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理论创始人熊彼特明确告诉世人:没有创新就没有经济发展。创新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
300多年前,中国出口欧美多国的除了茶叶、瓷器外,排在第三的便是土布。产棉区的一些农户靠着纺织十五寸宽的土布来维持生计。其时,每纺织一尺布需2天工夫。然而,18世纪中叶,英吉利海峡以西、只有500多万人口的英国,以一场持续近百年的世纪大创新引领了人类历史上波澜壮阔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而这场革命的排头兵就是纺纱机、织布机的革新发明。1733年,机械师约翰·凯伊发明飞梭,使织布效率提高一倍。织布效率的提高使纺纱跟不上了。1764年,珍妮纺纱机诞生了,纺纱速度提高了15倍。1769年,一位理发师造出了水力纺纱机,使动力来源不再依赖人力。1771年,有600个工人的棉纱厂开张了。1785年,水力织布机由埃地蒙特·卡特莱特研制成功,织布效率提高了40倍……
于是,质高价低的绵布开始涌入靠手工纺线织布的中国。中国土布的命运可想而知。英国靠着以创新创造为灵魂的工业革命将农业国家远远地甩在身后,凭借蒸汽机等工业革命的一项又一项骄人成果,牢牢地站在了第一帝国的山巅。
工业革命完成100多年后,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到来。电的发明和广泛使用,内燃机的创造和推广把法国、德国、美国等推向了人类进步的第一方阵。当时,中华帝国尚未从农业文明的长夜中醒来,又遭至坚船利炮的重创,正一步步走向不振。
二战以降,第三次工业革命,亦称科技革命以美国为引领,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等信息、新能源领域铺展开来,世界面貌深刻变化,人类不断享受创新带来的惊人成果。
还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飞机来到了中国。一架法国人开的飞机不幸坠落上海江湾,保守的中国民众满脸不屑,讥笑有加。近代名人吴稚晖正色道:大家不要笑!明天,满天飞机有如蜻蜓的日子就到来了。空运力量,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战斗与生存呢!
而当下发生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的互联网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更为伟大的一次创新。我们身在其中,我们时常瞠目。
中华民族在这场人称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壮美洪流中终于与发达国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然而同时,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不可能再依靠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资本、资源、能源等投入的边际贡献率明显下降,中国的人口红利也正在消失。中国这艘大船,在当今时代,要素驱动发展必须转变为创新驱动发展。
主要依靠技术、理念、制度的创新来推动经济发展就是创新驱动的内涵。新经济增长理论代表保罗·罗默将知识和人力资本因素引入经济增长模型,认为一国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它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水平。
中国已经拼不起土地、环境、资源,传统产业的利润越来越低。近四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粗放型模式已经走到尽头。在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期,唯有走创新之路才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几百年来的世界发展历史已经充分证明,创新能力决定发展水平和民富国强。
权威资料显示:中国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总排名第19位。前5名分别是:美国、日本、瑞士、韩国、以色列。《世界竞争力年度报告2015》指出:在61个经济体中中国居第22位;《全球创新指数2014》显示:143个经济体中中国居29位。很明显,与经济总量第二相比,我国的创新能力相差甚远。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中国虽已成为制造业大国,但没有成为制造业强国。改变现状,只有创新。
习近平同志指出:科技进步和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创新驱动发展已經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
新年说创新,正恰其时。如何创新?以当年熊彼特提出的“生产要素重新组合”为出发点,今时今日,信息的重新组合,创意的不断闪现都会成为创新的源泉。想起了爱因斯坦的一句话或有启发: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300多年前,中国出口欧美多国的除了茶叶、瓷器外,排在第三的便是土布。产棉区的一些农户靠着纺织十五寸宽的土布来维持生计。其时,每纺织一尺布需2天工夫。然而,18世纪中叶,英吉利海峡以西、只有500多万人口的英国,以一场持续近百年的世纪大创新引领了人类历史上波澜壮阔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而这场革命的排头兵就是纺纱机、织布机的革新发明。1733年,机械师约翰·凯伊发明飞梭,使织布效率提高一倍。织布效率的提高使纺纱跟不上了。1764年,珍妮纺纱机诞生了,纺纱速度提高了15倍。1769年,一位理发师造出了水力纺纱机,使动力来源不再依赖人力。1771年,有600个工人的棉纱厂开张了。1785年,水力织布机由埃地蒙特·卡特莱特研制成功,织布效率提高了40倍……
于是,质高价低的绵布开始涌入靠手工纺线织布的中国。中国土布的命运可想而知。英国靠着以创新创造为灵魂的工业革命将农业国家远远地甩在身后,凭借蒸汽机等工业革命的一项又一项骄人成果,牢牢地站在了第一帝国的山巅。
工业革命完成100多年后,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到来。电的发明和广泛使用,内燃机的创造和推广把法国、德国、美国等推向了人类进步的第一方阵。当时,中华帝国尚未从农业文明的长夜中醒来,又遭至坚船利炮的重创,正一步步走向不振。
二战以降,第三次工业革命,亦称科技革命以美国为引领,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等信息、新能源领域铺展开来,世界面貌深刻变化,人类不断享受创新带来的惊人成果。
还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飞机来到了中国。一架法国人开的飞机不幸坠落上海江湾,保守的中国民众满脸不屑,讥笑有加。近代名人吴稚晖正色道:大家不要笑!明天,满天飞机有如蜻蜓的日子就到来了。空运力量,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战斗与生存呢!
而当下发生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的互联网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更为伟大的一次创新。我们身在其中,我们时常瞠目。
中华民族在这场人称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壮美洪流中终于与发达国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然而同时,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不可能再依靠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资本、资源、能源等投入的边际贡献率明显下降,中国的人口红利也正在消失。中国这艘大船,在当今时代,要素驱动发展必须转变为创新驱动发展。
主要依靠技术、理念、制度的创新来推动经济发展就是创新驱动的内涵。新经济增长理论代表保罗·罗默将知识和人力资本因素引入经济增长模型,认为一国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它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水平。
中国已经拼不起土地、环境、资源,传统产业的利润越来越低。近四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粗放型模式已经走到尽头。在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期,唯有走创新之路才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几百年来的世界发展历史已经充分证明,创新能力决定发展水平和民富国强。
权威资料显示:中国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总排名第19位。前5名分别是:美国、日本、瑞士、韩国、以色列。《世界竞争力年度报告2015》指出:在61个经济体中中国居第22位;《全球创新指数2014》显示:143个经济体中中国居29位。很明显,与经济总量第二相比,我国的创新能力相差甚远。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中国虽已成为制造业大国,但没有成为制造业强国。改变现状,只有创新。
习近平同志指出:科技进步和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创新驱动发展已經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
新年说创新,正恰其时。如何创新?以当年熊彼特提出的“生产要素重新组合”为出发点,今时今日,信息的重新组合,创意的不断闪现都会成为创新的源泉。想起了爱因斯坦的一句话或有启发:想象比知识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