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治理机制对其组织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来源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FENG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是我国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乡村产业层次提高的关键.如何高效治理以提高联合体的组织稳定性,对联合体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选择家庭农场视角进行研究,运用渠道行为理论、网络嵌入理论以及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渠道治理、网络嵌入关系治理下结构嵌入强度对联合体组织稳定性的具体影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契约治理、规范治理通过影响家庭农场与联合体内部成员的关系质量、内部制度执行力正向影响到联合体组织稳定性,家庭农场在联合体中网络结构嵌入强度通过影响制度执行力正向影响组织稳定性,联合体经济绩效正向调节制度执行力与组织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其他文献
“三农”问题是新时代国家发展的短板之一,为规避“短板效应”,推动农村社会整体性发展,党和政府适时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并以“三变”改革作为制度支持.“三变”改革从一种发展模式上升为制度变革,进而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制度设计.其内含的规制性、规范性和文化—认知性要素,以“相似制度运作逻辑的联合匹配”,合力建设“三治融合”“三生共赢”、乡风文明的农村社会.在“三变”改革推进过程中,为优化改革振兴农村社会的制度价值,需要有针对性地化解制度要素引领下,实践路径融合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问题.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城乡共荣的重要保障.基于云南省2008—2019年相关时间序列数据,构建其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与Tobit模型对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及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云南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耦合度处于中等耦合水平,且变化幅度较小,耦合协调度则呈逐年上升趋势,实现了从高度失调到初步协调的跨越.驱动机制分析中,技术驱动、政府驱动、产业驱动对云南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产生正向效应,消费与投资驱动
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农民作为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重视其利益诉求是评判乡村是否实现有效治理的关键因素.农民的利益诉求主要集中体现在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创收增收等四个方面,利益诉求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其主动性创造性以及改善干群关系,进而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当前,在乡村治理的具体实践中农民主体价值尚未得到有效呈现与发挥,究其原因是历史、外部与内部等各方面因素交织叠加作用,导致农民的利益诉求未能得到实现.基于此,本文从农民切身利益诉求切入,围绕基层党组织建设、城乡间资源要素双向流动、重视完善基础设施以及体制机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广大乡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面迅速提升,从而引发了人口迁移空间格局的重大变化,大量返乡青年创业逐步演变成一种趋势.在阐述返乡青年创业对推动乡村经济发展重要性基础上,深度结合现阶段乡村青年创业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困囿,提出精准定位差异化创业、增强创业综合素质能力、组建及打造优秀创业团队三个策略,切实提高乡村青年创业成功率和提升创业质量,从而更充分发挥返乡青年创业推动乡村经济振兴的巨大作用,为加快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作出更大贡献.
生态环境系统的不可分割性要求生态环境治理具有整体性,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大环保”建设,其中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强调生态环境的系统性、整体性治理.整体性治理理论从治理理念、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和技术系统四个层面为跨区域生态治理提供了全面的分析框架.文章分析目前我国在跨区域生态治理面临的治理理念落后、组织结构碎片化、运行机制亟待健全、技术系统存在缺陷的困境,强调通过更新治理理念、调整组织结构、创新运行机制、优化技术系统来解决跨区域生态治理问题,推动我国跨区域生态治理,以改善人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人才的支撑.随着农村人口的外流,农村人才不足成了制约乡村振兴的一大因素.通过乡村人才流失的现状与问题分析,认为造成乡村人才流失的原因是农村经济发展迟缓,物质需求难以满足;组织建设欠佳,村民参与尽显失语;文化建设落后,精神需求难以实现;社会建设滞后,基本保障供给不足.为此提出以经济建设为基础,以政治建设为根本,以文化建设为灵魂,以社会建设为保障,不断满足乡村人才生产、生活和发展需要,正确处理好城镇化、工业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减少本土人才外流,促进乡村人才回流,鼓励外来人才流入.
乡贤组织在矛盾纠纷化解、法律宣传、民情反馈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治安治理价值.当前,乡贤组织面临组织效率低下、乡贤权威弱化、治理能力不均衡、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与乡贤组织规章制度、培训制度、激励制度等制度缺失紧密相关.乡贤组织应从建立“规范稳定”的组织选拔制度、搭建“四维一体”的教育培训制度、创新“精细可操作”的工作管理制度、健全“灵活多元”的激励保障制度、完善立体化监督评价制度等五个维度展开制度构建,推动乡贤组织制度化发展.
文章探讨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城镇化和高学历化转变对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机理,并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计量分析.研究表明,人口的城镇化虽然理论上可能导致农业种植结构的“去粮化”,但由于农业经营主体结构和农户兼业经营的限制,使得人口的城镇化反而加大了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而人口老龄化会促进农业种植结构的“趋粮化”,人口高学历化会抑制农业种植结构的“趋粮化”.
基于对安徽省352个种植型家庭农场的实地调研,将其整体划分成为粮食类、果蔬类、药材类,通过构造三阶段DEA模型分别对各类农场的经营效率进行测度分析.结果发现:种植型家庭农场的经营效率在整体上仍存在提升空间,利用SFA模型将管理效率、外部环境和随机干扰项剥离具有合理性,实证分析得出农场主年龄、文化程度、农技培训次数、种植补贴、土地流转费用、农场距离、是否受灾、区域生产总值等八个环境变量对农场经营效率具有显著影响;同时,各环境变量对不同类别种植型家庭农场的表现作用存在不同.在此基础上提出根据需求决定是否扩大粮
建立健全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现代农业的突出特征,而充分了解并掌握农户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特征,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文章基于实地调研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与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小农户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收割服务和整地服务是当前小农户最迫切需要的服务,但小农户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整体有效需求偏低.是否参加过农业培训、土地细碎化程度和是否实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对不同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存在显著正向影响,性别、受教育程度等对不同农业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