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论文从驯化理论框架出发,运用网络民族志研究方法,主要考察年长世代对家庭微信群的风格驯化与意义建构,展现人对技术复杂又动态的驯化过程.通过对山西省北留村3个家庭微信群的参与观察,群内成员访谈的分析以及南方家庭成员的访谈参考,深描了家庭群中年长世代的日常表现和驯化细节.研究表明,年长世代是驯化家庭群的主导者.他们或独自或与年轻世代共同完成家庭群的建立,在驯化的客体化与整合阶段,他们根据传统礼数一步步驯化着家庭群的风格,并对其进行独特又传统的文化意义建构,最终构筑起一个社交媒体内的家庭文化空间.年长世代将家庭群
【基金项目】
:
本文系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公益传播力构建的理论、路径与测评研究"(项目编号:19BXW090)的阶段性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从驯化理论框架出发,运用网络民族志研究方法,主要考察年长世代对家庭微信群的风格驯化与意义建构,展现人对技术复杂又动态的驯化过程.通过对山西省北留村3个家庭微信群的参与观察,群内成员访谈的分析以及南方家庭成员的访谈参考,深描了家庭群中年长世代的日常表现和驯化细节.研究表明,年长世代是驯化家庭群的主导者.他们或独自或与年轻世代共同完成家庭群的建立,在驯化的客体化与整合阶段,他们根据传统礼数一步步驯化着家庭群的风格,并对其进行独特又传统的文化意义建构,最终构筑起一个社交媒体内的家庭文化空间.年长世代将家庭群融入到众多的媒介形态中,与其他媒介共同形成了各家特有的媒介生态.
其他文献
20世纪60年代,施拉姆将传播学领域描述为"一个伟大的十字路口,许多人经过但少有人停留",他认为传播学研究具有较强的跨学科属性,同时又缺乏独立性.论文运用文献计量的方法比较了传播学和其他学科的跨学科发展过程,发现传播学在1928-2018年间确实存在着较高的跨学科开放性、较低的研究多样性和较高的学科交叉失衡性问题.然而,过去10年的文献计量数据表明传播学的跨学科属性进入一个新阶段,即多样性更强、跨学科失衡程度更低,学科交叉的引用"逆差"较此前显著减少,传播学逐渐跨过了施拉姆所言的"十字路口"命
该研究基于知识协同建构理论,将知识疆域量化为标签共现网络,旨在描述以"知乎"为代表的在线知识分享平台知识疆域的内容特点和演化模式,分别探究了知识疆域的内容与结构特征、知识疆域的演化规律以及节点的生成、死亡与生命周期特征.从理论意义而言,廓清了"知识协同建构理论"视域下"在线协作知识生产"内容与结构特征.从方法论意义而言,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运用文本挖掘、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Pathfinder算法,对大规模知识文本共现网络进行分析和可视化呈现,对在线文本挖掘分析具有借鉴意义.从社会意义而言,研究
从辨析中国电视理论研究历史起点的既有结论入手,论文通过梳理历史文献,发现在1930-1940年代,中国知识界通过译介与观察两种手段,为中国引入了不同层次的电视知识.这一电视知识体系,超越了简单的现象描述和概况介绍,无论在当时的学术视野中还是在当下的学术标准下,都堪称已具备系统、科学、前瞻的理论性色彩.同时,这些理论成果在整体的内容取向、思维方式、精神气质方面,都彰显着彼时中国的历史印记.故而应将中国电视理论研究的历史起点从1958年向前推至20世纪30年代.
本刊2013年改版的同时试行了双向匿名审稿制度.2015年这项制度全面推行.自那时起,本刊办刊质量不断提升,因为每一篇刊发的稿件都融入了审稿专家的学识,浸润了他们的心血.本刊于2017年第12期、2018年第12期、2019年第12期刊发了三批审稿专家名单,今刊出第四批审稿专家名单,以示谢忱.需要说明的是,为本刊审稿的专家远不止这些,今后本刊还将陆续刊出他们的名单.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专家接受我们的邀请,承担本刊的审稿任务,共同促进本学科学术共同体的建设,促进学术论文质量的提升.
我国出版实施特许准入制,政府管理部门以准入规范为依据,对非法出版开展打击,相当多案件进入刑事犯罪领域."非法出版"并不属于刑法分则罪名类型,但司法解释对其包含行为予以列举,使刑事裁决成为出版规制的重要构成.网络出版的勃兴改变了出版生态,出版与网络出版在政策规范上形成区分,网络出版许可不再强调主管主办机构,范围得以极大放宽,实际构成线上线下二元许可制度,司法实践由此面对着概念界定及定罪量刑上的困境.论文通过对2000余份裁判文书的分析指出,承认网络出版许可范围扩大的必要性及其社会价值,是解决困境的重要途
《遐迩贯珍》是马礼逊教育会创办的以文化交流为目的的一份中文期刊,关于该刊的首任主编目前在学界尚存争论,大多数学者持论主编为麦都思,而有的学者认为是麦华陀.造成这一争论的原因是伟烈亚力关于《遐迩贯珍》首任主编记载的文字被译错.从对一些史实的分析来看,麦都思没有足够的时间往来沪港从事编辑工作,巨额的往来费用无人承担,《遐迩贯珍》的创刊目的与麦都思身份不符,其他文献记载也间接表明主编并非麦都思而是麦华陀,再加上首任主编辞职的时间节点与麦华陀的活动较为吻合,由此可以确定该刊首任主编为麦华陀.考证其首任主编,有利于
对经济动员展开研究是深化当下中央苏区动员研究的关键所在.研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可知以《红色中华》为代表的红色报刊不仅是经济动员的报道者和见证者,也是经济动员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具体实践中,《红色中华》逐渐形成"号召——响应+革命竞赛"作用机制,为动员的启动、扩大和深入作出了重要贡献.这种源自苏俄的报刊宣传鼓动机制,被中央苏区红色报刊普遍地适用于经济动员中,也被以后党的报刊继承和发扬.建立在该宣传鼓动机制基础上的动员方法方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获得胜利的源泉之一,
从认识论的意义来讲,作为社会的类存在物的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始终是有目的地活动的主体。人在进行有目的的活动的时候,不但要运用自身的器官,发挥自身的体力与智力,而且要运用自己所创造的工具,以延伸自身的器官,放大自身的体力和智力,在有控制地作用于客体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目的。
学术界和实务界普遍认为,数据虽然可以成为新型民事权利客体,但单个自然人的个人数据并不具有价值,故而经过脱敏的、无法追溯到具体个人的数据归属于实际控制者,可用于商业开发和交易.这一思路虽然便于操作,甚至已成既定事实,实则架空了背后的经济意义,以保护人格权和隐私的名义遮蔽了数字平台与用户之间的一层原本应有的、基于数据权益的经济关系.当前,DaL模式主张将用户在线活动看作支撑人工智能开发的数据劳动,并以此主张平台支付用户数据收入;另一种激进观点认为用户应该向平台付费,将后者转变为依靠订阅费生存的公共媒介服务,彻
地点对于回忆空间的建构具有重要作用,不同文化情境中人们对于地点的描述,是将文化与社会记忆赋予地点的过程.论文聚焦一个传统村落,分析村民媒介使用和地点的关系,发现人们通过在社交媒体标注地点、创造新的网络地点等方式保存个人记忆.数码时代背景下,社交媒体中地方传统习俗、仪式等文化事项的呈现会与地点产生互动,从而构筑起人们对共同体记忆的回溯与书写.研究认为:社交媒体帮助人们建立一种即时性的地点档案,地点呈现与传统空间紧密相联,同时社交媒体又创造出新的记忆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