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出机舱时,是当地下午时间。经过长长的通道,排着队通过海关,挤过人群在传送带上找到自己巨大的行李。太多的事情,太多的人,在落地后一起涌过来,我竟在一瞬间不知道自己究竟身在何处,又在做些什么。
机场门口。又是排山倒海扑面而来的人群,在接机的人与找寻的人之间穿梭,终于找到了来接我们的房东。房东让我们喊她“姨妈”,她瘦而高,短头发,眼睛很大但透露出疲倦,看人的时候有着刻意为之的笑意,一直抱着一只博美犬,从未放开过。她稍微侧了下身,露出后面穿格子衬衫、有点驼背的谢顶男人。这个男人的表情很奇怪,你分辨不出他是笑眯眯还是眼睛天生狭长。房东说:“这是我先生,他是日本人,让他帮你们拿行李吧。”
直到坐上房东的厢型车,看着沿路飞奔而去的英文路牌,我才意识到,我已经身在美国。
在过去的20年里,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和美国会有任何关联。即使当身边涌起出国热的时候,也依然循规蹈矩地过着国内求学的生活。然而越觉得不可能的事,往往越会发生,生活的洪流突然把我冲向了异国。在为了获得交流生名额而面试时,在办理签证时,甚至在登机时,繁杂的琐事总叫人忘记这一切的初衷。当经历一切后,回过神来发现自己已经来到了异国的土地上,一切新奇感与兴奋感终于在被压制数月后喷涌而出,将我紧紧地包裹起来。那时候我并不知道,我成为了这个国家、这座城市千千万万华人中的一个。
房东把我们带到一个超市,说要买点东西。在明亮宽敞的超市里,我看到只有我们这几张亚洲面孔。房东连声说:“今天的香蕉好便宜!”离开超市前,房东突然想起来:“我要买点药。”她看上去相当坦然,不经意地解释说:“我先生有憂郁症。”
我的房东“姨妈”是上海人,上世纪90年代时随着出国的大潮东渡日本,曾在银座的大厦做销售员。一心赴美的她,以日本为跳板,圆了自己的美国梦。在美国的日本超市打工时,遇到现在的先生,是一家药店的老板。现在两人仍以药店的收入与房租为生。我住的这座在新泽西北伯根的别墅,是他们不久前买的,从公寓搬入别墅,有一大笔按揭要还;他们在新泽西还有一处房产,也在出租。房东看到消防车、广告牌,总要说:“这用的都是我们纳税人的钱。”她喜欢把“我们”咬得很重,似乎欣然成为这超级大国的一员,虽然她日语很好,英文却讲得很一般。
房东的先生叫Haruki,有着严重的忧郁症,姨妈说他一直陷于对“没钱”的担忧与恐慌之中;每天躺在床上,和狗相伴,吃饭时才起来。我记得他的卧室里永远是幽暗的,亮着一盏昏黄的床头灯。Haruki一直都很安静,吃饭时更寂寥,姨妈心情不好时也不会多说话,偶尔问她丈夫好不好吃,他会支吾着应两声,快速吃完回房。他们没有子嗣,仅有一只狗为伴。
曾有一次我听到房东在电话里向朋友抱怨:“日子又过回去了,又回到整日劳碌奔波的时候了。”我想她年轻时候的奋斗,是为了一个安逸华贵的梦,而她也曾享有过那段时光。姨妈跟我说,年轻的时候,她从日本回国,穿一件Burberry的皮草大衣,走在淮海路上,所有人都在看她,还有杂志的摄影记者偷拍她。她心情好的时候,会和我们讲起各种有趣经历。我也看到过她和Haruki结婚时的照片,她结婚时已经不年轻,但脸上有一种对未来的憧憬,所以是亮的,而不像现在这样黯淡,他们在拉斯维加斯度的蜜月,照片上,他们站在一辆白色的加长林肯前。姨妈常说,以前Haruki不生病的时候,她不用去药店上班,每天中午醒来,悠悠吃着早餐,想着晚饭做些什么,打发掉一天。这些都是她定义的美好生活。自从Haruki得了忧郁症,不愿去工作后,她每天都要在药店守着,为了还按揭而出租房屋,又为房客间的纠纷而烦恼,还常常抱怨没有时间清理屋子。她曾请过一个钟点工来打扫,但似乎很不满意,一直到后来还常说起:“才做了一个小时就要付80块,哪里值80块了?”
这种不开心的情绪,是从一开始就能感受到的。我住在二楼,常常能听到她在楼下的厨房里尖叫,大发脾气,诅咒和抱怨她的丈夫和同住的母亲。不良的情绪和气氛,像毒气一样漂浮在整栋房子里。我常常想,如果我和姨妈一样,50岁的时候却膝下无嗣,还要和一些陌生人同住——只是为了还贷,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我并不羡慕她满橱的LV和Gucci;我也不向往计划着晚餐而碌碌无为的一天,因为那样的人生太过虚无。那么人在追求什么呢?姨妈十二分地努力移民来美国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会拥有怎样的生活?她会不会承认,尽管不停地说“中国环境太差,不愿意再回国”,而如今她也没有得到真正的快乐。
在新泽西住了半年之后,为了方便去纽约上学,我们决定搬家去纽约。在网上寻找房源,然后和朋友一起挨家挨户地看房,在整个纽约东奔西走,跑遍了每一个区,见到了各式各样的房东和中介,最后决定搬去布鲁克林南边靠海的地方。
新家离学校也不近,但是一班车就可以到。因为在海边,常常能看到海鸟,空气中有让人欢跃的咸湿气味,海风习习,我们叫它海边小镇。那里也有很多中国人,大多是从中国大陆南部来的,我的新房东也是中国人,但不会说普通话,只会说粤语和英文,而他们的后代,都是在纽约出生的ABC (American-Born Chinese)。
一直和我们打交道的是房东的弟弟,他叫Stan,我们戏称他“屎蛋”,反正他已经听不懂中文。最初他开车来新泽西替我们搬家时,随性而坦率的性格引得大家笑声连连,活跃的气氛像看不见的气流,毫无遮拦地冲进姨妈家阴暗而岑寂的宅子里。屎蛋是个热心人,他开车替我们去看家具,无奈中国人开的家具店标价都奇高,屎蛋说:“这些质量不好,不要买。”这句话被店家听到,对方很不高兴:“不要买就不要进来看。”屎蛋一下子来了火,嗓门变得很大:“你以为我不是美国人吗?”他很看重自己的身份,7岁时来美国,如今已是美国公民。他有一辆雷克萨斯,偶尔载我们时,我们常常惊异自己坐在如此脏乱、不修边幅的豪车里。和姨妈一家战战兢兢的感觉不同,屎蛋似乎没有什么固定的职业,却很有钱,还有一艘船,偶尔出海;我看到他的时候,他都在帮别的房客免费装修,他说他喜欢做这些活计。
帮我们安装从宜家买来的家具时,屎蛋说:“你们两个lady年纪太大,否则我可以把你们当我的女儿。” 屎蛋很早离婚了,最宠爱他的女儿,我见过他女儿的照片,其实姿色平平,但他坚称他的女儿貌美又聪慧,最近又考上了纽约最好的高中,言下之意是无人能匹。有天晚上,他主动来敲门和我们聊天,说到情感,他说他有很多女朋友,最爱聚会和去酒吧,但只要他的女儿不许他结婚,他就不结。
在异国遇到中国人并不是难事。我在唐人街遇到过各种各样的中国商贩,卖着廉价的皮包、香水和旅游纪念品;也在法拉盛见过和国内一样的服装市场,里面是一个个小铺子,坐着彼此闲聊的中国老板;铺天盖地朝你招揽的中文招牌无声地占领蚕食着一块块地盘,自由女神像下面,常能听到中国各地的方言;两次叫出租车都遇到同一个上海司机大伯,他说他最后一次回上海也是上世纪的事了,他说现在国内很好了,真想回去看看,一边说一边还给我们唱起了黄梅戏。
中国人要在白人的世界打拼,的确很艰难,种族歧视并没有完全消失;当然也有人扩展了外国人的交际圈,拥有了新的生活,有许多还成功地进入了上流社会,让人骄傲和振奋。但我见到的许多普通中国人,即使到了异国,仍然生活在中国人的圈子里。他们中的很多人,无法用英语交流,也许当初只是怀着美国梦来到这个地方,但是时间长了,梦与理想会渐渐变淡,一切变成现实的谋生,木已成舟。我在美国度过的唯一的一个感恩节,被姨妈带去一个全是上海人的聚会,大家在那栋房子的地下室里吃着火鸡与洋酒,却是用沪语聊了一整夜没有营养的琐事。
今年夏天,我坐在回国的飞机上,感慨一年时间过得这样快;因为急着回家,所以没有太多留恋,当被问起这一年美国之行感受如何,我常觉得像一场梦。我知道自己只是一个过客,也不曾想过要留在美国,梦结束后,欣然回到真正需要努力奋斗的地方。而姨妈、屎蛋,还有千千万万在异国生存的中国人,他们还留在那个第二故乡,为了生活、幸福、理想这些虚虚实实的字眼而奋斗,他们的美国梦还远远没有结束。
机场门口。又是排山倒海扑面而来的人群,在接机的人与找寻的人之间穿梭,终于找到了来接我们的房东。房东让我们喊她“姨妈”,她瘦而高,短头发,眼睛很大但透露出疲倦,看人的时候有着刻意为之的笑意,一直抱着一只博美犬,从未放开过。她稍微侧了下身,露出后面穿格子衬衫、有点驼背的谢顶男人。这个男人的表情很奇怪,你分辨不出他是笑眯眯还是眼睛天生狭长。房东说:“这是我先生,他是日本人,让他帮你们拿行李吧。”
直到坐上房东的厢型车,看着沿路飞奔而去的英文路牌,我才意识到,我已经身在美国。
在过去的20年里,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和美国会有任何关联。即使当身边涌起出国热的时候,也依然循规蹈矩地过着国内求学的生活。然而越觉得不可能的事,往往越会发生,生活的洪流突然把我冲向了异国。在为了获得交流生名额而面试时,在办理签证时,甚至在登机时,繁杂的琐事总叫人忘记这一切的初衷。当经历一切后,回过神来发现自己已经来到了异国的土地上,一切新奇感与兴奋感终于在被压制数月后喷涌而出,将我紧紧地包裹起来。那时候我并不知道,我成为了这个国家、这座城市千千万万华人中的一个。
房东把我们带到一个超市,说要买点东西。在明亮宽敞的超市里,我看到只有我们这几张亚洲面孔。房东连声说:“今天的香蕉好便宜!”离开超市前,房东突然想起来:“我要买点药。”她看上去相当坦然,不经意地解释说:“我先生有憂郁症。”
我的房东“姨妈”是上海人,上世纪90年代时随着出国的大潮东渡日本,曾在银座的大厦做销售员。一心赴美的她,以日本为跳板,圆了自己的美国梦。在美国的日本超市打工时,遇到现在的先生,是一家药店的老板。现在两人仍以药店的收入与房租为生。我住的这座在新泽西北伯根的别墅,是他们不久前买的,从公寓搬入别墅,有一大笔按揭要还;他们在新泽西还有一处房产,也在出租。房东看到消防车、广告牌,总要说:“这用的都是我们纳税人的钱。”她喜欢把“我们”咬得很重,似乎欣然成为这超级大国的一员,虽然她日语很好,英文却讲得很一般。
房东的先生叫Haruki,有着严重的忧郁症,姨妈说他一直陷于对“没钱”的担忧与恐慌之中;每天躺在床上,和狗相伴,吃饭时才起来。我记得他的卧室里永远是幽暗的,亮着一盏昏黄的床头灯。Haruki一直都很安静,吃饭时更寂寥,姨妈心情不好时也不会多说话,偶尔问她丈夫好不好吃,他会支吾着应两声,快速吃完回房。他们没有子嗣,仅有一只狗为伴。
曾有一次我听到房东在电话里向朋友抱怨:“日子又过回去了,又回到整日劳碌奔波的时候了。”我想她年轻时候的奋斗,是为了一个安逸华贵的梦,而她也曾享有过那段时光。姨妈跟我说,年轻的时候,她从日本回国,穿一件Burberry的皮草大衣,走在淮海路上,所有人都在看她,还有杂志的摄影记者偷拍她。她心情好的时候,会和我们讲起各种有趣经历。我也看到过她和Haruki结婚时的照片,她结婚时已经不年轻,但脸上有一种对未来的憧憬,所以是亮的,而不像现在这样黯淡,他们在拉斯维加斯度的蜜月,照片上,他们站在一辆白色的加长林肯前。姨妈常说,以前Haruki不生病的时候,她不用去药店上班,每天中午醒来,悠悠吃着早餐,想着晚饭做些什么,打发掉一天。这些都是她定义的美好生活。自从Haruki得了忧郁症,不愿去工作后,她每天都要在药店守着,为了还按揭而出租房屋,又为房客间的纠纷而烦恼,还常常抱怨没有时间清理屋子。她曾请过一个钟点工来打扫,但似乎很不满意,一直到后来还常说起:“才做了一个小时就要付80块,哪里值80块了?”
这种不开心的情绪,是从一开始就能感受到的。我住在二楼,常常能听到她在楼下的厨房里尖叫,大发脾气,诅咒和抱怨她的丈夫和同住的母亲。不良的情绪和气氛,像毒气一样漂浮在整栋房子里。我常常想,如果我和姨妈一样,50岁的时候却膝下无嗣,还要和一些陌生人同住——只是为了还贷,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我并不羡慕她满橱的LV和Gucci;我也不向往计划着晚餐而碌碌无为的一天,因为那样的人生太过虚无。那么人在追求什么呢?姨妈十二分地努力移民来美国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会拥有怎样的生活?她会不会承认,尽管不停地说“中国环境太差,不愿意再回国”,而如今她也没有得到真正的快乐。
在新泽西住了半年之后,为了方便去纽约上学,我们决定搬家去纽约。在网上寻找房源,然后和朋友一起挨家挨户地看房,在整个纽约东奔西走,跑遍了每一个区,见到了各式各样的房东和中介,最后决定搬去布鲁克林南边靠海的地方。
新家离学校也不近,但是一班车就可以到。因为在海边,常常能看到海鸟,空气中有让人欢跃的咸湿气味,海风习习,我们叫它海边小镇。那里也有很多中国人,大多是从中国大陆南部来的,我的新房东也是中国人,但不会说普通话,只会说粤语和英文,而他们的后代,都是在纽约出生的ABC (American-Born Chinese)。
一直和我们打交道的是房东的弟弟,他叫Stan,我们戏称他“屎蛋”,反正他已经听不懂中文。最初他开车来新泽西替我们搬家时,随性而坦率的性格引得大家笑声连连,活跃的气氛像看不见的气流,毫无遮拦地冲进姨妈家阴暗而岑寂的宅子里。屎蛋是个热心人,他开车替我们去看家具,无奈中国人开的家具店标价都奇高,屎蛋说:“这些质量不好,不要买。”这句话被店家听到,对方很不高兴:“不要买就不要进来看。”屎蛋一下子来了火,嗓门变得很大:“你以为我不是美国人吗?”他很看重自己的身份,7岁时来美国,如今已是美国公民。他有一辆雷克萨斯,偶尔载我们时,我们常常惊异自己坐在如此脏乱、不修边幅的豪车里。和姨妈一家战战兢兢的感觉不同,屎蛋似乎没有什么固定的职业,却很有钱,还有一艘船,偶尔出海;我看到他的时候,他都在帮别的房客免费装修,他说他喜欢做这些活计。
帮我们安装从宜家买来的家具时,屎蛋说:“你们两个lady年纪太大,否则我可以把你们当我的女儿。” 屎蛋很早离婚了,最宠爱他的女儿,我见过他女儿的照片,其实姿色平平,但他坚称他的女儿貌美又聪慧,最近又考上了纽约最好的高中,言下之意是无人能匹。有天晚上,他主动来敲门和我们聊天,说到情感,他说他有很多女朋友,最爱聚会和去酒吧,但只要他的女儿不许他结婚,他就不结。
在异国遇到中国人并不是难事。我在唐人街遇到过各种各样的中国商贩,卖着廉价的皮包、香水和旅游纪念品;也在法拉盛见过和国内一样的服装市场,里面是一个个小铺子,坐着彼此闲聊的中国老板;铺天盖地朝你招揽的中文招牌无声地占领蚕食着一块块地盘,自由女神像下面,常能听到中国各地的方言;两次叫出租车都遇到同一个上海司机大伯,他说他最后一次回上海也是上世纪的事了,他说现在国内很好了,真想回去看看,一边说一边还给我们唱起了黄梅戏。
中国人要在白人的世界打拼,的确很艰难,种族歧视并没有完全消失;当然也有人扩展了外国人的交际圈,拥有了新的生活,有许多还成功地进入了上流社会,让人骄傲和振奋。但我见到的许多普通中国人,即使到了异国,仍然生活在中国人的圈子里。他们中的很多人,无法用英语交流,也许当初只是怀着美国梦来到这个地方,但是时间长了,梦与理想会渐渐变淡,一切变成现实的谋生,木已成舟。我在美国度过的唯一的一个感恩节,被姨妈带去一个全是上海人的聚会,大家在那栋房子的地下室里吃着火鸡与洋酒,却是用沪语聊了一整夜没有营养的琐事。
今年夏天,我坐在回国的飞机上,感慨一年时间过得这样快;因为急着回家,所以没有太多留恋,当被问起这一年美国之行感受如何,我常觉得像一场梦。我知道自己只是一个过客,也不曾想过要留在美国,梦结束后,欣然回到真正需要努力奋斗的地方。而姨妈、屎蛋,还有千千万万在异国生存的中国人,他们还留在那个第二故乡,为了生活、幸福、理想这些虚虚实实的字眼而奋斗,他们的美国梦还远远没有结束。