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教学培养的是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现阶段尚处于探索和完善时期,加上初中各个学校的硬件条件参差有别,课程设置不完全一样,导致了学生的学习起点难以平衡,这给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了困难。如何上好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这个问题便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下面我就此谈几点看法。
一、拓宽课程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已经从过去的培训编程人员、传授应用软件的使用转变成今天的培养公民的信息素养。每个从事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教师都应该尽快适应这种变化,在自己的日常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新标准的指导思想来。在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介绍一些跟信息技术行业及其发展有关的热门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辩论和深入学习,例如竞争、营销、广告、黑客、信息战、股票、融资和价格策略等。这方面的内容十分丰富,教师可根据所教学生的兴趣情况进行引导。在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打印机、显示器、手机和数码相机等常用硬件及聊天软件、游戏软件和工具软件等常用软件的易用性上入手,生动形象地引导学生体会到处理好产品的界面和功能关系的重要性。在网络技术应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好好研究一下一个局部地区的交通网,看看它的优、缺点各是什么,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因为计算机网和交通网在流量控制和路由选择上的原理是近似的,通过对交通网的剖析和研究可以很好地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网的理解。总之,我们的日常教学不能局限在课本的范围之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鼓勵积极表达,强调交流与合作;鼓励信息技术教师创造有特色的教学
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交流,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教学活动本身所进行的交流,其二是基于信息社会所涉及的交流的模式、内容、方法、途径、效率等多方面内容。由此,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信息交流强调在实际的交流活动中,建构点到点与点到面、单向与双向、直接与间接、实时与非实时、纵向与横向、跨空间与跨文化等多元化交流。信息技术教育中所说的合作是一种教育意义上的合作,教学过程中鼓励更多的伙伴关系、合作学习与研究,而不是单纯的竞争关系、孤立学习与研究。其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把个体与他人、社会对立起来的教育观,转变为融合的生态式教育观。信息技术教育要实现交流与合作,其前提条件是要鼓励学生积极表达,使得每个学生都成为信息活动的主体。
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种交流的技术,信息技术课程及其教学活动,从内容到形式,从过程到方法,都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与合作为主要活动方式的。高中学生多数已经处于“后青春期”,思想观念与各种能力也已经逐步趋于成熟,他们既有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又有这样的需要,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应该鼓励高中学生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倡导学生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结合生活、学习的实际,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交流合作中分享思想、反思自我,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把自己当成学生学习的伙伴,设计切合实际的活动组织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把传统的孤立学习转化为新型的共同学习。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1.情境性问题悬念法
所谓情境性问题悬念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安排一个或多个与现实问题相关的情境,其中蕴含了与学习有关的问题悬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以最佳的学习状态进行学习。比如,在教学文字处理系统Word 2000时,可先发给学生每人一份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样稿(比如制作小报),让学生想办法去实现样稿中的模式,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讲述样稿的实现方法与步骤。
2.形象比拟法
形象比拟法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借用学生已感知的知识来映射新知识,从而使新知识更容易被理解的教学方法。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中的有些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教师应当尽量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在教学中巧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将难懂的理论形象化。比如,在讲Windows 2000文件管理中的文件名、扩展名、文件目录结构等概念时,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教师若照本宣读,学生就难以接受,而运用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用外国人的取名来比拟文件名与扩展名,用一棵“倒立树”的结构来比拟文件目录结构,学生就会感到所学内容与生活是接近的,理解起来也相对容易。
3.直观演示法
直观演示法是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或直观教具,或者向学生作示范性操作,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了感性认识,就能更正确、更深刻、更牢固地掌握概念、原理、规律等理性知识。另外,演示也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4.操作实践法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计算机对某一问题反复操作,藉以形成技能、技巧或习惯的教学方法。操作实践法的运用通常有以下两种形式。
(1)课堂练习。比如,写命令的练习,建立自动批处理文件的练习,编写程序的练习。这种练习一般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学生做练习时,教师应走近学生了解指导,特别注意多指导知识掌握较差的学生,可以请做得比较好的学生将答案写在黑板上或说给大家听。这种练习,既是学生的自我检测,又是教师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
(2)上机实践。这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形成计算机操作技能的主要途径。
5.游戏引导法
所谓“游戏引导法”是指教师借用健康益智性游戏软件的教学,以此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求知欲望;通过健康益智性游戏软件的操作,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技能技巧。
一、拓宽课程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已经从过去的培训编程人员、传授应用软件的使用转变成今天的培养公民的信息素养。每个从事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教师都应该尽快适应这种变化,在自己的日常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新标准的指导思想来。在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介绍一些跟信息技术行业及其发展有关的热门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辩论和深入学习,例如竞争、营销、广告、黑客、信息战、股票、融资和价格策略等。这方面的内容十分丰富,教师可根据所教学生的兴趣情况进行引导。在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打印机、显示器、手机和数码相机等常用硬件及聊天软件、游戏软件和工具软件等常用软件的易用性上入手,生动形象地引导学生体会到处理好产品的界面和功能关系的重要性。在网络技术应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好好研究一下一个局部地区的交通网,看看它的优、缺点各是什么,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因为计算机网和交通网在流量控制和路由选择上的原理是近似的,通过对交通网的剖析和研究可以很好地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网的理解。总之,我们的日常教学不能局限在课本的范围之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鼓勵积极表达,强调交流与合作;鼓励信息技术教师创造有特色的教学
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交流,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教学活动本身所进行的交流,其二是基于信息社会所涉及的交流的模式、内容、方法、途径、效率等多方面内容。由此,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信息交流强调在实际的交流活动中,建构点到点与点到面、单向与双向、直接与间接、实时与非实时、纵向与横向、跨空间与跨文化等多元化交流。信息技术教育中所说的合作是一种教育意义上的合作,教学过程中鼓励更多的伙伴关系、合作学习与研究,而不是单纯的竞争关系、孤立学习与研究。其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把个体与他人、社会对立起来的教育观,转变为融合的生态式教育观。信息技术教育要实现交流与合作,其前提条件是要鼓励学生积极表达,使得每个学生都成为信息活动的主体。
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种交流的技术,信息技术课程及其教学活动,从内容到形式,从过程到方法,都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与合作为主要活动方式的。高中学生多数已经处于“后青春期”,思想观念与各种能力也已经逐步趋于成熟,他们既有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又有这样的需要,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应该鼓励高中学生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倡导学生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结合生活、学习的实际,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交流合作中分享思想、反思自我,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把自己当成学生学习的伙伴,设计切合实际的活动组织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把传统的孤立学习转化为新型的共同学习。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1.情境性问题悬念法
所谓情境性问题悬念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安排一个或多个与现实问题相关的情境,其中蕴含了与学习有关的问题悬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以最佳的学习状态进行学习。比如,在教学文字处理系统Word 2000时,可先发给学生每人一份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样稿(比如制作小报),让学生想办法去实现样稿中的模式,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讲述样稿的实现方法与步骤。
2.形象比拟法
形象比拟法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借用学生已感知的知识来映射新知识,从而使新知识更容易被理解的教学方法。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中的有些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教师应当尽量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在教学中巧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将难懂的理论形象化。比如,在讲Windows 2000文件管理中的文件名、扩展名、文件目录结构等概念时,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教师若照本宣读,学生就难以接受,而运用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用外国人的取名来比拟文件名与扩展名,用一棵“倒立树”的结构来比拟文件目录结构,学生就会感到所学内容与生活是接近的,理解起来也相对容易。
3.直观演示法
直观演示法是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或直观教具,或者向学生作示范性操作,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了感性认识,就能更正确、更深刻、更牢固地掌握概念、原理、规律等理性知识。另外,演示也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4.操作实践法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计算机对某一问题反复操作,藉以形成技能、技巧或习惯的教学方法。操作实践法的运用通常有以下两种形式。
(1)课堂练习。比如,写命令的练习,建立自动批处理文件的练习,编写程序的练习。这种练习一般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学生做练习时,教师应走近学生了解指导,特别注意多指导知识掌握较差的学生,可以请做得比较好的学生将答案写在黑板上或说给大家听。这种练习,既是学生的自我检测,又是教师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
(2)上机实践。这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形成计算机操作技能的主要途径。
5.游戏引导法
所谓“游戏引导法”是指教师借用健康益智性游戏软件的教学,以此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求知欲望;通过健康益智性游戏软件的操作,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技能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