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辰溪县乡贤文化讲堂作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给农村发展注入了活力,产生了“蝴蝶效应”。目前,全县272个村全面建起了乡贤文化讲堂,发展县乡村三级乡贤讲师共900多人,宣讲课题包含中央精神、惠农政策、法律法规、党史村史、长征故事、好人故事、创业故事、乡风文明、家道家风等专题,宣讲近300场。
“乡贤讲堂”搭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路子越走越宽
辰溪围绕宣传思想工作“基层加强年”工作目标,通过深入调研,发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弱化根源在人,主要表现为干部不会做,群众不愿听。从2015年起,辰溪在农村试点“乡贤文化讲堂”活动,用群众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为确保活动顺利开展,辰溪县着力实施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每个村安排工作经费1万元。
群众爱听,听得懂是“选课”第一标准。讲堂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精心策划,内容上实行套餐化,一个课程套餐包括感人事迹、政策理论、实用技术、感悟体会组成,总时量控制在80分钟以内;在形式上实行故事化,把政策理论、实用技术寓于农民常见实例中,切忌空对空;课程安排实行菜单化,把乡贤文化讲堂授课内容以菜单的模式发到各村,由各村预约,统一安排授课时间。如小龙门乡白泥湾村村民瞿爱华讲述她十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在床的丈夫感人故事课最受群众喜爱,2016年她受邀讲课80多场,她讲的人口政策课还参加了全省电视微宣讲。
群众公认,信得过是“选才”第一标准。在组建乡贤文化宣讲团时,把“德”字摆在首位,让群众信服的人来讲更容易被大家接受。为此,以评选出来的道德模范、五好家庭、创业明星、五好干部、离退休干部以及乡村好人评比中产生的先进人物为班底组建县乡村三级宣讲队。县乡两级负责对全县各村巡讲,村级讲师负责本村宣讲,实现村村有讲师。县里组织集中培训,重点学习中央、省、市、县委精神、重大决策部署等知识,把涉农政策理论分解成若干个课题,指导如何开展百姓微宣讲。如长田湾乡退休老校长方福清对政策理论吃得准,人生阅历丰富,他讲授的《文明乡风入村来》深受群众喜爱,全乡10个行政村邀请他去宣讲,还有外乡自然村也邀请他去宣讲。
群众方便,聚人气是“选址”第一标准。着力把群众集聚的场所建成乡贤课堂,把乡贤讲堂建成群众集聚的中心。一方面,讲堂设置做到进村入户。每个村村部建一个能容纳100多人的固定讲堂,各自然村设流动讲堂,一般设在群众习惯集聚的村民家中或祠堂、凉亭处等,固定讲堂用于集中宣讲和评比表彰,流动讲堂随时开课。建立手机微信群,开设网上讲堂,把各地讲堂活动发到各村微信群,供村民参考学习,组织村民交流心得体会。另一方面,完善功能集聚人。着力实施“六位一体”建设,即集便民服务、党务村务、卫生服务、关爱服务、文化服务、电商服务于一体,让乡贤文化讲堂成为村民办事、休闲娱乐的综合服务中心。此外在乡贤文化讲堂内容设计上,由各村提供最能代表该村精神风貌的人文、风景图片作为背景,从而增加了群眾心理上的认同感。这种做法得到群众广泛认可,已有10多个自然村开始自发建讲堂。
“乡贤文化”发力,农村思想“荒漠”变精神“绿洲”
思想落后是致贫的根本原因,思想政治工作是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先手棋”。“乡贤文化讲堂”活动针对农村量身打造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为农民打开了思路,激发了乡贤活力,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正能量。
变化之一: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从没人做变成大家做。发展讲师队伍是开展好乡贤文化讲堂活动的关键。讲堂在选拔讲师时不论身份,广开门路。一是从好人中选讲师。县里每年举办一届道德模范、创业明星、五好家庭、五好干部评选,乡村每年举办“身边的好人”评比。评选出来的先进人物担任乡贤讲师。二是把乡村干部、农村能人、“五老”人员培养成讲师。每年举办一期乡村干部培训班,学习政策理论和宣讲技巧。三是举办“十佳”优秀乡贤讲师评比,对当选的讲师给予重奖。目前,全县有乡贤讲师900多人,272个行政村每个村有2~5名本土讲师。而且随着各类评比活动深入开展,不断有身边好人加入到宣讲队伍中来。
变化之二: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由虚变实。讲堂把理论说教与文艺宣传相结合,“言传”与“身教”相结合,提出“六个一”:即一个阵地、一支讲师队伍、一堂精品课、一项公益活动、一次好人评比、一项文化活动。活动启动后,得到群众积极响应,特色纷呈。小龙门乡肖家溪村围绕“五到位”(卫生保洁到位、家庭教育到位、绿化管理到位、龙门生态保护到位、留守人员关爱到位)每季度开展一次志愿服务活动。目前该村已经成为乡村休闲旅游胜地,年接待游客近十万人次。五宝田村邀请80岁老人肖守造讲“耕读”文化,现成为该村传统文化义务讲解员;安坪镇榆林村成立余氏基金,对考上大学的困难学子给予5000元以上扶助,11年来累计资助困难学子200多人。尤其是由辰阳镇周家人村首创的“孝老宴”,在农村普遍推广,并辐射到城市社区。调查显示,辰溪县有100个村建起了乡贤文化讲堂,创建面达到37%,活动开展实现村村全覆盖。
变化之三:农村思想状态由“一盘散沙”凝成“一股绳”。乡贤文化讲堂以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着力推动农村社会关系重建,引导村民自治,呈现三个可喜的变化。一是农民有了交流平台。通过乡贤文化讲堂,邻里之间、村民之间、自然村之间进行了广泛思想交流。生活中遇到的困惑,通过先进人物事迹课、政策道理课得到了及时消解。二是群众有了“主心骨”。乡贤讲师是群众自己选出来的,德高望重,敢于为群众代言。在活动中,他们不但上好课,还经常主动调处邻里、家庭矛盾,帮助村民了解政策,和村委会及时沟通落实政策。三是农村发展有了引路人。乡贤讲师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引导农村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组织群众参加美丽乡村建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乡贤讲师肖崇玉是残疾人,他创办家庭农场,安排农民就业40多人。
“乡贤文化讲堂”带给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启示
热在上头、冷在中间、瘫在基层是当前部分地方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真实写照。根本问题在人,关键问题是干群脱节。乡贤文化讲堂的成功就在于搭建了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找到了干部与群众的代言人。
启示之一:群众首创精神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源头活水。辰溪大规模开展乡贤文化讲堂活动之前,就有后塘乡的丹山村每年组织好人评比活动,辰阳镇周家人村每年举办一次“孝老宴”活动,潭湾镇龙埠村、安坪镇桐榆林村设立助学基金。辰溪县通过实地调研、座谈后把活动进行总结,提出乡贤文化讲堂新模式。活动推开后,得到群众普遍认同并积极参与其中。而且,群众在实践中不断涌现新做法,为活动模式创新提供新鲜经验,使活动更加近民情、贴民心。
启示之二:群众参与是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条件。思想政治工作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对象是广大群众。一方面,辰溪在乡贤文化讲堂活动中充分依靠群众,讲师在群众中产生,讲故事就讲群众身边的好人好事,讲政策就讲群众经常遇到的事,这样群众喜欢听、听得懂,抓得住群众的心。另一方面把固定讲堂与流动讲堂相结合,让群众在家门口听理论、听政策、听故事,方便了群众参与。
启示之三:菜单式服务是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农村点多面广,需要各个层次、足够数量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辰溪采取菜单式服务,把政策理论分解成若干个小专题,任务分解到人,这样大大降低了宣讲难度,又提升了宣讲深度,做到了小而专,这样群众听起来更容易接受。同时,在菜单式服务的基础上又创新出套餐式服务,整合共青妇、文化、关工委、法制、农业等方面的政策内容,做到一场活动大家办,一次宣传花样多,丰富了宣传内容,降低了乡村行政成本。
“乡贤讲堂”搭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路子越走越宽
辰溪围绕宣传思想工作“基层加强年”工作目标,通过深入调研,发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弱化根源在人,主要表现为干部不会做,群众不愿听。从2015年起,辰溪在农村试点“乡贤文化讲堂”活动,用群众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为确保活动顺利开展,辰溪县着力实施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每个村安排工作经费1万元。
群众爱听,听得懂是“选课”第一标准。讲堂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精心策划,内容上实行套餐化,一个课程套餐包括感人事迹、政策理论、实用技术、感悟体会组成,总时量控制在80分钟以内;在形式上实行故事化,把政策理论、实用技术寓于农民常见实例中,切忌空对空;课程安排实行菜单化,把乡贤文化讲堂授课内容以菜单的模式发到各村,由各村预约,统一安排授课时间。如小龙门乡白泥湾村村民瞿爱华讲述她十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在床的丈夫感人故事课最受群众喜爱,2016年她受邀讲课80多场,她讲的人口政策课还参加了全省电视微宣讲。
群众公认,信得过是“选才”第一标准。在组建乡贤文化宣讲团时,把“德”字摆在首位,让群众信服的人来讲更容易被大家接受。为此,以评选出来的道德模范、五好家庭、创业明星、五好干部、离退休干部以及乡村好人评比中产生的先进人物为班底组建县乡村三级宣讲队。县乡两级负责对全县各村巡讲,村级讲师负责本村宣讲,实现村村有讲师。县里组织集中培训,重点学习中央、省、市、县委精神、重大决策部署等知识,把涉农政策理论分解成若干个课题,指导如何开展百姓微宣讲。如长田湾乡退休老校长方福清对政策理论吃得准,人生阅历丰富,他讲授的《文明乡风入村来》深受群众喜爱,全乡10个行政村邀请他去宣讲,还有外乡自然村也邀请他去宣讲。
群众方便,聚人气是“选址”第一标准。着力把群众集聚的场所建成乡贤课堂,把乡贤讲堂建成群众集聚的中心。一方面,讲堂设置做到进村入户。每个村村部建一个能容纳100多人的固定讲堂,各自然村设流动讲堂,一般设在群众习惯集聚的村民家中或祠堂、凉亭处等,固定讲堂用于集中宣讲和评比表彰,流动讲堂随时开课。建立手机微信群,开设网上讲堂,把各地讲堂活动发到各村微信群,供村民参考学习,组织村民交流心得体会。另一方面,完善功能集聚人。着力实施“六位一体”建设,即集便民服务、党务村务、卫生服务、关爱服务、文化服务、电商服务于一体,让乡贤文化讲堂成为村民办事、休闲娱乐的综合服务中心。此外在乡贤文化讲堂内容设计上,由各村提供最能代表该村精神风貌的人文、风景图片作为背景,从而增加了群眾心理上的认同感。这种做法得到群众广泛认可,已有10多个自然村开始自发建讲堂。
“乡贤文化”发力,农村思想“荒漠”变精神“绿洲”
思想落后是致贫的根本原因,思想政治工作是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先手棋”。“乡贤文化讲堂”活动针对农村量身打造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为农民打开了思路,激发了乡贤活力,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正能量。
变化之一: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从没人做变成大家做。发展讲师队伍是开展好乡贤文化讲堂活动的关键。讲堂在选拔讲师时不论身份,广开门路。一是从好人中选讲师。县里每年举办一届道德模范、创业明星、五好家庭、五好干部评选,乡村每年举办“身边的好人”评比。评选出来的先进人物担任乡贤讲师。二是把乡村干部、农村能人、“五老”人员培养成讲师。每年举办一期乡村干部培训班,学习政策理论和宣讲技巧。三是举办“十佳”优秀乡贤讲师评比,对当选的讲师给予重奖。目前,全县有乡贤讲师900多人,272个行政村每个村有2~5名本土讲师。而且随着各类评比活动深入开展,不断有身边好人加入到宣讲队伍中来。
变化之二: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由虚变实。讲堂把理论说教与文艺宣传相结合,“言传”与“身教”相结合,提出“六个一”:即一个阵地、一支讲师队伍、一堂精品课、一项公益活动、一次好人评比、一项文化活动。活动启动后,得到群众积极响应,特色纷呈。小龙门乡肖家溪村围绕“五到位”(卫生保洁到位、家庭教育到位、绿化管理到位、龙门生态保护到位、留守人员关爱到位)每季度开展一次志愿服务活动。目前该村已经成为乡村休闲旅游胜地,年接待游客近十万人次。五宝田村邀请80岁老人肖守造讲“耕读”文化,现成为该村传统文化义务讲解员;安坪镇榆林村成立余氏基金,对考上大学的困难学子给予5000元以上扶助,11年来累计资助困难学子200多人。尤其是由辰阳镇周家人村首创的“孝老宴”,在农村普遍推广,并辐射到城市社区。调查显示,辰溪县有100个村建起了乡贤文化讲堂,创建面达到37%,活动开展实现村村全覆盖。
变化之三:农村思想状态由“一盘散沙”凝成“一股绳”。乡贤文化讲堂以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着力推动农村社会关系重建,引导村民自治,呈现三个可喜的变化。一是农民有了交流平台。通过乡贤文化讲堂,邻里之间、村民之间、自然村之间进行了广泛思想交流。生活中遇到的困惑,通过先进人物事迹课、政策道理课得到了及时消解。二是群众有了“主心骨”。乡贤讲师是群众自己选出来的,德高望重,敢于为群众代言。在活动中,他们不但上好课,还经常主动调处邻里、家庭矛盾,帮助村民了解政策,和村委会及时沟通落实政策。三是农村发展有了引路人。乡贤讲师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引导农村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组织群众参加美丽乡村建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乡贤讲师肖崇玉是残疾人,他创办家庭农场,安排农民就业40多人。
“乡贤文化讲堂”带给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启示
热在上头、冷在中间、瘫在基层是当前部分地方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真实写照。根本问题在人,关键问题是干群脱节。乡贤文化讲堂的成功就在于搭建了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找到了干部与群众的代言人。
启示之一:群众首创精神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源头活水。辰溪大规模开展乡贤文化讲堂活动之前,就有后塘乡的丹山村每年组织好人评比活动,辰阳镇周家人村每年举办一次“孝老宴”活动,潭湾镇龙埠村、安坪镇桐榆林村设立助学基金。辰溪县通过实地调研、座谈后把活动进行总结,提出乡贤文化讲堂新模式。活动推开后,得到群众普遍认同并积极参与其中。而且,群众在实践中不断涌现新做法,为活动模式创新提供新鲜经验,使活动更加近民情、贴民心。
启示之二:群众参与是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条件。思想政治工作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对象是广大群众。一方面,辰溪在乡贤文化讲堂活动中充分依靠群众,讲师在群众中产生,讲故事就讲群众身边的好人好事,讲政策就讲群众经常遇到的事,这样群众喜欢听、听得懂,抓得住群众的心。另一方面把固定讲堂与流动讲堂相结合,让群众在家门口听理论、听政策、听故事,方便了群众参与。
启示之三:菜单式服务是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农村点多面广,需要各个层次、足够数量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辰溪采取菜单式服务,把政策理论分解成若干个小专题,任务分解到人,这样大大降低了宣讲难度,又提升了宣讲深度,做到了小而专,这样群众听起来更容易接受。同时,在菜单式服务的基础上又创新出套餐式服务,整合共青妇、文化、关工委、法制、农业等方面的政策内容,做到一场活动大家办,一次宣传花样多,丰富了宣传内容,降低了乡村行政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