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人深知中国正处于疯狂发展的建设高潮,所以展览商业目的十分明确,没有独立的艺术专业性可言。
在纽约生活了18年。
有好事者列出“是不是真正纽约客”的检验标准,共20多条,其中一条:“纽约客认为住在不远的威彻斯特就算外地人。”“纽约客”(New Yorker),成了优越感的同义词。
多年前,在派对上主人介绍我于一法国人,说是标准纽约客时,她也很骄傲地声称,她是“巴黎仙”(Parisian),并说“世界上没有任何地方比得上纽约,除了巴黎。”我想那天碰上的如果是伦敦佬(Londoner),对方也会说同样的话,只不过将巴黎换成伦敦。
现在的国际大都会居民都被冠以各种“客”,以示人口的流动和多样性 北京客,上海客,而非传统的称呼如北京人,上海宁,广东仔,山东银,湖南伢,河南佬,东北汉,江西亻表。
和纽约一样,巴黎的特点,也是通过与别的城市文化的差异体现出来的。纽约包容,巴黎高傲;包容意味着随和,文化风气随行就市,高傲意味着排外,却能够让原汁原味的文化特色流失得慢一些。从这一点来看,北京挺纽约,上海,至少以前的上海,像巴黎。
一年前在巴黎,看见不少商店橱窗都是抢眼的大红衬底,这是借中法文化年的顺风,招徕越来越多的购买力日渐强大的中国访客。今年的重点转到了北京,但走遍九城没见到蓝白红的颜色搭配,同样是中法文化年,却没有商家搭顺风车,因为犯不着--几个法国游客散到泱泱中国大地,跟没有差不多,销售额不能指望他们。
北京正在举行“法国视觉”展,和朋友一起去看。展览,一半是法国建筑师在中国的项目,一半是他们自己本土原有的好东西。
官方组织,借机宣传,推销法国的人才,赚中国人民的钱,所以不妨通过建筑这个托,说说两种文化的异同。
中法山水不连,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但细观察,从语言表达方式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到城市格局讲究气派仪式不怕浪费妄自尊大,再到建筑表面轰轰烈烈细节粗粗拉拉,却有很多平常不琢磨注意不到的相似之处。
沾吃、沾人、沾人际关系,细腻丰富曲曲折折。沾物、沾事、沾建筑,往往大而化之差不离就得。
在北京去故宫多少次,每次都惊讶恢宏气势,但仔细看门上的装饰细节,顿然发现丑陋无比。回想凡尔赛宫的金碧辉煌但近看粗俗的印象,一种虽然相隔千山万水,但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的同感油然而生。
正因为此,法国建筑师在中国的项目被部分同胞认为是:与中国文化融合最好的。
展览中就有大幅的国家大剧院图片,有中幅的西直门西环广场,有小幅的杭州新车站图片,等等。表面上没有任何文化融合之处可言,可骨子里,融合得很好。
尽管从建筑发展和设计水平看乏善可陈,但是它们适应了眼下中国的需要。比如天津宝坻的新城规划,从完全人工做作的总体格局,到水中间弄个贵宾岛,再到两处水面一个叫牛津湾一个叫剑桥湖,都显示出了与中国国情“良好融合”的闪光点。
当中国有知识的人称羡法国人创造灿烂文化的同时,不应忽略法国人的经商头脑,及政府对商业行为的支持和宣传力度--文化来串门,比起赤裸裸直奔主题的商业,要显得温情脉脉小鸟依人难以谢绝。这事,有改革之初的皮尔卡丹和伊夫圣洛朗为前导。
如果有闲钱闲工夫只想尽情享受都市生活,哪儿最合适?首选巴黎。整个城市--除了几处怪胎--的整体韵律和丰富的城市空间,会让所有体验过的人感到自己的原始粗鄙没文化。
从城市角度讲,中国今天城市面貌展示的,正是这种没文化的感觉。当脱离了城市环境利用建筑去争奇斗妍,就进一步暴露了没文化的实质。法国本土建筑和城市建设的优点和长项,通过展览图片根本无法传达。法国人设计的表面热闹拥挤实际粗糙凌乱的展览,像促销会、房展会,不可能让人领会优点和长项到底是怎样炼就的。法国拥有的杰出当代作品,许多建筑师并不是法国人,展览中随和的商业作品占大多数,特立独行、个人色彩强烈的建筑师的比重很小--他们深知中国正处于疯狂发展的建设高潮,所以展览绝大多数是大规模大尺度的作品,商业目的十分明确,没有独立的艺术专业性可言。
几年前,努维尔参加国家大剧院第一轮设计竞赛,做了三只让中国人看起来像乌龟的东西。从设计本身和技术处理上讲,很有质量。但是形式及其引发的联想,却很不招人喜欢,尽管他的设计水平要比今天活跃在中国大地的所有法国建筑师建筑师高。
为了对大而化之的法国文化有更具体的印象,希望年年都是法国文化年,这样可以深入学习人家的优点长项。如果为了不吃偏食生态平衡,吸收更多更丰富的别国文化营养,那么,我希望这个文化年早日结束。
在纽约生活了18年。
有好事者列出“是不是真正纽约客”的检验标准,共20多条,其中一条:“纽约客认为住在不远的威彻斯特就算外地人。”“纽约客”(New Yorker),成了优越感的同义词。
多年前,在派对上主人介绍我于一法国人,说是标准纽约客时,她也很骄傲地声称,她是“巴黎仙”(Parisian),并说“世界上没有任何地方比得上纽约,除了巴黎。”我想那天碰上的如果是伦敦佬(Londoner),对方也会说同样的话,只不过将巴黎换成伦敦。
现在的国际大都会居民都被冠以各种“客”,以示人口的流动和多样性 北京客,上海客,而非传统的称呼如北京人,上海宁,广东仔,山东银,湖南伢,河南佬,东北汉,江西亻表。
和纽约一样,巴黎的特点,也是通过与别的城市文化的差异体现出来的。纽约包容,巴黎高傲;包容意味着随和,文化风气随行就市,高傲意味着排外,却能够让原汁原味的文化特色流失得慢一些。从这一点来看,北京挺纽约,上海,至少以前的上海,像巴黎。
一年前在巴黎,看见不少商店橱窗都是抢眼的大红衬底,这是借中法文化年的顺风,招徕越来越多的购买力日渐强大的中国访客。今年的重点转到了北京,但走遍九城没见到蓝白红的颜色搭配,同样是中法文化年,却没有商家搭顺风车,因为犯不着--几个法国游客散到泱泱中国大地,跟没有差不多,销售额不能指望他们。
北京正在举行“法国视觉”展,和朋友一起去看。展览,一半是法国建筑师在中国的项目,一半是他们自己本土原有的好东西。
官方组织,借机宣传,推销法国的人才,赚中国人民的钱,所以不妨通过建筑这个托,说说两种文化的异同。
中法山水不连,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但细观察,从语言表达方式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到城市格局讲究气派仪式不怕浪费妄自尊大,再到建筑表面轰轰烈烈细节粗粗拉拉,却有很多平常不琢磨注意不到的相似之处。
沾吃、沾人、沾人际关系,细腻丰富曲曲折折。沾物、沾事、沾建筑,往往大而化之差不离就得。
在北京去故宫多少次,每次都惊讶恢宏气势,但仔细看门上的装饰细节,顿然发现丑陋无比。回想凡尔赛宫的金碧辉煌但近看粗俗的印象,一种虽然相隔千山万水,但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的同感油然而生。
正因为此,法国建筑师在中国的项目被部分同胞认为是:与中国文化融合最好的。
展览中就有大幅的国家大剧院图片,有中幅的西直门西环广场,有小幅的杭州新车站图片,等等。表面上没有任何文化融合之处可言,可骨子里,融合得很好。
尽管从建筑发展和设计水平看乏善可陈,但是它们适应了眼下中国的需要。比如天津宝坻的新城规划,从完全人工做作的总体格局,到水中间弄个贵宾岛,再到两处水面一个叫牛津湾一个叫剑桥湖,都显示出了与中国国情“良好融合”的闪光点。
当中国有知识的人称羡法国人创造灿烂文化的同时,不应忽略法国人的经商头脑,及政府对商业行为的支持和宣传力度--文化来串门,比起赤裸裸直奔主题的商业,要显得温情脉脉小鸟依人难以谢绝。这事,有改革之初的皮尔卡丹和伊夫圣洛朗为前导。
如果有闲钱闲工夫只想尽情享受都市生活,哪儿最合适?首选巴黎。整个城市--除了几处怪胎--的整体韵律和丰富的城市空间,会让所有体验过的人感到自己的原始粗鄙没文化。
从城市角度讲,中国今天城市面貌展示的,正是这种没文化的感觉。当脱离了城市环境利用建筑去争奇斗妍,就进一步暴露了没文化的实质。法国本土建筑和城市建设的优点和长项,通过展览图片根本无法传达。法国人设计的表面热闹拥挤实际粗糙凌乱的展览,像促销会、房展会,不可能让人领会优点和长项到底是怎样炼就的。法国拥有的杰出当代作品,许多建筑师并不是法国人,展览中随和的商业作品占大多数,特立独行、个人色彩强烈的建筑师的比重很小--他们深知中国正处于疯狂发展的建设高潮,所以展览绝大多数是大规模大尺度的作品,商业目的十分明确,没有独立的艺术专业性可言。
几年前,努维尔参加国家大剧院第一轮设计竞赛,做了三只让中国人看起来像乌龟的东西。从设计本身和技术处理上讲,很有质量。但是形式及其引发的联想,却很不招人喜欢,尽管他的设计水平要比今天活跃在中国大地的所有法国建筑师建筑师高。
为了对大而化之的法国文化有更具体的印象,希望年年都是法国文化年,这样可以深入学习人家的优点长项。如果为了不吃偏食生态平衡,吸收更多更丰富的别国文化营养,那么,我希望这个文化年早日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