。
一个没有任何规矩的孩子,或者一个没有任何自由的孩子,在他们长大进入社会后,都是有危险的。
懂得规矩、掌握规则才能获得自由
点一根火柴,让孩子的手逐渐靠近,感觉到热了,马上就吹灭,然后耐心地告诉孩子火是一种什么事物,它有什么作用,也有哪些危害。生活中的每一个小事物,都有其不同的结构、性质和运行的规则,让孩子了解了这些规则,他们自然就会自觉地遵守一些规矩了。
小孩子都有好奇心,渴望了解、认识更多的事物,他们经常会盯着大人不停地问“为什么”。
但我经常看到的却是很多父母用命令的口吻反对、阻止、要求孩子做什么。一个两岁的幼儿拣拾着垃圾桶旁边的果核往嘴里塞时,他的母亲就会喝斥他:“吐出来!不能拣地上的东西吃!”甚至会上前打一下他的小手。
这时候,其实正是向孩子讲解事物规则的时机,父母要耐心地跟孩子解释这些果核是坚硬的、也是别人扔掉的,所以不能吃;也可以找一个干净的果核让孩子咬一下试试,感觉它的坚硬与味道。只要孩子了解了这些规则,他就会遵守这些规则带来的规矩,不再这样做了。这样他们的知识也会越来越多,能力也就越来越强了。
每一个孩子由小到大的成长,就是在一点点地学习和掌握在社会上生存与发展的规则。
而当他们逐渐地了解了很多事物的规则,拥有了各种能力,他们也就能够自觉遵守规矩,享受更多自由了。
比如孩子幼小时,是不能去厨房点煤气或者用刀切菜的,但是当他们十几岁了,了解了怎样用煤气和怎样用刀切不着手的这些规则之后,在这些事情上他们就获得自由了,就可以使用煤气炉和动手切菜了。
我孩子在美国读博,刚去时,他也需要一点点了解、学习生活与学业上的很多规则。导师让他们上课时积极发言、自由地表达,他说自己对一个地域、领域还不了解,还没有能力的时候,根本就没办法自由地表达。现在,他掌握了一些规则、有了一些能力,才感觉获得了一些自由。
所以说,只有遵循规则,才能获得相对的自由。
规矩和自由都需符合成长规律
孩子的成长是有一定规规律的,了解了孩子身心成长的规律,我们就能够耐心地养育孩子,给予他们适当的规矩和自由了。
对于3-6岁的孩子,父母在这些事情上,可以这样做:
1.让孩子了解和遵守一些安全规矩。比如不能在家里点火;不能伸手去抠电源插座;不能自己吃药;过马路时要拉着大人的手、不能乱跑等。
2.让孩子了解时间概念,遵守基本的饮食、作息规律。比如朝起夕睡,定时进餐等。
3.让孩子了解家庭成员的关系和一些基本的家务。比如爷爷奶奶是父亲的父母,他们年长了,要尊敬和照顾他们;爸爸和妈妈每天要外出去工作,养活一家人等。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身心的急速发育时期,父母要尽可能地少约束他们,多给他们说话、想象和表达需要的自由,保护好他们的好奇心与创造力,让他们的身心和个性充分、自由地发育起来。
当孩子上小学以后,对他们学习和生活的要求就可以严格一些,规矩也可以多一些了。他们开始进入小社会,过集体生活了,还要了解和遵守集体的一些规章制度和纪律。
美国的父母大都在两方面规矩孩子:一是安全,比如要求孩子不在家里玩火、遵守交通规则;二是品行方面,要求孩子及时完成学习任务、言行要诚实、遵守自己的诺言等。
他们会在这些事情上给予孩子自由:
1.让孩子自由、诚实地说话。
2.让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感情和要求。
3.在孩子力所以及的事情上,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处理。
父母给予孩子规矩和自由,都要根据孩子身心成长的年龄和实际需要来,同时还要尽量做到,在一些需要孩子遵守规矩的事情上,不命令孩子,而是耐心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这样、而要那样。父母最好还能够让孩子参与制订一些规矩,并且让孩子理解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规矩。
在孩子了解和掌握了一些事物的规则,并且有能力自己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家长就可以放手了。比如,告诉孩子怎么打肥皂、冲洗衣服的全部过程以后,就可以让孩子自己去洗衣服了。他们可能弄得到处是水,也可能在洗衣服中遇到新问题,都不要责怪他们,因为有些事情要做好,不仅需要了解和掌握规则,还需要来自实践中的经验。
让孩子遵守规矩和拥有自由,父母还要为孩子做好榜样,遵守好一些家庭规矩和社会规矩,比如不打架骂人,不酗酒,赡养、孝敬老人;在社会上努力工作,诚实做人,积极承担、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相信在父母良好行为的影响下,孩子们随着一天天的成长,对事物的规则了解、掌握得越来越多,行为能力不断地增强,他们都是会遵守规矩,拥有真正的自由与快乐的。
(作者曾任明天出版社编审,长期从事母亲教育研究及儿童读物编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