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面人物视野中的精神台阶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l929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李森祥的小说《台阶》一文中,最先出场的纸面人物——第一人称叙述者“我”见证了父亲为建造高台阶辛劳奉献的一生。纸面人物视野下的父亲形象不仅仅是一个朴实忠厚的农民,更是在叙述者“我”与作者、人物、读者的交互共融中塑造出的“现实的传声筒”、“精神的高台阶”、“情感的诉诸者”,其形象旨向内蕴深厚。结合叙述者的特质深入剖析父亲形象,引导学生移情人物经历、感受人物命运,从而实现审美与文化的熏陶,获得精神的启迪,达至有所思、有所悟之境界。
  关键词:《台阶》 叙述者 父亲形象 精神启迪
  在现当代小说作品中,作者与文本间常常存在着一个纸面人物——叙述者,一部作品由叙述者讲述给接受者,从而完成文本传递。文学符号学研究专家赵毅衡在其著作《文学符号学》一书中,列出文学叙述符指过程的图式[1] 208:
  《台阶》一文中的“我”作为叙述者,勾连起作者的思想情感与文本,通过纸面人物的独特视野讲述给接受者,读者在与叙述者的对话交流中实现文本意义的建构,形成自己的认知图式。“我”作为一个纸面人物,与作者、人物、读者间形成了多元碰撞与融合的复杂关系,从多角度深入地塑造与展现父亲的形象,给予读者以深刻的思考。
  一、和谐统一中的现实传声筒
  叙述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大多分为两种状况:最为常见的即为二者和谐统一,叙述者充当作者叙述意图、情绪状态、个性色彩的表达者;另一种即背离作者创作意图,遵循自己的人物情节发展逻辑。《台阶》一文中,作为第一人称的叙述者“我”与作者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我”以一个抽象的、存在于作品中的虚拟形象进行观照,为读者展现父亲敦厚朴实、辛劳谦卑的一生。李祥森刻画了父亲这样一个老实巴交、勤劳朴素的农民形象,旨在通过其映射当时那个时代大多数处于落后文化中人们的命运悲途。在作者与叙述者“我”的思想和谐统一的表达基础之上,父亲化身成为现实的传声筒,引导读者对人生进行思考。
  父亲生活的环境并非是一个富足、安详、欢乐的净土,而是有着落后地方文化的乡村。在那里,人们的思想认知是等级化的——“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相应就高”;风俗是不平等的——“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生活是乡土化的——母亲用土方为父亲医治腰病。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生活的父亲,一辈子都是老实谦卑的,渴求获得尊重,提升家庭地位。然而,这样的谦卑又是深入骨髓的,这也是父亲即使倾尽毕生心力砌好新台阶却若有所失的原因。高台阶并未为父亲带来高的地位,反而是更多的不适感,他不适应俯视他人,不适应新台阶带来的不自在感,这一切都折射出像父亲一般的质朴、谦卑的农民的平凡而又悲苦的一生。父亲在“我”这一纸面人物的叙述中成为了作者叙述意图的表达者,更是现实社会的传声筒,展现了落后地方文化影响下的人生悲途,引发人们内省与深思。
  二、同行世界中的精神高台阶
  叙述者“我”与父亲之间是述与被述的关系,通过纸片人物 “我” 的视角展现父亲的形象。吴效刚曾在其著作《现代小说:叙述形态与人本价值思想》一书中将叙述者与人物的关系分为知与被知、同行同一、对话、隐退与自呈关系四种。《台阶》一文中的叙述者“我”与主要人物“父亲”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同行关系。所谓同行关系,“即叙述者与人物都是事件的参与者,见证人,叙述者置于事件之中观察感受人物的所作所为,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叙述出来[1] 6”。“我”以独特的视角见证着父亲从年轻时感叹自家台阶低到耗尽时间与精力建起九级高台阶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也老了。在当下的阅读教学中,大多教师在对父亲形象的解读上注重引导学生感悟父亲辛劳、质朴、谦卑的特质,却忽略了父亲对叙述者“我”的无形的教育与感化。
  叙述者“我”见证着父亲的一生,见证着父亲衰老的过程。父亲感叹自家台阶低,像是对“我”又像是对自己言说。父亲一方面想要获得他人的尊重与肯定,但其更深层次是内心的愧疚,惭愧自己未能给“我”带来高地位。父亲那像是对我又像是对自己的感叹,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自己也在对我提出希冀,期待我能让家里的“台阶”高起来。为了这样的目标,父亲做得很认真,即使疲惫、即便辛劳,“父亲的精力却很旺盛,脸上总是挂着笑容”,父亲的内心充斥的是对 “我”、对全家未来的希冀,“台阶”正是父亲朴素理想的隐喻与象征体。叙述者“我”与父亲在同行的关系中相互影响,父亲就像一级级精神的高台阶,给予叙述者“我”最直观、最生动、最深刻的教育。
  三、对话交流中的情感诉诸者
  在小说阅读的过程中,文本中的虚拟叙述者与读者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二者互为前提。读者与叙述者之间的对话交流或隐或显,呈现出相互融合、相互背离、相互观望等复杂的关系。《台阶》一文中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我”与读者间的对话交流处于相互融合的状态,读者在进行文本阅读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价值标准与道德观念观照“我”的叙述,体悟父亲建造高台阶前后的心理与情感变化,从而在理智与情感上作出反应与判断。在这一过程中,父亲在读者与叙述者“我”的对话交流中化身为情感的诉诸者,其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台阶》一文中父亲的形象在纸面人物“我”的观照下更加鲜明。年轻时的父亲生活虽然艰辛贫苦但却充满着幸福感。父亲是一位有力量、有信仰、有责任的男人,小小的青石板上承载着“我们”幸福的生活。老实厚道、低眉顺眼了一辈子的父亲日夜期盼着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即使辛苦艰难也无法使父亲心中的希望破灭。然而,当有着高台阶的新屋建成时,父亲却若有所失。在第一人称“我”的视角下,父亲那迫切期待的面庞逐渐衰老,高台阶的建成并未给父亲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感,而伴他一生深入血液的谦卑感带给了他心理与情感上的巨大落差,父亲更加苍老了。第一叙述者“我”视角中的“台阶”只是普遍意义上的台阶,而父亲眼中的“台阶”却承载了太多。读者在叙述者“我”的叙述过程中深切感受着父亲的变化,感受着父亲难以言说的痛楚,父亲的心理与情感从他那倔强、不服老的性格与行为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读者在与 “我”的对话交流中,更加深刻地理解父亲的命运悲途,父亲将他的情感透过我的视角诉诸于读者。伴随着父亲一生的追求与谦卑性格的矛盾冲突,读者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其面对老去这一事实的失落感,从而引发更深层次的对人生追求与命运的思考。
  纸面人物“我”的叙述视野中,父亲的形象在“我”与作者、人物、读者的碰撞与融合中被赋予不同的意蕴。作者并非单纯地通过父亲表现对落后地方文化下生存的民众的悲悯,而是赋予父亲这一形象以精神化的解读,父亲希冀一辈子建造的“高台阶”是对“我”期待的表现,父亲就像“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级级台阶,时刻影响着我。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从审美与文化角度更深层次地剖析父亲这一形象,移情人物经历,感受人物命运,引导学生感受一种别样的人生。正如王荣生先生说道:“读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成它延长了我们人类有限的生命,它丰富了我们人生单一的生命[3] 5”。
  注释
  [1] 赵毅衡.文学符号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
  [2] 吴效刚.现代小说:叙述形态与人本价值思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 王荣生.小说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参考文献
  [1] 严小香.桃与柳的二难选择:《台阶》主题再思考[J].语文建设,2017(1).
  [2] 王倩.深沉父爱 人生台阶——《台阶》教学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2015(8).
  [3] 蒋云斌.“坐”着的父亲——浅谈《台阶》的“父亲形象”[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2015(1).
  [4] 李旭东.台阶:父亲的精魂——析李森祥《台阶》的文学意象与文学典型[J].語文知识,2015(5).
  [5] 徐德湖.《台阶》中父亲为何若有所失[J].文学教育,2010(6).
  [6] 苏玉.一个中国传统农民的“标本” ——浅析《台阶》的人物形象[J].学周刊,2017(10).
  [7] 王亚桥.那不仅是一座“高台阶的屋”[N].中国教育报,2005-11-10(7).
其他文献
摘 要:拥有四百年历史的粤剧是一个具有极强包容性的剧种。她融南北戏曲艺术为一体,将梆子、二簧声腔与粤方言音韵予以完美的结合,多样而独特,传承与创新,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具有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三戏创作活在当下,应对市场,化用程式,提炼程式,将粤剧引向年轻观众和都市群体,固守传统而又开拓创新。  关键词:技、情、艺,粤剧三戏说  广东粤剧院的戏非常注重技、情、艺的结合,该院演出的《梦·红船》《决战天策府》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隐喻映射理论,借助权威语料,研究了英语动物名词名转动及其汉译。通过分析隐喻映射的过程,可以知道始源域的部分特征如行为、天性、能力等映射到了目标域里,这些部分特征的映射为英语动物名词汉译提供了参考依据。做该项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动物名词名转动产生的意义,同时能为翻译这些动用后的名词给予启示。  关键词:隐喻映射 名转动 英语动物名词汉译  一、引言  在英语中名词使用频率高于动
期刊
摘 要: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各地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内容、发展历程也不尽相同。徽州木版年画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类型,通过简述徽州木版年画的起源、发展及现状作为民俗研究的切入点,分析徽州木版年画中的文化元素及民俗艺术价值,以期通过系统的分析,对徽州木版年画相关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进行梳理,为后续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开发等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徽州木版年画 纸马 民俗艺术 文化价值 
期刊
摘 要:农业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以及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业文化形态多样、内容丰富,其最具有代表性的形态为古村落文化,古村落文化集中体现了农业文化的精髓和内涵,保护古村落就是保护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农业文化。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重点强调了对古村落的保护。本文以皖西地域为例,探究农业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融合发展,推动新时期对于农业
期刊
摘 要:《明夷待访录》是体现黄宗羲政治哲学思想的重要著作,然而对于其思想根源,有的学者认为其源于传统儒学经典,亦有人认为其批判立场受刘宗周思想的影响。笔者通过对该文本的分析探究,认为《明夷待访录》之政治哲学思想根源在于孔子的“正名”思想。黄宗羲通过对君、臣、法之名的分析界定,以探明其概念、内涵和所应具有的实践意义,其目的在于为君、臣、法正名。  关键词:正名 君 臣 法  黄宗羲(1610-169
期刊
摘 要:西田几多郎的纯粹经验与布伦塔诺严格意义上的表象都是任何判断、情感等现象的基础,并且作为活动本身的表象也是先于主客之分的。事实上,西田也多次使用表象一词,在统一和分化过程中,表象和纯粹经验都受内部统一力的作用。此外,他们都对物理现象与心理现象作出区分,而且心理现象与直接经验的意识现象具有类似的结构和指向,这为我们研究和理解整体世界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表象 纯粹经验 心理现象 自持
期刊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日两国频繁地进行了各领域的交流。我国一部分高校陆续开设了日语专业,特别是最近数年,高校的日语专业规模逐渐地扩大起来了,但不成熟的地方也渐渐显露出来了。人们为了实现顺畅的交流,认为必须使用敬语。很多日语学习者即使拼命学习日语,特别是按照教科书一样规范的使用敬语,但在异文化交流的情况下,经常会引起误解、导致交流不畅。日语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本文主要以高校日语教学中普遍存在
期刊
摘 要:临川派和吴江派作品中涉及的母亲形象大致可分为教育型、慈母型和物质型三类。通过对这些母亲形象及其形成根源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时代环境、儒道思想和商品经济的影响下,明末传奇中的母亲形象开始有所转型和突破,具有新的风貌特征。这些母亲形象不仅反映当时的时代环境,折射出深刻的社会根源,对了解明末女性生活状况、社会地位以及女权运动等也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明末传奇 临川派 吴江派 母亲形象 
期刊
摘 要:“大学书写”尤其是描写当下大学校园生活的小说,在表现正能量的主流文化时,也有更多篇幅在“审丑”,揭示大学生活灰色的一面,即非主流文化。在阐述这一现象时,通过具体的文化乱象的表现,探讨净化校园环境甚或消解影响的多元渠道,旨在对大学校园小说呈现的非主流文化梳理出引导的思路。  关键词:大学校园小说 校园亚文化 引导思路梳理  主流文化是表达了社会主体意志(国家意志、利益和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
期刊
摘 要: 傅雷家庭教育思想的观念、方法可以从其家书中体现出来。因此,本文试图回归《傅雷家书》这一主体来研究傅雷的家教与家风。通过研读,将其家教与家风的观念、方法归纳和分析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观念的科学性;二是教育方法的实用性。  关键词:傅雷家书 家教 家风  《傅雷家书》从1981年出版至今36年,依旧经久不衰,仍然成为很多父母培育子女,并从中吸取经验的广泛读本。研读《傅雷家书》发现,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