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臭氧氧化技术在水处理系统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实际应用中受到臭氧传质及氧化选择性的限制。故本研究以对硝基苯酚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一种新型旋转微气泡反应器,通过多孔陶瓷填料的旋转将臭氧气泡尺寸破碎至微米级别,实现对废水降解过程的强化,同时本研究还进一步考察了操作条件对臭氧传质过程和臭氧分解产生羟基自由基过程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提高反应器转速和气体流量可以加快臭氧传质和羟基自由基产率,同时提高溶液pH也可以提高羟基自由基产率进而提高对硝基苯酚的去除率。与其他操作变量相比,反应器转速的影响最为明显,说明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808071),华侨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育计划,厦门市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项目(3502Z2019304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臭氧氧化技术在水处理系统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实际应用中受到臭氧传质及氧化选择性的限制。故本研究以对硝基苯酚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一种新型旋转微气泡反应器,通过多孔陶瓷填料的旋转将臭氧气泡尺寸破碎至微米级别,实现对废水降解过程的强化,同时本研究还进一步考察了操作条件对臭氧传质过程和臭氧分解产生羟基自由基过程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提高反应器转速和气体流量可以加快臭氧传质和羟基自由基产率,同时提高溶液pH也可以提高羟基自由基产率进而提高对硝基苯酚的去除率。与其他操作变量相比,反应器转速的影响最为明显,说明
其他文献
以玉米芯为主要原料,采用热沉积、高温焙烧法,制备N/B/Fe共掺杂生物质炭(N/B/Fe@BC),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等手段对样品的晶格结构、形貌特征和组成等进行表征,并以对硝基酚为对象,探究N/B/Fe@BC电极的电芬顿催化性能。结果表明,N/B/Fe@BC为纳米薄片交错堆积的三维多孔结构,表面缺陷较未掺杂生物质炭显著增加,催化氧还原以两电子产H2O2为主。在电流强
折点氯化法具有反应速度快、氨氮脱除率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氯碱等行业中,但反应过程中产生二氯胺致使废水中余氯浓度过高,无法满足离子膜法烧碱生产安全技术规定(HAB004—2002)。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超重力技术强化折点氯化法处理氨氮废水的新工艺,利用超重力技术强化传质的特点,实现次氯酸钠和氨氮的快速反应以及二氯胺的有效去除,研究了超重力因子(β)、氯氮比(Cl/N)、pH和液体流量QL等操作参数对氨氮脱除率和余氯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Cl/N=11、β=30、pH=6~8和液体流量QL=80L
以稻壳为硅源,采用直接煅烧法制备白炭黑,以其为载体,采用共浸渍法制备Fe2O3/SiO2催化剂;并采用同样方法以商用二氧化硅为载体制备Fe2O3/C-SiO2催化剂,将二者用于催化H2O2预
采用Raney Ni催化剂,选择50%乙醇-水(50/50,体积比)作为溶剂体系,考察了不同类型碱及其添加量对Raney Ni催化4-氯苯酚(4-CP)还原脱氯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强碱(NaOH和KOH)和Et3N更有利于Raney Ni催化下还原脱氯反应的进行,而且当n(NaOH/Et3N)∶n(4-CP)=1.1~2.2时,Raney Ni能够保持较高的催化活性,可以在30min内实现4-CP的彻底还原脱氯,并建立了Raney Ni-50%乙醇-水(50/50,体积比)-NaOH催化体系。将该体系应
为有效提高传统人工湿地(CW)处理污泥重金属效能,本文构建了人工湿地微生物燃料电池(CW-MFC)用于污泥中Zn和Ni的去除,并考察了电极间距对Zn和Ni去除效果及其产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电极间距(12cm、15cm、18cm和20cm)的CW-MFC对Zn的去除率分别为84.68%、64.56%、66.98%和50.23%,对Ni的去除率分别为74.14%、66.09%、64.00%和48.01%。其中,间距为12cm时系统对Zn和Ni去除效果最好,分别较CW提高了64%和26%,此时CW-MF
利用热重-红外光谱联用(TG-FTIR)、气相色谱(GC)、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等分析测试手段对一种有机防火封堵材料热解后产生的烟气进行分析。热重-红外联用(TG-FTIR)分析表明在有氧和限氧条件下,热解产生的烟气都以二氧化碳为主要组分,原因可能是因为CO2主要来源于部分无机成分的分解和有机成分的脱羧反应,所以CO2的产生受氧气含量的影响较小。利用气相色谱和气相-质谱联用(GC-MS)技术,在对700℃有氧条件下产生的烟气进行全面的成分和含量分析后,测定出了21种气体组分,并对其中可能对火灾
通过控制合成条件和在聚合过程中分别引入酸性红G (ARG)、甲基橙(MO)、α-环糊精(α-CD)和甲基橙等掺杂剂合成了表面带有毛刺的纤维、不同直径纳米纤维编织成的微米片状特殊微形貌的改性聚吡咯(PPy)材料。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氮气吸脱附分析(BET)、zeta电位分析等方法对其物理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并将其应用于水体低浓度氟离子的吸附去除,比较了改性聚吡咯材料与传统方法合成的颗粒状聚吡咯对氟离子吸附的性能。结果表明:改性的特
以菠萝叶纤维为原料,采用水溶液微波辅助聚合方式将丙烯酸(AA)接枝到处理后的菠萝叶纤维素以制备吸水树脂.研究引发剂用量、AA中和度、交联剂用量、微波功率、微波反应时间和
钒铬还原渣是钠化提钒过程的典型危险固体废弃物,其资源化利用需求迫切。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提出钒铬还原渣硫酸酸解-钒铬初步分离-铬/钒/铁络合深度分离技术路线,并在攀钢集团建成万吨级示范工程。本文重点考察钒铬还原渣酸解液中钒铬初步分离原理及工艺,研究了H2O2和Na2S2O8两种氧化剂对沉钒效果的影响,并通过实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以H2O2
为解决稀土、化肥工业中NH4Cl废水难以处理,危害较大的问题,针对广东某厂处理碱性氯化铜蚀刻液废水产生大量NH4Cl的实际废液,提出用电解法处理NH4Cl废液并对最优实验条件进行探究。发现采用阴离子交换膜将电解槽分隔为两极室可防止Cl2与NH+4接触产生易爆炸的NCl3,保证操作安全,且能有效分离阳极产生的Cl2和阴极产生的H2,便于产物收集。在此基础上,通过探究阳极室电解质种类及浓度、阴极室NH4Cl溶液浓度、电解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得到最佳实验条件为向阳极室加入20 mL浓度为5 g/L的NaCl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