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开明国语课本》的主编叶圣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将君子人格理念作为教育取向,从中能够感受到此教材希望培养学生仁爱之心、崇尚忠孝之义、遵守君子之礼、训练聪明之智及坚守固有之信。
关键词:《开明国语课本》;君子人格理念
《开明国语课本》是民国时为小学生量身定做的语文教材,由叶圣陶编写,丰子恺绘图。这套教材有着鲜明的儒家君子人格理念色彩,对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公民整体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一、君子人格理念简述
“君子”一词在一般情况下指的是社会地位较高的人。《说文》中对“君”的解释是“君尊也”。古君子,既有身份也有道德、学问。战国时诸侯之间战乱不断,人们一直遵循的礼仪和规范被践踏。这时的君子同古君子相比已名不副实。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认为不能采取单纯的强制手段,只有通过道德教化才能改变。他提出当衡量一个人的高尚和尊贵的标准由出身变为道德品性时,君子便成为德行的承载者,君子人格理念也就被孔子所强调。比较有其代表性观点的是“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1]其中,“仁”“知”(即智)“勇”是孔子一直所追求的君子之道,而这三个方面逐渐推演为儒家君子五常之道,即“仁”“义”“礼”“智”“信”。由此可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将“君子”道德化为人们应该具备的品格,以“仁”“义”“礼”“智”“信”作为界定君子人格的标准,将培养学生的君子人格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开明国语课文》中君子人格理念的体现
叶圣陶曾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要促进学生精神、心智、能力的全面发展。通过学生实际生活的情感深入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人格上的全面培养。除此之外,以叶圣陶为代表的开明一派,因受到儒家思想文化的熏陶,凭借对君子人格的追求作为人性、人生的实现方式和个人对于社会的文化态度与行为,实践并坚持下来。[2]因此,君子人格理念在《开明国语课本》中尤为体现,因而从中能感受到叶圣陶培养学生君子人格的教育倾向。[3]
1.培养仁爱之心
在孔子儒家思想中,首先是以“仁”为本。他认为仁是所有良好道德的总称,是基本的行为规范。人们在这样的规范之下,严于律己,既形成理想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也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准则。仁的内涵有两个,首先是爱人,其次是仁人,即人要有“仁爱”之心,进一步理解就是对于同类生命的基本同情和关怀。在《开明》中,有许多课文便有所反映,如下册第28课《小鸟的回家》一文,号召同学们珍爱生命,保护弱小动物,平等对待每一条生命。又如第30课《比虎更凶猛的东西》,以反面的例子告诉我们当政者必须要有仁爱之心,体恤百姓。总的来说,有仁爱之心,就是要以人为本,把人当作天命之性和生命价值平等的人来对待。
2.崇尚忠孝之义
在《说文》中对于义的解释是“义,度也,度,法制也。《毛传》曰:义,善也,又曰义,宜也。”简单的说义就是做该做的事情,同时义对人也有一定的约束力,这种约束力多是内心的约東,所以义是一种道德自律。在儒家思想中,义一般表现在忠和孝两个方面,忠就是要忠心,即热爱祖国;孝就是要孝敬长辈。《开明》上册第69课《一封信》、第83课《月亮船》和下册第38课《母亲的生日》便反映了人应该孝敬父母、体恤父母的思想;而第134课《孙中山先生的故事》和下册第1课《中华》、第14课《黄花冈》、第15课《荆轲》、第52课《孙中山先生伦敦遇难》、第76课《林则徐》都反映了人一定要有民族气节,要热爱祖国、重视集体利益,在危难面前坚守义气的思想。
3.遵守君子之礼
礼最初是因为统治者想要与神灵建立和保持某种关系而制定的形式化程序。随着时代的前进,礼从最初的指导祭仪到体现社会规范习俗等,涵盖面越来越广,渐渐地也成为了君子人格的基本行为规范。孔子修行,是纳德于礼。显然,这个“礼”就不再单单是一种形式,而是君子所要追求更高的精神层面。在儒家君子之礼中,须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开明》中君子守礼的思想也均有体现。如上册第3课《先生早》就反映了尊敬师长的主题,第8课《大家看书》反映了上课要认真听讲守规矩,第13课《明天会》反映了要文明懂礼,第109课《一箩麦》反映了要礼尚往来,行好待客之道;而下册第29课《公园里》反映了要有公德心。总之,君子之礼在叶圣陶看来,要尊敬他人、恪守礼节,遵守规矩。
4.训练聪明之智
在君子人格中,“智”指的是明辨是非,不为事物表象所迷惑的聪明才智。儒家认为个人的才智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才能发掘和展现出来。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思辨的训练,探索真理。《开明》中,下册第19课《笨人》,叶圣陶借鸦片抨击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渴望启发民智,看清是非善恶。又如下册第49课《晏子》和第50课《蔺相如》,通过古代名人来教育学生面对问题要淡定从容,灵活变通,训练聪明之智。还有第86课《达尔文》,这篇课文反映人应该相信科学积极实践的道理,也符合叶圣陶的君子人格追求理念。
5.堅守固有之信
在《说文》中信的解释是“信,诚也。”即要说话算话,而和信相关的就是诚。诚与信合起来就构成了君子人格的标准之一。孔子重诚信,在他眼中,真正的君子应该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诚实守信。对此,叶圣陶秉持这种理念并把这种追求概括为四个有所:有所爱,有所恨,有所为,有所不为。这种“信”的思想在《开明》中主要体现为个人上要自立自强,并能够自力更生,如下册的第45课《荒岛上的鲁滨逊》和第70课的《穷人与富翁》;培养坚毅顽强的信念品格,如下册第56课《愚公》;坚守职业道德有责任心,如下册第24课《两句话》;养成勤劳淳朴、节俭的好习惯,如上册第36课《妈妈缝衣服》和第128课《我能劳动》以及第129课《懒惰的人》。
三、小结
叶圣陶在编写《开明国语课本》时深受儒家君子理念的影响,将“仁”“义”“礼”“智”“信”这五个评价君子人格的标准体现在教材中,希望学生能培养仁爱之心、崇尚忠孝之义、遵守君子之礼、训练聪明之智、坚守固有之信。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对君子人格理念的教育取向。[4]
参考文献
[1]乔凤岐.论中国古代教育理念中的君子人格塑造[J].社会科学论坛,2016(12):113-122.
[2]姜健.君子人格的追求--论开明派”的精神建构[J].江苏社会科学,2002(06):179-185.
[3]张姝.论《论语》中的君子人格理念对现代中学生健康人格养成的启示[J].科学咨询,2014(36):27-28.
作者简介:梁家齐(1997-),男,辽宁海城人,硕士,学科教学(语文),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关键词:《开明国语课本》;君子人格理念
《开明国语课本》是民国时为小学生量身定做的语文教材,由叶圣陶编写,丰子恺绘图。这套教材有着鲜明的儒家君子人格理念色彩,对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公民整体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一、君子人格理念简述
“君子”一词在一般情况下指的是社会地位较高的人。《说文》中对“君”的解释是“君尊也”。古君子,既有身份也有道德、学问。战国时诸侯之间战乱不断,人们一直遵循的礼仪和规范被践踏。这时的君子同古君子相比已名不副实。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认为不能采取单纯的强制手段,只有通过道德教化才能改变。他提出当衡量一个人的高尚和尊贵的标准由出身变为道德品性时,君子便成为德行的承载者,君子人格理念也就被孔子所强调。比较有其代表性观点的是“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1]其中,“仁”“知”(即智)“勇”是孔子一直所追求的君子之道,而这三个方面逐渐推演为儒家君子五常之道,即“仁”“义”“礼”“智”“信”。由此可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将“君子”道德化为人们应该具备的品格,以“仁”“义”“礼”“智”“信”作为界定君子人格的标准,将培养学生的君子人格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开明国语课文》中君子人格理念的体现
叶圣陶曾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要促进学生精神、心智、能力的全面发展。通过学生实际生活的情感深入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人格上的全面培养。除此之外,以叶圣陶为代表的开明一派,因受到儒家思想文化的熏陶,凭借对君子人格的追求作为人性、人生的实现方式和个人对于社会的文化态度与行为,实践并坚持下来。[2]因此,君子人格理念在《开明国语课本》中尤为体现,因而从中能感受到叶圣陶培养学生君子人格的教育倾向。[3]
1.培养仁爱之心
在孔子儒家思想中,首先是以“仁”为本。他认为仁是所有良好道德的总称,是基本的行为规范。人们在这样的规范之下,严于律己,既形成理想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也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准则。仁的内涵有两个,首先是爱人,其次是仁人,即人要有“仁爱”之心,进一步理解就是对于同类生命的基本同情和关怀。在《开明》中,有许多课文便有所反映,如下册第28课《小鸟的回家》一文,号召同学们珍爱生命,保护弱小动物,平等对待每一条生命。又如第30课《比虎更凶猛的东西》,以反面的例子告诉我们当政者必须要有仁爱之心,体恤百姓。总的来说,有仁爱之心,就是要以人为本,把人当作天命之性和生命价值平等的人来对待。
2.崇尚忠孝之义
在《说文》中对于义的解释是“义,度也,度,法制也。《毛传》曰:义,善也,又曰义,宜也。”简单的说义就是做该做的事情,同时义对人也有一定的约束力,这种约束力多是内心的约東,所以义是一种道德自律。在儒家思想中,义一般表现在忠和孝两个方面,忠就是要忠心,即热爱祖国;孝就是要孝敬长辈。《开明》上册第69课《一封信》、第83课《月亮船》和下册第38课《母亲的生日》便反映了人应该孝敬父母、体恤父母的思想;而第134课《孙中山先生的故事》和下册第1课《中华》、第14课《黄花冈》、第15课《荆轲》、第52课《孙中山先生伦敦遇难》、第76课《林则徐》都反映了人一定要有民族气节,要热爱祖国、重视集体利益,在危难面前坚守义气的思想。
3.遵守君子之礼
礼最初是因为统治者想要与神灵建立和保持某种关系而制定的形式化程序。随着时代的前进,礼从最初的指导祭仪到体现社会规范习俗等,涵盖面越来越广,渐渐地也成为了君子人格的基本行为规范。孔子修行,是纳德于礼。显然,这个“礼”就不再单单是一种形式,而是君子所要追求更高的精神层面。在儒家君子之礼中,须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开明》中君子守礼的思想也均有体现。如上册第3课《先生早》就反映了尊敬师长的主题,第8课《大家看书》反映了上课要认真听讲守规矩,第13课《明天会》反映了要文明懂礼,第109课《一箩麦》反映了要礼尚往来,行好待客之道;而下册第29课《公园里》反映了要有公德心。总之,君子之礼在叶圣陶看来,要尊敬他人、恪守礼节,遵守规矩。
4.训练聪明之智
在君子人格中,“智”指的是明辨是非,不为事物表象所迷惑的聪明才智。儒家认为个人的才智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才能发掘和展现出来。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思辨的训练,探索真理。《开明》中,下册第19课《笨人》,叶圣陶借鸦片抨击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渴望启发民智,看清是非善恶。又如下册第49课《晏子》和第50课《蔺相如》,通过古代名人来教育学生面对问题要淡定从容,灵活变通,训练聪明之智。还有第86课《达尔文》,这篇课文反映人应该相信科学积极实践的道理,也符合叶圣陶的君子人格追求理念。
5.堅守固有之信
在《说文》中信的解释是“信,诚也。”即要说话算话,而和信相关的就是诚。诚与信合起来就构成了君子人格的标准之一。孔子重诚信,在他眼中,真正的君子应该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诚实守信。对此,叶圣陶秉持这种理念并把这种追求概括为四个有所:有所爱,有所恨,有所为,有所不为。这种“信”的思想在《开明》中主要体现为个人上要自立自强,并能够自力更生,如下册的第45课《荒岛上的鲁滨逊》和第70课的《穷人与富翁》;培养坚毅顽强的信念品格,如下册第56课《愚公》;坚守职业道德有责任心,如下册第24课《两句话》;养成勤劳淳朴、节俭的好习惯,如上册第36课《妈妈缝衣服》和第128课《我能劳动》以及第129课《懒惰的人》。
三、小结
叶圣陶在编写《开明国语课本》时深受儒家君子理念的影响,将“仁”“义”“礼”“智”“信”这五个评价君子人格的标准体现在教材中,希望学生能培养仁爱之心、崇尚忠孝之义、遵守君子之礼、训练聪明之智、坚守固有之信。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对君子人格理念的教育取向。[4]
参考文献
[1]乔凤岐.论中国古代教育理念中的君子人格塑造[J].社会科学论坛,2016(12):113-122.
[2]姜健.君子人格的追求--论开明派”的精神建构[J].江苏社会科学,2002(06):179-185.
[3]张姝.论《论语》中的君子人格理念对现代中学生健康人格养成的启示[J].科学咨询,2014(36):27-28.
作者简介:梁家齐(1997-),男,辽宁海城人,硕士,学科教学(语文),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