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尊重农民的需求做起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yis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实篇
  
  【新闻回放】近期据有关媒体报道,1997年福建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西坑村掀起“建新村、奔小康”的热潮,当地政府让村民盖新村,旧房子一律拆掉,而当时该村的人均年收入只有7000多元,有些家庭经济还比较困难,并不想建这么好的房子。县镇两级政府就牵头让银行、信用社给他们贷款。房子建好后,由于公共设施不足,生活不便,村民纷纷到镇上租房居住,新房成了空房。目前,村民因无力偿还贷款,正面临着被信用社起诉的问题。
  
  【农村声音】
  江苏省泗洪县天岗湖乡村民:我们确实比较关心农村舍貌环境问题,期待政府能加大资金投入和力量支持,改变农村多年来的道路、厕所、自来水改造等一些问题。但这一切都应以不加重农民负担为前提。新农村建设如何开展,要大家商量着干,不能搞强迫,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陕西省西安市杨陵区五泉镇村民:村里公务和大事基本都由政府、村委会研究决定,到时向下传达,征求村民意见的次数不多。虽设有村民自治委员会,但作用不是很大,一年开会的次数也不多。平时有一些想法和意见,因为不知该怎样反映,最后常常不了了之。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在新时期留给每个公民的时代命题作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要有远景规划,也要有近期计划。研究制定和实施这个发展计划和规划,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搞一刀切,要反映当地农民的意愿和要求,要有农民的广泛参与。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居住、生活、劳动主体,因此能否调动和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通过探索和建立一项新制度,让更多的农民和当地居民广泛参与到发展规划的论证、制定、实施、监督和矫正的重要过程中来。各级政府和干部、专家、学者如何更好地提供帮助和服务,“产官学众”如何积极参与,这都需要清晰的组织路线和技术路线,需要制度创新。
  我们不能限定时间表,更不能指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什么可以搞、什么不可搞。一切要从实际出发,从尊重农民的实际要求做起:需要先修路就修路,需要改善学校和医院就改善,需要修建文化馆、老人活动室、体育馆、超市百货、自来水管、公厕、桥梁就修建。先做哪个后做哪个,需要民主讨论,不需要行政指令。各级政府的公务员要静下心来认真倾听农民的诉求。
  在建设与发展初期,我们可能更多地关注“物”、“事”、“钱”的投入,关心如何领取有限的资源去参与到建设中去,而这些物化的社会效益就是要体现在农民的利益上。比起农民高兴与否、赞成与否更为重要的制度革命,就是农民的民主参与。农民不能被动地接受施舍和恩赐(这样做的本身就产生制度缺陷,滋生腐败),而是这次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公。他们的参与动机更能激发出农民的劳动与创造能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党、全国人民学习和实践的过程,来不得半点虚伪和浮夸。人们在看到各地建设热潮的同时,也要看到长者们的苦涩回忆。以往的政治运动和群众运动给人们太多的启示和反思,做任何一件好事情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自觉自愿和积极参与。今天的改革开放大局就是如此,并没有靠强制动员和摊派来实现。对农民来说如此,对城市居民来说也一样。更为科学、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常常通过看不见的手来完成。急于把多数农民送到城市和留在农村的想法也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我们尊重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
  我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需要一种尊重科学的精神和务实的态度,那就是“正心”:即尊重知识分子的讨论和建言,尊重广大农民的意愿,尊重公职人员的努力和劳动,尊重投资方的心意,尊重志愿者的奉献;尊重农业发展规律,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尊重社会发展规律。新农村建设不需要任何浮躁和急躁,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投机取巧,不要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不要劳民伤财,不要折腾农民,也不要折腾城市居民,不要一刀切。
其他文献
留在耳后的半个唇印1993年3月9日,16岁的少女罗斯和同学一起去索拉市著名的明纳多大峡谷春游。第二天上午,罗斯和同学在丛林中走散,然后失踪。5天后,警方在一处悬崖下发现了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技悄无声息的闯入到我们的生活。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虽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但仍没有得到长足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中小企业的资金短缺、人才匮乏以及对于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存在偏差、政策法规不健全等。本文主要分析当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及现状,指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给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措施  引言  二十一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