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是相互并存的,家园共育已成为时代的一大课题,教师的社交能力在家园共育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提高教师与不同家长沟通的社交能力能够有效促进家园共育的实施。
【关键词】家园共育;教师;社交能力
The strategy of promoting teacher's sociability in Home-Kindergarten Joint Education
Dai Yan-bing
【Abstract】The education for children from their family is as important as these from kindergarten. The Home-Kindergarten Joint Education has been broadly attracted more attention in our time. The teacher's sociability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on the Home-Kindergarten Joint Education, thus the promoting the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teacher with the diverse parents would efficiently help to bring the Home-Kindergarten Joint Education effect.
【Key words】 Home-Kindergarten;Joint Education;teacher;sociability
家园共育是指家庭与幼儿园共同努力,密切配合,教师与家长形成共识,协同教育, 实现科学育儿目标的教育过程。这既是一种现代教育观,也是一种教育措施。家园共育是当今幼教改革的大趋势, 是新时期的新的科学的教育理念的进一步渗透, 它能促进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良性教育机制的形成,也使家庭、社区、幼儿园的各种教育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有力地促进了幼儿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是相互并存的,家园共育已成为时代的一大课题,教师的社交能力在家园共育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提高教师与不同家长沟通的社交能力能够有效促进家园共育的实施。
1.促进教师观察能力,提高辨析幼儿家庭环境水平
观察是一种知觉活动,是人们对周围事物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的知觉活动。观察力即是人们感知周围事物的能力。教师的观察力,是指教师对周围事物,而主要是对教育对象(学生)由外表到内心的认识能力。观察是教师为儿童提供适宜性教育的前提,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在充分观察儿童,了解儿童的发展水平、行为特点、兴趣倾向和学习风格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符合儿童特点的活动方案,并在活动过程中根据儿童的表现及时做出调整,从而保证活动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在强调家园共育的今天,提高教师的观察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必须善于在交往中观察幼儿的家庭环境,以便通过沟通和理解提高教育水平。然而在实践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许多教师还不太会观察幼儿,观察的意识和技能不强,观察目标不明确,往往捕捉不到有教育价值的关键信息,也不太会对观察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因而很难根据观察到的信息制订教育计划、组织教育活动。因此,提高教师的观察能力成为提高教师社交能力的重要课题。在目前我国幼儿园师幼比普遍较低的情况下,让教师全面、细致地去观察班上每一个幼儿实属不易。这就需要为教师创造一些条件,以保证观察顺利进行。
2.促进教师倾听能力,提高判断幼儿家庭信息水平
倾听能力是指听者理解言者口语表达的信息和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的能力。教师社会交往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围绕某一话题进行对话时,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欣赏幼儿或家长的 “真情告白”。与此同时,教师更要及时积极反馈,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的话题,展开思维的碰撞,提高判断幼儿家庭信息水平。对幼儿和家长的回答,教师不能仅用“对”或“错”予以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应在必要时,“追问”“补充”和“赏识”幼儿和家长的回答,多追问几个“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等问题激励幼儿的思维。这不仅会让幼儿和家长感觉教师一直在关注问题的回答进展,直接意识到教师在等待和倾听,从而以更大的热情参与到教学对话中来。教师要做好家长工作,使家园合力作用发挥到最大,尊重与理解是前提,家园合作要以教师对家长的尊重与理解为起点。有时候,我们经常会埋怨某某家长不来参加幼儿园的活动,很少与教师见面、沟通等。并把这类家长归为“不配合者、不支持者”,而渐渐地忽视和远离了他们。其实,教师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家长都有自己的工作,下班后又要忙于繁琐的家务,空闲的时间本来就不多。因此,家长的“不配合、不支持”也是情有可原的。作为教师,我们應该尊重、理解家长,而不是心生埋怨。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安排有针对性的活动。这样,家长有了相对自主的支配时间,参与活动的态度也就积极起来了。
3.促进教师提问能力,提高引导家长谈话信息传递水平
师幼互动中,教师提问与幼儿回应的研究提问,是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手段之一。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效地激发幼儿的思维,发展幼儿的智能,必须在提问的设计上着实下一番功夫。教师与家长沟通时,提问能力同样需要培养。只有幼儿园与家庭建立密切联系,经常相互沟通,才能达到配合一致教育幼儿的目的。 但是,实现幼儿园与家庭的相互沟通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需要双方做出努力,幼儿教师应主动创造条件,排除家长的种种顾虑,打通沟通渠道,为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而共同努力。要善于利用接送孩子的时间与家长交流。早晨家长送幼儿来园后总是匆匆忙忙地离去,教师碰到类似情况时,可以主动迎上前询问,让家长感到教师的一种主动负责和关怀的态度,这会拉近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距离。离园活动更是一个交流沟通的契机。要把幼儿一天中的一些突出表现告知家长,即便说到幼儿的不足,要先肯定他的一些进步再婉转地提建议,让家长有个接受过程。从被动地回答家长的询问转为主动地去和家长聊幼儿的发展,让家长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教师关心和关注到了他的孩子。家园沟通,固然要有一些面向全体或部分家长的沟通工作,但由于儿童的发展情况是各不相同的,需要因人施教,因此,教师要针对每个幼儿的不同情况和问题,确定共育的目标,并与家长通过沟通取得共识,共商教育对策,相互配合教育。在共育过程中,还需要相互反馈幼儿的发展情况,共同促进幼儿向着目标发展。幼儿园除了针对幼儿的问题与家庭进行沟通外,还需要针对家长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沟通。有的家长在教育观念与态度方法上,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直接影响幼儿的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沟通帮助家长转变态度、提高认识。
4.促进教师探索能力,提高引导幼儿学习能力发展水平
幼儿并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他们的反馈能激发教师的教育思路,拓展教师的教育技能,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善于发现、善于把握。教师提高探索能力,促发幼儿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帮助幼儿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幼儿进行探究的先决条件。发现问题是-个探索未知世界、试图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这有利于引发幼儿深入探究的内在动机,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形成问题意识。发现问题的内在机制就是认知发生冲突,即产生疑问,因此,教师可以采取策略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以使幼儿发现问题。教师可以设置矛盾,让幼儿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幼儿发现问题之后就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探究学习的理论,探究经历了形成问题、建立假设、制定方案、检验假设和得出结论的过程。幼儿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看作是假设价段,但是由于假设是一个思维内化的过程,对于幼儿来说很难独立完成,因此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可以采取设置矛盾这个策略,帮助幼儿运用初步的逻辑推理进行假设或猜想。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主动探索,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当幼儿产生并表达某种观点时,教师并不直接指出对错,而是让幼儿通过主动探索,让自然结果和客观事实来挑战幼儿的认识,证明或推翻原有的想法,自己得出结论。幼儿认识事物大多依赖直接经验,正如Nelson指出的:“儿童得到的真实世界的知识几乎全来自直接经验,主要来自对自身经验所作的解析,而非来自其他管道。”直接告诉幼儿答案、直接纠正幼儿的对错或是直接代替幼儿去做,容易使幼儿疏于思考,失去探索的兴趣和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5.促进教师激励能力,提高家长共同育儿水平
家庭和幼儿园是影响幼儿发展最主要的两大环境,家长和教师分别是这两大环境中的施教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家长本来就应该是一种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实践还表明,现在有不少幼儿家长不仅有较高的文化层次和阅历,而且具有较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因此,家长和教师应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信任、共同提高,这是实现家园共育的基础。在我国推进幼儿教育、深化幼教改革的进程中,有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在家园共育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我们在研究中认识到了家庭环境对幼儿发展影响的深刻性、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家园共育的必要性。不能仅仅将家长看成是完成幼儿园教育计划的配合者,不能仅仅将家长工作的目的看成是教育家长,而要将家长视为合作伙伴和幼儿园教育的重要人力资源。幼儿教师要与家长经常沟通、共商对策、密切配合、共同育儿,切实将家园共育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 应灵敏.家园共育: 促进幼儿、家长、教师共同发展〔J〕.科教论坛.2009.9
[2] 程剑.幼儿教师如何做好家园共育工作〔J〕.网络科技时代.2008.21
[3] 晏红.家园共育消解幼儿对教的偏见〔J〕.学前课程.2008.7
[4] 童宝玉,陈福梅.教师应如何与幼儿家长沟通〔J〕.福建质量信息.2006.12
收稿日期:2011-03-22
【关键词】家园共育;教师;社交能力
The strategy of promoting teacher's sociability in Home-Kindergarten Joint Education
Dai Yan-bing
【Abstract】The education for children from their family is as important as these from kindergarten. The Home-Kindergarten Joint Education has been broadly attracted more attention in our time. The teacher's sociability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on the Home-Kindergarten Joint Education, thus the promoting the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teacher with the diverse parents would efficiently help to bring the Home-Kindergarten Joint Education effect.
【Key words】 Home-Kindergarten;Joint Education;teacher;sociability
家园共育是指家庭与幼儿园共同努力,密切配合,教师与家长形成共识,协同教育, 实现科学育儿目标的教育过程。这既是一种现代教育观,也是一种教育措施。家园共育是当今幼教改革的大趋势, 是新时期的新的科学的教育理念的进一步渗透, 它能促进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良性教育机制的形成,也使家庭、社区、幼儿园的各种教育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有力地促进了幼儿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是相互并存的,家园共育已成为时代的一大课题,教师的社交能力在家园共育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提高教师与不同家长沟通的社交能力能够有效促进家园共育的实施。
1.促进教师观察能力,提高辨析幼儿家庭环境水平
观察是一种知觉活动,是人们对周围事物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的知觉活动。观察力即是人们感知周围事物的能力。教师的观察力,是指教师对周围事物,而主要是对教育对象(学生)由外表到内心的认识能力。观察是教师为儿童提供适宜性教育的前提,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在充分观察儿童,了解儿童的发展水平、行为特点、兴趣倾向和学习风格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符合儿童特点的活动方案,并在活动过程中根据儿童的表现及时做出调整,从而保证活动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在强调家园共育的今天,提高教师的观察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必须善于在交往中观察幼儿的家庭环境,以便通过沟通和理解提高教育水平。然而在实践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许多教师还不太会观察幼儿,观察的意识和技能不强,观察目标不明确,往往捕捉不到有教育价值的关键信息,也不太会对观察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因而很难根据观察到的信息制订教育计划、组织教育活动。因此,提高教师的观察能力成为提高教师社交能力的重要课题。在目前我国幼儿园师幼比普遍较低的情况下,让教师全面、细致地去观察班上每一个幼儿实属不易。这就需要为教师创造一些条件,以保证观察顺利进行。
2.促进教师倾听能力,提高判断幼儿家庭信息水平
倾听能力是指听者理解言者口语表达的信息和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的能力。教师社会交往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围绕某一话题进行对话时,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欣赏幼儿或家长的 “真情告白”。与此同时,教师更要及时积极反馈,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的话题,展开思维的碰撞,提高判断幼儿家庭信息水平。对幼儿和家长的回答,教师不能仅用“对”或“错”予以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应在必要时,“追问”“补充”和“赏识”幼儿和家长的回答,多追问几个“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等问题激励幼儿的思维。这不仅会让幼儿和家长感觉教师一直在关注问题的回答进展,直接意识到教师在等待和倾听,从而以更大的热情参与到教学对话中来。教师要做好家长工作,使家园合力作用发挥到最大,尊重与理解是前提,家园合作要以教师对家长的尊重与理解为起点。有时候,我们经常会埋怨某某家长不来参加幼儿园的活动,很少与教师见面、沟通等。并把这类家长归为“不配合者、不支持者”,而渐渐地忽视和远离了他们。其实,教师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家长都有自己的工作,下班后又要忙于繁琐的家务,空闲的时间本来就不多。因此,家长的“不配合、不支持”也是情有可原的。作为教师,我们應该尊重、理解家长,而不是心生埋怨。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安排有针对性的活动。这样,家长有了相对自主的支配时间,参与活动的态度也就积极起来了。
3.促进教师提问能力,提高引导家长谈话信息传递水平
师幼互动中,教师提问与幼儿回应的研究提问,是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手段之一。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效地激发幼儿的思维,发展幼儿的智能,必须在提问的设计上着实下一番功夫。教师与家长沟通时,提问能力同样需要培养。只有幼儿园与家庭建立密切联系,经常相互沟通,才能达到配合一致教育幼儿的目的。 但是,实现幼儿园与家庭的相互沟通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需要双方做出努力,幼儿教师应主动创造条件,排除家长的种种顾虑,打通沟通渠道,为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而共同努力。要善于利用接送孩子的时间与家长交流。早晨家长送幼儿来园后总是匆匆忙忙地离去,教师碰到类似情况时,可以主动迎上前询问,让家长感到教师的一种主动负责和关怀的态度,这会拉近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距离。离园活动更是一个交流沟通的契机。要把幼儿一天中的一些突出表现告知家长,即便说到幼儿的不足,要先肯定他的一些进步再婉转地提建议,让家长有个接受过程。从被动地回答家长的询问转为主动地去和家长聊幼儿的发展,让家长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教师关心和关注到了他的孩子。家园沟通,固然要有一些面向全体或部分家长的沟通工作,但由于儿童的发展情况是各不相同的,需要因人施教,因此,教师要针对每个幼儿的不同情况和问题,确定共育的目标,并与家长通过沟通取得共识,共商教育对策,相互配合教育。在共育过程中,还需要相互反馈幼儿的发展情况,共同促进幼儿向着目标发展。幼儿园除了针对幼儿的问题与家庭进行沟通外,还需要针对家长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沟通。有的家长在教育观念与态度方法上,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直接影响幼儿的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沟通帮助家长转变态度、提高认识。
4.促进教师探索能力,提高引导幼儿学习能力发展水平
幼儿并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他们的反馈能激发教师的教育思路,拓展教师的教育技能,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善于发现、善于把握。教师提高探索能力,促发幼儿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帮助幼儿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幼儿进行探究的先决条件。发现问题是-个探索未知世界、试图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这有利于引发幼儿深入探究的内在动机,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形成问题意识。发现问题的内在机制就是认知发生冲突,即产生疑问,因此,教师可以采取策略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以使幼儿发现问题。教师可以设置矛盾,让幼儿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幼儿发现问题之后就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探究学习的理论,探究经历了形成问题、建立假设、制定方案、检验假设和得出结论的过程。幼儿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看作是假设价段,但是由于假设是一个思维内化的过程,对于幼儿来说很难独立完成,因此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可以采取设置矛盾这个策略,帮助幼儿运用初步的逻辑推理进行假设或猜想。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主动探索,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当幼儿产生并表达某种观点时,教师并不直接指出对错,而是让幼儿通过主动探索,让自然结果和客观事实来挑战幼儿的认识,证明或推翻原有的想法,自己得出结论。幼儿认识事物大多依赖直接经验,正如Nelson指出的:“儿童得到的真实世界的知识几乎全来自直接经验,主要来自对自身经验所作的解析,而非来自其他管道。”直接告诉幼儿答案、直接纠正幼儿的对错或是直接代替幼儿去做,容易使幼儿疏于思考,失去探索的兴趣和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5.促进教师激励能力,提高家长共同育儿水平
家庭和幼儿园是影响幼儿发展最主要的两大环境,家长和教师分别是这两大环境中的施教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家长本来就应该是一种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实践还表明,现在有不少幼儿家长不仅有较高的文化层次和阅历,而且具有较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因此,家长和教师应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信任、共同提高,这是实现家园共育的基础。在我国推进幼儿教育、深化幼教改革的进程中,有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在家园共育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我们在研究中认识到了家庭环境对幼儿发展影响的深刻性、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家园共育的必要性。不能仅仅将家长看成是完成幼儿园教育计划的配合者,不能仅仅将家长工作的目的看成是教育家长,而要将家长视为合作伙伴和幼儿园教育的重要人力资源。幼儿教师要与家长经常沟通、共商对策、密切配合、共同育儿,切实将家园共育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 应灵敏.家园共育: 促进幼儿、家长、教师共同发展〔J〕.科教论坛.2009.9
[2] 程剑.幼儿教师如何做好家园共育工作〔J〕.网络科技时代.2008.21
[3] 晏红.家园共育消解幼儿对教的偏见〔J〕.学前课程.2008.7
[4] 童宝玉,陈福梅.教师应如何与幼儿家长沟通〔J〕.福建质量信息.2006.12
收稿日期:2011-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