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抓住关键,突出重点
练习的设计能否围绕教学重点,抓住关键,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直接影响着练习的效果。因此练习的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注意到练习的目的性,并认真分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情况,获得足够的教学反馈信息,在此基础上筛选出一些最基本、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的题目,由浅入深地让学生做。使练习能围绕重点,突出“双基”,有效地为教学目的服务。例如《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或少百分之几》应用题的解题关键是弄清这类问话的含义。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专门设计这样一道说明问话含义的练习:请同学们说出每个问话实际上要求什么?①第一季度产量超额百分之几?②比原来成本降低百分之几?③今年比去年高出百分之几?④甲队所用时间比乙队少百分之几?⑤工业收入比农业收入多百分之几?
通过这一练习,使学生明确了这类问题所包含的实际意义,也就把这类问题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联系起来,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一练习由于紧扣教学重点,抓住了关键,使学生既达到了教学目标,在练习中又省时省力。总之,在练习设计时教师要把练习的意图集中地、强烈地体现出来,突出每次练习的重点和特点,决不面面俱到,“宁愿断其一指,不愿伤其十指。”
二、 层次分明,逐步发展
学生接受和巩固知识的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因此练习的设计也要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这一规律,要有层次、有梯度。一堂课中,练习一般可分为这样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本的、单项的、模仿性的练习,这是知识化的过程。第二层次是综合性的、变式性的练习,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纳入认知结构,这是知识同化过程。第三层次重在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可设计一些思维性创造性的题目,使知识结构向智能结构转化,这是知识强化和优化的过程。
例如在《按比例分配》应用题这一堂课中,我按上述三个层次设计了这样一组题目:
(1)基本练习。①小华去春游,全程7千米,其中有段路是上坡路,上坡路与全程的比是2∶5,上坡路有几米?②一次速算比赛,五(1)班得一、二等奖的24人,得一等奖与二等奖人数比是5∶3。得一等奖与二等奖的各有多少人?
(2)变式练习。选择合理条件,并解答,植树节学校安排五(1)与五(2)班同学一起40棵, ,每个班分到多少棵?A、均分给两个班。B、按5∶3分给五(1)和五(2)班。
(3)综合题。光明小学科技组、舞蹈组、文学组的人数比是4∶3∶2,如果文学组有15人,请问科技组、舞蹈组各有多少人?
通过安排这样一组不同层次的练习,体现出对学生认知的不同要求,这种要求不是停留在某一个阶段上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练习层次的变化,逐步发展和提高。
三、 以生为本,因材施练
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中习惯于给学生规定统一的练习内容,同一班级的学生,学习内容相同,年龄相当,完成相同的练习,貌似很合理,但实际上却存在很大弊端。第一,统一的练习对于每个学生来说负担不匀。同样的练习对部分学生来说可能是适当的,但对一些成绩不好学生来说可能是不堪重负,而对那些成绩好的学生来说又可能是不值得一做,造成好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第二,统一练习针对性不强。学生在整个课堂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的情况千差万别 ,统一练习,无法针对不同学习情况安排不同的练习。第三、统一练习,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体现,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教师在练习设计时要体现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高低兼顾。对认知水平差的学生,有一个“底线”要求,能保证得到教学内容中最基本的练习;对认知水平高的学生,则要求完成具有一定难度,富有思考性的练习。
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为了体现这种差异性,可以实行“分组练习”方式或“弹性练习”方式。“分组练习”方式即教师在设计练习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设计2—3组不同层次的练习,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的选择一组加以练习;“弹性练习”方式即实行“必做题”与“弹性题”两种练习题,前者是基本要求,每人必做,后者是提高题,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做,着眼点是让这些学生“英雄有用武之地”,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潜力。例如五年级学生在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体积通用公式”后,对于一般学生只要求会用这一公式计算正方体、长方体体积,而对于部分优生则可以把这一通用公式应用到其他主体的体积计算上。这种“分组练习”和“弹性练习”方式,适合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练习时成功率高,心里负担轻,能增加学生对练习的兴趣,实现变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从而达到由低效到高效的轉变。
四、 形式多样,寓练于乐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大脑皮层的单一刺激,不仅会使学生产生疲劳感,而且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要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练习的质量,除精选内容外,还必须注意练习方法的多样性,以保持学生练习时的最大兴趣和注意力。练习形式除常见的填空题、选择题、匹配题、计算题等题型外,还可以设计求同求异练习、类比对比练习、顺向逆向练习、静态动态练习等,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设计改错题让学生当“医生”;设计判断题让学生当“裁判”;设计操作实验题调动学生各个感官参与学习;针对学生好胜的特点还可以设计竞赛式练习;此外,还可以用讲数学故事、做数学游戏等练习方式。总之,练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选用。例如低年级的学生爱动、好玩,有意注意力比较薄弱,可以多设计安排一些如同“小猫钓鱼”、“摘智慧星”、“摘苹果”等讲故事、做游戏的练习。而对高年级学生的兴趣激发,主要可以从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寻找,多设计一些探究性、开放性、实践性的题目让学生去练习。例如五年级学生在学习完统计的初步知识以后,我布置学生四人一组调查全班学生一周来做家务的次数,然后画出统计图或统计表,并对统计图或统计表作出简单的分析。这一练习形式由于联系学生实际,因此学生练习的兴趣很高,同时也达到了巩固知识,增强实践能力的目的。比单纯的编一些数字让学生作统计练习的题目强多了。另外,在设计数学练习时,要减少再现性知识和繁琐或纯技巧计算的练习,减少书写量大、可练可不练的书面作业,有意识的增加讲一讲、做一做……的练习,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时间和动脑时间。
五、 加强反馈,及时纠正
在练习中,学生由于受思维方式、生活经验等条件限制,答错问题,做错题目是正常现象。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教师不应该轻易否定或批评学生,而应该把学生的错误当作一种教学的资源和财富。所以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在练习中暴露出的错误,找出产生错误的原因是态度问题还是知识问题,是个性问题还是共性问题。找出错误根源以后要及时讲评,使学生的错误得到及时纠正。教师讲评之后,还要根据学生前次练习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再次设计新练习,然后再次反馈。
练习的设计能否围绕教学重点,抓住关键,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直接影响着练习的效果。因此练习的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注意到练习的目的性,并认真分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情况,获得足够的教学反馈信息,在此基础上筛选出一些最基本、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的题目,由浅入深地让学生做。使练习能围绕重点,突出“双基”,有效地为教学目的服务。例如《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或少百分之几》应用题的解题关键是弄清这类问话的含义。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专门设计这样一道说明问话含义的练习:请同学们说出每个问话实际上要求什么?①第一季度产量超额百分之几?②比原来成本降低百分之几?③今年比去年高出百分之几?④甲队所用时间比乙队少百分之几?⑤工业收入比农业收入多百分之几?
通过这一练习,使学生明确了这类问题所包含的实际意义,也就把这类问题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联系起来,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一练习由于紧扣教学重点,抓住了关键,使学生既达到了教学目标,在练习中又省时省力。总之,在练习设计时教师要把练习的意图集中地、强烈地体现出来,突出每次练习的重点和特点,决不面面俱到,“宁愿断其一指,不愿伤其十指。”
二、 层次分明,逐步发展
学生接受和巩固知识的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因此练习的设计也要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这一规律,要有层次、有梯度。一堂课中,练习一般可分为这样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本的、单项的、模仿性的练习,这是知识化的过程。第二层次是综合性的、变式性的练习,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纳入认知结构,这是知识同化过程。第三层次重在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可设计一些思维性创造性的题目,使知识结构向智能结构转化,这是知识强化和优化的过程。
例如在《按比例分配》应用题这一堂课中,我按上述三个层次设计了这样一组题目:
(1)基本练习。①小华去春游,全程7千米,其中有段路是上坡路,上坡路与全程的比是2∶5,上坡路有几米?②一次速算比赛,五(1)班得一、二等奖的24人,得一等奖与二等奖人数比是5∶3。得一等奖与二等奖的各有多少人?
(2)变式练习。选择合理条件,并解答,植树节学校安排五(1)与五(2)班同学一起40棵, ,每个班分到多少棵?A、均分给两个班。B、按5∶3分给五(1)和五(2)班。
(3)综合题。光明小学科技组、舞蹈组、文学组的人数比是4∶3∶2,如果文学组有15人,请问科技组、舞蹈组各有多少人?
通过安排这样一组不同层次的练习,体现出对学生认知的不同要求,这种要求不是停留在某一个阶段上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练习层次的变化,逐步发展和提高。
三、 以生为本,因材施练
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中习惯于给学生规定统一的练习内容,同一班级的学生,学习内容相同,年龄相当,完成相同的练习,貌似很合理,但实际上却存在很大弊端。第一,统一的练习对于每个学生来说负担不匀。同样的练习对部分学生来说可能是适当的,但对一些成绩不好学生来说可能是不堪重负,而对那些成绩好的学生来说又可能是不值得一做,造成好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第二,统一练习针对性不强。学生在整个课堂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的情况千差万别 ,统一练习,无法针对不同学习情况安排不同的练习。第三、统一练习,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体现,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教师在练习设计时要体现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高低兼顾。对认知水平差的学生,有一个“底线”要求,能保证得到教学内容中最基本的练习;对认知水平高的学生,则要求完成具有一定难度,富有思考性的练习。
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为了体现这种差异性,可以实行“分组练习”方式或“弹性练习”方式。“分组练习”方式即教师在设计练习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设计2—3组不同层次的练习,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的选择一组加以练习;“弹性练习”方式即实行“必做题”与“弹性题”两种练习题,前者是基本要求,每人必做,后者是提高题,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做,着眼点是让这些学生“英雄有用武之地”,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潜力。例如五年级学生在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体积通用公式”后,对于一般学生只要求会用这一公式计算正方体、长方体体积,而对于部分优生则可以把这一通用公式应用到其他主体的体积计算上。这种“分组练习”和“弹性练习”方式,适合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练习时成功率高,心里负担轻,能增加学生对练习的兴趣,实现变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从而达到由低效到高效的轉变。
四、 形式多样,寓练于乐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大脑皮层的单一刺激,不仅会使学生产生疲劳感,而且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要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练习的质量,除精选内容外,还必须注意练习方法的多样性,以保持学生练习时的最大兴趣和注意力。练习形式除常见的填空题、选择题、匹配题、计算题等题型外,还可以设计求同求异练习、类比对比练习、顺向逆向练习、静态动态练习等,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设计改错题让学生当“医生”;设计判断题让学生当“裁判”;设计操作实验题调动学生各个感官参与学习;针对学生好胜的特点还可以设计竞赛式练习;此外,还可以用讲数学故事、做数学游戏等练习方式。总之,练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选用。例如低年级的学生爱动、好玩,有意注意力比较薄弱,可以多设计安排一些如同“小猫钓鱼”、“摘智慧星”、“摘苹果”等讲故事、做游戏的练习。而对高年级学生的兴趣激发,主要可以从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寻找,多设计一些探究性、开放性、实践性的题目让学生去练习。例如五年级学生在学习完统计的初步知识以后,我布置学生四人一组调查全班学生一周来做家务的次数,然后画出统计图或统计表,并对统计图或统计表作出简单的分析。这一练习形式由于联系学生实际,因此学生练习的兴趣很高,同时也达到了巩固知识,增强实践能力的目的。比单纯的编一些数字让学生作统计练习的题目强多了。另外,在设计数学练习时,要减少再现性知识和繁琐或纯技巧计算的练习,减少书写量大、可练可不练的书面作业,有意识的增加讲一讲、做一做……的练习,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时间和动脑时间。
五、 加强反馈,及时纠正
在练习中,学生由于受思维方式、生活经验等条件限制,答错问题,做错题目是正常现象。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教师不应该轻易否定或批评学生,而应该把学生的错误当作一种教学的资源和财富。所以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在练习中暴露出的错误,找出产生错误的原因是态度问题还是知识问题,是个性问题还是共性问题。找出错误根源以后要及时讲评,使学生的错误得到及时纠正。教师讲评之后,还要根据学生前次练习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再次设计新练习,然后再次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