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故事化的新闻报道在目前的电视业界中已成为一种常态。本文探讨了电视新闻的故事化手法的合理性和叙事策略。
【关键词】电视新闻 故事化 叙事 真实性
所谓新闻故事化,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曾对其做了界定:“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①在电视新闻中,故事化的叙事手段的运用越来越多。
一、电视新闻故事化及特征
综观全国的电视节目,中央电视台的《讲述》、《人与社会》、《道德观察》以及《社会记录》等都是以故事为核心的节目。省级卫视中,江西卫视的《传奇故事》在2005年元月开播不久后便创造了收视率稳居全国卫视收视前十位的“收视传奇”。此后,一批风格类似的栏目在各级电视台相继出现,如安徽卫视的《天天故事会》、河北卫视的《天下故事会》、山东卫视和四川卫视的栏目则为同名的《天下故事》等,此外,很多地方电视台也开有以《城市故事》、《真实故事》、《背后故事》等为名的栏日。形形色色的故事化新闻栏目日渐火热的同时,新闻联播中也大量使用了故事化的手法来表现典型人物的报道方式。一时间,新闻故事化成为在电视荧屏上遍地开花的一种电视新闻叙事模式。②
传统的电视新闻往往只提取重要的信息,提炼重点,只有骨架而忽视细节,这种报道方式,在注意力资源稀缺的媒介环境下必然丧失竞争力,从而威胁到媒介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有学者认为,新闻故事化是电视新闻发展的潮流,也是争取收视率的自我救赎。③故事化的叙事善于利用电视的优势——多重视听元素,来重现人们生活中的某个场景,捕捉新闻中人物闪光点或带有争议性一面,在叙述过程中可以议论或者暗含评价,表达出传者的情感或意见倾向。因此,它无论用于新闻栏目还是评论栏目,都不失为一种有益的补充。
总的说来,新闻故事化的出现是新闻业自身发展的规律——要赢得受众,就必须选择受众所愿意看的方式。
二、故事化电视新闻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真实性
在真实性方面,部分学者认为认故事化的叙事在某种程度上会削弱新闻的真实性,刻意追求情节性和“情景再现”,与新闻的客观性背道而驰,因为无论如何“再现”的情景都是经过人为安排的,存在这诸多主观因素。
随着电视新闻的故事化日益成为新闻制作的一种“常态”,此类节目也大量出现,节目质量参差不齐。一些节目片面追求收视率,夸大情节,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让受众对这种节目形态产生负面的态度。那么这种故事化新闻是否因此被贴上了“主观”、“易失实”等标签呢?
不妨从另一个层面来看,电视的画面语言赋予了电视真实性的基础——“眼见为实”,它拥有比报纸和广播更好的优势。在生活中捕捉镜头,更容易让受众身临其境,产生共鸣;加上人物同期声的合理运用,使受众对时空场景的认知加强,受众可以直观地把画面还原成真实现实。故事化新闻正是长于这种镜头语言的组合和应用,我们应该扬长避短,从生活场景中找寻其本真的戏剧效果,而非导演安排式的真实。
凡是故事就必有情节跌宕,就有人物冲突,自然就有多元价值观和利益的碰撞,记者编导们也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在故事中表达出自己的态度或评价。有些栏目通过主持人的评论来表达,如《传奇故事》,而更多的时候则暗含在节目本身。无论受众持何种态度,总会受到这些公开表达或者隐含的态度的影响。因此做故事化的新闻,也需要一定的思想水平、道德素养,该弘扬什么,反对什么,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
2、时效性
作为故事化的新闻,其制作特点决定了时效性上的短板。可以用来做故事的新闻往往不是时效性要求很严格的新闻。重大新闻也不适合用故事的手法来表现。故事化新闻的选题往往是老百姓身边的事情,故事性和人情味才是其优先的诉求。
3、选题策略
有人说,故事化新闻如果选题选好了,就成功了一大半。这句话体现了选题的重要性,但如果我们片面追求收视率,就容易在选题上把握不准,会使节目成为黄色与暴力的“集散地”。有些故事类新闻节目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常以黄色新闻和花边新闻价值取向作为选题的依据,④注重犯罪、暴力、丑闻、流言、离婚、性等问题,在节目预告中反复强调和铺陈事件的迷离、暧昧与异常,突出和挖掘新闻事件本身的特殊性、轰动性与奇异性,影响受众的收视选择。这种新闻故事化必然导致媒介社会责任的缺失与公信力的衰减⑤,最终使得受众不再观看这类节目,得不偿失。
故事化新闻的选题往往是老百姓身边可能遇上的事情,因此需要一定的代表性。好的选题要具备曲折性、冲突程度、显著性、异常性、人情味等。对于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题材,也可以通过选取一些小人物的特定人生经历来折射。一个好的选题确实很难找,这要求电视工作者既能深入生活,了解普通民众细枝末节的生活场景,又要能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考量纷繁复杂的社会事件,从中选取合适的故事,艺术地进行加工,才能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并带来经济效益。
三、故事化新闻的制作技巧
1、善用视听元素
故事化,也就是把文学叙事等表现手段引入到电视新闻中。电视是一个“会说,会唱,会笑,会哭”的综合体,电视传播符号声形色兼备的特性决定了它具有其他传播媒介没有的优势。因此制作新闻节目故事时,应该充分考虑视听元素的表意功能。运用好镜头语言和各种听觉元素——同期声、现场音响、画面解说和主持人适时的点评等,这样,有助于表达更多的信息,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2、叙述手段多样化
说故事和写文章一样,也要有叙事方法。可以用时间顺序,逻辑顺序来铺陈,也可以灵活运用倒叙和插叙来组合画面进行表述。
巧妙地运用悬念的设置刺激受众的收视欲。所谓悬念,是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它包括“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前有“设悬”,后必有“释悬”。通俗地说,它是故事发展中间只亮开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⑥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故事化新闻受到一些受众喜爱,但是电视台之间盲目跟风使得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大量节目形态相似,内容单一,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只局限于家长里短的故事虽然可以获得一时的收视率,但是最终受众也会厌倦。如果能把经济、文化、教育、生活服务及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融入到节目中,增强可看性、娱乐性,丰富节目的内容,效果会更好。
参考文献
①刘凌,《新闻的故事化问题研究》[J].《新闻天地》,2011(7)
②黄雯,《电视新闻故事化存在的问题探析》[J].《新闻界》,2009(2)
③娄庶明,《探析电视新闻故事化倾向》[J].《青年记者》,2009(5)
④孔凡康,《浅谈电视新闻的故事化》[J].《青年记者》,2008(33)
⑤孟继恩,《电视新闻故事化的得与失》[J].《新闻爱好者》,2007(22)
⑥连武,《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故事化探析》[J].《福建艺术》,2008(6)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9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关键词】电视新闻 故事化 叙事 真实性
所谓新闻故事化,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曾对其做了界定:“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①在电视新闻中,故事化的叙事手段的运用越来越多。
一、电视新闻故事化及特征
综观全国的电视节目,中央电视台的《讲述》、《人与社会》、《道德观察》以及《社会记录》等都是以故事为核心的节目。省级卫视中,江西卫视的《传奇故事》在2005年元月开播不久后便创造了收视率稳居全国卫视收视前十位的“收视传奇”。此后,一批风格类似的栏目在各级电视台相继出现,如安徽卫视的《天天故事会》、河北卫视的《天下故事会》、山东卫视和四川卫视的栏目则为同名的《天下故事》等,此外,很多地方电视台也开有以《城市故事》、《真实故事》、《背后故事》等为名的栏日。形形色色的故事化新闻栏目日渐火热的同时,新闻联播中也大量使用了故事化的手法来表现典型人物的报道方式。一时间,新闻故事化成为在电视荧屏上遍地开花的一种电视新闻叙事模式。②
传统的电视新闻往往只提取重要的信息,提炼重点,只有骨架而忽视细节,这种报道方式,在注意力资源稀缺的媒介环境下必然丧失竞争力,从而威胁到媒介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有学者认为,新闻故事化是电视新闻发展的潮流,也是争取收视率的自我救赎。③故事化的叙事善于利用电视的优势——多重视听元素,来重现人们生活中的某个场景,捕捉新闻中人物闪光点或带有争议性一面,在叙述过程中可以议论或者暗含评价,表达出传者的情感或意见倾向。因此,它无论用于新闻栏目还是评论栏目,都不失为一种有益的补充。
总的说来,新闻故事化的出现是新闻业自身发展的规律——要赢得受众,就必须选择受众所愿意看的方式。
二、故事化电视新闻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真实性
在真实性方面,部分学者认为认故事化的叙事在某种程度上会削弱新闻的真实性,刻意追求情节性和“情景再现”,与新闻的客观性背道而驰,因为无论如何“再现”的情景都是经过人为安排的,存在这诸多主观因素。
随着电视新闻的故事化日益成为新闻制作的一种“常态”,此类节目也大量出现,节目质量参差不齐。一些节目片面追求收视率,夸大情节,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让受众对这种节目形态产生负面的态度。那么这种故事化新闻是否因此被贴上了“主观”、“易失实”等标签呢?
不妨从另一个层面来看,电视的画面语言赋予了电视真实性的基础——“眼见为实”,它拥有比报纸和广播更好的优势。在生活中捕捉镜头,更容易让受众身临其境,产生共鸣;加上人物同期声的合理运用,使受众对时空场景的认知加强,受众可以直观地把画面还原成真实现实。故事化新闻正是长于这种镜头语言的组合和应用,我们应该扬长避短,从生活场景中找寻其本真的戏剧效果,而非导演安排式的真实。
凡是故事就必有情节跌宕,就有人物冲突,自然就有多元价值观和利益的碰撞,记者编导们也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在故事中表达出自己的态度或评价。有些栏目通过主持人的评论来表达,如《传奇故事》,而更多的时候则暗含在节目本身。无论受众持何种态度,总会受到这些公开表达或者隐含的态度的影响。因此做故事化的新闻,也需要一定的思想水平、道德素养,该弘扬什么,反对什么,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
2、时效性
作为故事化的新闻,其制作特点决定了时效性上的短板。可以用来做故事的新闻往往不是时效性要求很严格的新闻。重大新闻也不适合用故事的手法来表现。故事化新闻的选题往往是老百姓身边的事情,故事性和人情味才是其优先的诉求。
3、选题策略
有人说,故事化新闻如果选题选好了,就成功了一大半。这句话体现了选题的重要性,但如果我们片面追求收视率,就容易在选题上把握不准,会使节目成为黄色与暴力的“集散地”。有些故事类新闻节目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常以黄色新闻和花边新闻价值取向作为选题的依据,④注重犯罪、暴力、丑闻、流言、离婚、性等问题,在节目预告中反复强调和铺陈事件的迷离、暧昧与异常,突出和挖掘新闻事件本身的特殊性、轰动性与奇异性,影响受众的收视选择。这种新闻故事化必然导致媒介社会责任的缺失与公信力的衰减⑤,最终使得受众不再观看这类节目,得不偿失。
故事化新闻的选题往往是老百姓身边可能遇上的事情,因此需要一定的代表性。好的选题要具备曲折性、冲突程度、显著性、异常性、人情味等。对于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题材,也可以通过选取一些小人物的特定人生经历来折射。一个好的选题确实很难找,这要求电视工作者既能深入生活,了解普通民众细枝末节的生活场景,又要能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考量纷繁复杂的社会事件,从中选取合适的故事,艺术地进行加工,才能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并带来经济效益。
三、故事化新闻的制作技巧
1、善用视听元素
故事化,也就是把文学叙事等表现手段引入到电视新闻中。电视是一个“会说,会唱,会笑,会哭”的综合体,电视传播符号声形色兼备的特性决定了它具有其他传播媒介没有的优势。因此制作新闻节目故事时,应该充分考虑视听元素的表意功能。运用好镜头语言和各种听觉元素——同期声、现场音响、画面解说和主持人适时的点评等,这样,有助于表达更多的信息,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2、叙述手段多样化
说故事和写文章一样,也要有叙事方法。可以用时间顺序,逻辑顺序来铺陈,也可以灵活运用倒叙和插叙来组合画面进行表述。
巧妙地运用悬念的设置刺激受众的收视欲。所谓悬念,是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它包括“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前有“设悬”,后必有“释悬”。通俗地说,它是故事发展中间只亮开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⑥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故事化新闻受到一些受众喜爱,但是电视台之间盲目跟风使得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大量节目形态相似,内容单一,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只局限于家长里短的故事虽然可以获得一时的收视率,但是最终受众也会厌倦。如果能把经济、文化、教育、生活服务及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融入到节目中,增强可看性、娱乐性,丰富节目的内容,效果会更好。
参考文献
①刘凌,《新闻的故事化问题研究》[J].《新闻天地》,2011(7)
②黄雯,《电视新闻故事化存在的问题探析》[J].《新闻界》,2009(2)
③娄庶明,《探析电视新闻故事化倾向》[J].《青年记者》,2009(5)
④孔凡康,《浅谈电视新闻的故事化》[J].《青年记者》,2008(33)
⑤孟继恩,《电视新闻故事化的得与失》[J].《新闻爱好者》,2007(22)
⑥连武,《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故事化探析》[J].《福建艺术》,2008(6)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9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